自《总体方案》《实施办法》颁布以来,“双一流”政策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界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它们的实施时间尚短,还需要再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才能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目前来看,它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使地方政府加大高校财政支持力度
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实施办法》规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负责中央和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所需经费,并且中央财政还要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相关资金和引导支持。《实施办法》颁布以后,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促进“双一流”政策的有效执行。据统计,在已出台的23份“双一流”政策实施方案中,有11个省(区、市)提出了财政资助,总额在400亿元左右。其中,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元用于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省、市两级财政3年计划投入超100亿元用于“双一流”建设;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拨款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上海市投入36亿元用于推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河南省则投入31亿元打造“一流学科”;河北省预计5年拨款25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宁夏,也从2017年到2020年,增加高等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19]可以说,各省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财政投入热情空前高涨,促使各高校也积极投入到“双一流”大学建设之中。
(二)激活了地方高校的活力
“双一流”政策正悄然重塑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面貌,“985工程”“211工程”遗留下来的高校身份固化、资源配置失衡且过分集中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这也给众多之前被挡在“985工程”“211工程”壁垒之外的其他高校以鼓舞,激发了它们主动融入“双一流”时代的积极性。[20]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在2015年9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获得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的重点经费支持。此后围绕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目标,学校集全校之力,发展学校优势学科,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2019年,东莞理工学院综合实力排名188位,较2015年提升218位;理工类排名65位,较2015年提升80位;提前完成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和东莞理工学院再次签约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需要注意的是,《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层面来讲,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高校之间由于吸引人才而展开“挖人大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动,[21]一方面出现部分高校不惜以高薪“抢人”“挖人”,催生出频繁“跳槽教授”;另一方面致使西部高校人才出现“孔雀东南风”现象,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如何避免在“双一流”政策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问题,是“双一流”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
拓展阅读
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加剧[22](www.daowen.com)
“双一流”大幕开启,历数各地高校人才引进计划,“挖”人才的决心可谓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资金实力雄厚的东部理工类高校”为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席卷”全国,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和“双一流”的“速成法”,而这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而此前,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最近,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还附加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激励条款”。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告诉记者:“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他们还会竞争‘挖人’,争相抬价。”
“‘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表示。
不仅东部名校云集的富集作用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高水平的同事、高质量的学生、灵敏的学术信息等也是学者流动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些显然也对东部高校有利”。北京理工大学刘进博士指出。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高校教师比东部的流动意向高8%~9%”。
正是凭借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再加上优越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薪酬待遇、自然环境和生活保障,东部一些高校得以频频将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