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规范:揭秘双一流政策背后的制定背景

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规范:揭秘双一流政策背后的制定背景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制定“双一流”政策是对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回应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之一。而“双一流”建设项目将总体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遥相呼应。启动“双一流”建设,无疑是想消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这些弊端,在高等学校建设中消除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

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规范:揭秘双一流政策背后的制定背景

(一)制定“双一流”政策是对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回应

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之一。1998年制定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起始点,也是在这一年国家确定“985工程”建设项目。2002年,国家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我国又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正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原因是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以及把握“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个关键环节。而“双一流”建设项目将总体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遥相呼应。[5]

(二)制定“双一流”政策是消除“985工程”“211工程”所带来的高等学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问题的需要(www.daowen.com)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大学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根据大学既有的身份来确定其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并给予相应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只按既有的身份来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而这种身份往往又是相对固化的,没有竞争机制,缺乏动态流动。[6]因此,由政府指定进入“985工程”“211工程”名单的高校,其地位因资源配置和权力赋予而逐渐固化并且形成了“马太效应”。[7]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985工程”“211工程”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985工程”“211工程”的负面作用,国务院颁布的《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这是对这两项工程的弊端和解决措施的精准概括。启动“双一流”建设,无疑是想消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这些弊端,在高等学校建设中消除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