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核心要素就是市场需求。分析商业养老产业链延伸及保险资本为何进入养老产业,首先要从需求出发,分析养老市场的规模,以及需求主体和需求内容的特点。其中养老需求的增加不仅表现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数量扩大,而且表现为不同年龄和收入的群体对养老服务种类的多样化诉求。鉴于此,本书借鉴欧美国家相关数据,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计算了养老地产的需求量。这意味着我国机构养老市场需求持续存在。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一个市场和行业的发展来自投入、产出、产品和服务、供需均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需求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源动力。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核心要素就是市场需求。分析商业养老产业链延伸及保险资本为何进入养老产业,首先要从需求出发,分析养老市场的规模,以及需求主体和需求内容的特点。

(一)养老需求的增加推动养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老龄化推动养老需求的增加,养老需求的增加推动着养老产业快速形成和发展。其中养老需求的增加不仅表现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数量扩大,而且表现为不同年龄和收入的群体对养老服务种类的多样化诉求。养老产业在应运而生的过程中,不仅要考量数量,更要考量质量。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未来会进一步加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3%。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18%。2027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至14%,进入“老年型社会”,2030年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3亿。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为4.37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31.2%。

图1-6 1953~2011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EB/OL].中国政府网,www.gov.cn,2012-01-18.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大规模、激进式、差异化(城乡、东西部)、未富先老等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十七大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国务院颁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中央已将“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作为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将“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视为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的顶层设计,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老年人口增多带来了巨大的养老需求,老龄化是挑战,更是机遇。随之快速发展的养老产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朝阳产业”。需求决定供给,我国养老产业从产业阶段上还在襁褓期,现阶段的旺盛养老需求和单一养老供给不匹配,养老床位少,服务人群不匹配,相关照顾和护理不到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是全新的机遇和市场。本书以机构养老市场为例,测算了养老产业的需求情况。

按照9073的养老格局,将有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若假设2013年底我国养老机构床位为420万张,新增机构人均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考虑到公共面积可能比较大),仅考虑3%的机构养老,老年地产年平均增长面积与201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占比均在1%及以上。

表1-1 机构养老市场预测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提供数据整理。

如果将活动老人等纳入考虑范围,年增加养老地产数量将会更高。鉴于此,本书借鉴欧美国家相关数据,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计算了养老地产的需求量。

英格兰,2009年老年专门住宅入住者占65岁以上家庭的9%左右;而在美国,2007年老年住宅的存量占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9.5%。同时,英国和美国基本均在养老地产开始快速发展之后20年左右,达到养老地产供给相对充足的状态。考虑到我国具体的国情,本书在2025年、2035年和2045年达到较均衡状态三种假设下进行了测算。

假设我国养老地产发展速度快于英美两国,到2025年底养老地产即达到供给相对充足状态。在这种假设情况下,若选择居住到养老地产的老年人达到8%,则平均每年带来的新增养老地产建筑面积约为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6.4%。若选择居住到养老地产的老年人达到15%,则平均每年养老地产新增建筑面积约为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13.3%。

表1-2 年新增建筑面积敏感性分析(2025年)

(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及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整理。

假设养老地产用22年时间达到较均衡水平,在不同的比例假设下,平均每年带来的新增养老地产建筑面积约为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1.4%~10.0%。

表1-3 年新增建筑面积敏感性分析(2035年)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及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整理。

假设我国养老地产发展速度慢于英美两国,经过32年的时间,才在2045年达到较均衡水平,则平均每年的新增建筑面积将进一步下降。不过,即使是在3%的假设下,平均每年带来的新增养老地产建筑面积占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仍然在1.0%以上。

表1-4 年新增建筑面积敏感性分析(2045年)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及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整理。

由此可见,在不同假设下,养老地产年平均新增建筑面积可占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1.0%~13.3%,中性假设下占比在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机构养老市场需求持续存在。由此可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二)“品质养老”的诉求呼唤高品质和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什么是品质养老?用六个字可以概括:安养、乐活、善终。具体地说,就是物质上可以得到安养,精神上可以做到乐活,生命结束时可以得到安宁。对比地说,过去老年人追求的是“外安其身”,现在老年人追求的是“内安其心”。

为什么养老需求由“生命养老”(寿命的延长)转向“品质养老”(生活质量的提高)?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养老主体的改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质,上一代老人对养老的需求与这一代老人不同;这一代老人与将来的老人的养老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而产生变革。二是养老社会环境的改变。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养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为养老需求的改变创造了前提,而且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可能。三是养老个人诉求的改变。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同时得到提高,比过去老年人他们在生理上更为健康、在心理上更为积极、在价值观上更为乐观向上,于是有了对乐活晚年和有尊严晚年的追求。

针对“品质养老”的大转变和大诉求,保险公司应该做什么呢?首先,品质养老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机遇,传统的养老机构以小作坊为主,资金体量不大,其定位和目标决定了难以在大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充当中流砥柱。其次,寿险公司和“品质养老”的主题是匹配的,经营以稳健为主,资本充足,寿险类和年金类产品和养老形成合理对接,高质量的客户群体是品质养老的未来服务对象。再次,应对“品质养老”这一转变,提出“精品保障”的概念,打造品牌效应,形成集保险、理财、养老、地产于一家的高品质保障品牌。最后,保险公司只有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针对多元化需求推出多元化服务,面向不同层次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追求速度的同时关注质量,才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养老产业做出自己的特色,实现产业延伸。

(三)用平滑支付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矛盾

从经济学理论分析,需求是由购买欲望和购买力共同决定的。就养老需求而言,前者代表老年人是否存在养老需要,后者代表老年人是否持有足够的养老资产。潜在需求旺盛、有效需求不足,是当下中国养老市场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原因在于生命周期内养老资产储备的不足,导致了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有限。子女供养和养老金是目前多数老年人收入的来源。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式养老经济来源的根基正在发生动摇。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应当提早做好养老财务规划,储备足够的养老资产。支付能力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矛盾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化解。

从实践层面来看,金融和保险等养老资产储备工具都可以起到获得长期稳定现金流、平滑生命周期消费的作用。但是,其他金融工具多强调储蓄性、投机性或收益性,较少考虑收入的代际分配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间的转移;而商业保险存在有特殊功效,被认为是扩充养老资产储备的最佳手段。保险行业在风险分散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在生命周期内,无论是早期的资产储备阶段,还是晚期的资产缩减阶段,保险都能够帮助个人规划养老资产储备,确保退休后具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应对消费支出的刚性上升。一是个人长寿风险能够通过风险共保的保险机制得以化解。二是保险具有单纯的投资理财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有效化解个人健康方面的风险。三是与通胀挂钩的年金产品和长期护理保险,有助于帮助个人消除来自通货膨胀方面的风险。

具体到操作层面,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特点多元化支付来源,另一方面要引致合理需求。多元化支付来源的基础是寿险行业的风险处理能力和天然储蓄属性,将养老支付平滑到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做好财务规划,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扩大支付方式和支付能力。引致合理需求的重点,在于精品化、差异化和细分化其养老产品,针对不同需求、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因地制宜;同时“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宣传和推介,让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让现代化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