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公有/私有到协作共有:词条4共有的探索

从公有/私有到协作共有:词条4共有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被一个社群簇拥,所有共有的事物才能存在。从公有/私有到协作共有2005年11月,旧金山一个名叫瑞巴的城市艺术和设计团队“解放”了一个停车位。但这个运动真正创造的是城市共有的一种形式——既非公有也非私有,而是共有的空间。“共有”这个词正重新成为我们常用的词汇——如今天我们常说的“城市共有”“创意共有”“数字共有”“共有行动”等。共有话语包含着共有概念,共有是一个一般术语,指共同照料共有资源这一组织原则。

图7-4 共有的象征符号,由乔斯特·埃尔弗斯设计

“共有”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大家一起照料好共同利益或者为共同目的努力。“共有”的符号将共有这个概念形象地表示为一个圆圈,中心是一个共有区域(图7-4)。只有被一个社群簇拥,所有共有的事物才能存在。符号中这个封闭的圆也象征着共有的力量和可持续性。而一旦这个圆圈有了缺口,比如有一部分变成了私人空间,那么共有的特征也就消失了。

从公有/私有到协作共有

2005年11月,旧金山一个名叫瑞巴(Rebar)的城市艺术和设计团队“解放”了一个停车位。一开始这只是个实验:在市中心的一条街道上,该团队的设计师发现了一处闲置的停车位,于是就在那儿铺了一块草皮,摆了一把公园长椅,放了一棵盆栽树。瑞巴的联合创始人约翰·贝拉(Bela,2015)解释道:“我们把一块小地方变成了一个现代的‘公园’,我们把这一天称为‘公园日’。”因为在英语中“park”有公园和停车场两个意思,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公园日”有一语双关之意。“公园日”本是旧金山当地的活动,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年度活动。在这一天,人们把停车位变成现代的社区公园或者其他社交空间。在2011年的“公园日”里,有35个国家的160座城市参与了这项活动,出现了近1000个小型公园。

这个想法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实践的一部分。自2010年,旧金山市开始有了人行道改造项目,将一些马路边的人行道改变为小型公园或休闲区,至今已经建立了超过50个永久的“小公园”或休闲区,每一个有1~3个停车位那么大(Martin,2015)。这些项目的资助群体很不一般,是由当地的商人、社区组织、艺术团体、非营利组织、当地居民以及市交通部共同出资的。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项目,如费城、芝加哥、墨西哥城和奥克兰,人们真真正正地重新利用了街道上这些闲置的空地。

“公园日”这一运动改变了城市环境的组织方式。运动的原发起人称之为“用户生成的城市主义”和“改善公共区域的暂行策略”[33]。但这个运动真正创造的是城市共有的一种形式——既非公有也非私有,而是共有的空间。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共有”由来已久,只是有了当代的含义,意味着那些共同享有的东西。“共有”这个理念正在复苏。它跳出了传统的私有和公有或者市场和政府这种两元对立概念,代表着一个第三领域,基于市民社区和共同管理的理念。

共有概念是可持续主义文化的核心。它包含着共享、对资源的协作管理、社群治理以及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我们的词汇中多了这一词条,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共享和协作实践如何帮助我们打造并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

共有

第一眼看到“共有”这个词,你或许会觉得这是整个词汇表里最艰涩的术语。但是越深入地思考,我们越会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体现着共有这个理念。我们可以在最近很多具有可持续主义文化特色的项目中看见共有的影子。本章中的很多例子,从社区花园、自下而上的城市营造,到社区共享平台以及开放博物馆藏品资源,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折射出共有这个概念。它们都基于共有资源、共同价值观、协作实践等理念。

共有这个概念并不是当代才出现的。它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传统村庄里的共有区域或者原住民们共享自然环境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方式,都是例子。共有的东西是属于大家的,是大家要一起照料的东西。美国作家杰伊·沃贾斯珀(Walljasper,2010)将他关于共有概念的著作取名为《我们共享的一切》,并简洁地表达了共有概念的精髓。

说起共有的东西,我们会想到自然界里的海洋和河流,在文化层面上,我们会想到村庄中的井、公园、图书馆、科学知识,以及许多我们称为文化遗产的东西。本地化管理的社区公园就是现代城市共有的一个简单却有力的例子,因为这些公园是由当地的社区成员共同打理的。这里的关键词是社区,社区成员就是这些共有区域的管理者。

如今的共有资源可以包括众多集体管理的东西,从城市花园、历史景观到线上共享平台和维基百科。也许,现代最大的共有资源便是互联网——只要它不私有化并一直保持开放。当下关于“网络平等”和知识产权辩论本质上就是关于数字共有的。

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中,“共有”这一概念有力地支持了许多以社区为基础的可持续主义实践。它使我们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转而关注涉及自然环境和共同地方的共同责任和治理上。共有明确了可持续主义文化的一个中心概念,即关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理念来塑造未来的生活环境。

关于共有的语言

在过去的10年里,不管是在实践,还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中,共有概念都得到了新的认可。2[34]在当代关于社区所有制环境管理和可持续生活的争论下,共有这个概念正在现代语境里产生新的含义。“共有”这个词正重新成为我们常用的词汇——如今天我们常说的“城市共有”“创意共有”“数字共有”“共有行动”等。[35]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commons(共有)这个词和community(社区)和communal(共同的)一样,有拉丁语词根“com”和“munus”,前者意为“一起”,后者意为“义务”。如今,共有代表着观察和行动的特定方式。它已经成了一种概括性术语,指对于任何共有的东西要承担共同责任,从共有的居住环境和文化资源到我们所喝的水和自然环境都是如此。

在可持续主义时代,共有话语正在成长着。共有话语包含着共有概念,共有是一个一般术语,指共同照料共有资源这一组织原则。“共有”[36]可以与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概念形成对比。2同样的,其他带有“共有”二字的词汇也重新被人们使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共有着”(commoning),它不仅仅指“共有”的状态,而且是通过把“共有”变成动词,形容创造或保持共有的行为,也就是说把“共有”这个概念付诸行动。我已经讨论了“共有”的诸多含义,因为正是“共有”这个概念的复兴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让共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共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如果你要寻找一个精准并且通用的定义,那是做不到的。让我们再提醒自己一次,这份词汇表并不是给词汇下定义的词典,而是来探索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中正在兴起的词汇。词汇作为文化的产物,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把“共有”作为切入点,了解我们的集体认识以及实践正在发生变化。共有这个词汇越来越频繁地被人们提及,这个事实也正是可持续主义文化正在崛起的标志。(www.daowen.com)

超越私有和公有

共有概念背后是共享和协作,而非所有(权)和竞争。它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通过社群管理资源的方法。长期以来,私有和公有是两种我们熟知的主宰着我们管理资源和组织社会的方式,而共有所提供的恰恰是与两者截然不同的范式

共有概念在如今如此重要,原因是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传统的私有和公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重新构想共有资源。在20世纪的“现代发展”中,经济和社会问题几乎完全是由两种治理方式解决的:或公或私——或者用政治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政府或者市场。不管是自然资源、城市发展、技术、经济或者文化机构,公/私范式已经主宰了我们的思维和设计。

但现在我们开始看到,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这种方式已经有人尝试并证实可行,能够让社群公平、可持续地管理资源:用共有的方式。换言之,共有代表着第三领域,非私非公。共有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组织框架,来处理自然、地方、商品、信息和遗产的问题。它的基础是,大家为了社群的福祉而管理资源。有时,社群是城市中的社区,或者合作企业,也可能是整个地球。

社群

共有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大家共享的东西或者经济学家所谓的“集体资源”,它还代表着基于社群对那些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思路。正如共有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活动家戴维·博利尔(Bollier,2014)所说,“当一个社群决定共同管理资源,特别重视人人平等的使用权以及可持续性之时”,共有就出现了。总而言之,共有就是我们选择与大家共享的东西,以及我们共享它们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争论都限定在“公有空间”与“私有空间”的对立框架中,而共有一直被忽视。共有的地方——比如由社群管理的社区花园——并不能简单地归为“私有”或者“公有”,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解。从本质上讲,这些地方算是共有的场所,但常常被归为公有空间。但公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不是一回事(Bollier and Helfrich,2012)。公有空间主要是负责公共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范畴,而共有空间主要是社群的事务。正是社群支撑着共有这个概念。

协作共有

共有这个概念是鲜活的、振奋人心的。不管我们是否用这个词,共有现象在如今众多自下而上由社群推动的项目中随处可见,经常被称为“市民经济”。[37]越来越多的土地信托、合作社以及线上P2P平台也证明共有这个概念正在崛起。

我们可以看出共有精神在社会中站稳了脚跟。它并不是以竞争和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而是基于共享和社会属性。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杰里米·里夫金(Rifkin,2014)称之为“协作共有”。他认为我们正开始从市场经济转向共有经济,在共有经济中,我们认为商品、服务、体验和资源的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他指出了“协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协作而非竞争。

协作共有背后的动力是人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共同的目标共享事物。用里夫金的话来说,“共享文化就是共有精神的全部”。确实,共有的崛起与可持续主义另一个主要特点如影随形,即所谓的共享经济。如今越来越强劲的共享文化被视作当代两大发展的产物:社会朝着协作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社交媒体朝着创造协作平台的方向发展。这两大发展为共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其蓬勃发展。

为了“共有着”设计

共享和协作实践是创造共有的基础。反过来,“共有着”这个概念——我们以可持续和平等的方式管理我们的地方和资源的动态模式——促使我们明确地去探索如何能让我们对生活环境等的设计更具有“可共享性”。

因此,在《可持续主义设计指南》中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实现共享的设计可能是什么样的呢?”(Schwarz and Krabbendam,2013)这听起来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其实不是。在所谓的“价值驱动的设计”实践中包含“共享”这种价值观,还是比较新颖的。同样,我们需要为了进行“共有着”探索新的设计和再设计方式。比起理论,从目前市民发起的项目实践入手可能更好。由市民发起的、集体管理的新地方有很多,我们都可以学习借鉴。在新市民经济中,“创造共有”的成功和失败案例可以指导我们建立共有模型。

同样,不管是在城市设计还是在文化遗产或者其他领域,要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必须转变视角,重新构建问题。我们如何重新构想我们的城市和街区,将其设计成可以实现“共有”的地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原则?或者:从共有的角度,我们怎么设计博物馆?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变成共有的,什么时候又不是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但共有的理念以及随之发生的生机勃勃的共有过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既然我们已经标明了当下形势中的“共有”特点,那么与之前相比,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当代生活中共有的事物和“共有着”的行为。城市里大量社群推动的项目涉及一些协作共有和共有行动,它们就是我们的起点。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什么是共有,那么就可以规划当下的实践,开始为将来建立模型,创造工具。

田野笔记4

有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点,政府弃之不理,私人机构也毫无兴趣。瑞奥尼·撒尼塔(Rione Sanita)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位于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宫(Palace of Capodimonte)下面的山谷里,十分贫困。这里的火山下层土中埋藏着大面积的古老的地下墓穴和教堂遗产,它们在地下默默地消亡。但10年前,一个当地社区扭转了这种局面。当地的一群年轻人、学生合作社、志愿者以及无业者主动复兴了这个地方。秉着一腔创业精神,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成功说服当局政府允许他们进入早期基督教地下墓穴,并让它们重获新生。2[38]在成功募集到资金支持之后,他们交出了答卷:1万平方米的古迹探访之路、有向导的观光游览、书店和咖啡店建立了起来,它们都由合作社经营。这一实践非常成功。如今,这个地方每年接待超过4万名游客,创造了就业岗位,并成立了基金会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地下墓穴项目成功的关键是社群的合作本质。

这一著名的参与式遗产行动的重点不在于修缮了文化遗址或建筑群,而在于其社群参与的方式,由社群合作管理这个地点。这种共同复兴文化遗产的方式让他们为这个社区的“历史、艺术、文化、饮食,以及最后必须要提到的信仰”赋予新的含义——我直接引用了原话。这是“一个极度贫困地区的复兴的起点”。一开始,这个合作社遭到了市政府和教会的反对,但随着一步步的成功,它越来越受到尊重。该行动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比“创造共有”少。同时,这一行动也开辟了遗产保护的新途径。给后人提供的经验:不要只着眼于历史遗迹本身,要着眼于大环境、人以及他们共有的东西,这样,遗产的价值才能被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