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仅仅是依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在课堂上感兴趣的事件记录下来,而并没有关注到这些事件背后的联系。这个教学事件无处不在,知识与智慧猛烈撞击,授课教师、学生、课堂文化交融的课堂观察,在观察者眼中竟变成简单的白描。这样随意的课堂观察,不仅会漏掉课堂上重要的事件,而且会使课堂观察的效率低下,观察者也会产生“课堂观察就是随便听听”这样的错误想法。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的探索始于20 世纪30年代。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这个概念。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对构建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经过筛选的虚假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4]当观察者将课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就迈入了课堂观察由“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由于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的生态系统,所以不仅观察者,还有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都要全面考虑。
另外,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是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 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在某种程度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掩饰其纯技术的缺陷。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从而使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5]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当已有量表不能满足教师的课堂需要时,自制量表就逐渐出现了。下面就是我们团队设计的英语教师课堂观察量表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的部分量表内容(如表1)。
表1 英语教师课堂观察量表(部分)
续表
我们团队以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了以上量表。即使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在授课时,总会有相同的地方。在设计量表时,我们首先设计了基础量表,然后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出来的特有的黑体条目。这样不仅使得量表的设计更加简便,也更加科学化。
正是由于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自己的职业、学生以及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之后,课堂观察活动才随之变化。课堂观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功能也不可小觑。正如一位课堂观察小组的老师所说,课堂观察就是一剂强心剂,对老师现在普遍的职业倦怠有很大的震撼作用。我们来了,我们为他们打灯,为他们拿着麦克风,使得他们成为中心,而成为中心,也是一种责任。只有教育改革成为老师的内在需求的时候,才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的推动力。(www.daowen.com)
【注释】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 范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
[3]刘忠喜.中学英语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0).
[4]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5]崔允漷.课堂观20 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