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会前后摆动,并且不会摔倒,我们就来做一个“不倒翁”的游戏。你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怎样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总结,给有代表性的设计者颁发“创新奖”。没有兴趣,学习效果肯定是相应的降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率也必然下降。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实施2:

实践中反思,思维中运动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经验,也难掩瑕疵。每一次的反思与改进都是一次自我认识的提高,也是教学能力的又一次增长,在课前准备中不能发现的问题,每一次都可能会出现在课堂中。反思的作用就是把出现的问题认真地解决、用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处理掉,从而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刺激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小学《体育健身》教材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滚翻组合,许多学生对此内容都非常有兴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滚翻组合的动作,同时也为其他技巧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我对该课的设计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教学片断

1.导入

师:滚翻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这节课中请同学们将以前课中学过的各种滚翻动作组合成一套新的动作?在创编之前,请同学们先跟我一起来模仿体育运动中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健身动作,好吗?

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他们时而大力扣球,时而单手投篮,时而在水中劈波斩浪,时而又在冰上一展绝技……边做还边配合喊出各种声音。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师:同学们都看到过“不倒翁”吧?它会前后摆动,并且不会摔倒,我们就来做一个“不倒翁”的游戏。

生:学生们在垫子上纷纷模仿“不倒翁”动作,个个前后摆动起来,真像个“不倒翁”。

(课堂气氛再次活跃。)

师:同学们你们模仿得非常像,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皮球”?“小皮球”是圆的,因此滚动时身体要团得很紧,我们看谁做得最像?

生:同学们边唱儿歌边做动作“小皮球圆又圆,滚一滚还是圆。”

(课堂气氛十分和谐。)

2.进入角色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做了很多滚动的活动,体会到了滚动时一定要团身,才能翻得好。现在大家一起来把已经学会的前滚翻、后滚翻的本领展示一下,交流一下,看谁在滚翻时,身体团得紧,接下来我们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在练习时注意自我保护和互相帮助。

生:学生两人一组自练,展开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教师作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练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要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前面练的动作组合起来?你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怎样进行练习?

师:学生继续两人一组相互讨论,尝试组合动作。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

3.启发创新

师:同学们练习得很好,在练习中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他们不是一个前滚翻接一个后滚翻,就是一个后滚翻接一个前滚翻,你们考虑一下能不能再加一点其他的滚翻动作,或者改变一下垫子的摆放位置,或者在两个滚翻之间加上其他动作呢?你们自己动动小脑筋。

(这时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激烈讨论起来。)

生:老师,我先做一个前滚翻,然后做一个前滚翻转体180度,再接后滚翻行不行?

师:行啊!你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动作呢?

(全班学生个个兴高采烈,有的两人一组,有的四人一组,设计着自己喜爱的滚翻动作,展示自己的才能。)

生:老师,我把垫子放成斜坡行吗?

(老师只是微笑,不加评判,并不断地点头,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生:对,还可以把双腿分开做……

生:……加一个转体……

生:……把垫子放成一个“L”形……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4.展示自我

师:好啦!同学们都设计出自己喜爱的滚翻组合动作,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比一比,看谁设计的组合新颖、动作连贯协调,老师将颁发“创新奖”。

(同学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个个像体操运动员那样上来展示,掌声此起彼伏。)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总结,给有代表性的设计者颁发“创新奖”。)

5.放松结束

师: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模仿演奏各种乐器的动作好不好?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和同学们各自模仿拉小提琴、大提琴等动作,在欢跃的气氛中结束了本节课。)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1.第一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游戏一直是他们喜欢体育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节体育课的高潮往往都会发生在游戏与比赛的过程中。然而,第一次试教,在我设想的滚翻组合练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没有产生教师所预料的热烈和欢乐情绪,虽然学生还是很喜欢这样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但是离“兴趣盎然”这样的境界却相去甚远。没有兴趣,学习效果肯定是相应的降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率也必然下降。这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思考良久,我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这个游戏的环节上,我采用的游戏是让学生自主结伴的活动,这样的过程虽然给予学生的自由空间是充足的,但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学习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进一步的激发,从而难以保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组织比赛毫无疑问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有了比赛胜负的刺激,学生对于游戏乐趣的体验也进一步加深,在第二次试教中,我通过穿插小组间的比赛,适当的减少自主运动的时间,使学生的兴趣继续保持,使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2.第二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经历了第一次的改进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更浓,正在我洋洋自得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我安排的“滚翻组合”比赛似乎并不是那么喜欢,或者说比赛还没能达到他们所热衷的程度,有些班级的学生对于比赛的形式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其中最多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我们这组的方法进行比赛?”这句话。开始的时候我并未注意,然而这些建议听多了,却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设想:与其让我来制定比赛的形式,不如让学生围绕教材的特性进行创新并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比赛方式,然后再按照学生选择的结果安排比赛,这样不是更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

3.第三次教学实践与反思

经历了前面两次的修正,我的这节体育课已经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在哪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所刺激,从而获得保持,这一情况令我欣喜不已。然而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学习兴趣的提高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吗?学习不能只有兴趣,还要有方法。如何在学生活跃的学习氛围中,适当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毕竟有一些学习内容还是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与了解的。思前想后,在滚翻组合的比赛中,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既起到了师生互动的作用,又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而从改进的实际效果来看,经历了前面两次修改后,学生在学习中确实处于一种无比兴奋的状态,而我适时的引导与组织交流带领学生们从简单的“玩乐”回到了“寓教于乐”的现实,通过玩乐体验动作、享受成功,这才是我上本课的真正目的。

三、教学感受与收获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在模仿中练习,并鼓励他们自学、自练、自创;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并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在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中提高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体育课是在学生掌握前滚翻、后滚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喜爱的滚翻组合,激发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思考——创造等学习过程,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本课的教学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运动兴趣

什么东西能让学生从简单的玩乐中知道要去学习?什么东西能让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主动参与与学习?答案只有一个——“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本节课在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时,教师都采用“模仿练习”“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生掌握了前、后滚翻之后,教师又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变一变、换一换等方法拓展思维,提高参与意识,激发运动兴趣。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开展互相帮助、互相练习、互相讨论,提高他们自学、自悟、自练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发现、创造一些喜爱的滚翻组合,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关键时刻,教师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去激励和引导学生去开拓思维,积极思考,主动地去设计自己喜爱的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乐趣无穷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寓教于乐,乐中施教”

教师根据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模仿的这些身心特点,始终贯穿“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精神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得到锻炼。在课的准备活动中设计小游戏,既起到了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又可作为滚翻组合准备活动的一部分;在展示自我时,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个小体操运动员,在愉悦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课的结束部分,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的表演、学生的即兴模仿表演,激发了学生情趣,陶冶了美的情操,使学生在欢跃的气氛中,不但学到了本领,而且身心得到了放松。

关注和引导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指对学习的态度,伴随着学习过程和效果而产生的情感。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源泉,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也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和引导学生学习情感,促进其实现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

1.丰富教学策略,发展学习情感

教学策略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学策略也需不断更新与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去主动吸收丰富的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去丰富教学策略。

首先,运用多种手段,激发主体意识。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兴奋起来。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精心策划多样的教学手段,如: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扣人心弦的视频或一首舒缓动听的乐曲作为导入,又如: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精心制作的媒体课件以及更多具有实效性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能极好地激发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采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丰富学习形式,建立学科情感。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好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性,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中,应大胆创设情景,寓“练”于境,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融入情境之中;还可以以“情”为纽带,尝试寓“练”于情,把握住学科教学内容的情感点,做到以情传情、以情激情。如此种种,通过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让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实践、学习活动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发展学习兴趣;开展多彩的学科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建立学习情感。

2.遵循认知规律,强化学习情感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落实知识技能,并不是“眼睛只盯着知识,单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与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的改革,并不意味着舍弃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更提倡注重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首先,巧用游戏活动,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儿童世界应该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洋溢着律动的欢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潜能,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则能不知不觉地落实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来开展生动的学习训练,如音乐教学中的节奏律动游戏、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接龙游戏、数学教学中的数独游戏等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学习经验,融枯燥的知识技能练习于轻松的生活场景。如:将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链接,学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又如,英语教学中经常创设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投入;这样的方法都能使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教师只有有效地激活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使枯燥的学习训练变得轻松、有效,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第三,尝试学科综合,注重学习的直观性。直观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清晰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积极、愉悦地感受、理解、体验和享受知识本身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学中有教师经常将美术学科中有“线条、色块、形状”之美的图形运用于各科教学中,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关注、帮助学生的理解。运用直观形象的图谱,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能很好地弥补时间性、抽象性、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的认知困难,从而对学科知识的了解、梳理等产生积极意义。

3.转变教学观念,升华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但表现在认知需要,并上升为情感需要。作为教师,关键在于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潜势,巩固学科情感,使学生为之所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蕴满感情,师生情、教材情、生活情,情情相融。

首先,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共同成长。课堂上,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多理解学生一点,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欢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推理、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表述。以此内化学生学科情感,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基本需求。

其次,转变教材观念,活用学习素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为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多元性和多层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得到培养,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必须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应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教材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探究中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

第三,注重学法指导,内化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会学”的过程,“会学”是重点,是“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提炼、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标记、概述、复述”等认知学习方法,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学会“搜集整理学习资源、寻求帮助”等方法。

学贵有法,但无定法。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运用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和形成,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

任务单3:[3]

(续表)

实施5:

应用题该如何审题呢?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在解答应用题时,不少同学在审题这一关容易出问题,不是漏看,就是错看,或没能理解题目的真实含义就下笔,往往一看就做,一做就错。学生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而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过于注重于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见题就列式,问什么设什么的定向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是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探索与改进。

一、旧观念——审题只会就事论事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为了能使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我做了如下设计:

片段一:

上个星期六小胖和小丁丁家分别乘坐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学生读题。)

师:通过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

生2:我知道了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

生3:问题是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通过线段图来表述题意。

师:观察轿车一共行的路程的时间和谁一样,想一想,当轿车追上客车时,他们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演示动态线段图)

(续表)

实施3:

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二期课改倡导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学生塑造发展作为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老师有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教师则应积极地去引导。而现今学生教育中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出自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障碍、表达障碍,由于家庭骄纵等原因产生的自卑、冷淡、焦虑、偏激等情感。因此,发展学生和谐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身心健康成为学校教育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音乐是感情艺术,人的情感世界是最为丰富的主观世界。同时音乐又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音乐因其复杂的音响结构和瞬息万变的事件流动而具有更为直接、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低年级唱游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学习兴趣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运用心理效应及时鼓励孩子

心理效应,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上在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唱游教学过程的因素变化多端,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心理效应在唱游教学中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

片段:针对有个别同学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表演,我利用他们的特长爱好来弥补不足的一面。在唱游课上歌曲《数高楼》教学的拓展活动中为学生设计了一项“我行我秀”的表演活动。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同学们最喜欢的打击乐器,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兴高采烈)

师:但老师有个要求,必须先上台来根据音乐表演情景才能进行乐器表演,一部分人用乐器伴奏,一部分人表演。

这时候,同学们都抢着要上台表演,通过几轮的表演,几个平时不爱举手,从不上来表演的同学也着急了,终于举起了手。上台后,他们很认真地进行了表演,之后,他们兴奋地拿起了打击乐器又一次为全班进行了表演,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他们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大了。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2.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

一般来说孩子们都很喜欢上音乐课,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应该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当然,要学习音乐,基本的乐理和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乐理知识的教学是最乏味的,在教二年级教认五线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了形象、直观的游戏。

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头饰,我要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mi、sol和la,并告诉他们各自的家住在几线几间上。

(在学生戴完头饰后。)

师问: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小音符谁最高?

生答:“la”最高。

师: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

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并在线谱上找到各自的“家”,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我还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3.在游戏体验中开发孩子的兴趣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地去体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有可能成功。音乐游戏做为课堂的活力剂,乐于被学生接受和喜爱,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以及情感的愉悦体验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是在游戏中得以感受,在体验中得以学习的。我在《弄堂游戏》一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片段:

首先通过游戏让小朋友了解什么是弄堂童谣,之后通过师生围成一个大圆圈玩“卖糖粥”的游戏,让学生了解弄堂游戏,告诉学生老师刚才游戏时念的这就是上海童谣,并引导学生说说上海童谣。通过游戏了解以说唱为主的上海弄堂游戏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根据这些游戏可以配上哪些儿歌?学生答:跳皮筋、拍皮球、对拍手,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边念上海童谣边进行游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舞蹈《路边童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童谣以及游戏哪些是你所熟悉的?再引导学生说出歌中“说”的部分和“唱”的部分各可以做什么游戏?最后再进行新歌教学,借用了音乐游戏这种体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唱上海童谣而且了解到了上海童谣的特点及它的游戏形式。

4.创设情境把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我们总是强调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兴趣,其实学生自然产生的直接兴趣总是有限的,大量的学习内容还需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教育学生内容和目标不变,教育方法得变化多端。如果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直来直去地提要求,学生执拗起来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年级《大鹿》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身边最喜欢的小动物形体模仿入手,各展身手尽情发挥。同时结合平时他们喜欢看动画故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就如何保护动物说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感受音乐情绪,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花儿在开放”、“小树在长高”、“小溪欢快地流淌”等。

5.从身边出发教给孩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人们常说“乐(yue)者(快)乐也!”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是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学生对来自日常生活的知识经验非常感兴趣,会不断引发出各种活动、体验,将生活融入音乐,相信学生会更热爱生活。

在上《摇篮》一课时,教师一开课就提出问题:“你从小到大最亲的人是谁?”“你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会模仿妈妈抱小宝宝哄她睡觉,你愿意吗?”一连串的问题步步深入,激起学生的强烈参与欲望,将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新鲜感,觉得今天的音乐课实在有些特别:老师既没有开门见山地宣布今天学唱哪首歌,也没有搞诸如发声这样枯燥的常规练习,而是说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减少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再也不会担心“这句我唱不好,那个音我唱不准”,取而代之的是玩游戏,在游戏中感知音乐的情绪,“那是我的特长,瞧我的吧!”快乐、激动、得意、踌躇满志……诸个表情洋溢在每位学生的脸上。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动脑,围绕老师的问题“怎样表演才能更像呢?”大家献计献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自发地游戏、自觉地创编,以致于在玩中创作出新的歌词“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风儿轻轻吹,宝宝睡着了”就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学会唱——找到了知识,理解了词意——充实了知识,自编词——扩大了知识量,达到了学一通百的效果。

纵观上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源泉”,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儿童学习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强调和明确学习责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认为教师需要经常锻炼、考验学生的耐心,善于鼓励学生在困境中持之以恒、充满信心。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要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应强调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责任,促进其实现由“被主体”向“真主体”转变。

1.以思想带动学生——想学

学生遇到最大的问题还是学习上的,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还要基于儿童视角,用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首先,创建立体教育构架,树立积极奋斗目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需要动机的,这种动机的诱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学生个体的性格因素都会对奋斗目标的确立产生影响。此时,我们要把握可控因素,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架构,共同关注、共同引导、共同教育。

同时,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严谨的“三位一体”评价监督小组,督促学生消除侥幸心理,为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

其次,运用多样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想学欲望。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但是贪玩的天性让他们没有毅力与恒心去学习。因此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上不重视。所以,教师要经常为他们加加油、鼓鼓劲。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自信心不强的学生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有了这种尊重,能帮助孩子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性格倔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刺激法”点燃学生的斗志;对于畏难情绪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降低要求;总之,教师要真心实意的相信这些学生都能成才,要真心实意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真心实意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学习。有了教师的帮助和鼓励,学生自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并逐渐学会能约束自己。

2.以方法指点学生——会学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学习上的成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良好的心境,能导致其未来学习志向水平的提高,学习更加勤奋。

首先,课前精心预设,注重梯度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更需要我们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因此,一定的课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分解重难点,分层设计,形成梯度。帮助学生掌握的同时,更是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和分步推进的过程。

其次,鼓励善思多问,重视主体参与。“善思多问”的过程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致的引导,和适时的方法指导。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第三,关注动态生成,学会提炼归纳。教师在关注课堂生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归纳。这其中包括独立发现、独立分析、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遇到问题总能问一问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练习反思的能力,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养成及时总结、归纳,能静心、耐心学习的好习惯。

3.以信心鼓励学生——乐学

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让课堂能生动起来、有趣起来、互动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学习的欲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形成对学习的深度的责任意识。

•精讲多练——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空间。精讲多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引入课题简明、问题设计指向明确、分析抓住关键、解决问题讲究方法,小结精辟,把更多的课堂空间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把精力放在重难点上,使学生对精华所在通过“充分练、分层练、多种方法练”,理解得更精深些。同时也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观察和想象,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目的。

•课堂留白——给学生一点质疑的时间。课堂要适当“留白”,不要把学习限制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而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随时调整,随时补充。特别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鼓励学生质疑,引发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样,通过“留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

•展示交流——给学生一次亮相的机会。课堂的展示交流不但是老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之一,同时能促进学生伙伴间的学习,激发主体参与并获得认同感的有效方法。学生们普遍渴望有展示交流的机会,可能只是短短的交流时间,但学生们常常会为此付出N倍次时间的准备。期间对学科知识的统筹、运用,伙伴间的合作等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他对学科学习参与热情。

4.以榜样激励学生——坚持学

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积极情绪。我们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不能只靠情感教学,可以通过榜样激励,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学习的良好品质。

•拓宽榜样学习途径——多维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榜样示范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先进性、楷模性的人和事,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榜样宣传、学习,激励学生以榜样为力量,促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不断努力、不断前行,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局面。

•设计榜样学习内容——有梯度。榜样教育能实现对个体潜在行为的唤醒,使个体自觉地以榜样的言行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并能动地作用于学习生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尤其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学生。而榜样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班级的榜样——年级的榜样——学校的榜样——社会中的榜样。不同维度的榜样,拓宽的是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的是学生榜样学习的视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榜样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找一个能赶超的榜样,并进行自我矫正、改进行为习惯。

•创新榜样学习形式——有深度。榜样效应就是一种强化因素。榜样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主体自觉。也就是说如果对于榜样的传播只注重输出信息,而不考虑接收信息,将起不到任何传播的效果。教师应不断创新榜样学习的形式,促使学习行动最终真正收到实效。如:推出榜样示范事迹——学习榜样示范行为——掌握榜样示范方法——进行榜样示范实践——形成个体行为自觉。在让受教育者认识榜样,认同榜样,最终在主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激励学生们的责任行为。

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具体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榜样事例,让学生逐渐认识并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这种责任和义务,能逐渐将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能以榜样的力量为激励,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勇于承受挫折,对学习有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的进取之心。

任务单4:[4]

(续表)

生1: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的时间与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时间一样。

生2:设轿车x小时后追上客车,那么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可以用80x千米表示,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可以用100x千米表示。

生3: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生4: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

生5: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追及问题。

片段二:

结合实例,巩固理解。

1.练一练

小胖上学时忘了带文具盒,爸爸发现时,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正以80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爸爸几分钟后在途中追上小胖?

师:小胖刚好离家240米可以理解为什么?

生:小胖刚好离家240米就是小胖走的第一段路程。

师:爸爸几分钟后追上小胖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胖走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走的第二段路程=爸爸一共行的路程

师:在追及问题中根据路程相等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选择(线段图演示帮助理解)

(1)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从上海出发开往宁波,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2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8千米。轿车开出几小时后追上客车?正确的方程是( )。

解:设轿车开出x小时后追上客车。

A.0.2+ 92x= 108x B.92×0.2+ 92x= 108x C.108x+ 108×0.2= 92x

师: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怎样理解?

生: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就是客车比轿车早开0.2小时。

师:A.0.2+ 92x= 108x错在哪里?

生:0.2是客车先行的时间,要乘客车的速度才是客车行的第一段路程。

师:C.108x+ 108×0.2= 92x为什么又不对呢?

生:他把0.2小时理解为轿车先行的时间了,所以等量关系错了。

师:看来我们一定要抓住关键句的理解,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体育课上,小胖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亚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5秒后小胖追上小亚。已知小亚平均每秒跑3米,小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正确的方程是( )。

解:设小胖平均每秒跑x米。

A.10+ 3x= 5x B.3×5+ 10= 3x C.3×5+ 10= 5x

二、问题的发现——学生只是掌握了这几道题的解题方法

在这节课的新授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的审题还停留在简单的复述题意,既没有抓住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也没有抓住行程问题中的四要素地点、时间、方向、结果。如果脱离了线段图的帮忙,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这样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就会出现恐惧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见到新题型,无法用已知经验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去主动思考,而把他人的点、读、帮作为心理上的依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解题时,往往是不点则阻,一点就通。

在练习环节,教师很注重对关键句的理解,重视学生对错因的分析,但由于不注重题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感觉到每一道练习都是新题型,都要重新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焦点错位或缺乏纵横联系而影响对应用题的审题。

如果这样来训练小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是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三、反思与修改——使学生真正学会审题

1.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相遇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经验与策略。而追及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引入时,通过让学生走一走的形式来初步感知当时间、地点、方向、结果都发生变化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行程问题。为例题的审题做好准备。

在对例题的审题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

审题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还其庐山真面目,便为解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与依据,解题思路也油然而生。行程问题的四要素要学会梳理和提炼,如:出发地点——同地,出发方向——同向而行,出发时间——先后,出发结果——追上。做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在行程问题中,线段图是帮助学生正确审题的重要工具,有时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采取画给学生看的方法,线段图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学生一开始或许不会画图,教师应予以必要的指导,逐步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方法。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重构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相遇问题,两人怎样走会相遇?(两位同学上来演示——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个人从同一个地方先后出发,朝着同一个方向,结果又会怎么样?

生1:速度快的会追上速度慢的人。

生2:速度慢的和速度快的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探究新知

上个星期六小胖和小丁丁家分别乘坐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师:一边读题一边想一想轿车与客车出发的地点、方向、时间、结果是怎样的?

生1:我知道了客车和轿车都是从上海出发,出发地点相同。

生2:我知道了客车和轿车都是上海出发去南京,方向相同。

师:我们把出发方向相同叫做同向而行。

生3:客车与轿车出发的时间有先后,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

生4:结果是轿车追上了客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关键字写成了板书:

出发地点:同地。

出发方向:同向而行。

出发时间:先后。

出发结果:追上。

师:具备了这些特征的行程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追及问题。

师: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

师:轿车追上了客车,他们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轿车与客车一共行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从线段图中我发现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轿车和客车是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同向而行,结果轿车追上客车,所以轿车与客车一共行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追及问题与我们学过的相遇问题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

重构后教师调整了教学的策略,对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做了深层次的分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呈现能力、都有所提高。首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降低了追及问题的审题难度。其次,让学生围绕行程问题的四个要素去审题,使学生能及时准确抓住关键、找到追击问题的结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是学生对审题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就掌握了等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注重题目的交流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对等量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等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追及问题具有特殊的等量关系结构。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地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的特征和基本等量关系。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将路程、速度和时间互相转换来进行计算;改变不同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信息解读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追及问题中等量关系。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等量关系的结构,在审题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重构二

练一练

(1)小胖上学时忘了带文具盒,爸爸发现时,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正以80 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爸爸几分钟后在途中追上小胖?

师:先独立解答,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汇报

生1:爸爸和小胖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先后出发,最后爸爸追上了小胖,所以小胖和爸爸行的总路程是相等的。

生2: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爸爸一共行的路程

生3:爸爸一共行的路程-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

生4:爸爸一共行的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

师:你们很会审题,能够根据出发地点、方向、时间、结果来确定了小胖和爸爸路程之间的相等关系。

(2)改变条件或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改为“小胖离家3分钟”。

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改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爸爸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师:分别列出方程讨论与原题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③不改变等量关系和相关数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变,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生1:“正以80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改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小胖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生2:“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改为“小胖离家3分钟”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爸爸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应用题的审题训练是讲求方法的,千万不能以教师的审题来代替学生的独立审题。在重构后的练习中,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不仅会找等量关系,还能说出这样找的理由。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从掌握一道题到掌握一类题,一题多变是非常好的练习形式。先是教师进行示范,然后是学生参与改题,通过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条件与问题的互换,使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换,只要出发地点、方向、时间、结果不变,等量关系就不会改变,通过一题多变对追及问题的结构起到了巩固和深化的作用。学生在审题时,只要抓住了主干,就不会因为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乱了阵脚。长期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在审题能力的提高上事半功倍。

四、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

1.阅读说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研究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执教工作效率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说理。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深受大家的喜爱。某厂要在世博会结束前赶制一批海宝,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1)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2小时生产25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

(2)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3小时生产30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要求:默读后口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1:当生产的时间相同时,总个数多的就快。

生2:生产的总个数相同时,生产时间少的就快。

师:当生产时间或生产总个数相同时我们可以直接比出快慢。

(3)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3小时生产36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

师:默读后得出不能直接比较,为什么?

生:因为甲车间和乙车间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的总个数都不同,所以无法比较。

师: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比较每小时生产的零件个数。

通过目标明确的提问,使学生在不仅仅是将题目读了一遍,而是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为解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学生汇报直接比总个数或生产时间的理由时,我及时在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应用题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读题后数学语言的表达,明确要求学生说出已知条件表示什么数量,要求的是什么数量,数量关系式是什么。通过示范的说、独立的说、同桌互相的说,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2.纵横比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比较是思维活动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叫纵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一种叫横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一层次上不同解法的比较。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会分类、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例如:在执教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

根据要求用手势举出图形现在有几个。(说出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1)原来△有4个,现在△的个数增加1倍。4×(1+ 1)= 8(个)。

现在△的个数增加到1倍。4×1= 4(个)。

(2)☆☆,把☆的个数增加4倍。2×(1+ 4)= 10(个)。

把☆的个数增加到4倍。2×4= 8(个)。

师:“增加几倍”和“增加到几倍“与“原数的几倍”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增加几倍就是原数的(1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就是原数的几倍。

对此,我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比较两题表述上的联系和区别,再比较数量关系的区别,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应用题的表述结构和一般解题策略,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从而形成数学建模。这样,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凭借题意,从头脑中勾出相关类型的题目模型。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基本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交流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中,交流能够深化对概念、思想的理解,在课上课下与人交流可以拓宽思路,集思广益,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助益。清晰而有逻辑性的言辞不但能跟听者畅通无阻地交流,也能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但是不少学生能够用笔清晰表达的思维却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这就是交流能力尚且不足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课上课下培养学生“想交流”“敢交流”和“会交流”。

1.激发动机,使学生想交流

(1)树立交流信心

树立学生交流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纵然学生说错,教师也该用鼓励的语言、善意的眼神和微笑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教师更该大加赞赏,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表达和交流的信心。

(2)丰富活动形式

以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课上和课外活动中可设置更多交流环节,如分组讨论、个人演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交流当中,学生能够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记忆更加深刻,也能提升交流技巧,提高交流兴趣。

2.引导方法,使学生会交流

小学生在交流中往往缺乏逻辑和表达技巧,会出现表达用语模糊不清,表达不全,没有层次,也影响了交流中对思维传达的准确性。

(1)引导规范语言

引导学生尽量使语言准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术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术语来表达,这也是进一步清晰学生脑中的概念,在学生说错时要及时纠正。

(2)梳理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梳理交流时的逻辑关系。在讲述一个数学算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算式的关系,逐层讲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描述情景时有时会过于笼统,不清楚描述的顺序,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或是事件发展顺序等来讲述,尽量避免因逻辑不清而使交流效率低下的情况。

(3)拓宽表达程式

开放式提问,使学生完整表达。在教师提问时,应尽量避免“这样分析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会回答说“对”、“是”,而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应尽量开放式提问,如“这个算式怎样来解?”、“你的思路是怎样的?”,这样让学生能够将思维过程陈述完整。

3.适时训练,使学生善交流

学生在掌握了交流方法后,教师要进行更多的训练,让学生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引人入胜。

(1)及时提问

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生表达未使用术语和准确用语时,教师需要适时纠正,并让学生重复,在表达不明时,教师要及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2)理清顺序

训练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表达逻辑不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逻辑顺序,如口语作文需要学生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描述景物,首先教师要将要求讲清楚,学生如果顺序有误,要重新来过,并且请多位同学按照这一顺序来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对类似的场景描述有了清晰的逻辑,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知道运用什么逻辑思维方式。

(3)分层提问

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经常会将一个思维过程用过于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使别人听了不那么清楚整个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训练学生分步骤将问题解答出来,展现整个思维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优化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就是优化了其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在课上课下创造交流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交流兴趣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交流和学习能力。

任务单6:[6]

实施4:

孩子遇到困难不能坚持怎么办?

“做事三分钟热度”是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时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幼时,家长问孩子你愿意学钢琴吗?几乎每个听着动听的琴声,摸着漂亮琴键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开始时,孩子也会有模有样地认真学习,但是三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弹琴越来越难了,孩子便渐渐地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再也不会主动地坐在琴凳上,眼睛也始终盯着钢琴上的闹钟进行着倒计时。这只是孩子在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但是却让我们明白,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如果养成习惯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发现学生在每学期的开学初都会表现得对学习很积极、热情,但两周后便会表现出作业拖三拉四,在听课或作业中遇到困难,缺少去克服的动力,表现出对自己没有信心,一蹶不振,不愿意去想办法克服困难。久而久之,问题累积,便会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走神,做小动作。认为自己在读书上没有什么天赋,学习全当完成任务,经常立志,经常下决心,但是遇到情绪不好时,或是遇到挫折时,又是灰心丧气,什么也不愿意学。我们在了解了班级中这些孩子的行为后也对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做了些分析。感到当孩子遇到困难,不能面对挫折时就会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性格上胆小懦弱

这样的孩子多是内向的,在遭受挫折与困难时经验有限,但是也不愿意与旁人多交流,自己又处在年幼时期,因而往往会焦虑,在焦虑后又没有方法去改进自己的行为,在得不到成功的同时,孩子就会慢慢地表现出焦虑,对自己没有信心。在教学一年级新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是参差不齐的,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往往就会表现的入门较慢。在写字的过程中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练笔的孩子就会表现的连写一横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气,要么横不平,要么起笔收笔位置不正确。这些孩子不是不认真,而是刚开始时这简简单单的一横也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而这些孩子又不愿意去向老师同学讨教,生怕别人会笑她,长久以往就会对写字产生恐惧,对刚入校的学习有了畏难情绪。

2.在家中备受宠爱,娇生惯养

现在的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缺点过分包容,有时甚至会去赞赏,津津乐道,样样事情一手包办,孩子就像是小王子、小公主,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产生自我优越的心理。这类的孩子往往会把这样的情绪带到群体中去,他们不能接受老师或是同伴对他们指出的不足,甚至连老师表扬其他孩子也觉得心理上不能承受。这当然会阻碍孩子的进步。

3.期望过高

现在的孩子,六个大人围着团团转,他们对孩子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会让他们去学习一些超过自己年龄的本领,拔苗助长的心态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孩子有更多的责骂,这些孩子往往体会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看到的只有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也会在过程中容易放弃。

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帮助:

意志支配、调节着行动,并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是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意志坚强的孩子,一般来说,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孩子,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第一,意志常常是和活动在一起的。

培养孩子的意志,也就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开始。老师布置孩子的任务要明确,并要指导孩子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一步一步地完成。对完成任务好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意志行为要进行强化,使其逐渐形成意志的自觉性。

四年级的孩子,写作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孩子对写作的恐惧却是每个人都存在的。

片段1:

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试着写日记了。

生:啊?

师:我们要试着发现每天生活中的不同,写下身边发生的事情。

生:生活每天不都是一样的?上学、回家、吃饭、睡觉,天天写哪里写得出呀?

师:从现在起,老师会帮助你去发现每天的不同,帮助你记录身边的事情。

生:好吧。

面对这样的情况,开始时我每天都会根据当天上课的内容结合课后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关键是让学生养成每天动笔的好习惯。如在教学《扬州茶馆》时,当学生对那又细又嫩的煮干丝馋涎欲滴时,让学生写写他们喜欢的小吃及家乡的特产小吃,小笼包、水蜜桃等,色、香、味俱全的小吃跃然纸上。当学生不再害怕小练笔时,我又让他们开始记日记,这无疑又让学生有些担心,写什么是他们最为头疼的,指导的初始阶段,我会指导孩子来选材,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与平时的天空有什么不同回家记下来,再如午饭时,老师盛汤前突然发现哪个小朋友主动帮老师拿好了椅子,只因为老师昨天蹲着盛汤时无意中说了一句腰有些酸。从点滴的小事帮助学生善于观察,让他们感受到其实生活每天都是不一样的,要从细微之处感受这些不同之处。每天在交流孩子的日记时我会对那些选材特别好的,能以小见大的实例在班级交流,慢慢地学生发现日记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他们去记录的,变要我写日记为爱上了写日记。这样长久坚持,学生在面对大作文时最大的进步就是选材新颖了,他们不再是脑子里只有几篇范文,遇到什么情况都硬生生地往上套了。

片段2:

师: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交流最近一周来我们的身边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你又记录了哪些事情呢?

生1:我们学校的阳光大道变成了柏油路了。

生2:门口的课程表换过了。

生3:我们家的小区的车位越来越紧张了,晚上经常看到有些业主晚回来在自己的车位上放上一块砖头。

生4:某某老师的头发剪过了,显得更年轻了。

师:你们真好!已经善于发现身边的变化了,其实生活每天都是变化的,就如现在我们抬头看一看天空,你有什么发现?

生1:今天的天空格外蓝。

生2:湛蓝的天空配上洁白的云彩,可漂亮啦!

生3:云朵各式各样,有的像山羊,有的像棉花糖。

师:是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发现,就会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惊喜。

第二,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出发。

习惯的养成,常常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在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我会让家长配合制定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收拾书包、自己收拾房间等。培养行为习惯时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如要求他们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他们改正的缺点就要监督他们逐渐改正。这样,在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培养孩子在困难面前不害怕的品质。

意志活动常常和困难在一起,因为常常只有困难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在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活动中,可以设计稍微有点困难的活动。如果太容易,孩子就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对意志的培养当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太难,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就很容易使孩子受挫。哪怕是现在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希望老师给予他们鼓励,老师在制定目标时也要注意不能把要求提得过高,如果太高了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太遥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孩子立刻就会放弃。因此,从一年级入校开始,无论是语文方面的学习还是行为规范方面的养成我都给学生提出了只要五颗星星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换奖品的要求。五颗星连着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并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努力与坚持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样一来,学生比较乐于去接受挑战,哪怕遇到困难,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也能从头开始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老师要鼓励孩子,并且相信孩子能够克服困难。在这种支持下,孩子比较容易想出应对的方法。作为老师千万不能且出口伤害学生,“怎么这么不聪明”类似的话会严重伤害孩子的。

第四,老师家长都要做孩子的榜样。

老师和家长是平时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大的,这将潜移默化地激励孩子。我们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来的坚持,或许孩子看上去还小不太懂,但是这些行为与思想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处事与为人。良好的意志力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

第五,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

无论多优秀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避免不了的。作为老师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把所遇到的困难当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可以自我鼓励,寻求良好的心态:“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已经努力了,下次我会离第一名更近的”;再如补偿法:“我体育不好,可是我画画很好呀,我要继续努力地画画,让我的画被大家欣赏。”

第六,对娇生惯养的孩子,不妨让他受点冷落。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不能让孩子有只有自己最好的想法。作为教师,在与自我感觉较为良好的孩子交流时,要适当地利用一些机会去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呵护,我们在给予充分的物质基础时,却常会忽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往往更显得薄弱,而这,往往却正是孩子今后成长道路上所最重要的教育。协调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们正确的意志力,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成为一名真正的小主人,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帮助,促进学习能力优化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简而言之,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它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

学习能力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自主性,是指个体生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被迫去学习。二是能动性,是生命主体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而不是对知识、信息简单地吸收。同时还要会消化,要善于转化成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能量。三是创造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那种现状。所以,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学习能力开发的程度大小。

一般学习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下面我们就从观察、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等五方面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探讨。

观察能力的训练

在小学学习阶段,各个科目的学习中都需要用到观察能力,语文课堂学习写作需要观察人物的情感与周围景色,数学学习需要仔细观察分辨数和形,英语课上需要仔细观察和分辨不同的单词和时态等等,观察能力是学好各个科目的基础能力。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分析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帮助消除障碍,使学生想观察

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但是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积极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一带而过,观察不细致,如果想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细致观察,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

用表情、语调等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用讲故事般的语调来描绘观察对象的背景,以生动的表情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肢体语言等来带动学生进入到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以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兴趣。

(2)寻找观察对象

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对于常见事物,学生可能熟视无睹,提不起兴趣来观察。为此,教师可以找一些生活中不那么常见的事物或是学生会感兴趣的事物来让学生观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很自然的会去主动观察,加上教师的循循善诱,观察能力自然地就提高了。

(3)学前知识介绍

在观察前介绍需要的知识。如果学生对于观察对象毫不了解,也难以产生观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前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观察时再深入体会和学习,这样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2.帮助明确目的,使学生会观察

(1)设立悬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

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时设立一个悬念,比如:观察两个相似的数学公式时,问学生,两个公式有微小的区别,区别在哪里?这时,学生就会仔细看这两个公式,反复对比,记住它们的组成元素,这样观察就会变得有目的性,学生也会仔细得多。

(2)让学生主动设立观察任务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设立任务。学生在设立任务时也是一个主动学习如何观察的过程,在其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经验,设计观察步骤,通过取舍、重组等过程最后达到观察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保持目的明确,不会偏离。

3.帮助抓住本质,使学生善观察

有了兴趣,明确了目的之后,学生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使观察有效率。

(1)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

在数学学习中,观察公式要分层次来观察,观察图形要从宏观到微观来观察;在语文学习中,观察文章特点要根据从整体到部分,由结构到语言的顺序;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要根据时间从早到晚、方位由上到下和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等的顺序来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来掌握观察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观察。

(2)对不同的事物要进行比较观察

为弄清观察对象的本质特点,学生需要对几个观察对象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发现其差异,捕捉到观察对象的特征。如数学学习中需要比较不同图形的形状、结构组成、角度等来认识某一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英语学习中需要比较类似单词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来发现英语的单词构成特征等。

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在观察中能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的方法。优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日常养成好习惯,比如记观察日记,等等,将观察的心得记下来,日积月累,观察能力就会有较大提高。

任务单5:[5]

实施5:

应用题该如何审题呢?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在解答应用题时,不少同学在审题这一关容易出问题,不是漏看,就是错看,或没能理解题目的真实含义就下笔,往往一看就做,一做就错。学生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而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过于注重于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见题就列式,问什么设什么的定向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是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探索与改进。

一、旧观念——审题只会就事论事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为了能使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我做了如下设计:

片段一:

上个星期六小胖和小丁丁家分别乘坐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学生读题。)

师:通过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

生2:我知道了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

生3:问题是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通过线段图来表述题意。

师:观察轿车一共行的路程的时间和谁一样,想一想,当轿车追上客车时,他们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演示动态线段图)

生1: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的时间与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时间一样。

生2:设轿车x小时后追上客车,那么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可以用80x千米表示,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可以用100x千米表示。

生3: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生4: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

生5: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追及问题。

片段二:

结合实例,巩固理解。

1.练一练

小胖上学时忘了带文具盒,爸爸发现时,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正以80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爸爸几分钟后在途中追上小胖?

师:小胖刚好离家240米可以理解为什么?

生:小胖刚好离家240米就是小胖走的第一段路程。

师:爸爸几分钟后追上小胖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胖走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走的第二段路程=爸爸一共行的路程

师:在追及问题中根据路程相等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选择(线段图演示帮助理解)

(1)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从上海出发开往宁波,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2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8千米。轿车开出几小时后追上客车?正确的方程是( )。

解:设轿车开出x小时后追上客车。

A.0.2+ 92x= 108x B.92×0.2+ 92x= 108x C.108x+ 108×0.2= 92x

师: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怎样理解?

生:轿车比客车迟开0.2小时就是客车比轿车早开0.2小时。

师:A.0.2+ 92x= 108x错在哪里?

生:0.2是客车先行的时间,要乘客车的速度才是客车行的第一段路程。

师:C.108x+ 108×0.2= 92x为什么又不对呢?

生:他把0.2小时理解为轿车先行的时间了,所以等量关系错了。

师:看来我们一定要抓住关键句的理解,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体育课上,小胖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亚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5秒后小胖追上小亚。已知小亚平均每秒跑3米,小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正确的方程是( )。

解:设小胖平均每秒跑x米。

A.10+ 3x= 5x B.3×5+ 10= 3x C.3×5+ 10= 5x

二、问题的发现——学生只是掌握了这几道题的解题方法

在这节课的新授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的审题还停留在简单的复述题意,既没有抓住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也没有抓住行程问题中的四要素地点、时间、方向、结果。如果脱离了线段图的帮忙,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

这样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就会出现恐惧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见到新题型,无法用已知经验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去主动思考,而把他人的点、读、帮作为心理上的依靠,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解题时,往往是不点则阻,一点就通。

在练习环节,教师很注重对关键句的理解,重视学生对错因的分析,但由于不注重题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感觉到每一道练习都是新题型,都要重新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焦点错位或缺乏纵横联系而影响对应用题的审题。

如果这样来训练小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是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三、反思与修改——使学生真正学会审题

1.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相遇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经验与策略。而追及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引入时,通过让学生走一走的形式来初步感知当时间、地点、方向、结果都发生变化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行程问题。为例题的审题做好准备。

在对例题的审题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句。

审题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还其庐山真面目,便为解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与依据,解题思路也油然而生。行程问题的四要素要学会梳理和提炼,如:出发地点——同地,出发方向——同向而行,出发时间——先后,出发结果——追上。做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结合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构造数学算式。

在行程问题中,线段图是帮助学生正确审题的重要工具,有时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往往采取画给学生看的方法,线段图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学生一开始或许不会画图,教师应予以必要的指导,逐步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方法。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重构一

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相遇问题,两人怎样走会相遇?(两位同学上来演示——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个人从同一个地方先后出发,朝着同一个方向,结果又会怎么样?

生1:速度快的会追上速度慢的人。

生2:速度慢的和速度快的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探究新知

上个星期六小胖和小丁丁家分别乘坐一辆客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上海出发去南京游玩,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100千米,轿车几小时后追上客车?

师:一边读题一边想一想轿车与客车出发的地点、方向、时间、结果是怎样的?

生1:我知道了客车和轿车都是从上海出发,出发地点相同。

生2:我知道了客车和轿车都是上海出发去南京,方向相同。

师:我们把出发方向相同叫做同向而行。

生3:客车与轿车出发的时间有先后,客车先行50千米后轿车出发。

生4:结果是轿车追上了客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关键字写成了板书:

出发地点:同地。

出发方向:同向而行。

出发时间:先后。

出发结果:追上。

师:具备了这些特征的行程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追及问题。

师: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

师:轿车追上了客车,他们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轿车与客车一共行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从线段图中我发现客车行驶的第一段路程+客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轿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轿车和客车是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同向而行,结果轿车追上客车,所以轿车与客车一共行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追及问题与我们学过的相遇问题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

重构后教师调整了教学的策略,对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做了深层次的分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呈现能力、都有所提高。首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降低了追及问题的审题难度。其次,让学生围绕行程问题的四个要素去审题,使学生能及时准确抓住关键、找到追击问题的结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是学生对审题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就掌握了等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注重题目的交流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对等量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等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追及问题具有特殊的等量关系结构。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地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的特征和基本等量关系。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将路程、速度和时间互相转换来进行计算;改变不同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信息解读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追及问题中等量关系。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等量关系的结构,在审题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重构二

练一练

(1)小胖上学时忘了带文具盒,爸爸发现时,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正以80 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爸爸几分钟后在途中追上小胖?

师:先独立解答,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汇报

生1:爸爸和小胖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先后出发,最后爸爸追上了小胖,所以小胖和爸爸行的总路程是相等的。

生2: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爸爸一共行的路程

生3:爸爸一共行的路程-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

生4:爸爸一共行的路程-小胖行的第二段路程=小胖行的第一段路程

师:你们很会审题,能够根据出发地点、方向、时间、结果来确定了小胖和爸爸路程之间的相等关系。

(2)改变条件或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①“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改为“小胖离家3分钟”。

②“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改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爸爸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师:分别列出方程讨论与原题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③不改变等量关系和相关数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变,并列出相应的方程。

生1:“正以80米/分的速度走向学校”改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小胖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生2:“小胖刚好离家240米”改为“小胖离家3分钟”爸爸骑车以200米/分的速度追赶,为“爸爸骑车2分钟追上小胖”爸爸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应用题的审题训练是讲求方法的,千万不能以教师的审题来代替学生的独立审题。在重构后的练习中,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找到了不同的等量关系,有的学生不仅会找等量关系,还能说出这样找的理由。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从掌握一道题到掌握一类题,一题多变是非常好的练习形式。先是教师进行示范,然后是学生参与改题,通过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条件与问题的互换,使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换,只要出发地点、方向、时间、结果不变,等量关系就不会改变,通过一题多变对追及问题的结构起到了巩固和深化的作用。学生在审题时,只要抓住了主干,就不会因为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乱了阵脚。长期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在审题能力的提高上事半功倍。

四、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

1.阅读说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研究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执教工作效率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说理。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深受大家的喜爱。某厂要在世博会结束前赶制一批海宝,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1)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2小时生产25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

(2)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3小时生产30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要求:默读后口答,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1:当生产的时间相同时,总个数多的就快。

生2:生产的总个数相同时,生产时间少的就快。

师:当生产时间或生产总个数相同时我们可以直接比出快慢。

(3)甲车间2小时生产300个海宝,乙车间3小时生产360个海宝。哪个车间生产得快?

师:默读后得出不能直接比较,为什么?

生:因为甲车间和乙车间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的总个数都不同,所以无法比较。

师:那该怎么办呢?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比较每小时生产的零件个数。

通过目标明确的提问,使学生在不仅仅是将题目读了一遍,而是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为解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当学生汇报直接比总个数或生产时间的理由时,我及时在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应用题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理解的情况,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读题后数学语言的表达,明确要求学生说出已知条件表示什么数量,要求的是什么数量,数量关系式是什么。通过示范的说、独立的说、同桌互相的说,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2.纵横比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比较是思维活动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叫纵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一种叫横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一层次上不同解法的比较。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会分类、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例如:在执教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的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

根据要求用手势举出图形现在有几个。(说出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1)原来△有4个,现在△的个数增加1倍。4×(1+ 1)= 8(个)。

现在△的个数增加到1倍。4×1= 4(个)。

(2)☆☆,把☆的个数增加4倍。2×(1+ 4)= 10(个)。

把☆的个数增加到4倍。2×4= 8(个)。

师:“增加几倍”和“增加到几倍“与“原数的几倍”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增加几倍就是原数的(1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就是原数的几倍。

对此,我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比较两题表述上的联系和区别,再比较数量关系的区别,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应用题的表述结构和一般解题策略,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从而形成数学建模。这样,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凭借题意,从头脑中勾出相关类型的题目模型。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为基本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总之,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交流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中,交流能够深化对概念、思想的理解,在课上课下与人交流可以拓宽思路,集思广益,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助益。清晰而有逻辑性的言辞不但能跟听者畅通无阻地交流,也能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但是不少学生能够用笔清晰表达的思维却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这就是交流能力尚且不足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在课上课下培养学生“想交流”“敢交流”和“会交流”。

1.激发动机,使学生想交流

(1)树立交流信心

树立学生交流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纵然学生说错,教师也该用鼓励的语言、善意的眼神和微笑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学生教师更该大加赞赏,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表达和交流的信心。

(2)丰富活动形式

以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课上和课外活动中可设置更多交流环节,如分组讨论、个人演示、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交流当中,学生能够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记忆更加深刻,也能提升交流技巧,提高交流兴趣。

2.引导方法,使学生会交流

小学生在交流中往往缺乏逻辑和表达技巧,会出现表达用语模糊不清,表达不全,没有层次,也影响了交流中对思维传达的准确性。

(1)引导规范语言

引导学生尽量使语言准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术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术语来表达,这也是进一步清晰学生脑中的概念,在学生说错时要及时纠正。

(2)梳理逻辑关系

帮助学生梳理交流时的逻辑关系。在讲述一个数学算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算式的关系,逐层讲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描述情景时有时会过于笼统,不清楚描述的顺序,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或是事件发展顺序等来讲述,尽量避免因逻辑不清而使交流效率低下的情况。

(3)拓宽表达程式

开放式提问,使学生完整表达。在教师提问时,应尽量避免“这样分析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会回答说“对”、“是”,而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维,应尽量开放式提问,如“这个算式怎样来解?”、“你的思路是怎样的?”,这样让学生能够将思维过程陈述完整。

3.适时训练,使学生善交流

学生在掌握了交流方法后,教师要进行更多的训练,让学生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引人入胜。

(1)及时提问

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在学生表达未使用术语和准确用语时,教师需要适时纠正,并让学生重复,在表达不明时,教师要及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2)理清顺序

训练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表达逻辑不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逻辑顺序,如口语作文需要学生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描述景物,首先教师要将要求讲清楚,学生如果顺序有误,要重新来过,并且请多位同学按照这一顺序来表达,这样,学生就会对类似的场景描述有了清晰的逻辑,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知道运用什么逻辑思维方式。

(3)分层提问

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经常会将一个思维过程用过于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使别人听了不那么清楚整个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训练学生分步骤将问题解答出来,展现整个思维过程。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优化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就是优化了其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大有裨益。在课上课下创造交流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交流兴趣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交流和学习能力。

任务单6:[6]

(续表)

(续表)

实施6:

让背英语单词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人们习惯把语言与词汇比作大厦与砖头。语言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即便对结构一无所知,也可以理解和说出大量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大量的再认词汇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量远比结构准确性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步骤。

一、为什么学生总是今天学,明天忘?

片断一:为什么英语单词背熟了,过了几天又忘了?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家常课,为了检验学生上一节课的新授英语单词掌握情况,我进行了单词默写。

师:First, let's read all these words on page 34.Now close the books, then take out your exercise- books and recite the words.

生:OK!

师:Sunday, weekend, Thursday...Have you finished?

生:Yes.

小洋:前两天妈妈明明帮我默过了,我都默出来了呀。今天怎么又默不出来了?又要不及格了,讨厌!

学生明明复习过了英语单词,在默写时却常常默不出,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轻视平时听力和朗读训练

学生之所以总是记不住单词是因为他们回到家从不听录音磁带,也从不朗读课文中的词句,他们记单词很大程度上是用眼睛看着学的。汉语是象形文字,记汉字“七分靠形,三分靠音”;而英语则是表音文字,记英语词汇“七分靠音,三分靠形”。学习英语强调学习者要从听学起,要知道“哑巴聋子”是学不好英语的,而过分依赖用眼睛分辨词形也很难记住英语单词。

2.不会根据拼读规则记单词

很多学生在背默英语单词时,采取的是死记硬背单词顺序的方法,比如:在记单词birthday时,学生会记下b-i-r-t-h-d-a-y的每一个字母,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词是可以分bir-th-day三个音节进行记忆的。采用直接用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大大增加了记忆负担,而且无法大量的、长久的、牢固的记忆英语单词。

3.忽略英语词汇的重复背默

经常反复地背默单词是最有效的记忆词汇的好办法,但我们的学生偏偏总会忽略这一点,只把当下课文生字表中的单词当做记忆对象,对自己没有掌握但又重复出现的所谓“旧单词”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科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一般要经过5—16次甚至更多重复学习才能记住一个词。所以想仅凭一两次的学习就想学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在错失了再一次重复背默英语单词的机会后,所有的单词到最后都会变成陌生的新词。

二、为什么学生总是记的少,忘的多?

片断二:有的同学记性特别好,一直都能默写满分。怎么样才能把单词永远记在脑海里,并且不会忘记?

这是一节英语课前的默写反馈环节,我依照惯例把这次默写获得满分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

师:这次默写100分获得免抄的同学是:小悦、小恒和小文。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生:哇!又有小悦,她已经连续三次100分。真羡慕她今天又可以免抄了,我也好想把老师教的单词记住脑子里,永远都不要忘掉呢!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学生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记牢每个单词,整个早上、晚上读啊读、背呀背,时间花了一大把,单词却翻来覆去背不出,记不牢。就算勉强记住了几个英语单词,还未细细回味其所带来的喜悦,睡了一觉后,发现又全忘了。怎一个“惨”字了得!细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不会比较归类

随着学生所学单词的日益增加,会产生大量的形近词、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在背默单词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容易把词形、发音、意义相近的词混淆起来。如果采取“差不多”的态度,不加以区分比较和归类,弄清其不同与相同之处,那么英语单词就会越学越少,忘得越来越多。

2.缺少构词方法

英语单词的发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构词也是有基本规律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利用这些构词方法,找出词汇的规律,按照构词规律来教学,学生缺乏对基本构词方法的了解,不理解词汇,就会造成单词反复记总记不牢现象。

3.孤立记忆词汇

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过分注重对应词的汉语意义来进行记忆,把单词记忆与词组和句子割裂开来,孤立了英语单词的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在低年级时,由于教学内容教少,词汇简单,对于学生的要求主要放在听说上面,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学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特别是到了四、五年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三、让学生轻松背单词的对策

针对目前学生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善用心理效应,营造积极氛围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学校市级课题的启发下,我也尝试着运用心理效应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首先,我会经常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盼效应”。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马上就会加以表扬并对他提出强烈的期待——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更好。我还会让学生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把英语学好。这么做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加强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心。

其次,由于班中经常会有外校或外地的转校生,我会巧用“鲶鱼效应”。比如,外地学生小钦在三年级上学期转来时,因为没有学过英语,常常连26个字母也默不出来,班上的同学都有点看不起她。但她肯吃苦,常主动留下来补课。当我公布她期中考试考了75分,教室内掌声震耳。在接下来的历次考试中,她也经常取得优分。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她。课后,更是严格要求她,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她比一比,也有人主动要求做她学习上的“小搭档”。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竞争氛围比以前更浓了,同学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最后,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还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如我在班级中建立英语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在“共生圈”中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把自己记单词的好方法教给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达到英语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

2.渗透自然拼读,学会划分音节

英语是拼音文字,一个词的发音与拼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中大约有70%左右的单词可以实现从“认读”到“拼词”再到“记忆”的过程。虽说一个词“音”与“形”的联系并不一定绝对直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通过正确的读音来自然地拼记单词是英语初学者过词汇关的一条捷径。如今国内的英语教育专家也越来越认可此方法,在编写教材时,把自然拼读法的内容也融入了其中。

在学习英语的起始段一二年级,我在词汇教学时就有意识的渗透自然拼读法的基础,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拼读教学,帮助学生从最初就认识到英语单词是拼出来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到了中高年级,我就会加强学生“听”的训练:通过教师领读,结合播放录音,让学生先听,学生通过听去分析每个单词的音素、音节和重音。在听的基础上讲解单词中的读音规律和拼读规则,并让学生跟随教师或录音进行跟读。然后,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去理解单词的读音,通过读音帮助学生去记忆单词。最终使学生具备听到读音就会写单词的能力。

尽管把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是个比较好的方法,但要经历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小,教了方法后并不可能马上就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在教授单词时用划线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单词中字母和音的对应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按读音先区分音节,再根据音节划线,养成有意识地边读边写的习惯,等他们掌握方法后,就不需要划线了。

3.巧用方法识记,提高记忆效率

小学生刚学英语时的确是充满好奇、兴趣浓厚的,但随着英语词汇量的不断增多,有些学生对英语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也对英语慢慢失去了兴趣。要让学生对词汇感兴趣,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快速的记忆英语词汇。

在小学低年段,我通常会采用一些充满趣味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识记单词。比如富有韵律、节奏的儿歌;优美、动听的歌曲;有趣、好玩的绕口令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应注意简短清晰明快、简单易懂,再配以形象、生动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来创编儿歌或歌曲等,这样更利于学生“记活”英语词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的参与意识。

在小学的中高年段,我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技巧的记忆方法。比如:一是音形义记忆法,指把发音相同、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记忆,如know与no,right与write等;或者是字形相近的如there与they等;又或者是成对的反义词如smooth与rough等。二是词组记忆法,指把词汇搭配记忆,如go home,go to school,go to the park,go fishing等。三是加减记忆法,就是用旧词联系新词,用旧词记新词,而不是孤立地识记新词。所谓加法,就是在某一个词的后面加上一个字母,从而把两个彼此孤立的词联系在一起,然后用旧词记新词。所谓减法,就是在某一个词中减去一两个字母,从而把两个彼此孤立的词联系在一起,然后用旧词记新词。如:Ben(男名:本),这是学生早已记住了的旧词,只要在其后面加一个字母组合,就成为bench(长凳)。这样,用前者Ben记后者bench不仅容易,而且基本上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学生先记了hair(头发),然后通过减去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h,就可记住新词air(空气)。选择适当的记方法,不仅能减轻学生背默单词的负担,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记单词的效率。

4.重视单词复习,抓实巩固环节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复现,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单词复习计划,使学生在多次的复习中巩固所学词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要常听写。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听,一周至少安排两次听写,听写完毕必须及时订正,然后背给老师或小干部听,才算过关,成绩差的,需要改天再重新听写。

二是要利用教室环境的布置来巩固英语。把学过的单词打印出来,贴在墙面上,让学生在课间也可以浏览一下学过的单词。教师还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带学生拼读张贴的单词。

三是要多朗读促记忆。平时的早读时间要充分利用,每天利用2- 3分钟背诵单词。老师在旁监督,效果比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单词好。

四是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力量和时间是有限的,学习上可以安排同桌之间,或者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分成学习小组。互相背单词,一方背,另一方写,或者互相口背,检测等。

五是要利用竞赛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每月安排一次单词竞赛,用书面测试的形式评出奖项,给予一定的物质刺激并颁发表扬信。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的气氛。(2)进行班级单词王的过关比赛:以月份为单位,全部听写满分的同学评为本月的单词王,一个学期满分最多的就是学期单词王了。(3)满分的同学,盖一个印章。集齐10个印章,可获得奖品一份,可以是小零食或小文具。(4)制作单词过关表:过关的同学在单元处打上星号,便于老师掌握全体学生单词过关情况,利于辅差。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所以不要气馁,不能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不能产生恐惧、排斥、抗拒英语的心理。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从吸纳到顿悟的时间。

合作能力的生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情绪,如何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合作的任务,就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

1.营造宽松环境,调动合作情绪

学生的安全感来自于课堂中教师与同伴给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始终给予学生鼓励与期待,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眼神,都能传递教师内心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的氛围,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自己回答错误的问题,也不气馁,抱着学习的态度倾听同伴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了,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改变形式,使学生会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合作的规则,让学生从自发性合作变为有目的性的合作。

(1)建立小组学习制

在日常学习中就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及其他表现都以小组来评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集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必须跟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合作能力。

(2)差异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就近原则,适当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互评

在课堂上,合作解题或表演之后的成果评价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合作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小组成员互评,或是让一组评价另一组。学生如若要取得积极评价,就需要和教师合作,互相评价的几组之间也需要合作。不在这多种合作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会逐渐增长。

(4)实施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疑惑或困难时,教师要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的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意见,适量提出值得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出合作讨论的方向途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交织的互动网。

(5)均衡发言机会

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多观察组内合作的情况,如出现某个学生话语权过多时,也要适量地给予提醒,让一些不善交流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说一说。教师也要注意避免过多地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应该有计划的在几节课内参加到每个组中,对学生的合作情况做到了解。

3.发挥功能,使学生善合作

除了创设合作条件,老师在课上课下也应该尽量发挥群体合作的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群体评价

将群体作为评价单位,促使学生合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只要每个学生在实际水平与课堂表现上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感。合作中一个群体的成员需要互相负责,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虽然群体成员个性不同,成绩有差异,但是评定时把群体成员作为整体来评价,久之就会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

(2)丰富评价内容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和分工完成的负责情况进行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3)强调集体荣誉

我们觉得在合作学习后的评价时,一定要突出小组意识,强调集体荣誉感。不断强化学生在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要大于、优于个体行为。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合作的主动性,充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

(4)传授社交技巧

教给学生社交技巧。在群体中,学生往往因为不懂得社交技巧而发生争执,这会导致学生有合作的挫败感,挫伤合作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社交技巧方面的指导,少批评多鼓励,让合作变为一种愉快的行为,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友好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合作的主动性,对于小组学习的效果要及时评价,多做鼓励,也可以实施小组长轮流制,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优化学生的合作能力。

任务单7:[7]

实施6:

让背英语单词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人们习惯把语言与词汇比作大厦与砖头。语言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有了足够的词汇量,即便对结构一无所知,也可以理解和说出大量的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认为:大量的再认词汇是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量远比结构准确性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步骤。

一、为什么学生总是今天学,明天忘?

片断一:为什么英语单词背熟了,过了几天又忘了?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家常课,为了检验学生上一节课的新授英语单词掌握情况,我进行了单词默写。

师:First, let's read all these words on page 34.Now close the books, then take out your exercise- books and recite the words.

生:OK!

师:Sunday, weekend, Thursday...Have you finished?

生:Yes.

小洋:前两天妈妈明明帮我默过了,我都默出来了呀。今天怎么又默不出来了?又要不及格了,讨厌!

学生明明复习过了英语单词,在默写时却常常默不出,我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轻视平时听力和朗读训练

学生之所以总是记不住单词是因为他们回到家从不听录音磁带,也从不朗读课文中的词句,他们记单词很大程度上是用眼睛看着学的。汉语是象形文字,记汉字“七分靠形,三分靠音”;而英语则是表音文字,记英语词汇“七分靠音,三分靠形”。学习英语强调学习者要从听学起,要知道“哑巴聋子”是学不好英语的,而过分依赖用眼睛分辨词形也很难记住英语单词。

2.不会根据拼读规则记单词

很多学生在背默英语单词时,采取的是死记硬背单词顺序的方法,比如:在记单词birthday时,学生会记下b-i-r-t-h-d-a-y的每一个字母,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词是可以分bir-th-day三个音节进行记忆的。采用直接用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大大增加了记忆负担,而且无法大量的、长久的、牢固的记忆英语单词。

3.忽略英语词汇的重复背默

经常反复地背默单词是最有效的记忆词汇的好办法,但我们的学生偏偏总会忽略这一点,只把当下课文生字表中的单词当做记忆对象,对自己没有掌握但又重复出现的所谓“旧单词”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科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一般要经过5—16次甚至更多重复学习才能记住一个词。所以想仅凭一两次的学习就想学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在错失了再一次重复背默英语单词的机会后,所有的单词到最后都会变成陌生的新词。

二、为什么学生总是记的少,忘的多?

片断二:有的同学记性特别好,一直都能默写满分。怎么样才能把单词永远记在脑海里,并且不会忘记?

这是一节英语课前的默写反馈环节,我依照惯例把这次默写获得满分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

师:这次默写100分获得免抄的同学是:小悦、小恒和小文。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生:哇!又有小悦,她已经连续三次100分。真羡慕她今天又可以免抄了,我也好想把老师教的单词记住脑子里,永远都不要忘掉呢!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发现,学生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记牢每个单词,整个早上、晚上读啊读、背呀背,时间花了一大把,单词却翻来覆去背不出,记不牢。就算勉强记住了几个英语单词,还未细细回味其所带来的喜悦,睡了一觉后,发现又全忘了。怎一个“惨”字了得!细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

1.不会比较归类

随着学生所学单词的日益增加,会产生大量的形近词、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在背默单词时常常会发现学生容易把词形、发音、意义相近的词混淆起来。如果采取“差不多”的态度,不加以区分比较和归类,弄清其不同与相同之处,那么英语单词就会越学越少,忘得越来越多。

2.缺少构词方法

英语单词的发音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构词也是有基本规律的。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不利用这些构词方法,找出词汇的规律,按照构词规律来教学,学生缺乏对基本构词方法的了解,不理解词汇,就会造成单词反复记总记不牢现象。

3.孤立记忆词汇

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过分注重对应词的汉语意义来进行记忆,把单词记忆与词组和句子割裂开来,孤立了英语单词的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在低年级时,由于教学内容教少,词汇简单,对于学生的要求主要放在听说上面,学生尚能应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学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特别是到了四、五年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三、让学生轻松背单词的对策

针对目前学生在背单词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1.善用心理效应,营造积极氛围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学校市级课题的启发下,我也尝试着运用心理效应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首先,我会经常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盼效应”。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马上就会加以表扬并对他提出强烈的期待——下一次一定会比这次更好。我还会让学生对自己说:我一定能把英语学好。这么做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加强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心。

其次,由于班中经常会有外校或外地的转校生,我会巧用“鲶鱼效应”。比如,外地学生小钦在三年级上学期转来时,因为没有学过英语,常常连26个字母也默不出来,班上的同学都有点看不起她。但她肯吃苦,常主动留下来补课。当我公布她期中考试考了75分,教室内掌声震耳。在接下来的历次考试中,她也经常取得优分。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她。课后,更是严格要求她,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她比一比,也有人主动要求做她学习上的“小搭档”。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竞争氛围比以前更浓了,同学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最后,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还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如我在班级中建立英语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在“共生圈”中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把自己记单词的好方法教给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达到英语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

2.渗透自然拼读,学会划分音节

英语是拼音文字,一个词的发音与拼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中大约有70%左右的单词可以实现从“认读”到“拼词”再到“记忆”的过程。虽说一个词“音”与“形”的联系并不一定绝对直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通过正确的读音来自然地拼记单词是英语初学者过词汇关的一条捷径。如今国内的英语教育专家也越来越认可此方法,在编写教材时,把自然拼读法的内容也融入了其中。

在学习英语的起始段一二年级,我在词汇教学时就有意识的渗透自然拼读法的基础,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拼读教学,帮助学生从最初就认识到英语单词是拼出来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到了中高年级,我就会加强学生“听”的训练:通过教师领读,结合播放录音,让学生先听,学生通过听去分析每个单词的音素、音节和重音。在听的基础上讲解单词中的读音规律和拼读规则,并让学生跟随教师或录音进行跟读。然后,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去理解单词的读音,通过读音帮助学生去记忆单词。最终使学生具备听到读音就会写单词的能力。

尽管把英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是个比较好的方法,但要经历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小,教了方法后并不可能马上就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在教授单词时用划线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单词中字母和音的对应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按读音先区分音节,再根据音节划线,养成有意识地边读边写的习惯,等他们掌握方法后,就不需要划线了。

3.巧用方法识记,提高记忆效率

小学生刚学英语时的确是充满好奇、兴趣浓厚的,但随着英语词汇量的不断增多,有些学生对英语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也对英语慢慢失去了兴趣。要让学生对词汇感兴趣,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快速的记忆英语词汇。

在小学低年段,我通常会采用一些充满趣味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识记单词。比如富有韵律、节奏的儿歌;优美、动听的歌曲;有趣、好玩的绕口令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应注意简短清晰明快、简单易懂,再配以形象、生动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来创编儿歌或歌曲等,这样更利于学生“记活”英语词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的参与意识。

在小学的中高年段,我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技巧的记忆方法。比如:一是音形义记忆法,指把发音相同、相近的词放在一起记忆,如know与no,right与write等;或者是字形相近的如there与they等;又或者是成对的反义词如smooth与rough等。二是词组记忆法,指把词汇搭配记忆,如go home,go to school,go to the park,go fishing等。三是加减记忆法,就是用旧词联系新词,用旧词记新词,而不是孤立地识记新词。所谓加法,就是在某一个词的后面加上一个字母,从而把两个彼此孤立的词联系在一起,然后用旧词记新词。所谓减法,就是在某一个词中减去一两个字母,从而把两个彼此孤立的词联系在一起,然后用旧词记新词。如:Ben(男名:本),这是学生早已记住了的旧词,只要在其后面加一个字母组合,就成为bench(长凳)。这样,用前者Ben记后者bench不仅容易,而且基本上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学生先记了hair(头发),然后通过减去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h,就可记住新词air(空气)。选择适当的记方法,不仅能减轻学生背默单词的负担,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记单词的效率。

4.重视单词复习,抓实巩固环节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复现,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单词复习计划,使学生在多次的复习中巩固所学词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要常听写。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听,一周至少安排两次听写,听写完毕必须及时订正,然后背给老师或小干部听,才算过关,成绩差的,需要改天再重新听写。

二是要利用教室环境的布置来巩固英语。把学过的单词打印出来,贴在墙面上,让学生在课间也可以浏览一下学过的单词。教师还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前2分钟带学生拼读张贴的单词。

三是要多朗读促记忆。平时的早读时间要充分利用,每天利用2- 3分钟背诵单词。老师在旁监督,效果比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单词好。

四是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力量和时间是有限的,学习上可以安排同桌之间,或者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分成学习小组。互相背单词,一方背,另一方写,或者互相口背,检测等。

五是要利用竞赛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每月安排一次单词竞赛,用书面测试的形式评出奖项,给予一定的物质刺激并颁发表扬信。让学生形成良性竞争的气氛。(2)进行班级单词王的过关比赛:以月份为单位,全部听写满分的同学评为本月的单词王,一个学期满分最多的就是学期单词王了。(3)满分的同学,盖一个印章。集齐10个印章,可获得奖品一份,可以是小零食或小文具。(4)制作单词过关表:过关的同学在单元处打上星号,便于老师掌握全体学生单词过关情况,利于辅差。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所以不要气馁,不能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不能产生恐惧、排斥、抗拒英语的心理。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允许学生犯错,给他们从吸纳到顿悟的时间。

合作能力的生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励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情绪,如何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合作的任务,就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

1.营造宽松环境,调动合作情绪

学生的安全感来自于课堂中教师与同伴给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始终给予学生鼓励与期待,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眼神,都能传递教师内心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宽松的氛围,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自己回答错误的问题,也不气馁,抱着学习的态度倾听同伴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了,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改变形式,使学生会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合作的规则,让学生从自发性合作变为有目的性的合作。

(1)建立小组学习制

在日常学习中就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及其他表现都以小组来评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集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必须跟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从而提高合作能力。

(2)差异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就近原则,适当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互评

在课堂上,合作解题或表演之后的成果评价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合作能力的机会,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小组成员互评,或是让一组评价另一组。学生如若要取得积极评价,就需要和教师合作,互相评价的几组之间也需要合作。不在这多种合作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会逐渐增长。

(4)实施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疑惑或困难时,教师要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的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意见,适量提出值得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出合作讨论的方向途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交织的互动网。

(5)均衡发言机会

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多观察组内合作的情况,如出现某个学生话语权过多时,也要适量地给予提醒,让一些不善交流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说一说。教师也要注意避免过多地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应该有计划的在几节课内参加到每个组中,对学生的合作情况做到了解。

3.发挥功能,使学生善合作

除了创设合作条件,老师在课上课下也应该尽量发挥群体合作的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1)群体评价

将群体作为评价单位,促使学生合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只要每个学生在实际水平与课堂表现上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给予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感。合作中一个群体的成员需要互相负责,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虽然群体成员个性不同,成绩有差异,但是评定时把群体成员作为整体来评价,久之就会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

(2)丰富评价内容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和分工完成的负责情况进行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3)强调集体荣誉

我们觉得在合作学习后的评价时,一定要突出小组意识,强调集体荣誉感。不断强化学生在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效要大于、优于个体行为。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合作的主动性,充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

(4)传授社交技巧

教给学生社交技巧。在群体中,学生往往因为不懂得社交技巧而发生争执,这会导致学生有合作的挫败感,挫伤合作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社交技巧方面的指导,少批评多鼓励,让合作变为一种愉快的行为,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一个友好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合作的主动性,对于小组学习的效果要及时评价,多做鼓励,也可以实施小组长轮流制,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优化学生的合作能力。

任务单7:[7]

(续表)

(续表)

实施7:

鼓励有效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一、教学片段一:学习画直线

师:(出示三个圆形)看到这个三个正圆,你能联想起我们上海的哪个建筑?

生:东方明珠造型特别,是浦江两岸的观赏佳地。

师:大家看看,这“东方明珠”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

生:椭圆,直线。

师:打开空白画布,自学如何画直线。

生:(第一步:选择“直线工具”;第二步:确定起始位置,按左键;第三步:拖动鼠标;第四步:确定结束位置,放开左键。)

师:试试看,你能不能把“东方明珠”添到“我心中的上海”宣传卡上。

生:打开上节课保存好的“我心中的上海”宣传卡进行尝试。

(教师巡视,提示注意球体的比例,线条的粗细等。)

(同桌讨论并尝试回忆shift键在画圆,画矩形中的作用。)

生:如果按住shift键,画出的直线有固定的角度。

师:完善你的“东方明珠”,并为它填上颜色。保存。

二、教学片段二:学习画曲线

师:既然是“我心中的上海”,肯定少不了我们的市花“白玉兰”啦,白玉兰娃娃也要来看看我们的制作情况,还打算选择优秀作品,将白玉兰花送给你们。

游戏:“大家来找茬,真假白玉兰娃娃”(出示“白玉兰.bmp”)。

师:看看这两个白玉兰娃娃有什么不同,用椭圆工具圈出来。

生:第一个白玉兰娃娃没有微笑,第二个白玉兰娃娃的嘴有微笑。

师:谁会画白玉兰娃娃的微笑?

(同桌讨论探究完成。)

师:为什么铅笔工具画出来不好看?

生:不够平滑。

师:同桌讨论,找找好办法?

生:有一个曲线工具。

师:(出示曲线工具)谁会用?请会的同学(或教师亲自)演示画微笑的过程。

生:边画边讲解曲线的画法。(第一:选择“曲线工具”;第二:确定起始和结束的位置画直线;第三;拖动鼠标调整弯度。)

师:注意:强调曲线的调整要点击鼠标左键两次才表示完成。

(打开白玉兰娃娃图,学生试着画微笑,教师巡视辅导。)

师:觉得在使用曲线工具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在调整曲线弯度的时候,容易出错,弧度不够。

师:说说哈哈大笑如何画,一起讨论找找答案。

生:先画一条曲线,再在原来位置画第二条,在调整弯度的时候,不要和第一条重合,看起来就是张嘴哈哈笑了。

(提醒学生,在调整曲线弯度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要细致,先确定起始和结束的位置;调整弯度的顺序要根据画线的方向来;点击鼠标两次才完成调整。)

(学生展示部分画好的微笑。保存。)

三、两种教学片段比较分析

课堂讨论的时候,如果出现讨论乱哄哄的现象,一般都是因为讨论的问题没有问在学生可疑之处,才会造成七嘴八舌的情况,讨论效果也不好。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把它们逐一解决;一种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这就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例如片段一中,将shift键在画图中的作用作为讨论的问题,因为之前学生就接触过shift的作用,因此在讨论时,几乎小组里的成员都没有过多的交流,都是只管自己先研究,谁也不听谁的,所以在讨论结束时,几乎零交流,但反馈的结果还是正确的。这就证明,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理解,没有任何疑问,完全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因此这里没有讨论的必要,当然就没有讨论效率可言了。

而有些问题往往是在一步步地操作中显现出来的,这些地方一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片段二中,讨论哈哈大笑的画法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本来大家都是照着老师的图在画,当看到哈哈大笑的嘴时,一时都愣住了,确实是不知道该怎么画,这就有了探究的激情,大家都吃不准方法是什么,这就有了讨论的前提,在一番唇枪舌战后,小组尝试了操作,讨论的意义得以体现,因为专注研究,所以讨论的氛围也好多了。

四、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形式上得到了保证,但这还不等于学生一定就能合作开展主体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讨论匆忙、讨论形式化,要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还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正确地实施讨论方法,逐步进行讨论学习。

1.探究性提问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提问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三点:

(1)有针对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

(2)有新颖性。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贴近生活的问题,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

(3)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

2.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假设,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教学方法。

(1)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有些内容适合开展探究性讨论,有些则不适合。选择讨论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选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的问题作为主题,问题的表达不能含糊不清,问题的表达也不能有所偏向,否则讨论尚未开始便已得结果了。

例如:《美化课程表》这一课中,在设置边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进行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从“菜单”中选择设置内容,并通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设置了表格的底纹,而设置边框的选项卡就在设置底纹的选项卡的旁边,这样对寻找设置边框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类边框的多项设置,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新鲜感,不会直接得到结果,讨论会有好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良好的讨论环境表现在很多方面,总体上看应有一种鼓励、支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欢迎和期待,进而才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探究主动。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是,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

如在教学设置底纹颜色时,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如何正确的选择底纹颜色的话,可能有点难度,学生无从下手,归纳有困难。所以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先请同学们四人讨论,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舒服、更美观,为什么?它们都好在哪里?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全体交流,发现浅色的课程表更美观,都用了比较淡的颜色。老师接着问:为什么用比较深的颜色做底纹就不是最好了呢?学生会发现是因为字看不清楚。老师再进一步问:是不是就不能用深色作为底纹了呢?哪位同学有好的解决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办法:改变字的颜色。

如果问题对该生来说过难过大,可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又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对继续探究有益。

(3)重视讨论小组的建设。我们课堂上的探究性讨论多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这种小组正像班集体一样,不能是一个松散的群体,而应当有一定的凝聚力,小组成员间能发生相互影响与密切配合。

建组时,我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条件均衡”的原则建立多个学习小组(每组3~ 6人)。组内异质,就是使同一小组内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有千秋,以期能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采用方便的组织形式。就教材内容看,信息技术强调个体操作的特征较为明显,但从长远着眼,则重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建立合理的学习讨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在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后,我会时不时安插一些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如学习了制作幻灯片后,要求各组选择制作幻灯片的课题,然后分工,课后每人分别进行资料收集,在下一课堂上汇总后进行集体创意,共同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最后在教师机上共享、放映,共同评比。在合作中大家集思广益,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比如在“Power Point”软件学习中,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软件,往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几乎和书本上大同小异。于是,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起来也越起劲,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另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制作所需的素材,并倡导学生如果觉得老师准备的素材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需要的素材。由于教学环境轻松,长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养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冒险的精神,体会到了大胆运用才能创新的道理。之后的学习中,极少有学生照抄了。这种敢于尝试、自主探索,总想另辟蹊径的思想,对学生将来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合作的技能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小组交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探究能力的拓展

填鸭式教学早已饱受诟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优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老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要一味的“授之以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为学好各个科目、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为了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保持且不断地发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转变方式,使学生会探究

(1)给予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例题讲解的灌输式教学,而应在给予学生一个题目和一些线索之后,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授予的探究方法来自己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充当的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鼓励实践,让学生亲身研究

鼓励学生既动脑又亲身实践。提高探究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去想,有时为了让脑中的思维能够更形象的反映出来,学生也需要去实践。在数学课上,学生应该多动手去画图形,体验各种图形、边、角的差异;语文作文课上,要写出情景并茂的作文,老师有时候需要带着学生外出体验;还有自然课上,学生需要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够锻炼思维,并能让学生主动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提高探究能力。

(3)分析辨别,让学生经历探究

鼓励学生对知识批判的接受,展示探究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假思索,也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所以,鼓励学生批判的接受知识,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要有辨别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人云亦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是否觉得数学题这种解法就是唯一的,如果不是,学生需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就算学生说的是错的,但是只要思维当中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该持鼓励态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多探究的意愿。

3.循序渐进,使学生善探究

在探究某个题目时,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过程,教师需要在学生无从下手时给予提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来完成这一思维过程。学生若是一开始不能完全掌握思维方式,教师也要有耐心来引导,看到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探究思维模式逐渐形成。

(1)课前留疑,促进探究思维

在教授新知识前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在学习新课或者新的知识点之前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在找资料的时候,学生就会给自己设下许多问号,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求答案,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探究的思维过程。

(2)课上渐进,经历探究过程

课上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探究问题。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先做观察,得出大量的资料,对于问题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再将这些资料在脑海中加工形成某一结论,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与教师交流,但是教师不能轻易给出答案,最后再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给出答案,由教师来判别正确与否。遵循这个过程得出的结论一定比教师教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和记要印象深刻的多,学生理解的也会深入得多。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任务单8:[8]

实施7:

鼓励有效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一、教学片段一:学习画直线

师:(出示三个圆形)看到这个三个正圆,你能联想起我们上海的哪个建筑?

生:东方明珠造型特别,是浦江两岸的观赏佳地。

师:大家看看,这“东方明珠”该用什么工具来画呢?

生:椭圆,直线。

师:打开空白画布,自学如何画直线。

生:(第一步:选择“直线工具”;第二步:确定起始位置,按左键;第三步:拖动鼠标;第四步:确定结束位置,放开左键。)

师:试试看,你能不能把“东方明珠”添到“我心中的上海”宣传卡上。

生:打开上节课保存好的“我心中的上海”宣传卡进行尝试。

(教师巡视,提示注意球体的比例,线条的粗细等。)

(同桌讨论并尝试回忆shift键在画圆,画矩形中的作用。)

生:如果按住shift键,画出的直线有固定的角度。

师:完善你的“东方明珠”,并为它填上颜色。保存。

二、教学片段二:学习画曲线

师:既然是“我心中的上海”,肯定少不了我们的市花“白玉兰”啦,白玉兰娃娃也要来看看我们的制作情况,还打算选择优秀作品,将白玉兰花送给你们。

游戏:“大家来找茬,真假白玉兰娃娃”(出示“白玉兰.bmp”)。

师:看看这两个白玉兰娃娃有什么不同,用椭圆工具圈出来。

生:第一个白玉兰娃娃没有微笑,第二个白玉兰娃娃的嘴有微笑。

师:谁会画白玉兰娃娃的微笑?

(同桌讨论探究完成。)

师:为什么铅笔工具画出来不好看?

生:不够平滑。

师:同桌讨论,找找好办法?

生:有一个曲线工具。

师:(出示曲线工具)谁会用?请会的同学(或教师亲自)演示画微笑的过程。

生:边画边讲解曲线的画法。(第一:选择“曲线工具”;第二:确定起始和结束的位置画直线;第三;拖动鼠标调整弯度。)

师:注意:强调曲线的调整要点击鼠标左键两次才表示完成。

(打开白玉兰娃娃图,学生试着画微笑,教师巡视辅导。)

师:觉得在使用曲线工具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在调整曲线弯度的时候,容易出错,弧度不够。

师:说说哈哈大笑如何画,一起讨论找找答案。

生:先画一条曲线,再在原来位置画第二条,在调整弯度的时候,不要和第一条重合,看起来就是张嘴哈哈笑了。

(提醒学生,在调整曲线弯度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要细致,先确定起始和结束的位置;调整弯度的顺序要根据画线的方向来;点击鼠标两次才完成调整。)

(学生展示部分画好的微笑。保存。)

三、两种教学片段比较分析

课堂讨论的时候,如果出现讨论乱哄哄的现象,一般都是因为讨论的问题没有问在学生可疑之处,才会造成七嘴八舌的情况,讨论效果也不好。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把它们逐一解决;一种是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这就是教师要特别关注的。

例如片段一中,将shift键在画图中的作用作为讨论的问题,因为之前学生就接触过shift的作用,因此在讨论时,几乎小组里的成员都没有过多的交流,都是只管自己先研究,谁也不听谁的,所以在讨论结束时,几乎零交流,但反馈的结果还是正确的。这就证明,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理解,没有任何疑问,完全可以自己找到答案,因此这里没有讨论的必要,当然就没有讨论效率可言了。

而有些问题往往是在一步步地操作中显现出来的,这些地方一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片段二中,讨论哈哈大笑的画法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本来大家都是照着老师的图在画,当看到哈哈大笑的嘴时,一时都愣住了,确实是不知道该怎么画,这就有了探究的激情,大家都吃不准方法是什么,这就有了讨论的前提,在一番唇枪舌战后,小组尝试了操作,讨论的意义得以体现,因为专注研究,所以讨论的氛围也好多了。

四、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形式上得到了保证,但这还不等于学生一定就能合作开展主体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讨论匆忙、讨论形式化,要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还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正确地实施讨论方法,逐步进行讨论学习。

1.探究性提问

提问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提问设计时必须要注意三点:

(1)有针对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

(2)有新颖性。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贴近生活的问题,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

(3)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

2.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大胆假设,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探究教学方法。

(1)选择恰当的讨论问题。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有些内容适合开展探究性讨论,有些则不适合。选择讨论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选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的问题作为主题,问题的表达不能含糊不清,问题的表达也不能有所偏向,否则讨论尚未开始便已得结果了。

例如:《美化课程表》这一课中,在设置边框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就可以进行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从“菜单”中选择设置内容,并通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设置了表格的底纹,而设置边框的选项卡就在设置底纹的选项卡的旁边,这样对寻找设置边框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类边框的多项设置,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新鲜感,不会直接得到结果,讨论会有好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良好的讨论环境表现在很多方面,总体上看应有一种鼓励、支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观点受到欢迎和期待,进而才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想活跃、探究主动。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是,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

如在教学设置底纹颜色时,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如何正确的选择底纹颜色的话,可能有点难度,学生无从下手,归纳有困难。所以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先请同学们四人讨论,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舒服、更美观,为什么?它们都好在哪里?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全体交流,发现浅色的课程表更美观,都用了比较淡的颜色。老师接着问:为什么用比较深的颜色做底纹就不是最好了呢?学生会发现是因为字看不清楚。老师再进一步问:是不是就不能用深色作为底纹了呢?哪位同学有好的解决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办法:改变字的颜色。

如果问题对该生来说过难过大,可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又可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对继续探究有益。

(3)重视讨论小组的建设。我们课堂上的探究性讨论多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这种小组正像班集体一样,不能是一个松散的群体,而应当有一定的凝聚力,小组成员间能发生相互影响与密切配合。

建组时,我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条件均衡”的原则建立多个学习小组(每组3~ 6人)。组内异质,就是使同一小组内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有千秋,以期能做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采用方便的组织形式。就教材内容看,信息技术强调个体操作的特征较为明显,但从长远着眼,则重在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建立合理的学习讨论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在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后,我会时不时安插一些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如学习了制作幻灯片后,要求各组选择制作幻灯片的课题,然后分工,课后每人分别进行资料收集,在下一课堂上汇总后进行集体创意,共同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最后在教师机上共享、放映,共同评比。在合作中大家集思广益,参与意识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比如在“Power Point”软件学习中,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软件,往往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几乎和书本上大同小异。于是,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起来也越起劲,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另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制作所需的素材,并倡导学生如果觉得老师准备的素材不符合他们的要求,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需要的素材。由于教学环境轻松,长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养成了敢于突破、勇于冒险的精神,体会到了大胆运用才能创新的道理。之后的学习中,极少有学生照抄了。这种敢于尝试、自主探索,总想另辟蹊径的思想,对学生将来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合作的技能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小组交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探究能力的拓展

填鸭式教学早已饱受诟病,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优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老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要一味的“授之以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为学好各个科目、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为了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保持且不断地发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转变方式,使学生会探究

(1)给予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例题讲解的灌输式教学,而应在给予学生一个题目和一些线索之后,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授予的探究方法来自己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充当的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鼓励实践,让学生亲身研究

鼓励学生既动脑又亲身实践。提高探究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去想,有时为了让脑中的思维能够更形象的反映出来,学生也需要去实践。在数学课上,学生应该多动手去画图形,体验各种图形、边、角的差异;语文作文课上,要写出情景并茂的作文,老师有时候需要带着学生外出体验;还有自然课上,学生需要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够锻炼思维,并能让学生主动去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提高探究能力。

(3)分析辨别,让学生经历探究

鼓励学生对知识批判的接受,展示探究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假思索,也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所以,鼓励学生批判的接受知识,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要有辨别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人云亦云。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是否觉得数学题这种解法就是唯一的,如果不是,学生需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就算学生说的是错的,但是只要思维当中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该持鼓励态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多探究的意愿。

3.循序渐进,使学生善探究

在探究某个题目时,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过程,教师需要在学生无从下手时给予提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来完成这一思维过程。学生若是一开始不能完全掌握思维方式,教师也要有耐心来引导,看到学生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探究思维模式逐渐形成。

(1)课前留疑,促进探究思维

在教授新知识前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在学习新课或者新的知识点之前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在找资料的时候,学生就会给自己设下许多问号,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求答案,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探究的思维过程。

(2)课上渐进,经历探究过程

课上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探究问题。一般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先做观察,得出大量的资料,对于问题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再将这些资料在脑海中加工形成某一结论,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与教师交流,但是教师不能轻易给出答案,最后再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之后总结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给出答案,由教师来判别正确与否。遵循这个过程得出的结论一定比教师教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和记要印象深刻的多,学生理解的也会深入得多。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任务单8:[8]

实施8:

“Hold”住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变更,教学要求的改变,对新形势下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今,我们教师有多种途径获取一些现成的教案,但我们又有了这样一个感觉:现在好像越来越不会备课了,“怎样备好一堂课”,如何“hold”住一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专职编写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人员等精心编制,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审定通过后在推广到基层学校使用的。作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明确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使每一节课里核心知识点得到有效落实。

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与重构。

一、旧视角——只为“教教材”

这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位置的表示方法》,为了落实核心知识点“知道能够初步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片段一:

师:小丁丁、小巧、小胖和小亚去海岛游玩,海岛上有哪些景点呢?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无方格、纵横数字的图)

实施8:

“Hold”住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变更,教学要求的改变,对新形势下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今,我们教师有多种途径获取一些现成的教案,但我们又有了这样一个感觉:现在好像越来越不会备课了,“怎样备好一堂课”,如何“hold”住一节课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专职编写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教研人员等精心编制,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审定通过后在推广到基层学校使用的。作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明确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使每一节课里核心知识点得到有效落实。

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反思与重构。

一、旧视角——只为“教教材”

这是一节四年级数学课,教学内容是《位置的表示方法》,为了落实核心知识点“知道能够初步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片段一:

师:小丁丁、小巧、小胖和小亚去海岛游玩,海岛上有哪些景点呢?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无方格、纵横数字的图)

生:大礁石、城堡、椰树林……

师:大礁石的位置在哪里呢?椰树林呢?

生1:大礁石在海岛最下面的中间……椰树林在大礁石的上面一点……

生2:大礁石在海岛的北面,椰树林在大礁石的右面……

师: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了这些景点的位置,这么多的表达方法有时候其他的人不一定理解。那么,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片段二:

师:看,小丁丁他们拿出了海岛的地图,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用★标出来了。

师:在地图上除了景点,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方格、横纵都有数字,还有北……

生:大礁石、城堡、椰树林……

师:大礁石的位置在哪里呢?椰树林呢?

生1:大礁石在海岛最下面的中间……椰树林在大礁石的上面一点……

生2:大礁石在海岛的北面,椰树林在大礁石的右面……

师: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了这些景点的位置,这么多的表达方法有时候其他的人不一定理解。那么,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片段二:

师:看,小丁丁他们拿出了海岛的地图,景点的位置在地图上用★标出来了。

师:在地图上除了景点,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方格、横纵都有数字,还有北……

师:大礁石的位置可以用数对(7,0)来表示,小木屋用(2,9)表示,这样的表示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发现大堡礁的7对着下面方格上的数,0对着左边方格上的数。

生2:我们发现小木屋的2也是对着下面方格上的数,9对着左边方格上的数。

师:是的,7就是大礁石在横轴上对应的刻度,0就是大礁石在纵轴上对应的刻度,(7,0)就是先写大礁石在横轴上的刻度,再写大礁石在纵轴上的刻度的方法来表示大礁石的位置。那(2,9)是怎么写出来的,谁会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

生:先写小木屋在横轴上的刻度,再写小木屋在纵轴上的刻度。

师:练习,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其他景点的位置。

师:大礁石的位置可以用数对(7,0)来表示,小木屋用(2,9)表示,这样的表示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发现大堡礁的7对着下面方格上的数,0对着左边方格上的数。

生2:我们发现小木屋的2也是对着下面方格上的数,9对着左边方格上的数。

师:是的,7就是大礁石在横轴上对应的刻度,0就是大礁石在纵轴上对应的刻度,(7,0)就是先写大礁石在横轴上的刻度,再写大礁石在纵轴上的刻度的方法来表示大礁石的位置。那(2,9)是怎么写出来的,谁会照着老师的样子来说一说?

生:先写小木屋在横轴上的刻度,再写小木屋在纵轴上的刻度。

师:练习,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其他景点的位置。

二、问题的发现——核心知识点没“hold”住

这节课的新授部分乍一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不错,所有教师想要的答案都能自学生的口中得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核心知识点中的两个关键问题被暴露出来了。

二、问题的发现——核心知识点没“hold”住

这节课的新授部分乍一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不错,所有教师想要的答案都能自学生的口中得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核心知识点中的两个关键问题被暴露出来了。

1.没“hold”住用有序整数对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的“有序”一词。在最后的练习试一试的反馈中,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第2题中将的位置用(2,9)来表示,同样地问题还出现在第5题和第8题,部分学生都用了(5,10)或(10,5)来表示。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第一个数是由这个平面上的点往下看,找到其在横轴上对应的数,第二个数是由这个平面上的点往左看,找到其在纵轴上对应的数,也可以概括为先横后纵。

1.没“hold”住用有序整数对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的“有序”一词。在最后的练习试一试的反馈中,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第2题中将的位置用(2,9)来表示,同样地问题还出现在第5题和第8题,部分学生都用了(5,10)或(10,5)来表示。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第一个数是由这个平面上的点往下看,找到其在横轴上对应的数,第二个数是由这个平面上的点往左看,找到其在纵轴上对应的数,也可以概括为先横后纵。

2.没“hold”住用有序整数(a,b)对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的“(a,b)”两数。反馈中,班上有部分学生在第3题中,将用(11)表示,同样在第9题中

就只用(0)来表示,甚至有的学生无法表示。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如果只用一个数,只能找到某一列或者是某一行,无法确定这个平面上点的具体位置。

所以看上去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在观察、在讨论,但究其实质,这些问题的探讨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模仿,缺少对核心知识点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缺失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这样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学习数对的意义,以及这种在数学上的“统一的方法”数对可以清楚简便的表示来表示。

三、反思与修改——学会“用教材”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外部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学习实际,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可能有效的落实核心知识点。

1.厘清教材体系,把握知识点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深入的研读了小学阶段的十册教材,立足每堂课的核心知识点看单元,立足单元看全册教材,立足全册教材看整套教材,厘清每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对教材进行了加工。“用数对来表示位置”这一知识点是二期课改新增设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初步感知,比如一年级时学习的“上中下、左中右、前后”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二年级时学习的“东西南北”,四年级时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准确的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本节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是直接从有横轴和纵轴的海岛图引入来研究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不过如果能从生活中的位置引入更加能够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重构教学时,通过到教室里找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小胖”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在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描述小胖的位置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从而产生寻求一种能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的方法的需要。有了这种需要然后进行学习,我想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了。而课本中的这幅海岛图我则将它串入情境作为练习处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学习的新知。

片段一重构:

2.没“hold”住用有序整数(a,b)对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的“(a,b)”两数。反馈中,班上有部分学生在第3题中,将用(11)表示,同样在第9题中

就只用(0)来表示,甚至有的学生无法表示。

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时,如果只用一个数,只能找到某一列或者是某一行,无法确定这个平面上点的具体位置。

所以看上去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在观察、在讨论,但究其实质,这些问题的探讨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模仿,缺少对核心知识点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缺失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这样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学习数对的意义,以及这种在数学上的“统一的方法”数对可以清楚简便的表示来表示。

三、反思与修改——学会“用教材”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外部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学习实际,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可能有效的落实核心知识点。

1.厘清教材体系,把握知识点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我深入的研读了小学阶段的十册教材,立足每堂课的核心知识点看单元,立足单元看全册教材,立足全册教材看整套教材,厘清每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对教材进行了加工。“用数对来表示位置”这一知识点是二期课改新增设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初步感知,比如一年级时学习的“上中下、左中右、前后”等表示具体位置的知识;二年级时学习的“东西南北”,四年级时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准确的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本节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是直接从有横轴和纵轴的海岛图引入来研究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不过如果能从生活中的位置引入更加能够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重构教学时,通过到教室里找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小胖”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在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描述小胖的位置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从而产生寻求一种能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的方法的需要。有了这种需要然后进行学习,我想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了。而课本中的这幅海岛图我则将它串入情境作为练习处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学习的新知。

片段一重构:

(出示座位图)

师:你找到小胖的位置了吗?谁来说说?

生:从右往左第二排第二个。

生:从左往右第三排从上往下第四个。

生:从左往右从下往上第三排第二个。

师:刚才这些同学用了几个数表示出了小胖的位置?

生:两个。

生:也是两个。

师:对,用两个数是把小胖的位置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所说出的排数和个数是不一样的?

生:因为他们看的角度不同。

生:因为他们看的方式不同。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所以同学们的说法就不一样。那么怎样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来表示位置呢?

重构后从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以认识学生入手,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彼此距离,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唤醒学生已有对位置表示方法的认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有效课堂的形成。

2.分清知识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掌握或记忆,一般不适合学生去探究或发现。“程序性的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对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单靠讲解的方式很难为学生所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

片段二重构: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小胖的位置?(你的意思是第三列第二行,已经能表达小胖的位置)

生:小胖在第三列和第二行的交界处。(www.daowen.com)

师:恩,第三列第二行它们的交点位置的确是小胖。

生:第二行第三列。

师:同学们都用到第三列第二行或者第二行第三列来描述小胖的位置。那还可以怎样更简洁更明了的写出小胖的位置呢?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两个数创造最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胖的位置。请写在卡纸上。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展示出的这几种写法。在这两类写法中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写法呢?

生1:我会选32。

生2:我觉得不好,看起来想数32。

生3:我会选2 3,当中空开来表示是2个数。

生4:我选3~ 2,它用一横划开了,比空格看上去很清楚。

师:其实啊,你们的写法都可以,各有各的想法和道理。为了便于大家都能看明白,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表示方法,通常书写时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因此在写的时候我们在括号里面要先写3,再写2,中间用逗号隔开,为了表示这两个数为一对,就在两边添上括号。

师:现在你再说说这个3和2分别表示什么?

生:3表示列,2表示行。

师: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某一个位置,这两个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本节课中数对的表示就是一个探究点,请学生来想办法创造出最简洁明了的写法来表示小胖的位置。这时学生表现出很多个性化的想法,如“第2行第3列”, “2.3”“3-2”、“3 2”等来表示。尽管学生的表示不规范不标准,这时我不急于进行肯定或是否定,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谁的写法好。学生们在争论中体会到用两个数更简洁,两个数之间用个符号把列行分开更清晰,不过到底是3写在前面还是2写在前面,这需要一个统一的表示方法。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知识形成过程,经历数学家走过的用数对表示位置之路,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hold”住核心知识点的方法和策略

1.整合课程资源,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已有经验上升到数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点,从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思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从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的目光,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主动认知过程。

例如:在教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先创建问题情景:在数的王国里,有各种各样的数,它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游戏。有一天,他们发生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天,数字娃娃0.3、0.30、0.300结伴出去玩耍,数字娃娃0.3说:“兄弟们,我们都有0、3和小数点。不过,我最大。”0.30听了不服气了,说:“谁说的,明明就是我比你大。”“我的位数比你们多,我才是最大的。”0.300说。于是它们3个就争论了起来。学生们,它们3个中间究竟谁最大呢?……然后鼓励学生可以用学过的本领,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正方体或米尺,来验证一下。学生通过合作得出了0.3= 0.30= 0.300,然后让学生在正方体或米尺上再找一些像这样相等的小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这几组相等的小数,这里面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得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把已有的经验和数学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数学的价值。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这种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特殊迁移,即通过学习某些技能,在将来需要使用十分相似的技能时可发生迁移,另一种方式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即通过学习结构,或者说学习各门学科中最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学习用探究的态度去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形成对该学科的深刻理解,在将来解决课堂外遇到的问题或是课堂内的训练问题时可发生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事实上,后一种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例如: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等等,执教教师觉得这些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于是便采用了实践操作、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瓶盖、回形针、绳子等身边的材料或者他们的活动经验来创造性的得到圆,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形成圆的方法很多,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感悟到“定点、定长”是画圆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缺一不可。随即教师引出“定点”即圆心,“定长”即半径。在理解定点、定长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对圆的初步认识。而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等,这些能够让学生探究出来的东西,教师就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后,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圆的特征。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就过程性的、学生重新建构的知识。对学习素材作了重组和诠释:呈现素材,动手操作,产生疑惑,建构模型,大胆猜测,验证猜测,得出规律。这样的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建构模型——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使学生会观察、会操作、会表达、会交流、会合作、会提问,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越来越返璞归真,简单、有效、愉悦的课堂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因为简单的才能进入我们平日的课堂;扎实的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我想一堂课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从真正意义上“hold”住了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

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是好奇心最强的一个群体,从小学高年级起,发散思维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学生就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产生很多新奇的念头,这时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1.构建平台,使学生想创新

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教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自由联想,独立想象,避免模仿,哪怕想象有些不合理,教师也要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自由飞驰,这样的氛围对于学生开拓思维性和产生独创性有益。

鼓励学生给出开放式答案。在学习中,教师不一定要求答案是唯一的,可以给出多种可能,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语文作文课上,教师可以设置某一情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发展和结尾,只要发展到结尾是合理的过程,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许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体验过程,使学生会创新

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挥求异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数学课上教师应该学生根据同一题目给出不同算法,算法越多得分越高;英语课上,同一句话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课文的表达方式说出来,并且都要适用于这一情景;语文课堂上,对于课文的理解学生会有不同意见,教师也应该鼓励大家敢于去想象作者的写作意图,发表不同的看法。多多训练学生使用求异思维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应该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多举几个,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解答同一类型的题目。教师也可以将同一题目变换一个形态给出,有些发散思维弱的学生就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需要反复训练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开拓思维的广度。

3.实践应用,使学生善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教师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比如,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的学生更擅长用实物或是实际操作来演示。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限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在读一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画面,画出来更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这时候就要鼓励他画出来给大家看,而有的学生觉得用手工拼出来更能让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应该鼓励,这些都是思维的表达,多种方式的表达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能力大部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也许某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其他方面能力不足,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能力缺陷和学习上的优势,对缺陷着重改进,对优势着重培养,让学生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单9:[9]

(出示座位图)

师:你找到小胖的位置了吗?谁来说说?

生:从右往左第二排第二个。

生:从左往右第三排从上往下第四个。

生:从左往右从下往上第三排第二个。

师:刚才这些同学用了几个数表示出了小胖的位置?

生:两个。

生:也是两个。

师:对,用两个数是把小胖的位置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所说出的排数和个数是不一样的?

生:因为他们看的角度不同。

生:因为他们看的方式不同。

师:看来观察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所以同学们的说法就不一样。那么怎样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来表示位置呢?

重构后从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以认识学生入手,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彼此距离,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唤醒学生已有对位置表示方法的认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有效课堂的形成。

2.分清知识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就可以为学生掌握或记忆,一般不适合学生去探究或发现。“程序性的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对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它单靠讲解的方式很难为学生所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掌握。

片段二重构: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小胖的位置?(你的意思是第三列第二行,已经能表达小胖的位置)

生:小胖在第三列和第二行的交界处。

师:恩,第三列第二行它们的交点位置的确是小胖。

生:第二行第三列。

师:同学们都用到第三列第二行或者第二行第三列来描述小胖的位置。那还可以怎样更简洁更明了的写出小胖的位置呢?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两个数创造最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小胖的位置。请写在卡纸上。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展示出的这几种写法。在这两类写法中如果是你,你会选哪种写法呢?

生1:我会选32。

生2:我觉得不好,看起来想数32。

生3:我会选2 3,当中空开来表示是2个数。

生4:我选3~ 2,它用一横划开了,比空格看上去很清楚。

师:其实啊,你们的写法都可以,各有各的想法和道理。为了便于大家都能看明白,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表示方法,通常书写时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因此在写的时候我们在括号里面要先写3,再写2,中间用逗号隔开,为了表示这两个数为一对,就在两边添上括号。

师:现在你再说说这个3和2分别表示什么?

生:3表示列,2表示行。

师: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某一个位置,这两个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本节课中数对的表示就是一个探究点,请学生来想办法创造出最简洁明了的写法来表示小胖的位置。这时学生表现出很多个性化的想法,如“第2行第3列”, “2.3”“3-2”、“3 2”等来表示。尽管学生的表示不规范不标准,这时我不急于进行肯定或是否定,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谁的写法好。学生们在争论中体会到用两个数更简洁,两个数之间用个符号把列行分开更清晰,不过到底是3写在前面还是2写在前面,这需要一个统一的表示方法。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知识形成过程,经历数学家走过的用数对表示位置之路,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hold”住核心知识点的方法和策略

1.整合课程资源,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已有经验上升到数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点,从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思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选择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从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的目光,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主动认知过程。

例如:在教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先创建问题情景:在数的王国里,有各种各样的数,它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游戏。有一天,他们发生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天,数字娃娃0.3、0.30、0.300结伴出去玩耍,数字娃娃0.3说:“兄弟们,我们都有0、3和小数点。不过,我最大。”0.30听了不服气了,说:“谁说的,明明就是我比你大。”“我的位数比你们多,我才是最大的。”0.300说。于是它们3个就争论了起来。学生们,它们3个中间究竟谁最大呢?……然后鼓励学生可以用学过的本领,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正方体或米尺,来验证一下。学生通过合作得出了0.3= 0.30= 0.300,然后让学生在正方体或米尺上再找一些像这样相等的小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这几组相等的小数,这里面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得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在选择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将视角投向现实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努力开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来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把已有的经验和数学方法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识数学的价值。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这种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特殊迁移,即通过学习某些技能,在将来需要使用十分相似的技能时可发生迁移,另一种方式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即通过学习结构,或者说学习各门学科中最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学习用探究的态度去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形成对该学科的深刻理解,在将来解决课堂外遇到的问题或是课堂内的训练问题时可发生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事实上,后一种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例如: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如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等等,执教教师觉得这些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于是便采用了实践操作、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瓶盖、回形针、绳子等身边的材料或者他们的活动经验来创造性的得到圆,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形成圆的方法很多,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从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感悟到“定点、定长”是画圆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且缺一不可。随即教师引出“定点”即圆心,“定长”即半径。在理解定点、定长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对圆的初步认识。而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等,这些能够让学生探究出来的东西,教师就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了圆的基本概念后,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圆的特征。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就过程性的、学生重新建构的知识。对学习素材作了重组和诠释:呈现素材,动手操作,产生疑惑,建构模型,大胆猜测,验证猜测,得出规律。这样的组织素材,着力表现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建构模型——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使学生会观察、会操作、会表达、会交流、会合作、会提问,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的提升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越来越返璞归真,简单、有效、愉悦的课堂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因为简单的才能进入我们平日的课堂;扎实的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我想一堂课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我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从真正意义上“hold”住了核心知识点的有效落实。

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是好奇心最强的一个群体,从小学高年级起,发散思维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学生就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产生很多新奇的念头,这时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1.构建平台,使学生想创新

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教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自由联想,独立想象,避免模仿,哪怕想象有些不合理,教师也要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自由飞驰,这样的氛围对于学生开拓思维性和产生独创性有益。

鼓励学生给出开放式答案。在学习中,教师不一定要求答案是唯一的,可以给出多种可能,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语文作文课上,教师可以设置某一情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发展和结尾,只要发展到结尾是合理的过程,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许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体验过程,使学生会创新

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发挥求异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数学课上教师应该学生根据同一题目给出不同算法,算法越多得分越高;英语课上,同一句话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课文的表达方式说出来,并且都要适用于这一情景;语文课堂上,对于课文的理解学生会有不同意见,教师也应该鼓励大家敢于去想象作者的写作意图,发表不同的看法。多多训练学生使用求异思维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教师应该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多举几个,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解答同一类型的题目。教师也可以将同一题目变换一个形态给出,有些发散思维弱的学生就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需要反复训练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开拓思维的广度。

3.实践应用,使学生善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教师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比如,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有的学生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的学生更擅长用实物或是实际操作来演示。为了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限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在读一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画面,画出来更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这时候就要鼓励他画出来给大家看,而有的学生觉得用手工拼出来更能让人理解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应该鼓励,这些都是思维的表达,多种方式的表达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能力大部分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也许某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其他方面能力不足,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能力缺陷和学习上的优势,对缺陷着重改进,对优势着重培养,让学生将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单9:[9]

(续表)

(续表)

实施9:

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我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深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且已有了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但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的经验是认真研究教材与学生,把其对电脑的兴趣,正确引导到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上来。

一、营造和谐——创新培养的外围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其次,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表扬学生,譬如说“你今天上课真认真,老师喜欢你”!老师的情感流露也会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竖起的大拇指、赞许的眼神都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师生情感融洽,我们的课堂环境才更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教师应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喜羊羊的楼房及住着灰太狼的狼堡;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坐着“神舟6号”去太空遨游、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宫殿;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

二、培养好奇—创新培养的内在冲动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情感追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为此,教师要充分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例如,在讲述Windows XP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学生喜欢的卡通画面。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学习IE浏览器的控制语言基本命令前,先将学生电脑的桌面设置成卡通人物的风格,用小兔子作鼠标的ICO文件:让小兔子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学生看得入了迷,教师抓住时机:你也想指挥它表演吗?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使学生由好奇而生成求知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疑问—创新培养的精神载体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造机遇。

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①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将具备图画的大致形象,再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自满意的作品。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将不同。

四、推迟评价——创新培养的拓展完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这时,教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作判断,而让学生自己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五、重视情感——创新培养的自我激励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使他们敢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在学生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教学画板程序的基本命令橡皮擦时,我先画出一个“日”字,问学生:怎样就能把“日”字变成一些数字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认真思考,得出把某些线擦掉,就能得出0、1、2、3…9等10个数字,一位学生说还能擦出十位上的数字,这是它思维的飞跃,也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擦出11、17等十个数字。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六、授之以渔——创新培养的师承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迅速发展,新软件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制作小报,整张小报的内容收集、编排完全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完全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个网页制作兴趣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主题的网页,组内成员各自有不同的分工,由小组长负责牵头。网上提供几套学习软件、各种素材及一些网址,由学生根据这些资源自行去学习、收集素材。遇到问题,由小组成员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老师帮忙。一学期下来,各组都上交了一份比较成功的作业。学生感到,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培养了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再如,学习《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写一篇有关环保方面的小论文。事先我们提供一些网址,学生上机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有些学生不满足我们提供的这些网址,他们充分运用搜索引擎,自己又去访问其他网站,大家做得非常投入,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每人都上交了一份电子作品。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信息技术教育是极富现代气息的教育,是一门新艺术,它为我们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引导,促进学习习惯养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动摇学生的学习动力。小学阶段主要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倾听就是指能有效提取教学内容及学习者发言中的信息;能说是指由表达个人观点的勇气和意向;勤读是指由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乐写是指能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个人观点;善思是指用于钻研、用于挑战难题。以上因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上课的时候不能认真听讲,常常插嘴;上课发言的时候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喜欢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无法对文本进行解读;作为写作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课堂上过分依赖教师,无法独立思考……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成长。

为此,我们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整理。组织教师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思,并以此来改进课堂教学,形成教学案例。

倾听习惯的造就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十分重要。怎样养成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呢?我们将从倾听教师讲解和倾听同学发言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1.倾听教师讲解的习惯养成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解的习惯,是靠教师来培养的。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大,模仿力也很强,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爱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才会喜欢听课。

给予应有尊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课,上课的时候就会认真的去倾听。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去和学生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来缩短学生和老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的聆听,无论学生说的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停顿,都不应该同时去做其他的事情,更不能去打断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倾听教师的讲解。

激发“倾听”兴趣。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得十分成熟,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处在幼儿时期的水平。因此,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应该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出发,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也有相关经验的事物,比如他们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游戏等。引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也能很快的激发他们“倾听”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就能较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创设倾听环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或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愿意倾听变成我要倾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

授以自主权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倾听,也是倾听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小组活动是教师常用的学习形式之一。在课堂上,如果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将是提高课堂质效的保证。

教师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都会提出明确的操作方案,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规范小组长的职责,组织好小组成员的有效合作,尽量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畅快表达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组员的想法,然后凝聚集体的智慧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倾听、对话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也能够使一些学困生先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初步的知识信息,再倾听教师的总结、归纳就不是很困难了。

延续“倾听”情绪。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在巩固练习环节,应尽量避免重复的、机械的单一训练,注意动静搭配,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适时调整学生的倾听情绪,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养成

在课堂上,倾听不仅仅是对教师的倾听,还包括对同学发言的倾听。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仅仅是对同学的尊重,也是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倾听同学发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让学生当“小老师”。良好的互动活动有力与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想要很好的点评其他同学的发言,就必须认真地倾听,找出其优点和不足,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的习惯。

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良好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则应该给予表扬,反之,则应该适时地提醒。

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学生倾听的培养更是如此。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也是培养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评价同伴的发言,用自己的话换一种说法,还有哪些补充或建议等,并给予评价“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真灵!”“谢谢你帮他把想法补充完整了!”这些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及时肯定学生在倾听方面取得的成就,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进行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复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进行复述。转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评价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对他们的话语进行评论(尤其是同学的发言)。

任务单10:[10]

实施9:

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要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我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深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且已有了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但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的经验是认真研究教材与学生,把其对电脑的兴趣,正确引导到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上来。

一、营造和谐——创新培养的外围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其次,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表扬学生,譬如说“你今天上课真认真,老师喜欢你”!老师的情感流露也会感染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竖起的大拇指、赞许的眼神都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师生情感融洽,我们的课堂环境才更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教师应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因此,操作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画出了住着喜羊羊的楼房及住着灰太狼的狼堡;还有的画出了想象中坐着“神舟6号”去太空遨游、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宫殿;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校园、自己的家。总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了各自的得意之作。

二、培养好奇—创新培养的内在冲动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情感追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为此,教师要充分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例如,在讲述Windows XP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学生喜欢的卡通画面。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学习IE浏览器的控制语言基本命令前,先将学生电脑的桌面设置成卡通人物的风格,用小兔子作鼠标的ICO文件:让小兔子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学生看得入了迷,教师抓住时机:你也想指挥它表演吗?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使学生由好奇而生成求知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疑问—创新培养的精神载体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而引起的,有疑问才有思考解决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与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存在足够的创造机遇。

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①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将具备图画的大致形象,再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自满意的作品。由于每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创作的画面效果也将不同。

四、推迟评价——创新培养的拓展完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这时,教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作判断,而让学生自己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五、重视情感——创新培养的自我激励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他们,使他们敢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在学生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在教学画板程序的基本命令橡皮擦时,我先画出一个“日”字,问学生:怎样就能把“日”字变成一些数字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认真思考,得出把某些线擦掉,就能得出0、1、2、3…9等10个数字,一位学生说还能擦出十位上的数字,这是它思维的飞跃,也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擦出11、17等十个数字。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六、授之以渔——创新培养的师承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迅速发展,新软件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制作小报,整张小报的内容收集、编排完全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完全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个网页制作兴趣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主题的网页,组内成员各自有不同的分工,由小组长负责牵头。网上提供几套学习软件、各种素材及一些网址,由学生根据这些资源自行去学习、收集素材。遇到问题,由小组成员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老师帮忙。一学期下来,各组都上交了一份比较成功的作业。学生感到,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培养了自己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再如,学习《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写一篇有关环保方面的小论文。事先我们提供一些网址,学生上机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有些学生不满足我们提供的这些网址,他们充分运用搜索引擎,自己又去访问其他网站,大家做得非常投入,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每人都上交了一份电子作品。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信息技术教育是极富现代气息的教育,是一门新艺术,它为我们广大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引导,促进学习习惯养成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则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动摇学生的学习动力。小学阶段主要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倾听就是指能有效提取教学内容及学习者发言中的信息;能说是指由表达个人观点的勇气和意向;勤读是指由较为开阔的阅读视野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乐写是指能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个人观点;善思是指用于钻研、用于挑战难题。以上因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上课的时候不能认真听讲,常常插嘴;上课发言的时候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喜欢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无法对文本进行解读;作为写作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课堂上过分依赖教师,无法独立思考……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成长。

为此,我们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整理。组织教师就如何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反思,并以此来改进课堂教学,形成教学案例。

倾听习惯的造就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堂倾听习惯十分重要。怎样养成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呢?我们将从倾听教师讲解和倾听同学发言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1.倾听教师讲解的习惯养成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解的习惯,是靠教师来培养的。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大,模仿力也很强,教师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爱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才会喜欢听课。

给予应有尊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课,上课的时候就会认真的去倾听。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去和学生做朋友,以朋友的身份来缩短学生和老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的聆听,无论学生说的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停顿,都不应该同时去做其他的事情,更不能去打断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认真的倾听教师的讲解。

激发“倾听”兴趣。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育得十分成熟,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处在幼儿时期的水平。因此,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应该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出发,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也有相关经验的事物,比如他们感兴趣的数学活动、游戏等。引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也能很快的激发他们“倾听”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就能较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创设倾听环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或小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愿意倾听变成我要倾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

授以自主权利。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倾听,也是倾听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小组活动是教师常用的学习形式之一。在课堂上,如果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将是提高课堂质效的保证。

教师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都会提出明确的操作方案,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规范小组长的职责,组织好小组成员的有效合作,尽量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畅快表达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组员的想法,然后凝聚集体的智慧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倾听、对话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也能够使一些学困生先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初步的知识信息,再倾听教师的总结、归纳就不是很困难了。

延续“倾听”情绪。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在巩固练习环节,应尽量避免重复的、机械的单一训练,注意动静搭配,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适时调整学生的倾听情绪,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养成

在课堂上,倾听不仅仅是对教师的倾听,还包括对同学发言的倾听。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仅仅是对同学的尊重,也是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火花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倾听同学发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让学生当“小老师”。良好的互动活动有力与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这样,学生想要很好的点评其他同学的发言,就必须认真地倾听,找出其优点和不足,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的习惯。

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良好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则应该给予表扬,反之,则应该适时地提醒。

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而不拖延。学生倾听的培养更是如此。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也是培养倾听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评价同伴的发言,用自己的话换一种说法,还有哪些补充或建议等,并给予评价“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真灵!”“谢谢你帮他把想法补充完整了!”这些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倾听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及时肯定学生在倾听方面取得的成就,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如果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进行倾听能力的专项训练。复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进行复述。转述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用第三人称进行转述。评价式倾听,重点要求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话或者同学的发言,然后对他们的话语进行评论(尤其是同学的发言)。

任务单10:[10]

(续表)

(续表)

实施10:

“听”课的学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会包含“听”“说”“思”“做”等各项活动,而“听”往往是其他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会不会倾听,关系到能否与他人交流、对话,能否在听懂的基础上产生对话,在对话中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共同拥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的一个问题提出后,有学生举手愿意回答问题,教师请了其中一位学生发言后,会发现没有被请到发言的学生就会表露出着急的心情,或发出阵阵叹息声,这时对于其他同学回答什么内容就不认真听了,或根本不关心。

学生为什么不愿去倾听他人的发言?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听”课方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二、产生的原因

1.自我意识较强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大多都比较好动,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全家人心中的“小太阳”,被父母、祖辈捧在手心,所以形成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常常喜欢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想引起大人们的关注,而不会耐心去听别人说话。于是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插嘴进来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使要发言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也使自己、其他同学和老师无法听清他人的发言;有的学生则自言自语,自我满足;还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请他发言就不关他的事,唉声叹气、无精打采,玩弄自己的学习用品。

2.教师引导缺失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总是尊崇“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又会较多地追求“合作、探究、发现”这些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教师较多地关注了“想”“说”“写”的教学,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却忽略了“听”在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倾听”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听”课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堂上过度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较多地衡量一节课传授了多少知识,而不关心学生听懂了多少。

三、改进的策略

我觉得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一定要关注他们“听”懂了多少,因为听懂的越多,就会理解地更好,也会运用地更加灵活。“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与老师、同伴的交流、合作,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数学倾听是一种数学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数学记忆、思考、操作、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围绕一定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并对其做出初步的自我评判,在头脑中将信息理解、接受、内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积极策略,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倾听能力,让思维较活跃的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改善之前的不良表现。

1.营造氛围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他们模仿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自己的倾听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在关注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倾听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

首先要有耐心,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话题,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如:向发言者侧耳、注视等,或从眼神、语言、表情等各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暗示——要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

其次要细心,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帮助他们及时理清思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感动自己被教师关注、尊重的氛围中主动模仿教师的倾听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耐心与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指引他们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

2.精设环节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数学课堂教学与“听”密切相关,学生常常以自身已经具备的倾听能力和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兼备趣味性和条理性,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要简洁、新颖有趣,对教学重、难点及关键之处,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听课的效率,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1)探究。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节数学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倾听习惯是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要保持好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内容时,有一个探究活动是要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这个内容的探究是安排在了整节课的中后段时间,考虑到可能有一些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倾听这个教学内容,而这个知识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探究活动:一是先猜一猜两个边的长度不同的角的大小,用媒体演示验证结果;二是观察教师演示的边的长短可以变化的活动角;三是让学生用两支铅笔一端重合形成一个角,通过叉开角的两条边的距离,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从猜想、验证、观察到最后的直观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出认知矛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愿望,最后一起归纳知识要点,这样在学生即将产生听课疲劳时调动了他们倾听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上,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练习。课堂中的练习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尽量避免重复的机械训练,注意动静搭配,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适时调整学生的倾听情绪,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认识“千以内的数”时,有利用算盘来认识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拨一拨算盘、读一读数,再说说数的组成;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让学生参与体验1分钟能做哪些事,亲身体会1分钟的长短和时间的珍贵;在教学“轻与重——间接比较”时,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天平和参照物比较学习用品的轻与重,等等。这些与生活实际十分贴近的练习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倾听意愿,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要听”“要学”的亲切感,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有效合作

小组活动是我们数学课堂常用的学习形式之一。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功能,就能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这样将是提高课堂质效的有力保证。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场——放苹果”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的有序思考方法后,媒体出示: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呢?引发学生用刚才获得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虽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预先的设想,但是可以利用小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同伴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一起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巧妙的思考方法能够有序地找到各种不同摆法。

教师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给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轻松氛围中,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充当主要发言人的角色,利用自己知识迁移的能力,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起思考,组织好各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原本“好表现”的性格特点,也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了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而原来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倾听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初步的感知。

在每次的小组活动之前都要提出明确的操作方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规范小组长的职责,尽量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畅快表达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组员的想法,然后凝聚集体的智慧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教师还要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或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时我们就要适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发言完整或特别有创意的同伴要给予鼓励。经过老师适时引导,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大多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说一说、听一听、想一想、评一评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学生开拓了思路,发散了思维,也能够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初步的知识信息,再倾听教师的总结、归纳就不是很困难了。

4.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恰当、有效地评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启发他们的思维,以“真情”感染学生,以“倾听”打动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的阵地。

教师的评价要发自内心深处,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特别是富有激情的语言评价,可以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如:“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真会动脑筋,回答的问题有创意,我们要向他学习!”当出现问题中的不愿倾听他人发言、急于表现的学生时,教师就应树立积极的榜样,对那些虽然举手想发言没有被老师请到,但却很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大加赞赏:“这位同学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能补充自己的想法,真棒!”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处理这类情况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急躁的坏毛病。也可以让刚才急于发言的学生来评价同伴的发言,或用自己的话换一种说法,还有哪些补充、建议等,并给予评价“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真灵!”“谢谢你帮他把想法补充完整了!”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倾听带来的愉悦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倾听能力的养成。

对于认真倾听、回答及时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随时用敲章和奖星的办法来评价、激励他们。无论是语言、动作、或眼神的评价,一定是基于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师在自己的用心倾听中捕捉着学生的语言信息并给予指导、评价,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明了用心“倾听”的重要性,给学生以无声的影响,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生每天在校的听课时间长达几百分钟,如何有效的“听”课是他们一进入课堂首先要学会的一项本领。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引导,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能力,学会学习!

表达习惯的培育

“说话”即为表达,指人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对学生来说,良好的说话能力就是指在课堂上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意向、勇气和基本能力(能模仿、能补充、能完整表述)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懈的追求,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走向民主宽容,让学生有话敢说

我们的学生是很活泼的,上课的时候发言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有时候,他们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宽容。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那么就会挫败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也不敢说,形成课堂中的灰色。还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有想法也不敢说。以英语为例,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记”和“背”,而很少“说”。对于许多内向的学生,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不好意思说,怕说不好让同学和教师笑话。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有勇气开口“说”英语。

2.立足学生实际,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

孩子说话的话题主要来自生活,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他们经历的每时每刻和点点滴滴。从空间意义上说,孩子们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学生说话的主题应该来源于他们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课程与教材实施的研究,着力探索有效的“文本再构”的教学模式,探究教材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来重设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构建文本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挂钩,从而使小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给予说话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话能说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多练,防止满堂灌,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很少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像导演一样,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说。以英语课为例,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多说,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交际性的语言活动。“说”的机会多了,学生就会逐步敢说,会说,能说好英语了。

4.创设交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有话乐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说”,同时又享受“说”的快乐,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初始阶段,“说”的内容要浅易些,就像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对于初次开口说,说得好的学生,要充分鼓励;说错了的,也要表扬他们的勇敢精神,鼓励他们下次再努力,从而排除他们“怯”的心理障碍。万事开头难,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词汇来表达,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歧义现象,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正确交际的目的。

任务单11:[11]

实施10:

“听”课的学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会包含“听”“说”“思”“做”等各项活动,而“听”往往是其他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会不会倾听,关系到能否与他人交流、对话,能否在听懂的基础上产生对话,在对话中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共同拥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它还包含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的一个问题提出后,有学生举手愿意回答问题,教师请了其中一位学生发言后,会发现没有被请到发言的学生就会表露出着急的心情,或发出阵阵叹息声,这时对于其他同学回答什么内容就不认真听了,或根本不关心。

学生为什么不愿去倾听他人的发言?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听”课方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二、产生的原因

1.自我意识较强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大多都比较好动,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全家人心中的“小太阳”,被父母、祖辈捧在手心,所以形成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常常喜欢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想引起大人们的关注,而不会耐心去听别人说话。于是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别人才刚开始说话,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插嘴进来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使要发言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也使自己、其他同学和老师无法听清他人的发言;有的学生则自言自语,自我满足;还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请他发言就不关他的事,唉声叹气、无精打采,玩弄自己的学习用品。

2.教师引导缺失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总是尊崇“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又会较多地追求“合作、探究、发现”这些新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教师较多地关注了“想”“说”“写”的教学,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却忽略了“听”在教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倾听”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听”课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堂上过度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较多地衡量一节课传授了多少知识,而不关心学生听懂了多少。

三、改进的策略

我觉得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一定要关注他们“听”懂了多少,因为听懂的越多,就会理解地更好,也会运用地更加灵活。“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与老师、同伴的交流、合作,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数学倾听是一种数学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数学记忆、思考、操作、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对来自外界的信息围绕一定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并对其做出初步的自我评判,在头脑中将信息理解、接受、内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积极策略,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倾听能力,让思维较活跃的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改善之前的不良表现。

1.营造氛围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他们模仿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自己的倾听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在关注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倾听能力的提高,这样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

首先要有耐心,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话题,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如:向发言者侧耳、注视等,或从眼神、语言、表情等各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暗示——要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

其次要细心,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帮助他们及时理清思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感动自己被教师关注、尊重的氛围中主动模仿教师的倾听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了耐心与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指引他们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

2.精设环节

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数学课堂教学与“听”密切相关,学生常常以自身已经具备的倾听能力和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教师的讲课是否精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该兼备趣味性和条理性,巧妙利用学生的倾听注意力。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要简洁、新颖有趣,对教学重、难点及关键之处,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以提高听课的效率,一步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1)探究。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节数学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倾听习惯是让他们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要保持好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内容时,有一个探究活动是要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这个内容的探究是安排在了整节课的中后段时间,考虑到可能有一些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倾听这个教学内容,而这个知识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于是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探究活动:一是先猜一猜两个边的长度不同的角的大小,用媒体演示验证结果;二是观察教师演示的边的长短可以变化的活动角;三是让学生用两支铅笔一端重合形成一个角,通过叉开角的两条边的距离,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从猜想、验证、观察到最后的直观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出认知矛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愿望,最后一起归纳知识要点,这样在学生即将产生听课疲劳时调动了他们倾听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上,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练习。课堂中的练习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练习时,我们要尽量避免重复的机械训练,注意动静搭配,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适时调整学生的倾听情绪,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认识“千以内的数”时,有利用算盘来认识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拨一拨算盘、读一读数,再说说数的组成;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让学生参与体验1分钟能做哪些事,亲身体会1分钟的长短和时间的珍贵;在教学“轻与重——间接比较”时,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天平和参照物比较学习用品的轻与重,等等。这些与生活实际十分贴近的练习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倾听意愿,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而且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要听”“要学”的亲切感,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有效合作

小组活动是我们数学课堂常用的学习形式之一。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功能,就能让学生在组内围绕探究的主题积极交流、乐于倾听、互动生成,这样将是提高课堂质效的有力保证。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场——放苹果”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的有序思考方法后,媒体出示: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呢?引发学生用刚才获得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虽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预先的设想,但是可以利用小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同伴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一起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巧妙的思考方法能够有序地找到各种不同摆法。

教师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给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轻松氛围中,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往往在小组中充当主要发言人的角色,利用自己知识迁移的能力,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起思考,组织好各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原本“好表现”的性格特点,也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了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而原来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倾听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初步的感知。

在每次的小组活动之前都要提出明确的操作方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规范小组长的职责,尽量让每位学生在小组活动时畅快表达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组员的想法,然后凝聚集体的智慧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教师还要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或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时我们就要适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发言完整或特别有创意的同伴要给予鼓励。经过老师适时引导,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大多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说一说、听一听、想一想、评一评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学生开拓了思路,发散了思维,也能够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初步的知识信息,再倾听教师的总结、归纳就不是很困难了。

4.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恰当、有效地评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启发他们的思维,以“真情”感染学生,以“倾听”打动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对话”的阵地。

教师的评价要发自内心深处,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特别是富有激情的语言评价,可以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如:“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真会动脑筋,回答的问题有创意,我们要向他学习!”当出现问题中的不愿倾听他人发言、急于表现的学生时,教师就应树立积极的榜样,对那些虽然举手想发言没有被老师请到,但却很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大加赞赏:“这位同学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能补充自己的想法,真棒!”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处理这类情况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急躁的坏毛病。也可以让刚才急于发言的学生来评价同伴的发言,或用自己的话换一种说法,还有哪些补充、建议等,并给予评价“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耳朵真灵!”“谢谢你帮他把想法补充完整了!”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时,老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倾听带来的愉悦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倾听能力的养成。

对于认真倾听、回答及时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随时用敲章和奖星的办法来评价、激励他们。无论是语言、动作、或眼神的评价,一定是基于教师耐心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师在自己的用心倾听中捕捉着学生的语言信息并给予指导、评价,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明了用心“倾听”的重要性,给学生以无声的影响,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生每天在校的听课时间长达几百分钟,如何有效的“听”课是他们一进入课堂首先要学会的一项本领。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引导,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能力,学会学习!

表达习惯的培育

“说话”即为表达,指人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对学生来说,良好的说话能力就是指在课堂上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意向、勇气和基本能力(能模仿、能补充、能完整表述)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我们学校教育不懈的追求,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走向民主宽容,让学生有话敢说

我们的学生是很活泼的,上课的时候发言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有时候,他们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宽容。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那么就会挫败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也不敢说,形成课堂中的灰色。还有的学生比较内向,有想法也不敢说。以英语为例,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记”和“背”,而很少“说”。对于许多内向的学生,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他们不是不想说,而是不好意思说,怕说不好让同学和教师笑话。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让他们有勇气开口“说”英语。

2.立足学生实际,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

孩子说话的话题主要来自生活,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他们经历的每时每刻和点点滴滴。从空间意义上说,孩子们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学生说话的主题应该来源于他们身边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课程与教材实施的研究,着力探索有效的“文本再构”的教学模式,探究教材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来重设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构建文本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挂钩,从而使小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给予说话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话能说

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多练,防止满堂灌,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很少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像导演一样,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多说。以英语课为例,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多说,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有意义的、交际性的语言活动。“说”的机会多了,学生就会逐步敢说,会说,能说好英语了。

4.创设交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有话乐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说”,同时又享受“说”的快乐,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初始阶段,“说”的内容要浅易些,就像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对于初次开口说,说得好的学生,要充分鼓励;说错了的,也要表扬他们的勇敢精神,鼓励他们下次再努力,从而排除他们“怯”的心理障碍。万事开头难,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词汇来表达,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歧义现象,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正确交际的目的。

任务单11:[11]

(续表)

(续表)

实施11:

让学生大声的说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三(4)班的小吴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生,成绩平平,在班级里不是一个十分出挑的学生,但是她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能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交流。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每次让她回答问题,她的声音总是轻得听也听不清楚,起先觉得可能是问题的难度对她而言比较高了,导致她这样。但是过段时间发现,就算是开小火车朗读单词,轮到她的时候,声音还是轻得像蚊子在叫。这个问题让我十分纳闷,经了解后才知道,每次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一站起来她就会紧张,不自觉地说话声音就很轻,还吞吞吐吐,她自己也很着急,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根据这个案例,我觉得会导致孩子有这样表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缺乏自信心、缺乏成功感、缺乏激情,竞争心不强。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事语言类教学的工作者。让学生能大声说、大声地表达,真的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在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却沉默不语,那些原本就内向的学生就更“深沉”了。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改善甚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搭建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门,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打开“我能行”,孩子反应出来的是自信、智慧、潜能和创造。打开“我不行”你看到的事胆怯、无能和自卑。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轻易言败,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丧、灰心,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甚至逃避。有人曾问居里夫人:“你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更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么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是需要培养的。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教师表演的忠实观众,教师怎么讲,学生就如何学,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牵动下学习。但如果教师把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演,既增加了观看的兴趣,又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来演好每一出戏,并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信心的树立。

如:牛津英语教材4AM1U2Read a story中《The blind brothers and elephants》中的故事内容为:

Passage 1: Under the tree, there are four brothers.They are all blind.

Passage 2: Here comes a man on an elephant. The brothers can hear the elephant, but they cannot see it.

Passage 3:

‘Whatƴs that?’asks one of the brothers.

‘Itƴs an elephant,’answers the man,

‘You can touch it.How does it feel?’

Passage 4:

The brothers all touch the elephant.‘I know,’says one of the brothers,

‘The elephant is smooth and hard!’

‘No, it isnƴt!’says another brother,‘Itƴs big and thick.’

‘No.The elephant is big and soft,’says another brother.

‘No!’says the last brother,‘The elephant is long and thin.’

这个故事教学的文本在语文课文中曾经出现过,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耳熟能详。所以文中偶尔出现的两个生词并不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材中安排故事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语篇要有整体的感知力。所以我利用了课堂中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拓展教学了wall, rope, fan和pillar这四个单词,然后将剩余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我只在他们排练时候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解惑并给予适当得建议。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连平时比较腼腆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表演中去。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含羞、和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类似的表演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第二,任务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什么是成功感呢?成功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可见,对成功感加以培养会对人们的学习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小学生学习积极好动,对生活充满好奇。在学校里,学习活动代替了以前的游戏活动,成为主导性活动。由于学习活动的转变和年龄的增长,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成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下降,学习主动性也降低。学习上渐渐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处处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轻易放弃。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在心理学里可以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叫“自我效能感”。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界提出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提倡学生在交流中发展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小学生英语学习成就感的培养》)

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孔子的“寓教于乐”学说,正是适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就拿电脑游戏为例,学生都比较喜欢,因为它的操作性较强,闯过了一关,会得到电脑的认同,也会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所以学生们乐此不疲,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而学习就不同了,它的周期性比较长,不容易立竿见影,不容易获得认同,也就不容易获得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通过完成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如:牛津英语教材4Bmodule3Unit3中的Do a survey为例。

What do your classmates usually do at weekends? How often do they do those things?Do a survey.

实施11:

让学生大声的说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三(4)班的小吴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生,成绩平平,在班级里不是一个十分出挑的学生,但是她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能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交流。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每次让她回答问题,她的声音总是轻得听也听不清楚,起先觉得可能是问题的难度对她而言比较高了,导致她这样。但是过段时间发现,就算是开小火车朗读单词,轮到她的时候,声音还是轻得像蚊子在叫。这个问题让我十分纳闷,经了解后才知道,每次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一站起来她就会紧张,不自觉地说话声音就很轻,还吞吞吐吐,她自己也很着急,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根据这个案例,我觉得会导致孩子有这样表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缺乏自信心、缺乏成功感、缺乏激情,竞争心不强。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从事语言类教学的工作者。让学生能大声说、大声地表达,真的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现在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却沉默不语,那些原本就内向的学生就更“深沉”了。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改善甚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搭建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两扇门,一扇叫“我能行”,一扇叫“我不行”,打开“我能行”,孩子反应出来的是自信、智慧、潜能和创造。打开“我不行”你看到的事胆怯、无能和自卑。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轻易言败,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丧、灰心,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甚至逃避。有人曾问居里夫人:“你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更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么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是需要培养的。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教师表演的忠实观众,教师怎么讲,学生就如何学,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始终在教师的牵动下学习。但如果教师把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演,既增加了观看的兴趣,又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来演好每一出戏,并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信心的树立。

如:牛津英语教材4AM1U2Read a story中《The blind brothers and elephants》中的故事内容为:

Passage 1: Under the tree, there are four brothers.They are all blind.

Passage 2: Here comes a man on an elephant. The brothers can hear the elephant, but they cannot see it.

Passage 3:

‘Whatƴs that?’asks one of the brothers.

‘Itƴs an elephant,’answers the man,

‘You can touch it.How does it feel?’

Passage 4:

The brothers all touch the elephant.‘I know,’says one of the brothers,

‘The elephant is smooth and hard!’

‘No, it isnƴt!’says another brother,‘Itƴs big and thick.’

‘No.The elephant is big and soft,’says another brother.

‘No!’says the last brother,‘The elephant is long and thin.’

这个故事教学的文本在语文课文中曾经出现过,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耳熟能详。所以文中偶尔出现的两个生词并不影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材中安排故事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语篇要有整体的感知力。所以我利用了课堂中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拓展教学了wall, rope, fan和pillar这四个单词,然后将剩余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我只在他们排练时候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解惑并给予适当得建议。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连平时比较腼腆的学生也积极投入到表演中去。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勇于展现自我,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每一个自信的现代人所应有的品质。学生年幼,通过展现自己,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由于胆小、含羞、和缺乏自信心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就要扮演推进器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展类似的表演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证明自己“能行”的大舞台。

第二,任务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什么是成功感呢?成功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可见,对成功感加以培养会对人们的学习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小学生学习积极好动,对生活充满好奇。在学校里,学习活动代替了以前的游戏活动,成为主导性活动。由于学习活动的转变和年龄的增长,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成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下降,学习主动性也降低。学习上渐渐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处处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轻易放弃。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在心理学里可以用一个术语来表达,叫“自我效能感”。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界提出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提倡学生在交流中发展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小学生英语学习成就感的培养》)

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孔子的“寓教于乐”学说,正是适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就拿电脑游戏为例,学生都比较喜欢,因为它的操作性较强,闯过了一关,会得到电脑的认同,也会得到同学的认可,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所以学生们乐此不疲,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而学习就不同了,它的周期性比较长,不容易立竿见影,不容易获得认同,也就不容易获得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通过完成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如:牛津英语教材4Bmodule3Unit3中的Do a survey为例。

What do your classmates usually do at weekends? How often do they do those things?Do a survey.

在学生的调查讨论前,我根据四年级学生已习的知识,或是一些早先学过,但是学生有所遗忘的知识,设计了一张自己的表格。然后再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表格如下:

在学生的调查讨论前,我根据四年级学生已习的知识,或是一些早先学过,但是学生有所遗忘的知识,设计了一张自己的表格。然后再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表格如下:

(续表)

(续表)

尝试下来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纷纷主动过来与我交流,并将从我这里了解到的动词词组添加到了他们自己的调查表中。更有不少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也将自己已掌握的动词词组灵活运到这次交流中去。

当然在设计任务时要为学困生着想,为他们设计一些比较适合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有个细致的了解,这样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以避免同组的学生能力差距悬殊,那么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法对学困生而言就谈不上什么成功的体验了,甚至是心理上的一种打击。

第三,创设竞争机遇,提高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对孩子有重要作用。竞争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如果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就很难开发出他们的潜能。鼓励孩子去参与竞争,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才能,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会激发孩子进一步奋发向上:它可以克服孩子的胆怯、保守和自卑心理,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竞争会使孩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此外,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有竞争,就免不了要遭受挫折,孩子品尝过竞争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是很多教师和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它教导人们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向“高处”攀爬,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我们的有些学生还只有十都不到岁就开始对天发呆,无所追求,在学校混日子?我认为这是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激发不够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在教学3B Module1 Unit1 Touching and feeling的新单词,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单词的方法有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和以句带动词的教学法。所以我设计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单词教学方法,当出现的新授单词比较符合发音规则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这样偶尔更换一种方法也可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而且这个游戏可以通过分小组的方法进行比赛。

教学单词如下:pineapple, cake, bread, glass, bag.在教学的单词音,形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吊死鬼”的游戏。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分别有5次机会。在黑板上划出与所教单词相应的横线,如bread._______反复的听录音里的单词,让学生猜由哪些字母组成。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反复朗读这个单词,然后每组按顺序进行猜测,猜对一个单词加一颗星,直到最后拼出这个单词,五角星最多的一组为胜利。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实践者。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重视每一点滴的进步,才会实现伟大的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培养自信心,给予成功感,提高竞争意识,这三者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大声的表达出来吧,我将为这个目标一直努力不懈。

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有质量地读懂文章及其他课外读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校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获得有效信息,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阅读,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同的人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对于学生,儿童读物以及漫画等更具有吸引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选择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读自己喜爱的读物,才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多种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

2.传授阅读方法

一是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

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处着手,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这种思想或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能贴近文章主旨的。

能够把握文章的总体情况,培养学生“居高临下”把握文章的能力。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也总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是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训练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师首先要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为深入研究文章提供借鉴;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可设疑,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解疑;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术,比如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及札记的方法,然后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多作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3.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篇文章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有效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但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口无心、漫无目的地读,那读得再多也是白费功夫。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曾经以“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告诫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做笔记不光是记教师所讲的,还应包括学生自己认为该做的内容。这其中就有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不理解的词的含义等。这些内容从哪来,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动手翻“词典”。古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查到了就动笔记下来,就会加深印象。过一阵即使忘了,再翻看曾经的笔记也觉得省事。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

(3)积极发问的习惯

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4)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5)课外勤读的习惯

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好语文不能拘泥于语文课本,应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阅读、去理解,以此提高阅读能力。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篇目让他们去阅读,阅读心得要常与教师或家长交流,以得到正确指导。要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吸收更多的营养,这对提高语文素质非常重要。接着教师可以逐步增加阅读的量,鼓励学生平时在课下,中午休息时多翻阅自己的课外书,互换课外书看,让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中思考、领悟、升华。

任务单12:[12]

尝试下来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纷纷主动过来与我交流,并将从我这里了解到的动词词组添加到了他们自己的调查表中。更有不少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也将自己已掌握的动词词组灵活运到这次交流中去。

当然在设计任务时要为学困生着想,为他们设计一些比较适合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有个细致的了解,这样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以避免同组的学生能力差距悬殊,那么这样的任务型教学法对学困生而言就谈不上什么成功的体验了,甚至是心理上的一种打击。

第三,创设竞争机遇,提高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对孩子有重要作用。竞争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如果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就很难开发出他们的潜能。鼓励孩子去参与竞争,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才能,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会激发孩子进一步奋发向上:它可以克服孩子的胆怯、保守和自卑心理,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竞争会使孩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此外,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有竞争,就免不了要遭受挫折,孩子品尝过竞争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是很多教师和家长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它教导人们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向“高处”攀爬,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我们的有些学生还只有十都不到岁就开始对天发呆,无所追求,在学校混日子?我认为这是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激发不够的原因造成的。

例如,在教学3B Module1 Unit1 Touching and feeling的新单词,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单词的方法有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和以句带动词的教学法。所以我设计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单词教学方法,当出现的新授单词比较符合发音规则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这样偶尔更换一种方法也可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而且这个游戏可以通过分小组的方法进行比赛。

教学单词如下:pineapple, cake, bread, glass, bag.在教学的单词音,形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吊死鬼”的游戏。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分别有5次机会。在黑板上划出与所教单词相应的横线,如bread._______反复的听录音里的单词,让学生猜由哪些字母组成。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反复朗读这个单词,然后每组按顺序进行猜测,猜对一个单词加一颗星,直到最后拼出这个单词,五角星最多的一组为胜利。

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供机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同时获得良好的心理锻炼机会。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的经历,使学生在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过程中滋生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要保证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参与竞争活动,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外,适当的鼓励与赞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实践者。同时让他们明白,优异的成绩源于坚定的自信心和用之不竭的自信力,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重视每一点滴的进步,才会实现伟大的目标,这是竞争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着艰辛与成功,竞争意识会逐步增强。

培养自信心,给予成功感,提高竞争意识,这三者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大声的表达出来吧,我将为这个目标一直努力不懈。

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有效地阅读文章,有质量地读懂文章及其他课外读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校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获得有效信息,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阅读,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同的人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对于学生,儿童读物以及漫画等更具有吸引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选择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读自己喜爱的读物,才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多种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比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

2.传授阅读方法

一是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

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处着手,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这种思想或情感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能贴近文章主旨的。

能够把握文章的总体情况,培养学生“居高临下”把握文章的能力。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也总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是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训练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师首先要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为深入研究文章提供借鉴;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教师可设疑,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解疑;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术,比如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及札记的方法,然后加以训练。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多作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3.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篇文章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课文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有效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境。但如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口无心、漫无目的地读,那读得再多也是白费功夫。品读。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曾经以“不动笔墨不读书”来告诫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做笔记不光是记教师所讲的,还应包括学生自己认为该做的内容。这其中就有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不理解的词的含义等。这些内容从哪来,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动手翻“词典”。古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查到了就动笔记下来,就会加深印象。过一阵即使忘了,再翻看曾经的笔记也觉得省事。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

(3)积极发问的习惯

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4)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5)课外勤读的习惯

阅读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好语文不能拘泥于语文课本,应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阅读、去理解,以此提高阅读能力。刚开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篇目让他们去阅读,阅读心得要常与教师或家长交流,以得到正确指导。要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吸收更多的营养,这对提高语文素质非常重要。接着教师可以逐步增加阅读的量,鼓励学生平时在课下,中午休息时多翻阅自己的课外书,互换课外书看,让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中思考、领悟、升华。

任务单12:[12]

实施12:

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朗读巩固字词,通过朗读感悟语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大概意思,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而一年级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

但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拖调拖腔,字化现象严重

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二、轻音不轻,存在语调问题

正确的朗读需要良好的语感做铺垫,反过来,正确的朗读又可以丰富与修正语感。但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轻重音难以掌控,朗读起来也就怪腔怪调。尤其是轻声问题更严重,学生读轻声不但不轻不短,反而读得又长又重,特别是遇到“的”“着”“了”等字时,有的声调上扬,收音不及时,像是在吆喝什么似的。

三、停顿不当,存在破句现象

因句子成分的不同,因词语之间的不同关系,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停顿的时间一样长,有的学生字字拖音,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连换了一句话甚至换了一段都不停顿,直读得喘不过气了,想停哪就停哪。要是遇到翻页,那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还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回读,一遍一遍地回读,而这回读,居然与是否熟练没有关系,即使他会背诵了,他仍然会一遍遍地回读。

四、音量不适,声色不美

朗读的音量要适中,既需要让大家都清楚地听见,又不能大声喊,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适当调整音量的高低。但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语言的美感。如果不是站起来朗读,很多学生喜欢像原生态歌手那样扯着嗓子喊高八度的音。也有的学生,读书时声音从喉咙底下发出来,十分难听。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朗读所存在的这种种问题,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第一步是解决识字问题,识字是朗读的前提。除了解决识字关,教师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兴趣引路、示以模范、教给方法、引导感悟、评价激励。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片段一:

以下是我在教学《称赞》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谁能来读读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学生的声音拖调拖腔,毫无生气,根本听不出称赞别人的味道。)

分析:片段一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时常发生,在朗读时,学生往往喜欢拖音,往往把句子朗读得支离破碎,甚至一个词一个词语的停顿,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顿着读,或朗读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也无轻重音之分,混着读。特别在集体朗读时,伴有明显拖音,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

由于年龄的特点,学生的语感较差,在朗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分句朗读,而是滑句,吐字不清,不负责任地一古脑儿读完,存在“假读”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朗读指导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寻的一些对策。

片段二:

师:同学们,谁能来读读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有适当的连接和停顿。句子中的“的、了、着”要读得轻而短。

师:先来读读“这么好的苹果”,注意把“的”要读得轻而短。

生:学生朗读。

师:不错,再来一遍。(学生已经注意了“的”的读法。)

师:同学们,想想在称赞别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师:(我示意学生把手放下。)想一想,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也来称赞一下小刺猬?

生: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教师指名个别读。

师:读得真好,称赞别人一定要语气真诚。

生: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师:你也不错,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表情,称赞时更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情。

师:来,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一起来称赞小刺猬。

分析:

对于句子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得技巧,从这个案例中,学生学会了“的”字在句中的朗读方法,读得又短又轻。而对于句子的感悟,则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对于朗读较好的学生,可以加以鼓励,并运用点拨,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朗读得技巧。

一、兴趣引路

一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并做到事半功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学的前提。教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范读、对课文内容的向往、多媒体课件的诱导,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兴趣,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朗读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二、示以模范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示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善于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指导朗读中教师的范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平时在备课时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在示范朗读前,假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能够更好地提高示范朗读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经常采用范读的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三、教给方法

有些学生不会自己从教师的示范中捕捉信息,那么怎么朗读是正确的,怎么朗读是不正确的,还是该教给方法的,何况有些知识不能光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感悟,讲解是直通车,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小小的船儿”该怎么读?告诉学生,“的”是轻声,一定要读得又轻又短,一般都跟前面的词连得比较紧密。比如“桌子”“椅子”,这些“子”在一个词的末尾,一般都是轻声,要读得短促;比如儿化音,教师也要告诉学生儿化音的一般发音方法;比如,句号之后的停顿一般比较长,段之后的停顿更长。再比如,遇到翻页,一定要让学生先记住最后几个字,提前翻页,否则就会断句。

指导儿童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多变化,以免单调乏味。

四、引导感悟

朗读训练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教师的引导重在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文中受到感染。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言自口出”,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五、评价激励

一年级学生还缺少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此时教师的评价更左右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所以教师不可吝啬自己的激励,让学生从你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勇气、找到学习的热情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评价,但学生喜欢挑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评价的学生先找找优点,再看看需要帮助他改正什么。但是评价又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学习之模范。只有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评价语,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真不错,第一遍读书就基本上把字音读准了!多练几遍,还怕不流利吗?

××读得很好,但是,小朋友似乎没听见,再响亮些,行吗?××刚才读书时不仅准确、流利,而且还很有表情呢!

相信这样的评价语会让学生读了还想读,会让学生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一定会提高朗读能力的。

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

写作习惯的培育

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修订版《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提升观察社会和表现社会的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作时言之无物或直接无话可说;写作宽泛空洞,表达不具体;文章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欠缺个性和方法。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传授学生写作方法,启发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是学生写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拥有了写作兴趣,写作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冲动,都有想要和别人分享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并鼓励他们写出来。所以,我们让学生进行写作时,要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写作的原动力。例如,结合小学生喜欢旅行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春游之类的户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教师的赞美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应关注其写作亮点,多给予表扬。对好的作品,应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示范,让大家以此为榜样,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2.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扩展学生阅读。教师应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作为教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书籍,把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多读则有所借鉴,有所收获。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下来,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增加学生写作知识。学生要写好作文,离不开教师对写作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外,还要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

3.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小学生作文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或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联想思考。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四平八稳,没有新意,很多时候甚至出现雷同现象。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关,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跟我们教师自身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去创新、去求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多从反方向来思考问题。比如,当我们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求新、求异的思维。

(2)设立自主自能写作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承认这种差异性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就作文来说,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作文形式,因此,设立自主自能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创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写作培养路径。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可能比较窄,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除了关注学校的事物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观察能力,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4)贯彻从“仿”到“创”的原则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目前一部分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我们更是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我们也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5)坚持多次修改的原则

修改是一个作文再创作的过程,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反复的修改加工得来的。小学生自身修改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每一次习作之后,教师都精心批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应坚持本本面批,一定做到逐字逐句修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自己较好的作品加以积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任务单13:[13]

实施12:

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朗读巩固字词,通过朗读感悟语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大概意思,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而一年级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

但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拖调拖腔,字化现象严重

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二、轻音不轻,存在语调问题

正确的朗读需要良好的语感做铺垫,反过来,正确的朗读又可以丰富与修正语感。但一年级新生中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轻重音难以掌控,朗读起来也就怪腔怪调。尤其是轻声问题更严重,学生读轻声不但不轻不短,反而读得又长又重,特别是遇到“的”“着”“了”等字时,有的声调上扬,收音不及时,像是在吆喝什么似的。

三、停顿不当,存在破句现象

因句子成分的不同,因词语之间的不同关系,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停顿的时间一样长,有的学生字字拖音,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也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停顿,连换了一句话甚至换了一段都不停顿,直读得喘不过气了,想停哪就停哪。要是遇到翻页,那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还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回读,一遍一遍地回读,而这回读,居然与是否熟练没有关系,即使他会背诵了,他仍然会一遍遍地回读。

四、音量不适,声色不美

朗读的音量要适中,既需要让大家都清楚地听见,又不能大声喊,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适当调整音量的高低。但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语言的美感。如果不是站起来朗读,很多学生喜欢像原生态歌手那样扯着嗓子喊高八度的音。也有的学生,读书时声音从喉咙底下发出来,十分难听。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朗读所存在的这种种问题,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第一步是解决识字问题,识字是朗读的前提。除了解决识字关,教师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兴趣引路、示以模范、教给方法、引导感悟、评价激励。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片段一:

以下是我在教学《称赞》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谁能来读读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学生的声音拖调拖腔,毫无生气,根本听不出称赞别人的味道。)

分析:片段一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时常发生,在朗读时,学生往往喜欢拖音,往往把句子朗读得支离破碎,甚至一个词一个词语的停顿,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顿着读,或朗读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也无轻重音之分,混着读。特别在集体朗读时,伴有明显拖音,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

由于年龄的特点,学生的语感较差,在朗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分句朗读,而是滑句,吐字不清,不负责任地一古脑儿读完,存在“假读”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朗读指导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寻的一些对策。

片段二:

师:同学们,谁能来读读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有适当的连接和停顿。句子中的“的、了、着”要读得轻而短。

师:先来读读“这么好的苹果”,注意把“的”要读得轻而短。

生:学生朗读。

师:不错,再来一遍。(学生已经注意了“的”的读法。)

师:同学们,想想在称赞别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师:(我示意学生把手放下。)想一想,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也来称赞一下小刺猬?

生: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朗读。教师指名个别读。

师:读得真好,称赞别人一定要语气真诚。

生: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师:你也不错,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表情,称赞时更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情。

师:来,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一起来称赞小刺猬。

分析:

对于句子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得技巧,从这个案例中,学生学会了“的”字在句中的朗读方法,读得又短又轻。而对于句子的感悟,则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对于朗读较好的学生,可以加以鼓励,并运用点拨,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朗读得技巧。

一、兴趣引路

一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并做到事半功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也需要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去主动学习,把朗读当成一件乐事。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学的前提。教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范读、对课文内容的向往、多媒体课件的诱导,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兴趣,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朗读的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二、示以模范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示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善于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在指导朗读中教师的范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平时在备课时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在示范朗读前,假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能够更好地提高示范朗读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经常采用范读的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三、教给方法

有些学生不会自己从教师的示范中捕捉信息,那么怎么朗读是正确的,怎么朗读是不正确的,还是该教给方法的,何况有些知识不能光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感悟,讲解是直通车,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小小的船儿”该怎么读?告诉学生,“的”是轻声,一定要读得又轻又短,一般都跟前面的词连得比较紧密。比如“桌子”“椅子”,这些“子”在一个词的末尾,一般都是轻声,要读得短促;比如儿化音,教师也要告诉学生儿化音的一般发音方法;比如,句号之后的停顿一般比较长,段之后的停顿更长。再比如,遇到翻页,一定要让学生先记住最后几个字,提前翻页,否则就会断句。

指导儿童朗读的方法很多,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多变化,以免单调乏味。

四、引导感悟

朗读训练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教师的引导重在课文内容。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文中受到感染。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增进感悟的深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言自口出”,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五、评价激励

一年级学生还缺少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此时教师的评价更左右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所以教师不可吝啬自己的激励,让学生从你激励性的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勇气、找到学习的热情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评价,但学生喜欢挑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评价的学生先找找优点,再看看需要帮助他改正什么。但是评价又是需要实事求是的,如果把不好说成好,就会混淆视听,使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找错学习之模范。只有实事求是又充满激励性质的评价语,才能既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真不错,第一遍读书就基本上把字音读准了!多练几遍,还怕不流利吗?

××读得很好,但是,小朋友似乎没听见,再响亮些,行吗?××刚才读书时不仅准确、流利,而且还很有表情呢!

相信这样的评价语会让学生读了还想读,会让学生找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一定会提高朗读能力的。

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

写作习惯的培育

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修订版《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提升观察社会和表现社会的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少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作时言之无物或直接无话可说;写作宽泛空洞,表达不具体;文章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欠缺个性和方法。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要传授学生写作方法,启发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是学生写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拥有了写作兴趣,写作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冲动,都有想要和别人分享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学生的这个兴奋点,并鼓励他们写出来。所以,我们让学生进行写作时,要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写作的原动力。例如,结合小学生喜欢旅行的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春游之类的户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

运用“迁移”培养兴趣。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教师的赞美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应关注其写作亮点,多给予表扬。对好的作品,应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示范,让大家以此为榜样,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2.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扩展学生阅读。教师应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作为教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书籍,把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多读则有所借鉴,有所收获。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下来,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增加学生写作知识。学生要写好作文,离不开教师对写作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除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外,还要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

3.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小学生作文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或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联想思考。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四平八稳,没有新意,很多时候甚至出现雷同现象。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关,禁锢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跟我们教师自身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去创新、去求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多从反方向来思考问题。比如,当我们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求新、求异的思维。

(2)设立自主自能写作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承认这种差异性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就作文来说,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作文形式,因此,设立自主自能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创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写作培养路径。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可能比较窄,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除了关注学校的事物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观察能力,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4)贯彻从“仿”到“创”的原则

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场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目前一部分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我们更是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我们也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5)坚持多次修改的原则

修改是一个作文再创作的过程,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反复的修改加工得来的。小学生自身修改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每一次习作之后,教师都精心批改,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应坚持本本面批,一定做到逐字逐句修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自己较好的作品加以积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任务单13:[13]

实施13:

写字的小秘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培养孩子写好汉字的能力和学写汉字的兴趣,是驾驭汉字的开端。写一手规范、正确的字,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长期以来,我一直重视写字教学,总觉得如果字不能写得端正整洁净,那什么也学不好。所以,每次接手新班,一定从字抓起。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指导。

一、哪些字需要指导

低年级每篇课文识字6~ 10个,这些字都需要指导么?《坐井观天》一文我在写字教学时,感觉“那”“际”左右耳旁写时截然不同,所以将课后描写中“井”与“沿”的指导改为了“那、际”。

教学片断1:

师:这两个是什么结构的字?每部分大小都一样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那”左右一样,“际”左窄右宽。

师:再仔细观察“左耳旁”和“右耳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耳旁小些,右耳旁大些。

师:很好,有些字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为了整个字的紧凑、美观,字的某些部分往往要做出“牺牲”——有的笔画要变形,有的字形要变小、变窄或变得扁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均匀,才好看。笔画也懂得互相谦让,顾全大局呢!再看看还要注意什么?

生:都要注意左高右低。

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知道,有时为了把字写得紧凑、美观,某个笔画要变形,字形也要作适当的调整。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差别。

可第二天作业中“井、沿”写得并不好看,“井”字不是胖就是瘦,或重心不稳,“沿”右边的“几”和“口”总不协调。我纳闷极了,“井”字笔画又少又简单,而“沿”也是由3个熟字组成,为什么写不好看呢?我有些自责,书后明明有描写练习,也就是说这两个字一定是学生难以把握的,为什么没指导?反思后我得出两点启示:

1.根据学生实际,因“字”施教

在写字指导中,教师经常会挑选出几个认为难写的字重点指导,根据自己以往经验,确定好重难点,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模式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与需求。其实,不要忽视一些笔画少的字。因为有些笔画少的字结构反而难把握,容易写得比例失调。

2.因势利导,要帮助学生突破、归纳每个字的难点

不要光让孩子去找关键笔画,一个字每个笔画都很关键,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笔画长短,间距大小等,只要有一笔没写好,就会影响整个字的美观。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足以说明汉字笔画安排,结构排列的重要性。我们应注重教会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处理好笔画间各种关系,学会从字的整体处着眼。

例如“井”字,要注意两横长短及两横间距离,疏密要适度。“沿”左窄右宽,“几和口”要注意高低位置。

写字教学要因势利导,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反复比较,推敲笔画位置和走向,探索发现字的结构特点,感受到字的美感。之后教师再加以讲解指点,帮助学生提炼与归纳。如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基本等高;上下结构的字布局要匀称;左中右结构的各部分要写得窄而长;上中下结构的各部分要写得扁而宽……在长期的指导、归纳、实践中,提高学生写字技能,力求将字写得清楚、匀称、舒展、漂亮。

二、怎样让孩子坚持写好字

那次之后,我不再随意改动课后写字指导,并留心关注学生不容易写好的字,及时给予指导。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指导带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书写要点都有了一定了解:横平竖直,撇如扫捺如脚,结构匀称,参差有序,疏密得当。

一段时间,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会,把当天要抄的词语在课堂中打好样子,我一一过目,写得好当场奖星,再以星换“笑脸章”。巡视一圈,发觉学生们都写得很不错。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二天翻开作业,发现打样子的词语写得很好,但后面两个不如人意,与第一个形成鲜明对比,显然是不认真所为。这种现象不止一个两个学生,我给孩子们进行教育同时又心生一计。

教学片断2:

师:今天老师批到几本作业有点生气,如果你是小老师,会给他打什么呢?

(选了一本作业放到实物投影上。)

生:我给他打“合格”!后面两个词语写得太不认真了。

师:你真是个严格的老师。明明能写好却不认真写,要给他一个教训。谭老师有点心软,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果能和第一个写得一样漂亮还是给他“优”,好不好?(我把本子还给小Z,等他改好。)

师:再看看,怎么样?

生:和第一个词语写的一样漂亮了!能得“优”了!

师:(我在本子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优”)小Z,为什么这字会差那么远呀?

生:(难为情)因为昨天我没有认真写!

师:是呀,要把字写好,要得“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你很专心很认真地去对待才行。你知错能改,现在的字多棒,老师还要送你一只小蝴蝶!(我在本子上贴了一张蝴蝶贴纸。)

生:哇,好漂亮呀……(学生们不由发出赞叹声。)

师:这是谭老师新增的“蝴蝶章”,蝴蝶最喜欢的漂亮的东西了,五彩缤纷的花儿多美呀,所以它会情不自禁飞过去。如果你的字个个都写得认真漂亮,小蝴蝶也会飞来哦!想不想让蝴蝶天天飞到你的作业本上呀?

生:(异口同声)想!

1.以“趣”为先,以“激”为伴

无论学什么,激励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主角。特别是写字,见效慢,极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我利用激励的功效充分发挥润滑推动作用。

首先,只要字写得整洁端正就可得到五角星,以五角星的个数来确定这次作业的评价等级,让学生很快尝到甜头。我还常在作业下的空白处与他们交流,稍微有点进步,就写上评语夸张地表扬。让他们带着有老师评语的本子回家,和父母一起享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过一段时间,要求提高,等级评定更严:既要整洁又要字型漂亮。所以,“蝴蝶章”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活力,它比五角星更具魅力,激励孩子们每天用心地去写每一个字。每当看到本子有蝴蝶飞来,他们脸上就会泛起甜甜的笑容。

我还将孩子们得到蝴蝶章的作业本在班级钉板上展示,并经常更换,让更多的学生能在钉板上看到自己优秀的作业,从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2.从“量”的训练上转移到“质”的强化,培养“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

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训练。布置的作业,练习写的字不在多,但要求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平时我还时时提醒,无论是抄词语写拼音,还是抄家校本,写《通知》上的名字,都要认真对待,让每一个从手上诞生的字,都变得很有美感。见到书写认真的,我热情的表扬语总不离口:“你默写词语不但全对而且书写端正,真了不起!”“瞧,卷子上的名字写得多漂亮呀,就像你的人一样!”有时再加上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鼓励、赞赏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这样坚持不懈地抓,就是为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到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

三、人人都能把字写漂亮吗?

指导学生书写需要我们老师有恒心和耐心,我也一直坚持着。那一天上课,一个小瞬间让我很有触动。

教学片断3:

那天我上《筷子的传说》,揭题后板书课题,下面小L插嘴了:谭老师,这个“筷子”的“筷”你写得不好看!

(我看了看,的确!竹字头和下面的“快”不紧凑。)

师:嗯,谭老师重写。

(我擦后重写了一个。)

师:(我看着小L问)好看点了吗?

生:比前面的好看点了,可还是不够好看。

(小L说话可不客气,其他同学也连连说是。我再看,字本身好看了,但字体偏大,整个课题显得不够美观。)

师:你们觉得哪里还不够呀?

生:这个字太大了。

生:和后面的字分得太开了。

师:是呀!字写得好不好看,还不能光看一个字,还要注意与其他字的大小要一致。小L真是一个小小鉴赏家!谭老师再写一次好么?

(我第二次擦去,这次,我格外注意。)

师:现在呢?

生:好看!

这一课题板书,我前后写了三次。课堂上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我——指导者,正接受着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而学生——被我指导的角色,现却成了小老师。我很高兴,孩子们在近一年的学习中,已经慢慢学会了欣赏与评价。

1.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获得“美”感体验

汉字的点画和结构蕴涵着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形象美、动态美、意境美。教师板书就是一种示范,每个字都要做到笔画清晰,结构匀称,间架适度,字迹清楚;一行字、几行字要写得行款整齐,让学生从示范中感受到汉字的个体美与整体美。

在平时教学中,我会在范例旁边写上一些平常容易见到的体形怪异的字,长, 短,胖,瘦,让学生比较:谁美?谁丑?为什么?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鉴别,在懂得美和丑的过程中,同时也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只有这样,字理中蕴含的文化才能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有时,让他们把规范字与自己写的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当即改正。如此循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书写质量,又能培养了学生书写时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的好习惯。

2.潜移默化,师者为范

做了多年老师,发现许多孩子的字和家长的字很像。容貌性格能遗传,而字绝对与遗传无关。但为何孩子的字像家长或老师呢?这与家长、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

有同事曾说我们班学生的字与我的很像,那平淡的一句话却充满了对我班学生书写的肯定,那时,我心里甚至有种小小的得意。那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的,也许潜移默化的影响真的有着巨大的魔力。曲艺世家能出名角,书香门弟能出读书人,也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在感受、模仿和学习。

行文写字,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课堂上的板书,还是作业本上的评语,既是一种形象的演绎,也是一种底蕴的散发,隐隐约约透露着许多信息。心中有文化彩虹,手中能书法彩绘,教师的传神之笔才会有彩云。教师能写一手好字,力透纸背的是书法驾驭艺术,传神生衍的是胸中人文情怀,赢得生辉的是学生满堂喝彩。

郭沫若先生曾经就写好字的问题,讲过一段精辟的话:“培养学生写好字,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端正,干净,合乎规范。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让每个孩子静下心来写一手端正漂亮的字,是我为师以来一直追求的,我也会继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思考习惯的强化

百科书上对思考的定义为:“指针对性的对某事件或问题产生疑问,并运用自己的脑力,结合收集的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以寻求其缘由的思维过程。”思考和成长是相互伴随的,当你儿时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去哪里?”的时候,你也就开始了成长的过程。因此,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助于个人思想成熟、全面成长。

思考如此重要,我们的学生在思考习惯方面却存在种种的问题。简言之,我们的学生不愿意思考、不敢思考、不会思考。很多学生对老师和课本上的知识全盘照搬,没有质疑精神;由于害怕老师的批评,不敢思考;面对困难的时候依赖他人帮助,不善于自己思考解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积极鼓励,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现在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除了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了问题不愿意提出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慧“闪光点”,激发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有了自信心,学生才会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多鼓励、多肯定、多启发、多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在课堂上要多运用“你真棒”“你真行”“你很聪明”等鼓励性的语言。平时,就是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思维有偏差或把问题答错了,也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才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式,创设质疑的机会。我们教师应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即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的确,活的方法总比死的知识有用得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来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不要认为提问题是教师的“专利”,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就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这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独立思考环境。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多创设活动的氛围,鼓励他们发言;课下,多交流、多辅导,彼此间建立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朋友式的关系,其乐融融,才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要给予学生竞争的机会,活跃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和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2.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向教材发问。学生崇拜书本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教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向权威发问。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

3.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

在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为许多课堂一种定势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的操作程序。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丰富思维,让学生养成多元思维能力

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象形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字法,所以用直观的方法教孩子识字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例如教日、月、山、火、水等象形字的时候,最好办法就是直观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记住汉字。反过来,当我们遇到新字的时候,我们就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加强记忆。

找规律,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识字的学习方法虽说主要是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寻找汉字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来加强记忆,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他们自己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来记忆汉字,不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姓名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方法是,先由一个同学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告诉同学名字的意义与写法,然后其他同学跟着读、写。这个活动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都很认真地作了自我介绍。在学习新字时,学生往往就会用同学生的名字来记忆,如在学习“意”字时,有学生就说:“我用同学的名字来记,任薏之的‘薏’去掉草字头就是三心二意的‘意’了”。

任务单14:[14]

实施13:

写字的小秘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培养孩子写好汉字的能力和学写汉字的兴趣,是驾驭汉字的开端。写一手规范、正确的字,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长期以来,我一直重视写字教学,总觉得如果字不能写得端正整洁净,那什么也学不好。所以,每次接手新班,一定从字抓起。要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指导。

一、哪些字需要指导

低年级每篇课文识字6~ 10个,这些字都需要指导么?《坐井观天》一文我在写字教学时,感觉“那”“际”左右耳旁写时截然不同,所以将课后描写中“井”与“沿”的指导改为了“那、际”。

教学片断1:

师:这两个是什么结构的字?每部分大小都一样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那”左右一样,“际”左窄右宽。

师:再仔细观察“左耳旁”和“右耳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耳旁小些,右耳旁大些。

师:很好,有些字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为了整个字的紧凑、美观,字的某些部分往往要做出“牺牲”——有的笔画要变形,有的字形要变小、变窄或变得扁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才均匀,才好看。笔画也懂得互相谦让,顾全大局呢!再看看还要注意什么?

生:都要注意左高右低。

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知道,有时为了把字写得紧凑、美观,某个笔画要变形,字形也要作适当的调整。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差别。

可第二天作业中“井、沿”写得并不好看,“井”字不是胖就是瘦,或重心不稳,“沿”右边的“几”和“口”总不协调。我纳闷极了,“井”字笔画又少又简单,而“沿”也是由3个熟字组成,为什么写不好看呢?我有些自责,书后明明有描写练习,也就是说这两个字一定是学生难以把握的,为什么没指导?反思后我得出两点启示:

1.根据学生实际,因“字”施教

在写字指导中,教师经常会挑选出几个认为难写的字重点指导,根据自己以往经验,确定好重难点,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模式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与需求。其实,不要忽视一些笔画少的字。因为有些笔画少的字结构反而难把握,容易写得比例失调。

2.因势利导,要帮助学生突破、归纳每个字的难点

不要光让孩子去找关键笔画,一个字每个笔画都很关键,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笔画长短,间距大小等,只要有一笔没写好,就会影响整个字的美观。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足以说明汉字笔画安排,结构排列的重要性。我们应注重教会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处理好笔画间各种关系,学会从字的整体处着眼。

例如“井”字,要注意两横长短及两横间距离,疏密要适度。“沿”左窄右宽,“几和口”要注意高低位置。

写字教学要因势利导,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反复比较,推敲笔画位置和走向,探索发现字的结构特点,感受到字的美感。之后教师再加以讲解指点,帮助学生提炼与归纳。如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基本等高;上下结构的字布局要匀称;左中右结构的各部分要写得窄而长;上中下结构的各部分要写得扁而宽……在长期的指导、归纳、实践中,提高学生写字技能,力求将字写得清楚、匀称、舒展、漂亮。

二、怎样让孩子坚持写好字

那次之后,我不再随意改动课后写字指导,并留心关注学生不容易写好的字,及时给予指导。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指导带领,学生对汉字结构与书写要点都有了一定了解:横平竖直,撇如扫捺如脚,结构匀称,参差有序,疏密得当。

一段时间,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会,把当天要抄的词语在课堂中打好样子,我一一过目,写得好当场奖星,再以星换“笑脸章”。巡视一圈,发觉学生们都写得很不错。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二天翻开作业,发现打样子的词语写得很好,但后面两个不如人意,与第一个形成鲜明对比,显然是不认真所为。这种现象不止一个两个学生,我给孩子们进行教育同时又心生一计。

教学片断2:

师:今天老师批到几本作业有点生气,如果你是小老师,会给他打什么呢?

(选了一本作业放到实物投影上。)

生:我给他打“合格”!后面两个词语写得太不认真了。

师:你真是个严格的老师。明明能写好却不认真写,要给他一个教训。谭老师有点心软,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果能和第一个写得一样漂亮还是给他“优”,好不好?(我把本子还给小Z,等他改好。)

师:再看看,怎么样?

生:和第一个词语写的一样漂亮了!能得“优”了!

师:(我在本子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优”)小Z,为什么这字会差那么远呀?

生:(难为情)因为昨天我没有认真写!

师:是呀,要把字写好,要得“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你很专心很认真地去对待才行。你知错能改,现在的字多棒,老师还要送你一只小蝴蝶!(我在本子上贴了一张蝴蝶贴纸。)

生:哇,好漂亮呀……(学生们不由发出赞叹声。)

师:这是谭老师新增的“蝴蝶章”,蝴蝶最喜欢的漂亮的东西了,五彩缤纷的花儿多美呀,所以它会情不自禁飞过去。如果你的字个个都写得认真漂亮,小蝴蝶也会飞来哦!想不想让蝴蝶天天飞到你的作业本上呀?

生:(异口同声)想!

1.以“趣”为先,以“激”为伴

无论学什么,激励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主角。特别是写字,见效慢,极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我利用激励的功效充分发挥润滑推动作用。

首先,只要字写得整洁端正就可得到五角星,以五角星的个数来确定这次作业的评价等级,让学生很快尝到甜头。我还常在作业下的空白处与他们交流,稍微有点进步,就写上评语夸张地表扬。让他们带着有老师评语的本子回家,和父母一起享受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过一段时间,要求提高,等级评定更严:既要整洁又要字型漂亮。所以,“蝴蝶章”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活力,它比五角星更具魅力,激励孩子们每天用心地去写每一个字。每当看到本子有蝴蝶飞来,他们脸上就会泛起甜甜的笑容。

我还将孩子们得到蝴蝶章的作业本在班级钉板上展示,并经常更换,让更多的学生能在钉板上看到自己优秀的作业,从而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2.从“量”的训练上转移到“质”的强化,培养“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

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训练。布置的作业,练习写的字不在多,但要求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平时我还时时提醒,无论是抄词语写拼音,还是抄家校本,写《通知》上的名字,都要认真对待,让每一个从手上诞生的字,都变得很有美感。见到书写认真的,我热情的表扬语总不离口:“你默写词语不但全对而且书写端正,真了不起!”“瞧,卷子上的名字写得多漂亮呀,就像你的人一样!”有时再加上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鼓励、赞赏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这样坚持不懈地抓,就是为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到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

三、人人都能把字写漂亮吗?

指导学生书写需要我们老师有恒心和耐心,我也一直坚持着。那一天上课,一个小瞬间让我很有触动。

教学片断3:

那天我上《筷子的传说》,揭题后板书课题,下面小L插嘴了:谭老师,这个“筷子”的“筷”你写得不好看!

(我看了看,的确!竹字头和下面的“快”不紧凑。)

师:嗯,谭老师重写。

(我擦后重写了一个。)

师:(我看着小L问)好看点了吗?

生:比前面的好看点了,可还是不够好看。

(小L说话可不客气,其他同学也连连说是。我再看,字本身好看了,但字体偏大,整个课题显得不够美观。)

师:你们觉得哪里还不够呀?

生:这个字太大了。

生:和后面的字分得太开了。

师:是呀!字写得好不好看,还不能光看一个字,还要注意与其他字的大小要一致。小L真是一个小小鉴赏家!谭老师再写一次好么?

(我第二次擦去,这次,我格外注意。)

师:现在呢?

生:好看!

这一课题板书,我前后写了三次。课堂上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我——指导者,正接受着学生的评价和鼓励,而学生——被我指导的角色,现却成了小老师。我很高兴,孩子们在近一年的学习中,已经慢慢学会了欣赏与评价。

1.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获得“美”感体验

汉字的点画和结构蕴涵着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形象美、动态美、意境美。教师板书就是一种示范,每个字都要做到笔画清晰,结构匀称,间架适度,字迹清楚;一行字、几行字要写得行款整齐,让学生从示范中感受到汉字的个体美与整体美。

在平时教学中,我会在范例旁边写上一些平常容易见到的体形怪异的字,长, 短,胖,瘦,让学生比较:谁美?谁丑?为什么?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鉴别,在懂得美和丑的过程中,同时也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只有这样,字理中蕴含的文化才能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有时,让他们把规范字与自己写的进行比较,找出不足当即改正。如此循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书写质量,又能培养了学生书写时多思考、多分析、多探索的好习惯。

2.潜移默化,师者为范

做了多年老师,发现许多孩子的字和家长的字很像。容貌性格能遗传,而字绝对与遗传无关。但为何孩子的字像家长或老师呢?这与家长、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

有同事曾说我们班学生的字与我的很像,那平淡的一句话却充满了对我班学生书写的肯定,那时,我心里甚至有种小小的得意。那个班是我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的,也许潜移默化的影响真的有着巨大的魔力。曲艺世家能出名角,书香门弟能出读书人,也正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在感受、模仿和学习。

行文写字,所要表达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课堂上的板书,还是作业本上的评语,既是一种形象的演绎,也是一种底蕴的散发,隐隐约约透露着许多信息。心中有文化彩虹,手中能书法彩绘,教师的传神之笔才会有彩云。教师能写一手好字,力透纸背的是书法驾驭艺术,传神生衍的是胸中人文情怀,赢得生辉的是学生满堂喝彩。

郭沫若先生曾经就写好字的问题,讲过一段精辟的话:“培养学生写好字,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端正,干净,合乎规范。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让每个孩子静下心来写一手端正漂亮的字,是我为师以来一直追求的,我也会继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思考习惯的强化

百科书上对思考的定义为:“指针对性的对某事件或问题产生疑问,并运用自己的脑力,结合收集的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以寻求其缘由的思维过程。”思考和成长是相互伴随的,当你儿时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去哪里?”的时候,你也就开始了成长的过程。因此,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助于个人思想成熟、全面成长。

思考如此重要,我们的学生在思考习惯方面却存在种种的问题。简言之,我们的学生不愿意思考、不敢思考、不会思考。很多学生对老师和课本上的知识全盘照搬,没有质疑精神;由于害怕老师的批评,不敢思考;面对困难的时候依赖他人帮助,不善于自己思考解决。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积极鼓励,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现在的学生不爱问问题,这除了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了问题不愿意提出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慧“闪光点”,激发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有了自信心,学生才会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会多鼓励、多肯定、多启发、多引导、少批评、少指责,在课堂上要多运用“你真棒”“你真行”“你很聪明”等鼓励性的语言。平时,就是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思维有偏差或把问题答错了,也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面带微笑,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才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改进教学方式,创设质疑的机会。我们教师应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即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多么精辟的见解。的确,活的方法总比死的知识有用得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来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不要认为提问题是教师的“专利”,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就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这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独立思考环境。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多创设活动的氛围,鼓励他们发言;课下,多交流、多辅导,彼此间建立一种超越师生关系的朋友式的关系,其乐融融,才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还要给予学生竞争的机会,活跃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和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标新立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2.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

向教材发问。学生崇拜书本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教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

向权威发问。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

3.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

在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为许多课堂一种定势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的操作程序。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4.丰富思维,让学生养成多元思维能力

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象形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字法,所以用直观的方法教孩子识字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例如教日、月、山、火、水等象形字的时候,最好办法就是直观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记住汉字。反过来,当我们遇到新字的时候,我们就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加强记忆。

找规律,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识字的学习方法虽说主要是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寻找汉字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来加强记忆,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他们自己来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来记忆汉字,不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姓名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方法是,先由一个同学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告诉同学名字的意义与写法,然后其他同学跟着读、写。这个活动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都很认真地作了自我介绍。在学习新字时,学生往往就会用同学生的名字来记忆,如在学习“意”字时,有学生就说:“我用同学的名字来记,任薏之的‘薏’去掉草字头就是三心二意的‘意’了”。

任务单14:[14]

实施14:

善思,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在教材中,应用题的教学虽然看上去只有几个课时的教学但是大多数学生拿到简单的题目都不成问题,但在是当遇到有对比性、有思考性、有一定深度的应用题,就会有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讲授好应用题,使学生学好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设计一

《列表枚举》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整理与提高”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从去年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对这一内容的重视、对学生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枚举法是一种比较陌生难学的数学思考方法,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铺垫完以后,直接进入探究环节。通过学习填表,观察表格等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形成有序思考的想法。

教学片段:初步探究列表枚举的方法

1.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有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

(1)你觉得会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填一填,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答案多?

(2)交流汇报:

要使羊和鸭的腿数一共有16条,我们摆出了( )只羊和( )只鸭。

(3)还有补充吗? 0只可以吗?

小结:很好,有序的思考。(机动:可以是0吗?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说明羊和鸭都有,所以0只羊、0只鸭都不符合题目的意思。)

(4)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可以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出来。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实施14:

善思,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在教材中,应用题的教学虽然看上去只有几个课时的教学但是大多数学生拿到简单的题目都不成问题,但在是当遇到有对比性、有思考性、有一定深度的应用题,就会有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讲授好应用题,使学生学好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设计一

《列表枚举》是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整理与提高”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从去年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对这一内容的重视、对学生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枚举法是一种比较陌生难学的数学思考方法,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铺垫完以后,直接进入探究环节。通过学习填表,观察表格等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形成有序思考的想法。

教学片段:初步探究列表枚举的方法

1.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有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

(1)你觉得会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填一填,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答案多?

(2)交流汇报:

要使羊和鸭的腿数一共有16条,我们摆出了( )只羊和( )只鸭。

(3)还有补充吗? 0只可以吗?

小结:很好,有序的思考。(机动:可以是0吗?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说明羊和鸭都有,所以0只羊、0只鸭都不符合题目的意思。)

(4)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可以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出来。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带领学生填写:鸭的只数先填几?(1)你呢?(1)为什么?(机动:7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先填几?)

小结:我们可以从1的开始考虑,又快又方便。

鸭的只数是1,鸭的腿数是?(2)算式怎么列?剩下的腿数就都是羊的,有几条?(14)怎么算的?14条腿有几只羊?(错)算式?

小结: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划去。

接下去鸭的只数先填几?(2)很好!为什么填2呢?填其他的好吗?

小结:说明有序的思考很重要。(板书)

鸭的只数是2,鸭的腿数是?(4)怎么算的?剩下的腿数就都是羊的,有几条? (12)怎么算的?12条腿有几只羊?(3)

接下去,鸭的只数填几?(3)怎么填呢?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并说出算式。

你们能自己往下填吗?试一试。

学生交流:说一说填几?你是在怎么算的?(2个)接下来只要说填几就可以了。为什么填到7就不填了?

(5)学写答句

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2只羊和4只鸭,3只羊和2只鸭。

(6)小结:看来,列出表格有序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

(7)揭示课题

像这样列出表格,将所有的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这叫列表枚举。

表格的出现,只是为完成教学而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交流环节上,为了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问题的解,我首先选了一组无序、不完整的答案来交流,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还有别的可能吗?”来完整解答。正好有一组有序、完整的找到了说有的可能,所以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有利资源进行对比和优化,感知有序思考的好处。我也考虑到对于层次高的学生,可能初步学习使用列表枚举法要求低了点,所以之后我也渗透了一下“从腿数多的一种动物考试考虑,可以使计算更快”让他们对这种方法了解更多,运用得更好,并能学以致用,使用到模仿练习中。有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探究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不管使用哪种策略,目的都是使隐秘的关系明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对比,数字之间的变化观察得出结论。

通过设计一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虽然探究环节我很注重,但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二、设计二

教学片段:初步探究列表枚举的方法

师:我们来到星星农场参观,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有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

(1)你觉得会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呢?信封里有羊和鸭的图片,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填一填,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答案多?

(2)交流汇报:

要使羊和鸭的腿数一共有16条,我们摆出了( )只羊和( )只鸭。

学生边汇报,用媒体边出示羊和鸭的图。(叫2组一组无序,一组有序。)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答案比较好。

小结:很好,你们想到了有序的思考。

(3)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呢?有什么方法又可以清除的找出答案又可以把所有的答案不遗漏的罗列出来?(画表格)很好!老师根据这里有一张表格,我们来看一下。

带领学生填写:鸭的只数先填几?(1)你呢?(1)为什么?(机动:7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先填几?)

小结:我们可以从1的开始考虑,又快又方便。

鸭的只数是1,鸭的腿数是?(2)算式怎么列?剩下的腿数就都是羊的,有几条?(14)怎么算的?14条腿有几只羊?(错)算式?

小结: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划去。

接下去鸭的只数先填几?(2)很好!为什么填2呢?填其他的好吗?

小结:说明有序的思考很重要。(板书)

鸭的只数是2,鸭的腿数是?(4)怎么算的?剩下的腿数就都是羊的,有几条? (12)怎么算的?12条腿有几只羊?(3)

接下去,鸭的只数填几?(3)怎么填呢?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并说出算式。

你们能自己往下填吗?试一试。

学生交流:说一说填几?你是在怎么算的?(2个)接下来只要说填几就可以了。为什么填到7就不填了?

(5)学写答句

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2只羊和4只鸭,3只羊和2只鸭。

(6)小结:看来,列出表格有序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

(7)揭示课题

像这样列出表格,将所有的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这叫列表枚举。

表格的出现,只是为完成教学而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交流环节上,为了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问题的解,我首先选了一组无序、不完整的答案来交流,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还有别的可能吗?”来完整解答。正好有一组有序、完整的找到了说有的可能,所以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有利资源进行对比和优化,感知有序思考的好处。我也考虑到对于层次高的学生,可能初步学习使用列表枚举法要求低了点,所以之后我也渗透了一下“从腿数多的一种动物考试考虑,可以使计算更快”让他们对这种方法了解更多,运用得更好,并能学以致用,使用到模仿练习中。有层次的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探究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成分。不管使用哪种策略,目的都是使隐秘的关系明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对比,数字之间的变化观察得出结论。

通过设计一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虽然探究环节我很注重,但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二、设计二

教学片段:初步探究列表枚举的方法

师:我们来到星星农场参观,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羊和鸭一共有16条腿,有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

(1)你觉得会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呢?信封里有羊和鸭的图片,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填一填,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答案多?

(2)交流汇报:

要使羊和鸭的腿数一共有16条,我们摆出了( )只羊和( )只鸭。

学生边汇报,用媒体边出示羊和鸭的图。(叫2组一组无序,一组有序。)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答案比较好。

小结:很好,你们想到了有序的思考。

(3)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呢?有什么方法又可以清除的找出答案又可以把所有的答案不遗漏的罗列出来?(画表格)很好!老师根据这里有一张表格,我们来看一下。

(4)带领学生填写:鸭的只数先填几?(1)你呢?小结:我们可以从1的开始填写,又快又方便。

鸭的只数是1,鸭的腿数是?(2)算式怎么列?剩下的腿数就是指什么(羊的腿数)几条?(14)怎么算的?14条腿有几只羊?(错)

小结: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划去。

接下去鸭的只数可以填几?(2)填其他的好吗?为什么?

小结:说明有序的思考很重要。(板书)

鸭的只数是2,鸭的腿数是?(4)怎么算的?剩下的腿数有几条?(12)怎么算的?12条腿有几只羊?(3)

师:接下去,鸭的只数填几?(3)怎么填呢?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并说出算式。

师:你们能自己往下填吗?试一试。

学生交流:说一说填几?你是怎么算的?(2个)接下来只要说填几就可以了。为什么填到7就不填了?(有些学生填到8也可以。)

(5)学写答句

这么多答案是不是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应该选择哪几个?

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2只羊和4只鸭,3只羊和2只鸭。

(6)小结:看来,列出表格有序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出示课题:表格)

(7)揭示课题

像这样将所有的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我们叫枚举,再把这些结果放在表格里,这叫列表枚举。(完整课题:列表枚举)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星星农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无形中点燃学生想思考的热情。在探究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发现了有序的思考方法,这种数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能够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探究部分,通过摆一摆,对问题有初步认识,感受列举的基本方法,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随后表格的引入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了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在初步理解题意开启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填表解决问题。这里的列举既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又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的判断。这样的活动安排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设计并注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出来,一个不漏,学生马上想到表格。设计二有些细节的处理很好。比如:这么多答案是不是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应该选择哪几个?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在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又说:符合题意的打勾、不符合的打叉。又与高年级中的教学接轨。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或2只羊和4只鸭,或3只羊和2只鸭。

三、两种设计的比较分析

同一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有些细节处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设计的理念不同。从上述2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设计一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尽量降低难度,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逐步落实。

设计二已经将设计一在课堂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创设了学生喜欢情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回归生活。在学生学会解答后,教师还是继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交流表格中所有答案哪些适合?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在整节课中有些环节上应处理得快一些,该花时间的要充分给予时间;没有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学生反复说的机会不多,所以在做练习时,有些学生在枚举时无从着手,效率低下,特别是找错练习中,能找出错的答案学生很少,主要集中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另外,在操作前我也没有区分各层次的学生,其实可以明确指出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列算式,能力差的学生摆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得出结论。

四、策略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都和我们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呵护孩子的生命?

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课堂要做到:尊重“需要”、注重“激趣”。“数学课一定要了解学生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常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数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们都喜欢做游戏,因此,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教学,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开放教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放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展示个性。学生们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就把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随着画面的出示和我的语言表述,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1.以生活化材料作为数学素材,提高学生思考的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教师把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它能促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合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精心选择、设计一些应用题,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动手操作作为学习方式,点燃学生思考热情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正因为有了开放的教学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有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善于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跟着教师设计的意图去“探索”的操作工,而是自主的探究者。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发现了有序的思考方法,然后再探究填表的方法的时候,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可以从最大的或从最小的开始有序填写。然后通过比一比最后总结发现了从脚多的开始考虑,可以减少计算的次数,更加方便。由于列表枚举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在里面,学生还要学习选择合适的答案书写答句,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归纳、总结。

4.勤于动脑,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观察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课堂上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在教学中,出现两张表格,然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目的问题都一样,但是有本质上区别:一道先考虑鸭的只数,另一道先考虑羊的只数,由此,我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两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后的感知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积极探索与思考,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从脚多的开始考虑,可以减少计算的次数,更加方便。这样的表达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再观察羊脚的只数和鸭脚的只数有什么关系?此时,我就引导孩子利用生活中的常识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1)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而语言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两者转化的工具。学生的语言活动是学习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环。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把动口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在教学讲讲算算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有一排队伍,小巧排在从左往右第5个,从右往左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根本不会正确计算,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算式和想法,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我教学生用画画来帮助理解、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课堂中对于那些基础差点的学生,只要能站起来发言就可表扬,哪怕讲对一点点,也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基础好点的学生则按发言的要求“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叙述完整、有条有理”,给予不同鼓励。经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知识积累,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要提高复习质量,学生还需要在思考上下功夫。离开思考的复习,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简单的重复记忆,掌握的只能是没有灵魂分散的死知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地消化吸收教材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的过程是怀疑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认识上的升华,在下面的举例中,出现的容易错的题目,如果学生能够及时收集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按时复习,那么正确率就会高很多。正如明代陈献章所说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将课后复习引向深入,提高复习质量。

5.以“开放型”的材料作为学习方式,形成学生思考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问题以及必要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受到策略的价值所在。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透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分层练习,让不同的学生体验成功。“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教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体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差异而把学生分为好与坏,他们是平等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我们“因材施教”,在题目的设计上有选择地分层练习。

开放练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应用题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体现开放性,促使学生对应用题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现代学习论认为,任何真正的学习都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而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我经常会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小朋友赞同他的想法吗?”“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好吗?”“你听清楚他的话了吗?”“能把他告诉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希望:每一节数学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弗吉尔说:“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相信自己能,是学生自信、快乐的源泉,是学生进取、坚持的动力。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谓,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并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相信自己能,去坚定自己行;相信与坚定,直接推动着学生健康的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适应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保证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积极的学习动力、过硬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和教育理想。

【注释】

[1]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玉清

[2]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张弘

[3]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尹利华

[4]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韦敏

[5]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刘海萍

[6]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蒋慧

[7]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蒋静

[8]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黄敏燕

[9]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张晓毅

[10]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徐蕾

[11]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计翔

[12]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静

[13]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谭秋丹

[14]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谢慧芳

(4)带领学生填写:鸭的只数先填几?(1)你呢?小结:我们可以从1的开始填写,又快又方便。

鸭的只数是1,鸭的腿数是?(2)算式怎么列?剩下的腿数就是指什么(羊的腿数)几条?(14)怎么算的?14条腿有几只羊?(错)

小结:这种情况不可能,所以划去。

接下去鸭的只数可以填几?(2)填其他的好吗?为什么?

小结:说明有序的思考很重要。(板书)

鸭的只数是2,鸭的腿数是?(4)怎么算的?剩下的腿数有几条?(12)怎么算的?12条腿有几只羊?(3)

师:接下去,鸭的只数填几?(3)怎么填呢?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并说出算式。

师:你们能自己往下填吗?试一试。

学生交流:说一说填几?你是怎么算的?(2个)接下来只要说填几就可以了。为什么填到7就不填了?(有些学生填到8也可以。)

(5)学写答句

这么多答案是不是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应该选择哪几个?

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2只羊和4只鸭,3只羊和2只鸭。

(6)小结:看来,列出表格有序的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出示课题:表格)

(7)揭示课题

像这样将所有的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我们叫枚举,再把这些结果放在表格里,这叫列表枚举。(完整课题:列表枚举)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星星农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无形中点燃学生想思考的热情。在探究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发现了有序的思考方法,这种数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能够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探究部分,通过摆一摆,对问题有初步认识,感受列举的基本方法,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随后表格的引入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了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在初步理解题意开启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填表解决问题。这里的列举既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又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的判断。这样的活动安排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设计并注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出来,一个不漏,学生马上想到表格。设计二有些细节的处理很好。比如:这么多答案是不是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我应该选择哪几个?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在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又说:符合题意的打勾、不符合的打叉。又与高年级中的教学接轨。这题的答句怎么写呢?有可能是1只羊和6只鸭,或2只羊和4只鸭,或3只羊和2只鸭。

三、两种设计的比较分析

同一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有些细节处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在于设计的理念不同。从上述2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设计一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尽量降低难度,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逐步落实。

设计二已经将设计一在课堂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创设了学生喜欢情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回归生活。在学生学会解答后,教师还是继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交流表格中所有答案哪些适合?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在整节课中有些环节上应处理得快一些,该花时间的要充分给予时间;没有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学生反复说的机会不多,所以在做练习时,有些学生在枚举时无从着手,效率低下,特别是找错练习中,能找出错的答案学生很少,主要集中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另外,在操作前我也没有区分各层次的学生,其实可以明确指出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列算式,能力差的学生摆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得出结论。

四、策略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都和我们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数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呵护孩子的生命?

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课堂要做到:尊重“需要”、注重“激趣”。“数学课一定要了解学生求知和情感的需要,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常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数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们都喜欢做游戏,因此,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教学,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开放教学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放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展示个性。学生们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就把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随着画面的出示和我的语言表述,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1.以生活化材料作为数学素材,提高学生思考的热情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教师把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去寻找数学问题,成为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它能促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合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应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合理使用教材,精心选择、设计一些应用题,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动手操作作为学习方式,点燃学生思考热情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正因为有了开放的教学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有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善于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跟着教师设计的意图去“探索”的操作工,而是自主的探究者。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探究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填一填:可能有几只羊和几只鸭?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们发现了有序的思考方法,然后再探究填表的方法的时候,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可以从最大的或从最小的开始有序填写。然后通过比一比最后总结发现了从脚多的开始考虑,可以减少计算的次数,更加方便。由于列表枚举是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在里面,学生还要学习选择合适的答案书写答句,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归纳、总结。

4.勤于动脑,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观察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课堂上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在教学中,出现两张表格,然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目的问题都一样,但是有本质上区别:一道先考虑鸭的只数,另一道先考虑羊的只数,由此,我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两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后的感知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积极探索与思考,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从脚多的开始考虑,可以减少计算的次数,更加方便。这样的表达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再观察羊脚的只数和鸭脚的只数有什么关系?此时,我就引导孩子利用生活中的常识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1)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言,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所以课堂上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而语言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两者转化的工具。学生的语言活动是学习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环。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把动口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化,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的习惯。在教学讲讲算算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有一排队伍,小巧排在从左往右第5个,从右往左第3个,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根本不会正确计算,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算式和想法,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我教学生用画画来帮助理解、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课堂中对于那些基础差点的学生,只要能站起来发言就可表扬,哪怕讲对一点点,也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基础好点的学生则按发言的要求“大大方方、声音响亮、叙述完整、有条有理”,给予不同鼓励。经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知识积累,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要提高复习质量,学生还需要在思考上下功夫。离开思考的复习,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简单的重复记忆,掌握的只能是没有灵魂分散的死知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地消化吸收教材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思考的过程是怀疑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认识上的升华,在下面的举例中,出现的容易错的题目,如果学生能够及时收集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按时复习,那么正确率就会高很多。正如明代陈献章所说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将课后复习引向深入,提高复习质量。

5.以“开放型”的材料作为学习方式,形成学生思考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问题以及必要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受到策略的价值所在。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透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分层练习,让不同的学生体验成功。“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基础教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体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的差异而把学生分为好与坏,他们是平等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我们“因材施教”,在题目的设计上有选择地分层练习。

开放练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应用题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体现开放性,促使学生对应用题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现代学习论认为,任何真正的学习都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而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我经常会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小朋友赞同他的想法吗?”“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好吗?”“你听清楚他的话了吗?”“能把他告诉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希望:每一节数学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弗吉尔说:“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相信自己能,是学生自信、快乐的源泉,是学生进取、坚持的动力。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谓,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并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相信自己能,去坚定自己行;相信与坚定,直接推动着学生健康的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适应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保证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积极的学习动力、过硬的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和教育理想。

【注释】

[1]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玉清

[2]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张弘

[3]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尹利华

[4]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韦敏

[5]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刘海萍

[6]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蒋慧

[7]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蒋静

[8]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黄敏燕

[9]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张晓毅

[10]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徐蕾

[11]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计翔

[12]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陈静

[13]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谭秋丹

[14]任务单提供及相应实施者: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谢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