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阳光跃进,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

阳光跃进,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恢复其学习动机、学习性趣、学习情感、学习责任与志向,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是有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目标、有倦怠情绪。这种适度的介入,是给予学生的一种肯定,促进学生能有充足的动力与耐心去面对困难,理性应对成败。

阳光跃进,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

学习动力是指学习的推动力,它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动力并不是某种单一结构,它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包括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爱好、意志、责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恢复其学习动机、学习性趣、学习情感、学习责任与志向,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应该激发和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促进其实现由“知之者”向“好之者”的转变。

1.唤醒学习需要,点燃求知欲望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适度的唤醒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

首先,设立合理的目标,唤醒自主意识。在实践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令教师们深感困惑的问题:一些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是有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目标、有倦怠情绪。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设置有利于学生达成的目标任务,并从学科知识学习的角度,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降低难度,让学生乐意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主感、成功感和愉悦感,为进一步的求知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积极的情绪基础。

其次,分解达成目标,尝试小步渐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度较高,但又必须达成的学习内容,面对这样的任务,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自然而然的会采取自我阻碍策略,在学习上表现出拖拉,甚至放弃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把问题的难度进行分解,先呈现难度较低的子任务让学生完成,产生继续完成下一个目标的愿望,再呈现下一步的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进一步学习的信心,自然而然的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逐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积极、客观的评价。

第三,设定挑战性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实践中我们发现,确定较高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会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通过设置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挑战性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是富有极大意义的。

2.要控制学习焦虑,挖掘内驱力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情绪反应,是由沉重的学习负担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其主要表现为惧怕家长和教师的否定评价,对考试的担心不安与恐惧,课堂上害怕提问,趋向回避、退缩。适度的焦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焦虑或长时间焦虑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控制学生的学习焦虑。

首先,教师应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优化学习环境。现有的研究显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烦恼和困难,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建和谐、快乐的班集体氛围,在课堂上努力去营造积极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乐意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科教学的感性因素,创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开展多项思维,创造思维氛围,组织讨论,开拓学生的思路,给学生一种宽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其次,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心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催化剂,它的作用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期,他们情感的可塑性强,随意性大,是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时段,以真诚的赏识激励学生充满自信心地走向成功,避免陷进自卑、焦虑心理的泥潭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营造关爱氛围,以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缓解过度焦虑,逐渐树立自信。教育教学问题实践中,要善于由衷地赞赏学生、以鼓励的目光去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以如沐春风般的交流去化解学生心头的烦恼,温暖学生的心田。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点滴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赞扬,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欣赏下不断获得自信的驱动力。

3.要培养积极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

首先,以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教师“相信学生能行、相信学生经过努力会获得成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

其次,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且以情绪反应与言语评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韦纳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从而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表扬或者批评学生时,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良好愿望出发,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仔细斟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这种帮助与指导一定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度、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而定。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度的帮助与指导,以此既起到点拨与指导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践证明,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适度的激励、唤醒和点拨。这种适度的介入,是给予学生的一种肯定,促进学生能有充足的动力与耐心去面对困难,理性应对成败。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明白怎样变失败为动力,取得成功。

任务单1:[1]

(续表)

实施1:

诚信,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由此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又是一个怎样的课堂呢?

这是一节四年级的语文课文《中彩那天》,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在生活拮据之时意外中了一辆奔驰牌轿车,但中奖的号码是他替朋友捎的那一张。在诚信与利益面前,他毅然选择归还给朋友的故事。整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很耐人寻味。于是,我想从重点段入手,让学生了解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感悟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

一、片断一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 8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3~ 8自然段,当我把父亲的事情告诉母亲时,母亲告诉了我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是什么?

生:中奖的彩票的是05102,是父亲帮库伯买的。

师:对于渴望得到轿车的父亲来说,中奖得到一辆崭新的轿车,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可他留下轿车了吗?

生1:没有。

生2:他打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开走了。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诚实的人。

生2:他只是一个汽车修理工,彩票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就算他私自占有了轿车,也没有人知道,可是他却毅然将轿车还给了库伯,他很守信用

生:议论纷纷,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但学生的语言只能说到诚实和守信。于是,为了缓解尴尬的场面,我适时地引导他们结合母亲的教诲:“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上去理解。)

师:你是怎么理解财富的?

生1:有很多的钱。

生2:除了有钱之外,人的心情也应该愉快,身体还要健康……

生3:文中写到父亲打电话给库伯的时候,是我最富有的时候。其实我家那时经济仍很拮据,这是指我们家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很轻松。

师:是呀,说得真好!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诚实、守信正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文中的父亲真让我们敬佩。

二、由片段一引起的反思

在本段教学中,我让学生大胆地述说自己对“财富”的看法,在说中悟。经过学生自己的补充和教师的总结,理解物质财富并不是财富的全部,感悟财富的真正内涵。

回顾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读书思考问题比较积极,可是放手让他们自己讨论时,好像觉得没话可说了。而且有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停留在别人说过后的一种点头同意,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这个环节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如果说是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显然是大而空的。语文有其明显的学科特点,我们的语文课除了要彰显文本的人文性,更不能忽略其工具性的特点,而在执教本片断时,就语文其工具的特点我并没有发挥好。另外课堂上我觉得文章的矛盾冲突可以再突显些,真正带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以自己实际的体验,站在父亲的角度去亲历矛盾的过程,这样课堂就会更精彩!(www.daowen.com)

经过反思,我对教案进行了深入的修改,从文本入手又一次进行了教学:

三、片断二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 8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3~ 8自然段,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做上记号并试着提提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

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

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擦的真正含义。)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

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当时又会想些什么呢?……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是什么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还车呢?

生:是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

师:说得真好啊,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

四、由片段二引起的思考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节课,我觉得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整节的设计中,我引领学生紧紧抓住爸爸的一个细节动作“擦”来走入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爸爸也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做出了重要的抉择——摒弃自私,正确对待意外之财。

阅读本篇文章,我们不难感受到父亲在中奖时的为难,这在父亲严肃的神情、细微的动作中都可以解读到。那么父亲曾经都有过怎样矛盾的想法呢?这在文章中只字未提。而要切实感受父亲的为难,我们就必须走进父亲的内心。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在擦掉这个“k”字时,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有了之前留车与还车的矛盾,此刻学生再说时,都能再现父亲当时心中的为难,再次激化这种矛盾冲突。

而在课文接近尾声时,我又安排了一个拓展想象:假如有一天库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目的在于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父亲的诚实,延伸文本。

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的收获,孩子们真是语出惊人,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内,学生竟然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座右铭。从孩子们朴实稚嫩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感觉到学生们内心的触动。和第一个片断教学真是大相径庭,我知道我不一定能通过一堂课就能洗净他们的灵魂,也许他们理解得还没有那么深入透彻,但庆幸的是,通过这节课能将诚信的种子深埋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基于从文本入手,在阅读与交流的课堂中生成的策略思考

1.阅读与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愿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同时,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融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在阅读课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阅读和交流的平台。在教学《端午节的由来》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所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各自交流书本上看到的知识,还有的学生更是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家里过端午的风俗习惯。在分解课文进行阅读时,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在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正做到了课堂的主人。

3.阅读与感悟的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把他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他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要求我们能够和大自然和平共处,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呼吁我们一起去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风景画面,然后再展示人们破坏了大自然所遭受惩罚的画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后,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再结合当前的现象,作出反思。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触动。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

4.阅读与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培养和形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也是激发情感的前提,是情感保持与发展的动力。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小学生精力旺盛,他们好动、好胜、好奇心强。教师要关注学生这一心理,进行兴趣引导,并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并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教师应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兴趣,促进其实现由“好之者”向“乐之者”转变。

1.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参与

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要从内容入手,又要注意教学手段、方法的趣味性。

首先,巧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

生动、有趣的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其次,调动多种感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课堂教学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效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去满足小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需要,从声音、从图文、从触觉等各方面去体会,尽可能多的设计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动一动、玩一玩等多种形式,接受、理解、获取知识,从而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并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2.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毋庸置疑,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对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和课外学习。它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先导,是为孩子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首先,建立情感共鸣场,引发学生关注。教师应用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那盏渴望学习的灯,学生心中的灯又指引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的真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以精湛的讲课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讲解的深度与广度”伸缩自如,激情与理性并重;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总之,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其次,设置悬念,引导自主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情景,再鼓励学生通过活动大胆发问、自主质疑。引导学生由“传统的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向“民主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三,搭设平台,鼓励未知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积极创设平台,去展示学生的奇思妙想,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渐次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让学生在“诱导未知—问题情境—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化解困惑与矛盾,达成学习目标,享受学习的快乐。

3.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本来是无所谓优劣的。统一的分数标准,将学生划分为所谓的“差生”“优生”。在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判定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继而形成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认识和能力的评价。这时,教师的反馈、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去成败经历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尊重个体差异,提高学习自信。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成绩表现所作的反馈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改变评价标准,注重过程的及时反馈。对一些缺乏信心的学生,教师要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维持他的学习动机;对一些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教师既要肯定成功的地方,也要提出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其次,运用积极情感,倡导正面评价。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所拥有的表现被肯定、被夸奖,他就会获得一种信息:我做的事是正确的,我的表现是好的,我这样的行为是被赏识的。这样的认识会激励他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这类似于巴甫洛夫和霍尔发现的“阳性强化法”。课堂上积极评价的色彩,会让原本平静、沉闷的课堂掀起小小的波澜;会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更多兴奋和自信的笑脸。

积极的评价不仅要善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善于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此外积极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准确,也应该包含丰富的情感,从语言的组织到语气语调的把握,做到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同时伴以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体态,会心的微笑。即使在给予学生否定评价时,也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诚意,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学习。积极的评价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教师会给学生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以往成功的体验是学生积极归因、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

如:建立既关注个体、又关注群体的激励机制。即:学生作自我比较,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或者是小组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每一位学生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任务单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