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探索: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探索: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们将积极心理学与学生学习品质关联起来,力图从本质上解决完全意义上的学生个体主动学习的问题。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品质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从理论或学术的角度而言,其研究的历史都不长。为此,我们初步认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可行性的。

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探索: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

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是充分体现爱心与童心的,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世界伟大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有光,太阳的光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光。”教育,就是播撒阳光。我们追求的教育,是一抹阳光,是一抹倾注了教师之爱,照进学生心田的阳光。

回顾实践探索,承载着阳光学校办学理念,学校一直致力于课堂环境的和谐温馨,教学行为的热情奔放,教学方式的民主开放,教学策略的互动合作,以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里自由和谐地发展。而就是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在理性审视中,我们逐步发现了一些较之于教师行为、师生情感等影响学生学习行为效果的,同时也是制约“阳光课堂”进一步深化、学生个体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不同发展层面学生在学习品质上的缺损”,如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基础学习品质上的缺失,中等生在学习兴趣持久、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意志强化等良好学习品质上的缺失,以及资优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与能力等优秀、创新的学习品质上的缺失;再如,随着年级的升高,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他们从原先对学习的热爱转变为对学习的冷淡,甚至出现了对学习的厌倦,陷入了“习得无助”的泥潭。

实践中的发现,让我们再度反思,只是这次我们将反思点指向了学生本体与学习本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痛苦,没有动机的学习只是一种苍白。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恢复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责任与志向,对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防止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应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能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于是,我们将积极心理学与学生学习品质关联起来,力图从本质上解决完全意义上的学生个体主动学习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与学习品质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从理论或学术的角度而言,其研究的历史都不长。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尚未发现任何在小学教育阶段直接将这两者进行关联所做的研究。但从独立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积极心理学和学习品质两者之间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比如,他们都研究人的主体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人格特质作为了研究的落脚点。为此,我们初步认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可行性的。

主题的关联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近10年里出现的新的研究取向之一,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前任APA主席塞林格曼及其搭档,这一概念是他们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其不但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也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立足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小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www.daowen.com)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使现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换,从而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如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潜能,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新趋向、新视野和新领域,成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传统心理学的实践表明,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文关怀,我们在积极心理学中找到了架接人类积极品质与学生学习品质的桥梁,这也便是我们优化学生学习品质的出发点和研究起点。

方向的确定

“学习品质”这一术语是由天津兴国学校校长郑秉洳提出并作出界定的。对于学习品质的界定,郑秉洳先生:“学习品质,以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从事学习,是决定学习行为倾向性和独特性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质、非智力因素学习活动中的表现。”[3]学习品质狭义上说是指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广义上说是学习的基本素养。

班华先生认为关于学习品质是学习心理品质,他认为,学习心理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习心理品质培养,“学习心理品质是学习主体内在的、稳定的学习心理特征,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心理质表现为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良好的智力品质、学方式等。”[4]

曹正善先生认为学习品质是关于学习的品质[5]。他认为,学习品质有两个指向,一是学习者品质,二是学习活动品质,前者反映学习活动的个别差异,后者反映学习活动的发展及其质量特征。所以,学习品质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特性。

与学习品质的界定相关,彭贤智先生认为学习的品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倾向、学习监控、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五个子系统构成。学习动力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密切相关;学习倾向性由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理想构成;学习监控是学生形成元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策略为实现学习的目标而遵循的学习原则、方法和学习的技巧;学习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