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讲台上的备课本竟然被人撕下了两张,我火冒三丈。知情人立即“揭发”出撕本子的人。我一看是那个学生,心里“咯噔”一下,愣了。我思忖良久,对全班同学说:“我先向大家做个检讨,昨天因××同学写字潦草,我一怒之下将他的本子撕成两半,我不该这样做,我撕了他一本本子,而他只撕了我两张,说明他是给老师面子的,他比我好。”教室里静静的,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第二天早上,在我的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本和我备课本差不多大小的新本子。
——摘自“师生情感熵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构建师生情感场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将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朝着健康、有意义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放下教师的架子,勇于承担责任,赢得的是学生的敬佩。
原则的提炼
我们的研究总是试图在探索中,在实践中寻找到一些规律。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朝气与律动,就要研究师生之间心理沟通规律,就要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探寻师生关系优化过程中,总是为着一个目标进行,那便是教育便是为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以达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成长为学习的能力,进而逐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提炼出了一些促进师生关系优化的原则,以巩固我们的教师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去鼓励帮助学生,从而引发师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让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诸如,我们在民主中倡导主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要引导孩子自主、健康、快乐并富有创造性地成长,我们的教师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虽然自己与学生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我们的教师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学生虽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其在自己的心中、眼里地位也是平等的。为此,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进行“激励教育”、“情景教育”的尝试,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个学生趴在桌子上,不知在干什么。我很生气,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定在玩东西,我走到他的身旁,他竟然一点也没有察觉,原来他正在玩一只瓢虫。我气急了大声说:“你在干什么!”他吓了一跳,赶快用手将瓢虫盖住。“拿开手!”我冷冷地命令他把瓢虫扔掉。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按照我的话把瓢虫扔进了纸篓。我们又继续上课,不一会传来了他的哭声。我不明白,又没有狠狠地批评他,他哭什么呀?经同学们介绍才知道,原来他最喜欢昆虫,所以让他把瓢虫扔掉,他非常伤心。我意识到自己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
我又走到他身边说:“对不起,我不了解情况,不该让你把心爱的东西扔掉,这样吧,下课后我和你一起把瓢虫找回来。好吗?”下课了,我们在废纸篓里终于找到了那个小东西,他宝贝似的捧在手里,笑了。接着他和我讲了许多他和瓢虫的故事,还有瓢虫的种类、习性等等。在他面前我毫不掩饰地赞扬他:“你懂得真多呀,老师可要好好地向你学习。”听到我的赞扬,他非常开心,小脸上兴奋得神采奕奕,又不好意识地低下头,说:“我不该上课玩瓢虫。”
再如,我们在交互中倡导个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我们在交互中倡导个性的原则之下,提出“异质同情,体察欣赏”,随场所而变,随事件而变,随对象而变,随需要而变,充分满足学生的自尊和归属感。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潜能被激发了,我们的孩子在阳光下绽放出异彩,我们的孩子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意义。
我班有一位女生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少有笑容,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得知她父母离异和父亲同住,接受能力差、缺少自信,因此十分消沉,就更添了一份对她的同情。
有一天早上,我发现她第一个到校,坐在座位上发呆。于是我走过去说:“小林,你看,昨天的值日生真粗心,课桌椅排得不齐,我们一起来排一排吧!”她点点头,没说什么,很麻利地开始排起来。不一会儿,教室就变得更加整洁了,可她还是没说什么。晨会课上,我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们,今天有一个小朋友第一个到校,看到课桌椅排得不好,就主动的排得整整齐齐,她把班级看作是自己的家,她是我们班级真正的小主人——小林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真诚地感谢她,我们都给她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她脸红了,低下了头,但我分明看到了她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她笑了,这是我接班后第一次看到她笑!之后,她每天都第一个到校,默默地去等待哪一天教室不整洁时,能够再去整理。她也逐渐地有了笑声,找回了自信,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又如,我们在平等中倡导容错。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教师梁勇曾提出一个理念:“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都信守宽容与理解。容错,是我们对宽容的进一步诠释。教师们运用“容错原则”,在课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安全感”。容错,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我们认为,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其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孩子总有贪玩或犯懒的时候,做作业,有时确实是他们不太情愿的事情。
一天,我本来就计划给全班同学布置3道作业题。但考虑了小强的情况后,我对全班同学说:“我原来想留5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3道题好了。”有些学生听后,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5道吧。”我于是顺势说:“那好吧,我留5道,如果你做3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5道题。
事后,我对这些完成5道题的孩子大加表扬,同时也表扬了虽只做了3道,可完成比较好的学生。此后,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远比以前强了,不做作业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
在师生关系优化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捧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因为我们的教师深知,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其思想、其情感、其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呵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
策略的形成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课堂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提炼促进师生关系优化原则的同时,也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着一些有效的策略。教学活动中,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亦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其可能会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向转换、形成情绪对立。为此,我们的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总结实践规律,并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一天我走进教室上课时,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说昨天新买的剪刀丢了,并怀疑是坐在她后面的小周拿的。这时,我很自然的朝小周看了一眼,看到的是他求助和恐慌的眼神。凭着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我也猜到了事情的一切,可我还是克制了自己,沉思了一下说:“嗯,我想大概是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剪刀想要用一下,也许是你不小心丢哪儿了,如果是有人拿的,老师想那位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因为他影响了你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吧,老师的这把剪刀就先给你用吧。”说着,我从讲台抽屉里拿出了我的剪刀,同时又说:“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拿人家东西不是好习惯,今后要改正。”(www.daowen.com)
午饭后,小周在楼梯口拦住了我,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韦老师,我已经把剪刀还给了小朋友,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规律可以寻找,策略亦可以探寻。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找到了情感这一桥梁,并力图归结策略,使其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满腔热情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的“期望效应”,精神振奋,勇于向上,充满信心地前进。
研究中,我们教师注重课堂氛围策略。课堂是个自主的地方,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讨论、争辩,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珍惜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火花,哪怕是情急之下的插嘴,我们的教师也倾听于心,顺势引导;课堂是个民主的地方,每个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自主组合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完成作业;每个学生有“评价”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无论是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评价中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和辩解,维护自己的价值取向;每个学生有“交往”的权利,我们的教师尽可能创设氛围,让课堂成为生生、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探讨,课堂“流动”,生机盎然。
研究中,我们的教师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策略。学生是有独立思维,有自我需求和自尊感受的人,为此,一方面我们研究课堂用语,积累“激励、平等、得体、委婉、动情、风趣、褒扬、信任”式的语言,摒弃“命令、压制、斥责、粗暴、冷漠、挖苦、轻视、居高临下”式的语言;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教师神态、体态,并尽可能表现“同情”。我们相信,教师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温和的举手投足,善于运用期待、鼓励、信任的目光,一定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愉悦感,被重视感,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研究中,我们的教师注重课堂评价策略。首先,我们尽可能对学生进行“无劣等评价”,即对于学生的表述、操作,以鼓励和赞许为主,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说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书本、权威挑战。作业批改一般不打“×”,成绩评定没有“不及格”;其次,我们尽可能对课堂争议的问题进行“暂缓评价”,我们不仅对教师自身认识不清的问题不随便表态,暂缓评价,也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一时没学懂的东西暂缓评价,从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研究中,我们的教师注重体察、欣赏学生的情感交往策略。欣赏,即我们的教师注意应用欣赏性语言和欣赏式行为,组织欣赏活动,鼓励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体察,则只要包括四种体察:一是体察需求,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使教学以实际需求出发,为学生的需求服务,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需求欲;二是体察困难,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体谅学生心理,耐心帮助,友情提醒,化解矛盾,尤其要使学有困难学生有归属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三是体察发现,就是保护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体验和感受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特点,赞赏学生的创新表现、宽容学生创造发现中的失败;四是体察特殊,就是同情、扶助学生偶发的特殊情况,在处理解决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中建立师生真情。
我班有这样一个孩子:她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对老师与同学说的话要花上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反应过来;上课时请她回答时,她用手捏着自己的衣角,只看见嘴唇在动却听不到一点声音。面对这样一个胆小的学生怎么办呢?我始终面带微笑,给予鼓励,相信阳光同样能温暖她的心怀,听到她的声音。
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总会给她一些微笑,总会留一些时间给她。在请她发言时,我总是笑眯眯的说“你来试一试好吗?”尽管她的声音轻得无法听到,我也会凑近她,鼓励她说得好,有进步;她回答得结结巴巴,我也会面带微笑等她说完,从不打断。在我的感染下,全班同学也都面带微笑地帮助她,使她渐渐地和班级融为一体。
这是一堂研究课,教室里坐着不少听课的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小节?”我的提问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在这一群小手中,我发现了一只瘦弱的手,是她!“小杨,你能告诉大家吗?”在我的微笑中,她站了起来,依然是怯怯的,但比原来多了一点自信。“这篇课文一共有5小节。”声音虽不响,但能使大家都听到了。“正确!”“她答对了!”小朋友们都高兴得叫了起来,这一刻我从她的眼睛了看到了喜悦,教师的微笑终于驱散了恐惧,换来了学生的自尊和荣誉感。
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抱以热情与耐心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因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师生关系应该是共融的,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长、共同完善的过程;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因为在愉悦的情境之下,学生发展了、人格完善了,教师也在这样的发展与完善中实现了追求理想的满足。
学习的演进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给孩子营造高质量的、最佳的学习环境,促使孩子们进入良好的成长状态。所谓最佳环境,就是使孩子目前的个性发展阶段与他所处的环境相匹配,从而推动个体顺利地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此,我们试图在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促进其成长的学习氛围,并使其学习在过程中向自主方向演进。
首先,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学。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它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促使了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了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总是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之中,情绪激昂,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次,我们富于变化,让学生愿学。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再次,我们创造空间,让学生会学。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于是我们尽可能给学生多留出探究的空间,尽可能多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比如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给学生多一些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
再其次,我们给与赏识,让学生乐学。赏识教育是让人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赏识的阳光雨露下,进行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强化学习内驱力。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要求学生、“一卷定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自信心,有的用分层设起点、分层提要求、分层评成绩的方法,给学生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机会;有的用对学生点滴进步写上简短的激励性话语,使其增强信心,有的对课堂上积极思考,有某些创见的给肯定、鼓励,这些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最后,我们开展竞赛,让学生要学。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教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孩子只能成长一次”,我们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人情味、欢乐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将理解和严格要求、爱与不失时机的教育、宽容和不纵容的指导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和教养各方面帮助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怀着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走向社会、走向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