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的探索

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的探索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具备职业情感的教师,才能由己及他,由此及彼,去观察、体认、悦纳学生生命成长,从而把学生学习活动视作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并由此将教育活动提升到生命哲学的视野中。良性循环的结果,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当然也包括依赖感,也使教师更能平等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悦纳学生。如此,双方的理解、悦纳则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人际关系、互动氛围。

让阳光跃进孩子心田:优化小学生学习品质的探索

当阳光普照校园,我们在构筑学校愿景中憧憬:沐浴阳光的学校应该是一片人文自然和谐、人心积极向上的现实沃土;应该是一个生命活力彰显,充满生机和幸福的理想乐园。

追求与向往,总让我们期盼:在这一片沃土上,在这一个乐园里,师生应该是富有激情和诗意、召唤和启示的;在这一片沃土上,在这一个乐园里,师生应该是身心愉悦的,应该是内心充实的,更应该是富有成就感的。这里,会有一条“理解、宽容、悦纳”的阳光心路,会有一个“健康、微笑、机智”的阳光形象,会有一种“倾听、沟通、引导”的阳光服务,也会有一缕“诚信、奉献、创新”的阳光情怀。

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毕业生家长对母校的一番感慨:“三中心小学教学质量高,学生能力强,就是教师有点严厉……”不经意间,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学校在进一步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感与不安。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通过心灵的不断接触实现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的。从心灵接触这个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对等的关系。在一份由英国教育部编制的“英国中学生眼中的好教师的标准”的材料中,英国学生就给自己心目中的好教师定下了一些标准,其间不乏善良、公平、大度、自信、爱生、乐于助生等,可见孩子们追求的实质上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他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更能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帮助和引导他们,并教会他们人生的哲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交流,就难以使教育收到预定的成效。为此,渴望沐浴阳光的学校必须对教育进行更为深层的研究和探索,这样的研究和探索必须解决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种种表征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即首先是影响学生学习及其效果的师生关系问题。

现实的反省

10多年前,《中国教育报》在学校师生关系的一次调研表明,有89.3%的教师赞同“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但在学生方面,当他们有心里话要说、有困难要人帮助的时候,只有4.8%的人会想到要找教师。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已越来越从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走向更关注学生情感养育和人格塑造,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协调的教育目标。我们说,师生情感属师生关系范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对方的一种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简言之,师生情感即师生双方对对方的一种心理体验。

为了切合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必须了解现状。于是,我们开始着手从师生关系方面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学校一年级80%、二年级64.5%、三年级58%、四年级44%、五年级49%的学生愿意与教师主动交谈;尤其是在四年级学生中,不论是小干部还是优秀学生,对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现象,而且不满意率较高。调查表明,我们的教师平时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带给学生的往往是自卑感;学生在教师面前喜欢掩饰自己的情感,不愿将内心世界向教师打开。

从掌握的一系列数据和现象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师生情感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现象,师生情感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水乳交融,而且师生情感的这种消极性已经超过了我们过去所认为的一般集中在教师和“差生”之间的状况。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教学水平高,班级管理水平高的教师、班主任,在师生情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执教情况、所任教的学科被学生认可和喜欢的程度是偏低的。

我们认为,当教师面对学生时,师生情感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否使学生感到幸福,能否使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并不依赖于生活的贫富程度,也不依赖于学习的条件高低水平,而更多地在于教师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真诚的关怀与集体的温暖。

面对新形势,面对新情况,面对新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出影响师生情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师生情感与学生发展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为学校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展开,提供一条崭新的路径。

理性的思考

师生情感问题是始终受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课题。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样,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师生情感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这一意义的师生情感称为“社会学意义的师生情感”,它更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更本质的情感,唯有解决了“社会学意义的师生情感”,“教育学意义的师生情感”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试图从教师情感中的职业情感、互动论的社会学视野以及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三个理性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我们认为要改变师生关系现状,必须从教师职业情感角度进行考察。教师情感中职业情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师德、师爱、师艺所支撑。只有当教师不仅仅把教书育人视作生存的手段,而是把教育视作自身生命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视作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视作自我超越的载体时,教师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完整、丰满的职业情感。而这种职业情感又必然是在与学生长期接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由此,具备职业情感的教师,才能由己及他,由此及彼,去观察、体认、悦纳学生生命成长,从而把学生学习活动视作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并由此将教育活动提升到生命哲学的视野中。(www.daowen.com)

其次,我们认为要改变师生关系现状,必须从互动论的社会学视野加以考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互动中产生并发生变化,良性的互动使双方产生愉悦的情感;而愉悦的师生情感又使师生产生更多的互动。良性循环的结果,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当然也包括依赖感,也使教师更能平等对待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悦纳学生。如此,双方的理解、悦纳则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人际关系、互动氛围。学与教的指向趋于一致,教育教学中的“内耗”降至最低,教学绩效也自然得到了提升。

最后,我们认为要改变师生关系现状,必须从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上进行考察。当师生情感处于优化发展之中,学生更易于接受代表主流社会的、教师的主流意见,从而更能积极地适应社会规范,并将这些社会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社会行为之中。反之,师生情感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出现师生情感的对峙,则无疑将导致学生抵制教师意见,抵制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健康的社会化进程。

学校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师生发展了,才会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建构教师的角色意识,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人文的、师生互动共生的阳光精神家园才能找到根基,我们才能真正在关注教师、关注学生中,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这个精神家园中具有个体特点能主动创造发展的人。

研究的启发

我们的研究,源自于学校教育第一线的调查,虽说材料在科学性方面不甚完美,但其及由其引发的理性思考,却给了我们警示与启示,并坚定了我们为建设一所阳光精神家园必须大胆迈开第一步的决心。

为此,我们认为,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找到影响师生情感的主要因素、能发现师生情感与学生发展的逻辑联系、能构建师生情感熵减的方法框架,就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展开,提供一条崭新的路径。

熵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无序程度下降,从无序开始走向有序。熵减,必须依靠外界对事物或系统输入信息和能量,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在研究中引入熵及熵减,就是力图证明师生情感的变化是可逆的,要想达到理想的师生情感状态,并维持发展,就应当不断增加新的东西,使师生情感不断向预想的方向发展。

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师生共有的阳光精神家园,师生情感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是至关要紧的,甚至是前提性的。和谐、向上的师生情感能够不断生成学生对学校生活、学习活动的亲和力,使学校充满了阳光的温暖。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我们在勾勒学校办学愿景时,深刻地认识到,在积极面对成绩时,必须客观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障碍,只有这样,师生情感熵减的实践研究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效益再上新台阶。

首先,我们必须面对教育方法欠佳所形成的障碍。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分析了与教师较为对立的四年级学生。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初具少年感,意识到自己已长大,产生自我意识,不愿意老师或家长再把他们看作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不愿意教师当众批评,伤害其自尊心;二是产生初步的独立感,由于整个教育的提前,他们有了自主独立要求,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三是初步产生情绪闭锁性,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开始提前进入青春期,使内心情绪不愿或不会主动向长辈透露。因此,教师能否针对这些心理特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则是关系到师生情感能否正常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受教育、被管理的位置上,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意志,因此出现简单、粗暴、教条主义的工作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成为师生心理相融的障碍。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教师情感偏差所形成的障碍。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个人对学生的情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会有很大的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讨厌,不抱希望,这些学生的成绩或品行就会变坏。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教师在讲课时的语气、语调,配合上当时的情境、群体的气氛,进行着的教学活动和已形成特定的人际关系,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特征。有些教师把社会、学校、家庭中所受“委屈”而造成的不良情感带到课堂,不仅使教师自己思维迟钝、教学方法死板单调,而且在课堂中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会因学生的一点小小违纪现象而大发脾气,斥责学生。教师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学生并在课堂中弥漫开来,会污染课堂教学情绪,阻碍师生情感的交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消极情绪下学习比在积极情绪下学习,其效率要下降30%到45%。

再次,我们必须面对陈旧观念影响所形成的障碍。教师在工作中常有“抓两头、带中间”的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两头学生上,当然,这一方法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这样一来,教师势必与占学生多数的“中间”学生的接触、交流就减少了许多,有些学生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期望效应”在这些学生身上也就减弱了许多。班主任在写评语时,感到最无话可写的就是这一类学生。其实这些学生同样都是有情感、有个性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渴望获得他人包括教师在内的理解、关怀和爱护,他们的这种愿望,绝不亚于“两头”学生,甚至比他们更强烈、更迫切,但是在“带中间”的观念下,实际成了“丢中间”,使相当一大批同学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出现了人为的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丢掉了,做主人的意识荡然无存,老师也难以了解这些学生的症结所在了。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障碍。一者,时代的发展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的变革和发展。于是,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新型教育需要重新构建。面对新形势,面对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茫然;二者,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其“独”,其普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因其“独”,家长过多的呵护和娇惯,使其生存能力弱,社会责任感不强,挫折承受力不够。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之外的工作上;三者,传媒以偏概全,在对教育的宣传上不够谨慎和不够全面的倾向,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和“过于炒作惟恐不热”的现象,多少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为教师的许多工作帮了倒忙。所有这些,都多少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情感则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对对方的感情、内心体验、需要、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它需要我们构建有利于良好师生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发展的环境。我们希望通过师生情感熵减的研究,促进我们的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欢乐、和谐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