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电影衍生品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好莱坞影片的引进对我国电影产业产生巨大冲击,中国电影经历着阵痛,不少电影人开始探索电影产业的新出路,同时随着《英雄》等中国式大片的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对于电影衍生品的讨论和研究也达到了小高峰。这个时期是将电影衍生品作为电影产业一环,作为增值产业进行探讨,看其为整个电影产业带来的效益以及对电影本身的宣传营销效果,而对整个产业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的融合拓展了衍生品的研究范围,更加关注电影的多渠道发行,强调利用多媒体平台实现电影产值的衍生。
近两年随着IP概念的提出以及互联网企业对电影衍生品领域的布局,以电影IP为核心开发衍生品市场的实践增多,“衍生品”产业逐渐被作为单独的议题进入研究视野,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领域出发对电影衍生品领域进行探讨。
(1) 将电影衍生品纳入电影产业的一环进行研究
电影衍生品产业本身就是电影产业的延伸,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更多是从衍生品对于整个电影产业的作用和功能入手分析,指出其对于电影本身的营销宣传与降低风险的作用。
唐榕(2002)将美国电影营销模式总结为宇宙系统模式,将电影比喻为太阳,而其他相关产品,如出版业、玩具业、音响业、音乐、旅游业等则是围绕其运行的行星[7]。
赵子忠(2003)从电影产业化的角度,指出中国电影投资回报宏观结构应该从单一票房向多元模式发展[8]。陈静、邵培仁(2005)从电影的商业价值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外已有案例,考察后电影产业与电影产业的相互关系,指出电影衍生品是电影品牌化的延伸[9]。
李坚和王敏(2006)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中国电影产业链中“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现状,同时结合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提出后电影产品开发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具体实施策略[10]。
张宏和王沁沁(2009)则首次从版权经济的角度指出真正衡量我国电影产业是否有进步是看由电影票房及其他经济收入所共同构成的电影版权收入体系,是否和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趋同[11]。
张小争(2010)指出我国广播影视在产业链上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以美国好莱坞为例,指出一部电影所带来的利润总和,分别产生于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节点,电影衍生品的收入要高于票房收入,而如此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在中国还未形成。因此要不断拓展影视作品的利润点,打造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成熟产业链[12]。
(2)立足于“衍生品”市场进行研究
立足于整个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分析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从系统性角度对整个衍生品的开发进行研究,这部分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主。
陈硕(2007)分析了我国后电影产品发展现状并通过梳理比较好莱坞衍生品开发的成功案例,为我国衍生品优化提出策略[13]。
樊青青(2009)在对后电影开发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时,提出后电影产品的媒体产业价值以及文化娱乐价值。着眼于后电影开发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在系统归纳后电影市场的构成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四大创新性营销策略——整合营销、文化营销、联盟营销以及娱乐营销。
杨光琼(2014)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两个环节分析我国后电影产业。总结出三种不同的“后电影”产品的开发模式。并在分析国外“后电影”产品营销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后电影”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
另一部分论文从版权保护、衍生品开发、运营以及衍生品的市场潜力等不同角度对衍生品市场进行分析。但整体研究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阐述。
——从衍生品的市场潜力及行业现状分析
林小培(2015)在文章中提出了对国产电影电影衍生品的担忧,即使在电影票房爆发的2015年,我国国产电影衍生品开发和运营仍处于蹒跚学步之中,亟须迈上新台阶。(www.daowen.com)
金姬(2016)指出2016年华语电影迎来了“衍生品”元年。文章介绍了“好莱坞”的衍生品模式,同时总结了近几年华语电影进行衍生品开发的案例,指出2016年以时光网开发“魔兽”衍生品为代表,已经进入电影衍生品元年,这对于票房低迷的电影市场来说算是好消息[14]。
裴菁宇(2015)在文章中指出我国电影衍生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指出了四点原因,并从衍生品的发售渠道方面指出衍生品的运营要充分结合线上线下,共同开发销售[15]。唐黎标(2016)同样在分析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现状基础上给出了几点发展策略。
——从版权保护角度分析
随着电影从业人员以及整个文化产业对版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从知识产权以及版权保护角度分析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文章日益增多,这类文章多是从法务属性出发指出版权对于电影衍生品开发的重要性,以下两篇最具代表性。
郝思洋(2011)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商品化权”,指出电影衍生品产业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商品化权,确立商品化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促进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梁燕(2016)指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欠缺,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链发展不成熟,授权知识不健全,侵权产品猖獗,因此对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发展形成桎梏。其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衍生品行业发展举步不前的几点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的几点策略。最后指出只有培育衍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促进我国电影衍生品的良性发展。
——其他分析
张媛(2008)关注到电影衍生品开发的最前端,即电影类型与电影衍生品的开发,通过量化的统计分析,分别指出电影与电影衍生品的关系,电影类型与电影衍生品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不同相关度电影衍生品开发的路径。
刘宏毅和曾 玉成(2015)从消费者角度,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影响电影衍生品消费意愿因素进行研究。指出利用消费心理进行精准细致的市场定位,是电影衍生品开发的必经之路[16]。
郭煌(2016)创新地从平台经济的视角对我国电影衍生品发展路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下的电影衍生品业态模式。之后从开发、制造、售卖和产业衍生四个维度指出了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发展路径。
(3)对电影IP衍生品的研究
IP衍生品只是个业界概念,在学界尚未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定义,对于IP衍生品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多是基于行业实践上的观点总结、模式探讨,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以IP开发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探讨了IP内容资源在电影产业的整体开发运营模式。
陈龙(2016)在《中国电影IP开发研究》一文中指出电影IP是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结合后的新产物,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对IP进行定义,将文化资本增值和文化资本驱动纳入对电影IP开发的考察中。
刘琛(2015)则讨论了在全媒体时代下,IP价值开发途径。提出版权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IP价值的发掘、传播与营销,通过多环节运作培育优质版权内容,形成版权品牌。
杨光琼(2014)则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了电影IP的开发模式,探讨了电影IP开发所涉及的权利包括版权和形象权,强调了知识产权对于电影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韩晓芳(2016)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讨论了IP时代电影产业链完善的途径。从电影产业制度创新、IP电影内容创新以及衍生品开发三个层面,探讨实现电影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延伸联合的途径。
对电影IP和衍生品讨论较为系统的是在陈少峰《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中,探讨了IP与电影产业的跨界融合,IP在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并且单独设立一章探讨了IP与电影产业链。从产业链的角度讨论了IP在产业链中的地位,IP运营多元变现途径,从电影衍生品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IP为电影产业带来的价值增益。介绍了国产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并对未来IP衍生品产业链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