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影响及变化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影响及变化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东南亚各国华人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主要移民接收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原本极大影响着华人海外移民动机的内外两方面原因都发生了变化,东南亚地区华人海外移民的格局也发生变化。从移民接收国来看,欧美各国相继收紧移民政策,在继续吸引高技术人才移民的同时,对普通劳工移民、家庭团聚、留学等实施限制,这些对华人海外移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以预见,具备高技能、为移民接纳国所需的华人移民并不会受到政策过大的冲击。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的影响及变化

随着东南亚各国华人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主要移民接收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原本极大影响着华人海外移民动机的内外两方面原因都发生了变化,东南亚地区华人海外移民的格局也发生变化。

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改善,特别是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采用了以成绩为标准的绩效制,废弃了以种族配额为标准的固打制,使得马来西亚华人终于获得了教育领域的公平待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人才的缺乏成为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瓶颈。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以能力和学习成绩为大学录取标准的绩效制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现状,特别是缓解华人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此外,华人人口增长率缓慢,华人人口减少,马来西亚华人海外移民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相应的,新加坡本地人对过多引入外来人的抵制,使得新加坡政府做出了政策调整:新加坡政府开始提高移民准入门槛,同时还加大了本地人与外国移民在健康护理补贴、住房保障和学生就读学校几个重要问题上的区别,优先给予新加坡人部分特权,如对公民与永久居民权益的区分政策进一步扩大至购屋、租房就业等三大领域。[93]同时,劳动力过多的泰国、菲律宾等国移民还将继续向外移民。

从移民接收国来看,欧美各国相继收紧移民政策,在继续吸引高技术人才移民的同时,对普通劳工移民、家庭团聚、留学等实施限制,这些对华人海外移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法国新草案为例,能否取得移民资格部分取决于申请人融入法国社会能力的强弱。这增加了老人赴法与子女团聚的困难,因为适当的法语能力可能成为检验标准之一,而不会法语的老人便可能因此失去移民资格。此外,有些老人不愿长期居留法国,只为享有移民身份之便,按原法案他们只要在法国境内逗留一年,申请移民成功后便可返回祖籍国,但新草案规定,逗留时间延为两年才有可能申请移民,这为并不适应法国生活的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英国新移民法中规定的“五年移民策略书”赋予移民官拒签各类申请和剥夺申请人上诉机会的权力,这让许多希望合法入境的学生、工人和移民面临困境。对于那些准备赴英留学的东南亚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业进行中续签遭拒,又无权上诉,将面临被迫中断学业的危险。

然而应该看到,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收紧的目的并非单纯削减移民数量,而是从传统移民政策向新移民政策的调整。即在保证移民数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移民素质,通过甄选接纳更加符合本国需要的移民人才。欧美国家为保持国家竞争力和优势地位而调整移民政策,虽然提高了移民申请的门槛,但同时又把吸引国际人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先后出台了各自的“商务移民”、“高技术人才移民”等新移民政策和计划。

可以预见,具备高技能、为移民接纳国所需的华人移民并不会受到政策过大的冲击。但是,因家庭团聚等人道主义原因申请移民的申请人、并非接纳国社会建设发展直接需要的申请人,乃至非法移民将会大大减少。

【注释】

[1]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3~154页。

[2][美]约翰·F.卡迪:《战后东南亚史》,姚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40页。

[3]Philip Shenon,20 Years After Victory,Vietnamese Communists Ponder How to Celebrate,The New York Times,1995-04-23.

[4]Oxfam,Vietnam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the Way Forward,Oxford:OXFAM Publisher,1987,p.3;H.Adelman,World Refugee Survey,1983,U.S.Committee for Refugees 25th Anniversary Issue,New York,1984.

[5]梁志明、游明谦:《当代海外越南人的分布与发展状况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第18页;李蓓蓓、陈肖英:《香港的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28卷,第44页。

[6]Jabatan Perangkaan Malaysia,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2010,Department of Statistics,Malaysia,http://www.statistics.gov.my/portal/index.php.

[7]R.K.Vasil,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80,pp.42~58.

[8]林勇:《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1~348页。

[9]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The Malaysian Unity Plan:Strategies and Programm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Kuala Lumpur,1989,p.91.

[10]Government of Malaysia,Fourth Malaysia Plan 1981—1986,pp.114~115.

[11]Edmund Terence Gomez,K.S.Jomo,Malaysia’s Political Economy:Politics,Patronage and Profi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80.

[12]Government of Malaysia:Mid-term Review of the Second Malaysia Plan,1971—1975,Kuala Lumpur:Government Printer,1973,p.184.

[13]F.A.Trinidade,H.P.Lee,eds.,The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Further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Kuala Lumpur:Penerbit Fajar Bakti Sdn.Bhd,1986,pp.48~49.

[14]In-Won Hwang,Personalized Politics: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3,p.245.

[15]马来西亚政府在1978年出台了规定土著学生不超过55%和非土著学生不低于45%的学额分配制,即“固打制”。

[16]柯嘉逊:《反对大马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争取非种族性的解决方案》,《时代报》2001年8月28日。

[17]刘建彪:《对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再移民现象的探讨》,《八桂侨刊》2000年第1期,第11页。

[18]谢美华:《近20年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及其数量估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57页。

[19][新加坡]苏瑞福:《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20]谢美华:《近20年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及其数量估算》,《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58页。

[21]Gordon Means,Malaysian Politics:The Second Generation,Singapore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p.26~30.

[22]刘家驹:《菲律宾菲化运动之研究》,香港:学津书店,1983年,第67页。

[23]箫曦清:《中菲外交关系史》,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第151~161页;刘芝田:《中菲关系史》,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第678~679页;E.M.Alip,Ten Centuries of Philippine-Chinese Relations,Manila:Alip&Sons Inc.,1959,p.154.

[24]杜若洲:《菲国:向罪恶全面宣战》,《文汇报》1993年2月22日。

[25]Go Bon Juan,The Myth of Chinese Dominan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3-11-18,p.30.

[26]庄国土、陈华岳等:《菲律宾华人通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4~568页。

[27][新加坡]《联合早报》1999年12月7日。

[28]梅显仁:《印尼排华问题探析》,《光明日报》2008年1月9日。

[29]Tempo Interaktif,1998-07-09.

[30]Situation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Regional Thematic Working Group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cluding Human Trafficking,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Regional Office from Southeast Asia,2008,p.87,http://publications.iom.int/bookstore/free/Situation_Report.pdf.

[31]Donald E.Nuechterlein,Thailand and the Struggle for Southeast Asi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pp.110~111.

[32]王绵长:《战后泰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政策》,转引自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4~125页。

[33]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34]王绵长:《战后泰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政策》,转引自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7~98页。

[35]石维有:《东南亚华人资本对外投资的兴起——泰国个案》,《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6期,第27页。

[36]http://www.mofa.gov.vn;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83页。

[37]朱芳:《泰国华人经济状况及其走向》,《当代亚太》2001年第9期,第63页。

[38]庄国土、陈华岳等:《菲律宾华人通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4~585页。

[39]廖小健:《大马华人经济近况》,《八桂侨刊》1999年第2期,第20~22页。

[40]《2011世界移民报告:关于移民的有效沟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编译,内部资料,2013年,第60页。

[41]李明欢:《隔洋情怀:欧洲的东南亚华裔与海洋亚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3页。

[42]Hans van Houte,Willy Melgert,ed.,Foreigners in Our Community,Amsterdam/Antwerp:Keesing Publishers,1972,p.193.

[43]欧共体委员会1992年关于《移民与难民问题背景报告》(Immigration and Asylum,Background Report),转引自Anthony Fielding:Migrants,Insititutions and Policies: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gration Policies;Russell King,Mass Migrations in Europe:The Legacy and the Future,London:Belnaven Press,1993,p.61.(www.daowen.com)

[44]《英国高技术移民政策4月6日再次改革》,新浪网,2010年3月25日,http://edu.sina.com.cn/a/2010-03-25/1645186743.shtml.

[45]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46]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6~177页。

[47]黄鸿钊、吴必康:《加拿大简史》,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212页。

[48]黄鸿钊、吴必康:《加拿大简史》,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213页。

[49]Biziak:Interview,1991-10-01,in Graeme Hugo,Temporary Migr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Australia,Australian Geographer,Vol.37,No.2,2006,pp.211~231.

[50]Graeme Hugo,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Australia,in OECD,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Asia:Trends and Policies,2001,p.154.

[51]1991 Census Matrix Table CSC 6031,Australia.

[52]Jock Collins,Carol Reid,Chinese in Australia 1945—1994:Changing Patterns of Migration,Racialization and Opportunity,Paper to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the Chinese Overseas(1945—1994):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Conference,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21 December,1994.

[53]Philip E.T.Lewis,On the Move: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Singapore’s Labour Market,Asia Research Centre on Soci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Perth:Murdoch University,1993,pp.3~7.

[54]Patrick Pillai,People on the Move:An Overview of Recent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in Malaysia,Kuala Lumpur: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2,pp.28;M.L.Sieh-Lee,Malaysian Workers in Singapore,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Vol.33,No.1,1998,pp.73~95.

[55]S’pore Tops in Globalization:They Look Local but Are from Afar,The Straits Times,2001-01-10.

[56]Gil Loescher,Ebyond Charit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Global Refugee Crisi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6.

[57]E.P.Hutchinson,Legislative History of 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1798—1965,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p.74.

[58]Robert Tucker,ed.,Immigration and U.S.Foreign Policy,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75.

[59]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No.2,1968,p.64.

[60]Robert Tucker,ed.,Immigration and U.S.Foreign Policy,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113.

[61]Bill Ong Hing,Making and Remaking Asian American through Immigration Policy,1850—1990,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126.

[62]Louis-Jacques Dorais,The Cambodians,Laotians and Vietnamese in Canada,Canada’s Ethnic Group Series Booklet,No.28,The Canadi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2000,p.11.

[63]James Jupp,From White Australia to Woomera:The Story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78.

[64]M.Vo Nghia,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1954 and 1975—1992,Jefferson,North Carolina:McFarland&Company,2005,p.168.

[65]James Jupp,From white Australia to Woomera:The Story of Australian Immigr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p.184~185.

[66]Don Mc Master,Asylum Seekers:Australia's Response to Refugees,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ublishing,2001,p.92.

[67]Don Mc Master,Asylum Seekers:Australia's Response to Refugees,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ublishing,2001,p.75.

[68]林珊珊:《国际移民的走势比较与动因分析》,《亚太经济》2003年第5期,第76~78页。

[69]魏众、张平:《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人民日报》2003年6月13日,第9版,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5/1912430.html.

[70]Doing Business 2014,Economic Profile:Vietnam,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

[71]《越南人均所得20年增长11.43倍》,台湾驻胡志明市办事处,2013年1月14日,http://hochiminh.taiwantrade.com.tw/news/detail.jsp?id=10726&lang=zh_TW.

[72]收入中位数(median income)相比较人均收入,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真实收入情况。家庭收入中位数特指双亲家庭收入中位数。

[73]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May 2010,Profile America Facts for Features:Income,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http://www.census.gov/newsroom/releases/archives/facts_for_features_special_editions/cb10-ff07.html.

[74]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Pew Research Social&Demographic Trends,2012-06-19,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2/06/19/the-rise-of-asian-americans/.

[75]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9年的标准,按家庭人口多少,收入低于以下水平的为贫困人口:(1)一口人:10956美元;(2)两口人:13991美元;(3)三口人:17098美元;(4)四口人:21954美 元;(5)五 口 人:25991美 元;(6)六 口 人:29405美 元;(7)七 口 人:33372美元;(8)八口人:37252美元。

[76]《研究移民动因的基础理论:新古典经济均衡理论》,中国国际移民研究网,2008年5月25日,http://www.ims.sdu.edu.cn/cms/index.php?modules=show&id=575.

[77]《美 国 新 移 民 亚 裔 首 超 拉 美 裔》,新 华 网,2012年6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6/20/c_123307876_2.htm.

[78]《美 国 新 移 民 亚 裔 首 超 拉 美 裔》,新 华 网,2012年6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6/20/c_123307876_2.htm.

[79]温北炎:《印尼华人应居安思危之我见》,《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5期,第73~74页。

[80]Rajendra Kumar Jain,China and Thailand,1949—1983,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84,p.36.

[81]Lewis M.Stern,The Eternal Return:Changes in Vietnam’s Policies Toward the Overseas Chinese,1982—1988,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24,No.7,1988.

[82]李白茵、罗方明:《越南各个时期的华侨政策》,《东南亚纵横》1989年第4期,第12页。

[83]周南京、毛雄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561页。

[84]马涛:《略论越南对华人经济政策的调整》,转引自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世界华侨华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8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300页。

[86]《马来西亚华人多生孩子有奖》,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4553/2220429.html.

[87]《英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新华网,2011年3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03/10/c_121171112.htm.

[88]《美国在收紧移民政策》,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12/20/content_5510673.htm。

[89]刘佳:《美国移民政策收紧,5年将有20万高科技人才离开》,《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8月3日,http://news.sohu.com/20090803/n265661099.shtml.

[90]数据统计部分请见第三章移民接收国数据统计。

[91]《调查:近八成英国民众希望减小外来移民规模》,中国新闻网,2011年1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1-14/2789333.shtml.

[92]潘加晴:《新加坡移民政策引发本地人不满》,新加坡文献馆,2013年3月7日,http://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9594.

[93]《新加坡移民政策紧字当头,新移民多感痛苦》,凤凰网,2014年1月6日,http://sd.ifeng.com/education/yiminliuxue/detail_2014_01/06/1690851_0.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