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扎根理论:高效科研方法与研究命名技巧

扎根理论:高效科研方法与研究命名技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常被认为是用于定性研究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者需要根据范畴所描绘概念的特征、性质和内涵,通过引用被研究者的原话、学术文献中已有的名字或者研究者自创名字的方法为范畴命名。图5-1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1.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一个将研究资料完全打碎的过程,包括定义现象、发 现 范 畴和 为 范 畴 命 名三个主要步骤。

尽管国外对热情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目前国外学者多聚焦在对娱乐活动热情的定量研究方面,对工作场景中热情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甚少,而国内对热情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在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热情方面的研究也仍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尚未形成相应的理论框架,因此本书采用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热情的形成机制和路径。由社会学家Glaser和Strauss(1967)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常被认为是用于定性研究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Strauss and Corbin,1990)。作为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强调“从数据中建构理论”,而不是从预先的设想和理论推导中通过数据验证假设,研究者在研究之前不能有任何理论假设。它要求程序规范系统,同时又要保持灵活开放,鼓励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原始质性数据,自下而上深入分析、不断收缩、归纳,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框架。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一边搜集数据,一边分析数据,在进行数据的归纳演绎中建构分析代码和类属,在整个分析阶段要保持对理论的敏感度,通过在资料和资料之间、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地比较推进理论发展(Charmaz,2006)。扎根理论的系统性、灵活性和有用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用来探索和归纳某一现象的成因和影响路径。

自Glaser和Strauss提出扎根理论之后,学者们不断对其补充和修正,现阶段形成了三种版本:基于实证主义的经典扎根理论(Glaser,1978)、基于解释主义的程序化扎根理论(Strauss and Corbin,1990;Strauss,1987)和基于建构主义的构建型扎根理论(Charmaz,2006)。这三种版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对经验资料的归纳总结来建构理论,差异在于:经典扎根理论强调客观性,要求不能事先预设,完全按照资料的不断比较来形成理论;程序化理论则不排斥主观性认识,提出可借助预设来探索数据资料的理论规律;建构型扎根理论结合前面二者,既承认数据规律的客观存在,又认同可通过人为建构和认知来识别规律。

程序化扎根理论为大多数学者所用,它的研究过程包括问题界定、文献探讨、资料收集、编码分析[开放编码(open coding)、主轴编码(axial coding)和选择编码(selective coding)]、理论构建等过程,如图5-1所示,其中三层编码过程是扎根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图5-1 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

1.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一个将研究资料完全打碎的过程,包括定义现象(labeling phenomena)、发 现 范 畴(discovering categories)和 为 范 畴 命 名(labeling a category)三个主要步骤。在开放编码前,研究者必须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理论知识,用“一无所知”的心态面对所有的资料,按照逐字、逐行、逐段、逐个现象、逐个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熟读资料,针对每一个独立的现象,用一个可以概括所涉及现象的名字将数据概念化(conceptualizing)。随后,研究者把所得到的概念进行分类,将相似内涵的概念归纳总结成为范畴(categories)。最后,研究者需要根据范畴所描绘概念的特征、性质和内涵,通过引用被研究者的原话、学术文献中已有的名字或者研究者自创名字的方法为范畴命名。(www.daowen.com)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一个将被打碎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过程,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译码典范(条件—脉络—行动/互动的策略与结果),发现和建立不同范畴之间的各种联系,展现资料的内部关联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研究者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发掘主范畴,这需要联系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比较和判断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发展范畴的性质和维度

3.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主范畴中挖掘核心范畴(core category)的过程。这一核心范畴就像故事线(story line),对概念化后的故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仅能够系统地概括其他范畴,阐明各范畴的关系和各种脉络条件,还能将所有相关的变量囊括到一个新的、宽泛的理论框架之中。

4.理论饱和度检验

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是一个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交互进行、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当新获取的资料不能进一步发展出任意一个新的范畴或者新的范畴特征、各范畴间关系明朗时,理论性采样(theoretical sampling)才可以停止,我们才可以说研究已经达到了理论性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

本章采用扎根理论来探究热情二元模型下的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热情形成的影响因素。结合手工编码和NVivo 11软件编码,严格按照编码程序对一手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在整个扎根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理论性抽样的方法,完全跟着资料走,当资料呈现出某种导向时,调整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直到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出现。同时,遵循从资料中产生理论以及持续比较的原则,在对资料进行反复阅读、深度理解的前提下,在资料与资料之间、资料与理论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比较,直到概念的属性、范畴的特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清晰明了并得到资料的印证。为了避免因个人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造成的编码误差,在得到初步编码结果之后相互比对,对有争议的编码进行讨论分析,确定最终的编码。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开放编码将原始资料进行逐条分析、类别归类,从而形成概念和范式;然后,通过主轴编码来确定开放编码中已确定的各范式之间的联系;最后,运用选择编码对主轴编码进行整合并精炼,最终得出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热情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