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 互联网金融下新金融业态创新的经济成果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 互联网金融下新金融业态创新的经济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主要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关系、金融体系以及IS-LM模型的影响等。同时,金融创新还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丁德圣以中国目前的金融工具、业务等创新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于宏观调控的影响。金融创新对IS-LM模型也造成较大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梵迪建立了有资本积累的动态IS-LM模型,研究两种不同货币需求函数下的金融创新效应,认为市场交易中产生的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体系的稳定。

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对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西方学者对此有较多的论述且观点各不相同。

(一)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效应。

金融创新微观效应主要分析金融创新对微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学者们认为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机构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等。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创新具有分散风险或重新配置风险的功能。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金融创新的风险套期作用,认为风险规避者能以新证券套期他们原有的证券头寸。还有的学者认为金融创新使金融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有经济学家指出金融创新的回报在创新者和投资者之间如何分配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金融创新者只有在投资者合作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回报。随后又有学者运用实证方法对单项金融创新的回报进行了研究。有美国经济学家发现外汇货币权证发行者显著获利,而投资者却付出了过高的价格。也有学者研究了可转换债券的毒性卖权,发现股东从中获取的利润也许是以债券持有人的损失为代价的。国内学者马琴芳认为金融创新有风险转移、规避监管、效率提高价格发现和资产管理等微观效应。

(二)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www.daowen.com)

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主要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关系金融体系以及IS-LM模型的影响等。

在货币供求效应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表现为改变货币需求的结构,降低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则表现在增加货币供给主体的不确定性,扩大货币乘数及金融机构货币创造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金融创新还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可控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发现以传统货币需求函数估测出的结果显著大于实际的货币余额,即所谓的“失踪货币”现象,而金融创新正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学者对货币先行模型进行了扩展,将金融创新加入到货币需求理论模型中,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造成的影响。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传统货币需求函数无法解释金融创新。他们以多个替代变量对金融创新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现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量及其波动有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随通胀率的提高而增加。也有学者指出金融创新使M2衡量广义流动性的指标作用减弱,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内学者陈子季从理论层面上,对金融创新活动中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金融创新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困难,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潜在危机。丁德圣以中国目前的金融工具、业务等创新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于宏观调控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方面,学者们的观点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或者使金融市场更接近于完全市场,而过度的金融创新则会增加社会成本甚至导致泡沫现象。有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推动力。相反地,一些学者提出金融创新会使风险转移,但并不消失且可能造成未来金融危机。有学者指出一些人对金融创新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判断可能过于乐观,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宏观影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学术界加强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并开展了金融创新与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等宏观性质的研究。

金融创新对IS-LM模型也造成较大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梵迪建立了有资本积累的动态IS-LM模型,研究两种不同货币需求函数下的金融创新效应,认为市场交易中产生的金融创新可以促进经济体系的稳定。我国学者张晓晶通过金融创新对交易效率、实际投资的利率弹性、金融投资的利率弹性的影响,将金融创新纳入IS-LM模型,并证明金融创新从长期而言对产出有促进作用,短期作用则不确定,可能对产出有负面影响。张明将金融创新引入到伯南克的CC-LM模型(即引入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的IS-LM模型)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影响,认为我国的LM曲线因金融创新程度低而更为陡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