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金融创新的运行过程,有学者将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分为产生与扩散两个阶段,即金融创新的产生机制与扩散机制。
(一)金融创新的产生机制
近年来学术界试图以一般均衡模型和证券设计理论来研究金融创新。尽管一般均衡模型和证券设计理论由来已久,但直到最近这些理论模型才被用来解释金融创新的产生。从这一角度考虑,金融创新就是在不完全市场上对金融产品打包和解包的过程,是已有的金融产品的特征的重新组合。
20世纪90年代有经济学家指出,以探索规律为主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尽管技术创新的分析工具存在缺陷,但仍为研究金融创新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方法。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创新者基于分散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以金融创新来获取因市场不完全而产生的盈利机会。有经济学家还建立了一个金融中介发行新证券的金融创新模型,证明即使金融市场的资产结构处于均衡状态,也会产生金融创新。以旧证券作抵押创造新证券的金融机构创新模型以金融创新的不完全市场观点来解释冗余证券的引入,证明了在上述情况下,金融创新没有改变现有的金融工具,却能使交易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即金融创新能使不完全市场趋于完全。20世纪初有经济学家基于有限理性原则对金融创新的扩散过程进行了研究,他们批判了一般均衡模型的静态分析方法,提出金融创新的演进观点,并认为金融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足够大的市场交易量、创新的扩散以及新的套利机会。
法国经济学家加布里埃尔和拉罗克,给出了给定市场状态下一般均衡的标准模型,此后很多金融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都运用了此基本框架,描述如下。
假定在不完全市场上存在有限种自然状态集合,在时期0对L商品和证券进行交易,时期1在任一给定的L商品状态下进行交易。时期1在状态ω下,消费集合,包括代表初始的商品组合以及或有状态下的商品组合的元素c。在家庭集合H中的任一个体h对由效用函数所代表的C存在偏好。个体消费的初始分配由方程给出。
融资组合的集合为,其中的任一融资组合都是的有限子集,即一个种证券的集合。对任一融资组合,都存在有价证券组合的一种相应的可选集。给定即期消费的价格向量,以及证券的价格向量,个体h满足预算约束的选择为,因此,
其中,Rω表示在状态ω下证券的支付向量。对任一个体h,给定价格,如果不存在满足预算约束的选择(c′,θ′)使uh(c′)>uh(θ′),则满足预算约束的选择(c,θ)是最优的。在给定参数的条件下,市场均衡由、消费和证券配置组成,在给定这些价格的条件下对个体h来说,选择为最优,且此时市场出清,即,
其中,当H有限时;代表总和,否则代表积分,其条件为c、e、θ适当的可测性与可积性条件,并将H看作是特定的测度空间。(www.daowen.com)
(二)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是指金融创新成果从扩散源,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包括了创新供需双方通过媒介沟通、充分掌握金融创新产品的特征、分析收益成本、选择扩散时机和方式以及最终实施扩散等。
在收益成本分析阶段,创新者会考虑以下关键因素:(1)预期的追加收益;(2)为进行金融创新而承担的预期成本;(3)付出成本的时间,取得收入时间的间隔和贴现率。参照净现值法则,金融创新的预期纯收益模型为:
其中,表示某项金融创新产品可能提供的预期纯收入的净现值;表示预期一次性投入成本;表示每年为金融创新产品而付出的预期经营成本;表示每年从金融创新产品中得到的预期收入;r表示贴现率;m表示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n为预期收入年份。
由于金融创新存在风险,金融机构会根据预期净现值大小来决定优先进行何种或哪些金融创新,即金融创新会面临最优化问题。金融机构通过多目标最优方法来实现最优选择,如下式:
其中,为期望部分收益率;U为偏离期望部分的收益率;为新技术运用创新,为管理风险工具创新,为突破监管创新,为其他目的创新。通过引入效用函数,可得出创新的偏好最优化选择方案。又由于金融创新偏好一般是非确定型的,因而上式可转换成下式;
其中,r为无风险收益率;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为期望部分市场风险溢价;为影响收益偏离期望的因子的风险补偿;为产品特有风险的收益补偿。
有经济学家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创新理论来研究金融创新的采用与扩散,提出了理性效率假说和群体压力假说。理性效率假说认为,早期未采纳创新的金融机构在之后采纳创新是基于金融机构对创新收益性的评价。群体压力假说认为,一家金融机构是否采纳某项创新成果并不取决于其对创新收益性的单个评价,而是屈从于采用这项创新成果的金融机构的数目所造成的群体压力。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金融创新(银行小额商业贷款信用评分系统)的扩散进行了分析,以随机模型和tobt模型对95家银行采用该项创新的情况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大银行会较早引进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