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社会阶层享有差异司法待遇的实证研究

不同社会阶层享有差异司法待遇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律疏议》对于这三类人群规定了不同的司法待遇,明显贯彻了“不等者不等”的原则。首先,特权阶层在律典中享有明显优于一般良人的司法待遇,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类似刑法总则的《名例律》中明确赋予他们“议”“请”“减”等司法特权。并且,律典不仅给予皇帝及与之人身安全相关的最为严格的保护。其二,不同品级的官员享有的法律特权亦不尽相同。[59]⑤主人奸本家部曲妻及客女不构成犯罪,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同社会阶层享有差异司法待遇的实证研究

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唐代社会阶层分为贵族官僚地主、庶民地主、乡村次户与下户、佃农和屯田兵民、客户、部曲、奴婢、官户、杂户等大类。[29]同时,根据法律地位的不同,可以再将这些阶层划分为特权阶层、良民阶层和贱民阶层等三大类。《唐律疏议》对于这三类人群规定了不同的司法待遇,明显贯彻了“不等者不等”的原则。

首先,特权阶层在律典中享有明显优于一般良人的司法待遇,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类似刑法总则的《名例律》中明确赋予他们“议”“请”“减”等司法特权。并且,唐律曲尽其微地规定了这些特权在司法适用中的规则和顺序。“诸一人兼有议、请、减,各应得减者,唯得以一高者减之,不得累减。若从坐减、自首减、故失减、公坐相承减,又以议、请、减之类,得累减。”[30]在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前提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官员阶层的司法特权,尽可能落实“刑不上大夫”的远古遗训,唐律极尽曲当地规定了存在或曾经存在官员身份的人在各种时间点犯罪时应当如何取赎、定罪量刑。“诸无官犯罪,有官事发,流罪以下以赎论。(谓从流外及庶人而任流内者,不以官当、除、免。犯十恶及五流者,不用此律。)卑官犯罪,迁官事发;在官犯罪,去官事发;或事发去官:犯公罪流以下各勿论,余罪论如律。其有官犯罪,无官事发;有荫犯罪,无荫事发;无荫犯罪,有荫事发:并从官荫之法。”[31]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特权阶层相对于良民阶层、贱民阶层享有如上特权。但就特权阶层内部自身而言,也处处充斥着差别性与不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其一,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唐律疏议》根本未将其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并且,律典不仅给予皇帝及与之人身安全相关的最为严格的保护。如“谋反”[32]罪的设立要求臣民无条件地忠于皇帝和李唐专制政权;“谋大逆”[33]罪的设立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宗庙、山陵和宫阙;“大不敬”[34]中的相关罪名,包括盗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有误、造御膳犯食禁等亦是为了充分维护皇帝的人身安全和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等等。此外,《唐律疏议》还充分赋予了皇帝的亲属、旧识等一系列的法律特权,如“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故旧”[35]等享有“议”的特权;“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36]享有“请”的特权;等等。其二,不同品级的官员享有的法律特权亦不尽相同。如“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37]能够享有“议”的特权;“文武职事官四品以下、散官三品以下、勋官及爵二品以下,五品以上”[38]享有“请”的特权;“六品、七品文武职事、散官、卫官、勋官等身”享有“犯流罪已下”减一等科罚的特权;[39]而八品、九品之官则只能享有“犯流罪以下,收赎”[40]的特权。而且,“五品以上之官,是为‘通贵’。妾之犯罪,不可配决。若犯非十恶,流罪以下,听用赎论”。[41]其三,低品阶官员犯高品阶官员处刑较常人相犯为重,且所犯品阶越高处刑越重。如“诸流外官以下,殴议贵者,徒二年;伤者,徒三年;折伤者,流二千里。殴伤五品以上,减二等;若减罪轻及殴伤九品以上,各加凡斗伤二等”;[42]“诸流内九品以上殴议贵者,徒一年。伤重及殴伤五品以上,若五品以上殴伤议贵,各加凡斗伤二等”;[43]等等。

其次,良民侵犯官僚贵族阶层处刑一般较凡人相犯为重。如律典规定:凡人相殴,“折齿,毁缺耳鼻,眇一目及折手足指,(眇,谓亏损其明而犹见物。)若破骨及汤火伤人者,徒一年;折二齿、二指以上及髡发者,徒一年半”;[44]而殴打“使、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徒三年;伤者,流二千里;折伤者,绞。(折伤,谓折齿以上。)……即殴佐职者,徒一年;伤重者,加凡斗伤一等;死者,斩”;[45]殴打皇家“五世袒免之亲”,“徒一年;伤者,徒二年;伤重者,加凡斗二等。缌麻以上,各递加一等。死者,斩”。[46]并且,一般良民殴打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子孙等,处刑亦较常人相犯为重,“徒一年;伤重者,加凡斗伤一等”。[47]不限于此,诬告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处刑较常人相诬告为重。一般来说,诬告反坐。而诬告上述官员则“加所诬罪二等”[48]科罚。

再次,良贱相犯,处刑呈两极分化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奴婢贱隶,唯于被盗之家称人,自外诸条杀伤,不同良人之限”。[49]因此,唐律明确规定良民犯贱人,尤其是主家犯自家部曲、奴婢处刑较常人相犯为轻,这主要表现为:①除“谋叛”以上,部曲、奴婢有为主人隐瞒犯罪的义务,“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50]若告发主人犯罪的,则是“部曲、奴婢为主首”,[51]即告发主人犯罪的部曲、奴婢等同于替主人自首,并且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被告者同首法。)告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流;大功以下亲,徒一年。诬告重者,缌麻,加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递加一等。即奴婢诉良,妄称主压者,徒三年;部曲,减一等。”[52]②一般而言,“杀一家非死罪三人”[53]则构成“十恶”中的“不道”条,但所杀若系部曲、奴婢,则不构成。并且,若主人殴打之初,“不识奴,殴打之后,然始知悉”,[54]须依殴打奴婢论处。③一般良人殴、杀、伤他人部曲、奴婢,处刑较凡人相犯为轻。“其良人殴伤杀他人部曲者,减凡人一等;奴婢,又减一等。若故杀部曲者,绞;奴婢,流三千里。”[55]④主人殴、杀、伤部曲、奴婢处刑较凡人为轻,尤其是部曲、奴婢自身行为有错时。“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期亲及外祖父母杀者,与主同。下条部曲准此)。”[56]“诸主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愆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57]。即使殴伤的是旧部曲、奴婢,处刑亦较凡人相犯为轻。“殴旧部曲、奴婢,折伤以上,部曲减凡人二等,奴婢又减二等;过失杀者,各勿论。”[58]并且,殴亲属的部曲、奴婢,处刑亦较凡人为轻。“诸殴缌麻、小功亲部曲奴婢,折伤以上,各减杀伤凡人部曲奴婢二等;大功,又减一等。过失杀者,各勿论。”[59]⑤主人奸本家部曲妻及客女不构成犯罪,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奸他人部曲、奴婢,处刑亦较凡人相奸为轻。“奸他人部曲妻,杂户、官户妇女者,杖一百。强者,各加一等。折伤者,各加斗折伤罪一等。”(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贱民犯良人,尤其是部曲、奴婢犯主,处刑极为严苛。其一,部曲、奴婢杀主及主之亲属处刑较常人相杀为重,且该亲属与主人的服制愈近,处刑愈重。“诸部曲、奴婢谋杀主者,皆斩。谋杀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已伤者,皆斩。”[60]即使是部曲、奴婢过失杀主,亦处绞刑。“伤及詈者,流。即殴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已伤者,皆斩;詈者,徒二年;过失杀者减殴罪二等,伤者又减一等。殴主之缌麻亲,徒一年;伤重者,各加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递加一等。(加者,加入于死。)死者,皆斩。”[61]即便是故意殴、杀、伤的主人为旧主,其处刑依然较凡人相犯为重。“诸部曲、奴婢詈旧主者,徒二年;殴者,流二千里;伤者,绞;杀者,皆斩。”[62]其二,因部曲、奴婢具有极强的人身依附性——“身系于主”,因此若主人被杀害,其“受财私和,知杀不告”,则科以“流二千里”的刑罚处罚。[63]其三,一般而言,造厌魅、符书“欲以疾苦人”、残害死尸或抛尸水中、于他人墓冢熏狐狸而烧尸烧棺椁的行为都可减等处罚,但上述行为若均系部曲、奴婢施加于主人,则不得减等论处。“诸有所憎恶,而造厌魅及造符书呪诅,欲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减二等;以故致死者,各依本杀法。欲以疾苦人者,又减二等。(子孙于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于主者,各不减)。”[64]“诸残害死尸,(谓焚烧、支解之类。)及弃尸水中者,各减斗杀罪一等;弃而不失及髡发若伤者,各又减一等。即子孙于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于主者,各不减。”[65]“诸穿地得死人不更埋,及于冢墓熏狐狸而烧棺椁者,徒二年;烧尸者,徒三年。……若子孙于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于主冢墓熏狐狸者,徒二年;烧棺椁者,流三千里;烧尸者,绞。”[66]其四,部曲殴伤与主家没有关系的其他良人,“(官户与部曲同。)加凡人一等。(加者,加入于死。)奴婢,又加一等。若奴婢殴良人折跌支体及瞎其一目者,绞;死者,各斩”。[67]其五,部曲、奴婢奸良人,处刑较凡人为重。“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各加一等。”[68]“诸奴奸良人者,徒二年半;强者,流;折伤者,绞。”[69]强奸的对象如果是主人及主人的亲属,处刑则更重。“其部曲及奴,奸主及主之期亲,若期亲之妻者绞,妇女减一等;强者,斩。即奸主之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者,流;强者,绞。”[70]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①出于维护官府、主家等的财产权益的考虑,工、乐、杂户、太常音声人、部曲、奴婢等犯流、徒刑时,一般是折换为杖刑,并不真流、真徒。“诸工、乐、杂户及太常音声人,犯流者,二千里决杖一百,一等加三十,留住,俱役三年;(犯加役流者,役四年。)若习业已成,能专其事,及习天文,并给使、散使,各加杖二百。犯徒者,准无兼丁例加杖,还依本色。”[71]“若犯流、徒者,加杖,免居作。应征正赃及赎无财者,准铜二斤各加杖十,决讫,付官、主;……即同主奴婢自相杀,主求免者,听减死一等。”[72]②唐律规定人们缔结婚姻应该“色类须同”,当色为婚,禁止良贱通婚。因此,“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73]杂户与良人通婚,“杖一百。官户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户女者,加二等”。[74]③唐律规定养子孙必须当色相养,若“养杂户男为子孙者,徒一年半;养女,杖一百。官户,各加一等,与者,亦如之。……虽会赦,皆合改正”。[75]不过,唐律并非一味压制贱民阶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部曲、奴婢等贱民阶层的人身权益,如律条规定主家将已放为良的部曲“压为贱者,徒二年;若压为部曲,及放奴婢为良而压为贱者,各减一等”。[76]

最后,贱民阶层中亦存在不平等性,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部曲、奴婢有别。一般而言,部曲殴良人虽较凡人相殴加一等论处,但奴婢殴良人,“又加一等”论处。也就是说,部曲殴良人处刑较奴婢殴良人为轻。不限于此,部曲、奴婢之间相殴,部曲处刑为轻,奴婢科刑较重。“即部曲、奴婢相殴伤杀者,各依部曲与良人相殴伤杀法”,即加凡人一等论处。[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