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会与世俗纷争:触动人心的故事

教会与世俗纷争:触动人心的故事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的社会成分较多,有厌世的贵族人士,也有恐惧死后会去地狱的罪人,甚至流浪汉,他们来修道院的目的不是修身养性,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汇集于修道院,组织修士们按照传统规则,严格实行清静生活的修习方式并加以监督。克吕尼修道院带领的宗教改革,以坚定不渝的虔诚形象对抗封建领主的野蛮统治。

教会与世俗纷争:触动人心的故事

在一个天下大乱、圣贤不明的时代,连神圣的宗教机构都难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会开始与世俗扯上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很快沦落到世俗的尘埃里。

教士不再关心世人灵魂的救赎,而是贪婪地注视着财富利益与物质享受。主教的职位可以随意出售,购买者可以世袭主教职位,而且不限于父传子,还可以由叔叔传给侄子;不再履行宗教职务的原主教坐拥教会的封地,变成了游手好闲的地主。

拥有大片土地的高级教士成为国王的附庸,并向国王提供一支武装卫队。卫队的成员除了教会领地上的居民,还有职业武士。按照法国传统的采邑制度,教会要为他们分配相应的土地。教会就这样成为封建制度中重要的一环。

在修道院,有两种修道士,一种是从小就被父母寄养于此,在一系列戒律中长大的;一种是成年后出于某种动机才来到修道院修习。后者的社会成分较多,有厌世的贵族人士,也有恐惧死后会去地狱的罪人,甚至流浪汉,他们来修道院的目的不是修身养性,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俗人进入教士的队伍里,给教会带来了一股无知粗野的社会习气。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并不把教会的规矩放在心上。教士群体不再由知识精英构成,那里没有神学家,也不再有历史学家。武士出身的高级教士仍旧沿袭着他们父母的生活方式,去打仗、打猎,在酒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与女士同居,荒废了主教或修道院院长的本职。神父和教士既不受教育,也不受监督,神职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头衔,其实他们和世俗之人已没有什么分别了。

俗人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神职人员也都穿起世俗的衣服,开始参加喧哗的社交活动,喝酒赌博,娶妻纳妾。修士们也不再听从院长的指令,不事劳作,不再祈祷,清规戒律全被打破。(www.daowen.com)

此时的教会早已远离了罗马帝国时期的秩序传统,它变得世俗、分裂、混乱,浸染于整个封建社会之中。对宗教旨意的违背,令一部分忠于传统的教士感到痛心。从10世纪起,少数人决心恢复教会往日的神圣与秩序,强迫教士遵守规则。这一运动由那些隔绝尘世、未受沾染的隐修者发起,他们一向遵循比普通教士更为严格的纪律。他们汇集于修道院,组织修士们按照传统规则,严格实行清静生活的修习方式并加以监督。在他们的倡议和执行下,这样的修道院越来越多,可见一般民众支持恢复教会秩序。

这场天主教内部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是克吕尼修道院,后来每个以它为榜样的修道院都听命于它,成为它附属的小修道院。这些改革后的修道院联合起来,直接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被称为克吕尼教派。

到了11世纪,不守清规的教士被强迫断绝世俗供养,放弃世俗生活方式。他们不能娶妻,主教不能再去打仗。强制性的改革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都激起了教皇与国王的强烈冲突,但在王权衰弱的法国,国王与教皇达成妥协,由此避免了激烈的斗争。

克吕尼修道院奉行包括沉思、秩序、崇高、宏伟等一系列高尚纯净的理念,这恰好回应了广大民众重建基督教的呼唤,也与社会上毫无节制、滥施淫威的无政府状态形成了鲜明反差。克吕尼修道院带领的宗教改革,以坚定不渝的虔诚形象对抗封建领主的野蛮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