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顺德的商品经济趋向活跃,《顺德县志》记载,嘉靖年(1522—1560年),全县已有集贸圩市11个,当时以“朝聚午散为圩,早晚营业为市”。农历一旬三圩,或一、四、七日;或二、五、八日,或三、六、九日、到万历年间,全县圩市增至44个。
齐杏圩民食救济社救济券背面盖有朱红篆书印章和凹凸白色钢印
“齐杏圩民食救济社凭票取米”券,是民国时期,齐杏圩民间慈善救济社,印发的救济困难或受灾民众的票证,面额“贰角”,也就是说凭此券可购买(免费或领取)当时价值贰角钱的大米,此票展示了顺德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齐杏圩还有“还金市”美名典故。当地历史文献记载,勒流大晚村一老妇,名卢苏氏在该圩市人群中拾到一包金子,没生贪念,而是坐在路边,等候主人来取。许久失主来寻找,妇人问清对方所失银子数量,对方答出准确数字,妇人立即归还失主。失主感其相助,许与酬谢,但老妇坚辞不受。
丢失黄金人名陈松,字鹤桥,杏坛马齐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中举人。为了答谢当年老妇人拾金不昧,特意制作了一块匾额,上刻“还金市”三字,悬挂于圩亭上。自此,人们称齐杏市为“还金市”,广泛传颂该市民众风格高尚、助人为乐、买卖公平、文明经商的好风气。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齐杏圩天天都是圩市,再没有一、四、七趁圩的概念了。(此文资料部分录自2014年8月10日《珠江商报》)(www.daowen.com)
齐杏圩民食救济社救济券背面盖有朱红篆书印章和凹凸白色钢印
“齐杏圩民食救济社凭票取米”券,是民国时期,齐杏圩民间慈善救济社,印发的救济困难或受灾民众的票证,面额“贰角”,也就是说凭此券可购买(免费或领取)当时价值贰角钱的大米,此票展示了顺德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齐杏圩还有“还金市”美名典故。当地历史文献记载,勒流大晚村一老妇,名卢苏氏在该圩市人群中拾到一包金子,没生贪念,而是坐在路边,等候主人来取。许久失主来寻找,妇人问清对方所失银子数量,对方答出准确数字,妇人立即归还失主。失主感其相助,许与酬谢,但老妇坚辞不受。
丢失黄金人名陈松,字鹤桥,杏坛马齐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中举人。为了答谢当年老妇人拾金不昧,特意制作了一块匾额,上刻“还金市”三字,悬挂于圩亭上。自此,人们称齐杏市为“还金市”,广泛传颂该市民众风格高尚、助人为乐、买卖公平、文明经商的好风气。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齐杏圩天天都是圩市,再没有一、四、七趁圩的概念了。(此文资料部分录自2014年8月10日《珠江商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