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我们在那次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我们来到这里,奉献那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在此地为那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人的永久眠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可是,就更深一层意义而言,我们是无从奉献这片土地的——无从使它成为圣地——也不可能把它变为人们景仰之所。那些在这里战斗的勇士,活着的和死去的,已使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远非我们的菲薄能力所能左右。世人会不大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此献身于我们面前所留存的伟大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要更坚定地致力于他们曾作最后全部贡献的那个事业——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 译文选自《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5年。
每年总统纪念日,美国人都要在林肯纪念堂台阶前举行纪念活动,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朗诵《葛底斯堡演说》。林肯留下的重要文字很多,《就职演说》、《解放奴隶公告》都是值得纪念的作品,为何《葛底斯堡演说》得到如此青睐?这篇演说是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1863年11月19日)的献词,只有272个字,持续两分钟,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在报纸上刊出才得到关注。该演说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因为它以简洁易懂的文字说出一个政府的理想。(www.daowen.com)
首先,在国家危难之际,《葛底斯堡演说》重申美国人所信奉的基本价值观。演讲词的开篇就说明“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的人都是生来平等的。”此时的八十七年前指的是1776年,这一年英属13个北美殖民地在《独立宣言》中宣告脱离宗主国的控制,它们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政府,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宪法,准确地说,它们尚未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林肯把1776年视为美国的建国之年,意在强调美国人的立国原则——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些理想和原则或多或少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美国1787年宪法就不得不默认奴隶制的存在。林肯在演讲词中避而不谈现实——南北分裂、伤亡惨重、经济停滞、人心涣散,他从美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入手,呼吁他们超越现实限制,实现建国理想。如果说《独立宣言》表明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那么《葛底斯堡演说》旨在推动这些原则在新时代的重生。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大规模内战对这个孕育于自由,并奉行人人生而平等之原则的国家是极大的考验,倘若北方战败,合众国将被瓦解。战争开始的前两年,北方的战况一直比较被动,葛底斯堡战役虽然扭转了这一局面,但因双方伤亡过重,士气低落,依然有舆论支持南方独立。为了不让“分裂的房子”倒塌,林肯为葛底斯堡国家公墓献词时不提谁胜谁负,也不讲南北方的差异,而是用共同的理想与价值观引导美国民众,以同根生长的情义打动所有人。
其次,《葛底斯堡演说》勇于打破陈规,推动新思想的诞生。在托马斯·杰斐逊的时代,治国精英可以坐而论道,大谈“人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乃人类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些并不影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蓄养奴隶,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把自由平等的理想与奴隶的无偿劳动联系起来。到了林肯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已经觉醒,共和制与奴隶制的矛盾已经成为公共舆论的中心议题,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意识到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至少是不道德的行为。林肯本人也很同情奴隶的遭遇,但他反复强调“我无意干扰奴隶制”,由于美国宪法默认了奴隶制的存在,作为总统,林肯尊重国家的根本大法,并没有因为现实需要或个人情感而轻易废止宪法。《解放奴隶公告》并非法律文本,它只是一项军事措施,即使在战时,林肯仍然谨守法律的边界。既然时代潮流已经推动社会的前进,林肯试图顺应这一潮流,并引领潮流的方向,他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提出“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究竟什么是“尚未完成的工作”?林肯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工作是指将内战继续下去,直至分出胜负。我们还可以设想这个工作是指将自由平等的信念惠及所有人,不分种族、不分贵贱。林肯从未说过要赋予黑奴以选举权,他很清楚黑奴所受的教育还不足以让他们马上成为能够参政的公民,黑奴真正的解放还有待时日。即便如此,林肯仍然说,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在林肯的时代很多人都反对让黑奴成为选民,但不会有人反对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凝聚人心、开拓未来。林肯以理想政府为目标,鼓励美国人维护联邦、重振自由。倘若一个政府真正做到为民所有、为民服务,它又怎会歧视人、奴役人呢?林肯的献词不仅纪念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也给所有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葛底斯堡演说》避开敏感的现实话题,以抽象的修辞探索未来之路。时常有美国论者批评林肯在关键问题上语意模糊,缺乏直抒胸臆的勇气。林肯一生确实不那么“坦率”,他从不轻易表态,有时让人捉摸不透,但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这样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直接冲突,时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益于引导大众的思考。假设《葛底斯堡演说》只是针对美国内战的具体问题,今天还会有多少读者对它感兴趣?该演说虽然是为纪念战争而发表的献词,但林肯在整个演讲词中只字未提当时血腥的战场、纷乱的社会,他只是举重若轻地鼓励人们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生活。林肯多次运用对照的修辞手法,“他们-我们”、“生者-死者”、“已有的-重建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从这些强烈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美国社会的变化,不难理解美国文化需要重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演讲似乎更像一部文学作品,在关键之处总有留白,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去阐释。
(魏 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