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已显著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金融服务的形态,其目的是让没有获得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不足的群体获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已显著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金融服务的形态,其目的是让没有获得金融服务和金融服务不足的群体获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地区的状况相比,数字金融使得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从覆盖的社会群体来看,数字金融的产品创新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使得金融服务的贵族属性大大降低,平民化趋势日益显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排他性相比,数字金融可以满足那些通常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人群的需求,从而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1. 中国数字支付及其出海探索

数字支付是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支付工具非现金化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革。随着可靠而高效的数字支付产品大量涌现,消费者现在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支付的便利。移动支付为购物、缴纳公用服务费用、银行账户查询、支付交通费、转账、购买理财产品和其他交易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许多消费者而言,数字支付已经取代了现金交易。无论是在现代化的商场或者是路边地摊,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支付。此外,由于使用数字支付,大量交易被记录下来,金融科技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收集和分析这些海量数据,进而更精准地为消费者设计和提供一系列成本低、可获得性高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中国,数字支付的技术路径有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和二维码支付两大类。虽然NFC 支付的诞生早于二维码支付,且理论上NFC 支付的安全性也高于二维码支付。但由于中国的支付标准之争,NFC 模式涉及的各链条协调困难,而二维码支付拥有明显的便利性和成本优势,目前中国的数字支付以二维码支付为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2],中国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达到82.9%。其中,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及银行机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最为迅速,2019 年上半年,银行金融机构移动支付434.24 亿笔,金额166.08 万亿元人民币,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3],2019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6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为15.2%。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中国移动市场处于明显领先的位置。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为54.5%,位列第一。腾讯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壹钱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9.5%、1.5%,位列第二和第三名。此外,中国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交易规模同比增速达55.6%;线下扫码支付交易规模环比增速约7.8%。线下扫码支付仍然在经历着从一二三线城市向更偏远闭塞城市以及从中部头部商户向庞大的长尾商户拓展的下沉过程。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进一步推广。2019 年上半年,农村地区发生网银支付业务63.54 亿笔,金额74.27 万亿元人民币;发生移动支付业务47.35 亿笔,金额31.17 万亿元人民币;银行机构办理农村电商支付业务3.57 亿笔,金额4,030.33 亿元人民币。因此未来由线下扫码支付下沉所带来的新的用户及支付规模的增长仍然十分可观。

同时,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也逐步向海外拓展。自2015 年起,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简称蚂蚁金服)就以“技术出海+当地合作伙伴”的模式,通过向当地合作伙伴技术输出和生态赋能,因地制宜地共同打造出当地人使用的“支付宝”。2018 年4 月,蚂蚁金服和孟加拉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bKash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bKash 成立于2010 年,是孟加拉国最大的电子钱包服务商,在城市和农村拥有18 万代理服务点,并拥有超过3,000 万注册账户,主要用于话费充值、汇款转账和线下支付,但其服务方式还停留在依靠手机短信的功能机时代。蚂蚁金服将通过分享技术和经验,携手bKash 共同打造孟加拉国本地版“支付宝”,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数字金融服务。此次双方战略合作后,bKash 将引入包括二维码支付在内的中国式移动支付解决方案。随着和bKash 开展合作,蚂蚁金服至今在境外已有九个本地钱包伙伴,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全球“9+1”新格局,共同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30 亿用户的市场。

2. 成本低、使用方便的数字信贷与数字理财

数字普惠金融使信贷变得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基于数字技术的交易记录奠定了个人信用的基础,使信用信息更加全面可靠。传统的信用体系只包含个人信贷记录。建立在交易数据之上的信用体系扩展了个人信用信息的维度,除信贷记录外,还可以涵盖消费、社交、纳税和社会道德行为等。与此同时,积累足够多数据的企业,纷纷对自己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打破了传统信用服务的垄断。快速发展的信用服务体系,一方面给个人信息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信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现代信用服务体系的建立。互联网信用服务已在免押金、先享后付、极速退款、分期付款以及服务优先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蚂蚁花呗”等在线信用贷款服务,使得以往获得服务不足的群体可拥有更便捷的融资渠道获得消费贷款。通过网络借贷、基于网络的供应链金融,一些网店店主、小微企业获得了经营过程中急需的贷款,这些贷款是帮助其拓展生意的关键,但往往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

数字化商业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多低成本、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产品,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基金理财产品。互联网为金融理财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使得原来只面向高端金融客户的服务更广泛地服务于普通群体。产品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创新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降低了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了有效服务更多客户的能力,并扩大了产品的可适用范围。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9 年6 月底,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达1.03 万亿元人民币,99%的投资主体为个人投资者,1,000 元人民币以下的投资者占比高达70%。类似的数字理财产品改变了传统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突破了传统理财产品的交易时间,具有高度分散的投资标的,保证了合理收益的同时提供了较高的流动性。从客户群体来看,数字理财实现了理财客户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同时,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其中。

3. 覆盖面广、品种多、价格可负担的数字保险

数字保险也叫保险科技(InsurTech),是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新突破。在互联网科技的带动下,数字保险积极参与共享经济的方方面面,在交通、医疗农业等领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传统保险依赖大数定律进行保险设计,同时保险产品往往大而全,大量细分的保障需求无法覆盖。而互联网保险以用户为中心,依托于互联网海量的用户数据,能够重塑传统保险公司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从保险类型来看,目前产品创新已不仅局限于互联网新型险,以车险、健康险寿险为主的传统险种也正在经历着互联网的重组再造。互联网不只扩大了保险服务的触达面,更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了价格的可负担性,同时变革了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www.daowen.com)

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安)为例,过去几年间,中国平安大力投入科技创新,“金融+科技”转型不断加速,孵化出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平安医保科技服务全国200 多个城市,涉及数亿人口的政府医保,提供控费等各类服务。科技创新也驱动中国平安在金融、医疗行业不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体验,强化风控,增强了核心业务竞争力。除中国平安外,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也是保险公司与科技结合的典型代表。保险公司不仅在内部成立科技子公司、设立创新部门,也在外部积极加强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合作。

在数字保险普及过程中,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信息的自媒体从业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自媒体作为第三方更为客观,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保险内容更易为用户接受;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也提供了接触更广阔用户的便利渠道。根据银河证券的研究数据[24],中国保险购买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2015—2017 年,“90 后”人均客单价增长了3 倍,由547 元人民币增长至2,193 元人民币。“80 后”“90 后”已成为保险购买的主力,他们对自媒体接受度更高,自媒体是向其普及保险内容的重要渠道之一。

4. 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百花齐放

在金融科技浪潮之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机构积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服务,创新推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载体,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第一,注重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系统改造。一是建设核心网络系统。建设银行耗时6 年建设了新一代核心系统。微众银行形成了“5 个生产数据中心+1 个异地应用级容灾中心”布局,构建了安全可控的分布式架构体系。新网银行建成了涵盖互联网架构的上百个业务和管理系统,支持业务的大流量、高并发需求。二是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工商银行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数据中心,并在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等多个领域开展联合创新。建设银行整合金融科技资源,设立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用于科技输出。三是注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工商银行成立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七大“创新实验室”,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第二,注重综合运用新兴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基于先进的信息系统,商业银行得以增强对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群体的服务能力,实现金融服务远程化、系统化、自动化、批量化。一是远程化客户识别。借助指纹、声纹、人脸识别等远程身份识别技术,商业银行可实现对客户的远程身份确认,客户不需要到银行即可完成金融业务。二是系统化获客。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商业银行改变了依靠客户经理获客的模式,变“坐商”为“行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基于内外部数据,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客户视角的多维度统一视图,推出客户“白名单”,实现系统化获客。三是自动化放贷。新网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做到了小微企业申请环节零纸质资料提供、零申贷成本,对科创企业、小微企业主等群体实现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网商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创了3 分钟在线申请、1 秒钟到账、0 人工干预的“310”模式。四是批量化服务。微众银行依托云通讯技术和智能客服机器人技术,上线了支持海量用户的智能客服平台,该平台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场景下为客户提供“安全、智能、精准”的服务。

第三,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升级。商业银行利用信息科技,为特定业务模式和客户群设计金融产品。一是依托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交易数据,打造供应链融资系统。中信银行“链”金融通过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生态圈”的经营模式,基于票据、经销、预付款等信息构建了线上供应链产品体系。工商银行的“线上供应链融资”应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全链条授信融资,能够服务更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农业银行打造了“小微e 贷”数字化产品体系,围绕“微捷贷”小额网络融资产品、“快捷贷”智能化融资产品和“链捷贷”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二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设计涉农贷款。建设银行基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生产者补贴等数据,构建了“裕农快贷”涉农产品体系,通过农业大数据与金融科技相融合,为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三是针对客户小额、高频融资需求,设计移动端小额信用贷款。新网银行的“好人贷”产品,实现了全天候在线化、自动化、智能化业务处理流程,该产品超过80%的客户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网商银行“多收多贷”的贷款服务,依托支付宝收钱码平台的收款数据,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客户收款越多,贷款额度也随之提高。四是为客户提供生活缴费、理财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将农村用户金融需求特点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先后拓展了农村公用事业缴费、彩票资金收付、农村养老金缴纳等“民生代理项目”。浦发银行通过建模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和投资金额,为客户精准推荐投资组合,并提供动态调仓提醒、涨跌提醒、投资分析等全方位理财智能服务。

第四,注重构建数字普惠金融良好生态。商业银行将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金融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发展格局,构建数字生态系统。一是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银行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建立了电子商务扶贫平台“善融商务”。围绕服务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农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惠农e 商”电商服务平台。二是改善公共服务。建设银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助政府建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不但方便了个人和企业办事,而且帮助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和监管能力。三是探索开放银行模式。利用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使金融服务融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建立全方位的金融生态体系,为普惠金融重点目标群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浦发银行通过API 技术将银行各类金融功能、数据能力以服务的方式,与外界进行对接合作,提供跨界金融服务。新网银行将银行服务以API 的形式嵌入合作伙伴APP内,满足客户多个领域的金融需求。[25]

5. 支持创新与防范风险双轨并行

从业务模式看,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支付领域发展较成熟,可以应用于海外市场。亚洲其他经济体的监管部门与企业也都对与中国企业合作持较欢迎的态度。但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中国的蚂蚁金服和腾讯、美国的亚马逊谷歌,都在积极布局东南亚与南亚的支付市场,并没有哪一家公司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有可能保持相对领先的地位。

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还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仍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主体力量,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低廉,更加具有普惠性和渗透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字金融产品都有利于消费者的福祉,或适合金融服务获取不足的群体的需要。例如,通过手机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数字化信贷产品可能会带来过度负债风险。这就需要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以应对与产品适当性等有关的数字金融风险。因此,政府应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要控制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应鼓励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积极成就,为创新提供适合的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