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代金石乐悬结构变化:发现汉墓出土乐悬钟磬结构不统一

汉代金石乐悬结构变化:发现汉墓出土乐悬钟磬结构不统一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与先秦时期一样,金石乐悬亦是礼乐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发现汉墓出土金石乐悬的钟磬的比例结构与乐悬排列结构并不统一,没有固定的规范标准。西汉到东汉,皆有金石乐器的出土,其主要有钟、磬、钲、铎、于这几种,这些出土的金石重器主要可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从汉代的大型诸侯王墓金石乐器的出土可以看出,此时乐悬的编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墓出土的乐悬有呈三面轩悬的可能。

汉代金石乐悬结构变化:发现汉墓出土乐悬钟磬结构不统一

汉代与先秦时期一样,金石乐悬亦是礼乐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发现汉墓出土金石乐悬的钟磬的比例结构与乐悬排列结构并不统一,没有固定的规范标准。

西汉东汉,皆有金石乐器的出土,其主要有钟、磬、钲、铎、于这几种,这些出土的金石重器主要可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从汉代的大型诸侯王墓金石乐器的出土可以看出,此时乐悬的编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洛庄王墓出土的金石乐悬,该墓第14号祭祀陪葬坑是一个专门乐器坑,经发掘者初步统计,出土的乐器达149件之多,超过了曾侯乙墓;乐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编钟、编磬、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等十余种,与曾侯乙墓相比,它不仅是出土乐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考古史上发现乐器数量最多的一次。该墓出土的乐悬有呈三面轩悬的可能。

【延伸阅读】

汉代不仅有很多著名的琴师,还有大批文人擅长弹琴,欣赏琴艺表演,琴曲的整理在汉代也成绩斐然,文学作品中描写琴艺表演的篇章也很多。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姻缘就得益于琴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只是记载相如“以琴心挑之”,并没有提到他在弹琴中演唱歌诗。到了南朝,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收入了琴歌二首,并说成是司马相如弹琴时所唱: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余悲。”

这首《凤求凰》后来成为男性求偶的固定用语。《琴歌》之所以把相如和文君比作鸟中之王的凤凰,固然是出自对两位才子佳人的喜爱,同时也和古代音乐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最初创制十二律的伶伦,听到凤凰的和鸣之后得到启示,根据和鸣声造出律管。《琴曲》作者把十二律起源的传说和相如的逸闻轶事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托名于相如、以凤求凰为意象的《琴歌》。

汉代整理的琴曲包括扬雄的《琴清英》,东汉末年蔡邕编纂的《琴操》也是研究汉代琴曲的重要资料。它把搜集到的琴曲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琴曲,共五曲,都以《诗经》的篇名为题,分别是《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二是操,共十二曲,分别是《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怀陵操》。三是引,共九曲,分别是《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思归引》、《霹雳引》、《走马引》、《箜篌引》、《琴引》、《楚引》。四是河间杂歌,共二十一曲。《琴操》选录了当时流行的主要琴曲,有歌辞,有题解,叙述每支琴曲的来源。但是也不是囊括了所有,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根据先秦的考古资料来看,“西周乐悬的钟磬编列数有3件、8件、9件、13件、16件等多种编列形式”,其中16件编列的发现较多。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是以16件编列为主的,而据作者研究,钮钟14甬钟5的配置可能为西汉时期编钟的一种组合形式。根据考古资料的研究发现,汉代可能为编钟19,编磬14或19的实例较多一些。但是,这与《后汉书·礼仪志》明器制度“钟十六,无虡。镈四,无虡。磬十六,无虡”的记载有所出入,所以究其真正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4]

西汉到东汉,皆有金石乐器的出土,其主要有钟、磬、钲、铎、于这几种,这些出土的金石重器主要可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从汉代的大型诸侯王墓金石乐器的出土可以看出,此时乐悬的编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洛庄王墓出土的金石乐悬,该墓第14号祭祀陪葬坑是一个专门乐器坑,经发掘者初步统计,出土的乐器达149件之多,超过了曾侯乙墓;乐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编钟、编磬、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等十余种,与曾侯乙墓相比,它不仅是出土乐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考古史上发现乐器数量最多的一次。该墓出土的乐悬有呈三面轩悬的可能。

【延伸阅读】

汉代不仅有很多著名的琴师,还有大批文人擅长弹琴,欣赏琴艺表演,琴曲的整理在汉代也成绩斐然,文学作品中描写琴艺表演的篇章也很多。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姻缘就得益于琴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只是记载相如“以琴心挑之”,并没有提到他在弹琴中演唱歌诗。到了南朝,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收入了琴歌二首,并说成是司马相如弹琴时所唱: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www.daowen.com)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余悲。”

这首《凤求凰》后来成为男性求偶的固定用语。《琴歌》之所以把相如和文君比作鸟中之王的凤凰,固然是出自对两位才子佳人的喜爱,同时也和古代音乐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最初创制十二律的伶伦,听到凤凰的和鸣之后得到启示,根据和鸣声造出律管。《琴曲》作者把十二律起源的传说和相如的逸闻轶事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托名于相如、以凤求凰为意象的《琴歌》。

汉代整理的琴曲包括扬雄的《琴清英》,东汉末年蔡邕编纂的《琴操》也是研究汉代琴曲的重要资料。它把搜集到的琴曲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琴曲,共五曲,都以《诗经》的篇名为题,分别是《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二是操,共十二曲,分别是《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怀陵操》。三是引,共九曲,分别是《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思归引》、《霹雳引》、《走马引》、《箜篌引》、《琴引》、《楚引》。四是河间杂歌,共二十一曲。《琴操》选录了当时流行的主要琴曲,有歌辞,有题解,叙述每支琴曲的来源。但是也不是囊括了所有,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根据先秦的考古资料来看,“西周乐悬的钟磬编列数有3件、8件、9件、13件、16件等多种编列形式”,其中16件编列的发现较多。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是以16件编列为主的,而据作者研究,钮钟14甬钟5的配置可能为西汉时期编钟的一种组合形式。根据考古资料的研究发现,汉代可能为编钟19,编磬14或19的实例较多一些。但是,这与《后汉书·礼仪志》明器制度“钟十六,无虡。镈四,无虡。磬十六,无虡”的记载有所出入,所以究其真正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4]

西汉到东汉,皆有金石乐器的出土,其主要有钟、磬、钲、铎、于这几种,这些出土的金石重器主要可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从汉代的大型诸侯王墓金石乐器的出土可以看出,此时乐悬的编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洛庄王墓出土的金石乐悬,该墓第14号祭祀陪葬坑是一个专门乐器坑,经发掘者初步统计,出土的乐器达149件之多,超过了曾侯乙墓;乐器的品种十分丰富,有编钟、编磬、于、钲、铃、串铃、瑟、建鼓、小扁鼓、悬鼓和笙等十余种,与曾侯乙墓相比,它不仅是出土乐器最多的一次,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考古史上发现乐器数量最多的一次。该墓出土的乐悬有呈三面轩悬的可能。

【延伸阅读】

汉代不仅有很多著名的琴师,还有大批文人擅长弹琴,欣赏琴艺表演,琴曲的整理在汉代也成绩斐然,文学作品中描写琴艺表演的篇章也很多。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姻缘就得益于琴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只是记载相如“以琴心挑之”,并没有提到他在弹琴中演唱歌诗。到了南朝,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收入了琴歌二首,并说成是司马相如弹琴时所唱: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心使余悲。”

这首《凤求凰》后来成为男性求偶的固定用语。《琴歌》之所以把相如和文君比作鸟中之王的凤凰,固然是出自对两位才子佳人的喜爱,同时也和古代音乐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最初创制十二律的伶伦,听到凤凰的和鸣之后得到启示,根据和鸣声造出律管。《琴曲》作者把十二律起源的传说和相如的逸闻轶事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托名于相如、以凤求凰为意象的《琴歌》。

汉代整理的琴曲包括扬雄的《琴清英》,东汉末年蔡邕编纂的《琴操》也是研究汉代琴曲的重要资料。它把搜集到的琴曲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琴曲,共五曲,都以《诗经》的篇名为题,分别是《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二是操,共十二曲,分别是《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怀陵操》。三是引,共九曲,分别是《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思归引》、《霹雳引》、《走马引》、《箜篌引》、《琴引》、《楚引》。四是河间杂歌,共二十一曲。《琴操》选录了当时流行的主要琴曲,有歌辞,有题解,叙述每支琴曲的来源。但是也不是囊括了所有,这里就不多做介绍。

根据先秦的考古资料来看,“西周乐悬的钟磬编列数有3件、8件、9件、13件、16件等多种编列形式”,其中16件编列的发现较多。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是以16件编列为主的,而据作者研究,钮钟14甬钟5的配置可能为西汉时期编钟的一种组合形式。根据考古资料的研究发现,汉代可能为编钟19,编磬14或19的实例较多一些。但是,这与《后汉书·礼仪志》明器制度“钟十六,无虡。镈四,无虡。磬十六,无虡”的记载有所出入,所以究其真正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