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铃-乐铃简介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铃-乐铃简介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耳测其音高约当B5.据此看来,它应当是乐铃。在铃中较容易鉴定为乐铃的是成组出现的编铃。图2-7陕西凤翔史家河遗址出土长乐富贵铃及铭文拓片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可见,1976年陕西扶风县庄白一号西周窖藏出土一套西周中期的编铃,这套铃共有七件,合范浑铸造,合瓦体,口凹而微侈,平顶,有一顶孔,体面饰有细阳线倒置兽面纹,仅尺寸略有不同。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铃-乐铃简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铃,令丁也。”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其所著《广雅疏证》卷八中说:“谓其声令丁然也。”在黄河流域的马家窑、仰韶、大汶口和龙山等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铃,周代以后铃出土较多,但极少可以确认为乐铃,大部分都是车、马、牛以及服饰与装饰用铃。

陕西凤翔纸坊史家河遗址出土一件铃,体形和纹饰与秦汉钮钟,特别是微型钮钟几乎是一致的,但顶中央有一圆孔,钟内附着半个生锈的球形铁舌,前后鼓部各铸四字,铭文“长乐富贵”、“延年益寿”,发音响亮圆润,延音较长。耳测其音高约当B5.据此看来,它应当是乐铃。

在铃中较容易鉴定为乐铃的是成组出现的编铃。(图2-7)

图2-7 陕西凤翔史家河遗址出土长乐富贵铃及铭文拓片

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可见,1976年陕西扶风县庄白一号西周窖藏出土一套西周中期的编铃,这套铃共有七件,合范浑铸造,合瓦体,口凹而微侈,平顶,有一顶孔,体面饰有细阳线倒置兽面纹,仅尺寸略有不同。(图2-8)

【延伸阅读】

《考工记·磬氏》载:“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股博,去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用数字表示如下:倨句=90°×1.5=135°;股博=1;股上边=1×2=2;鼓上边=1×3=3;鼓博=1×2/3=2/3=0.67;厚=2/3×1/3=2/9=0.22。根据上面文字可知,这里规定的磬只是半成品的磬,而非成品,因为后边还要进行打磨。”(www.daowen.com)

图2-8 1976年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编铃

【磬与礼乐文化】

石磬是一件礼乐合一的器物,其早期主要用于祭祀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中,发展到周代成为象征周代统治阶层权力和等级的礼仪重器,特悬之大磬成为王权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其余之磬皆为贵族所垄断,多用于雅乐。《周礼·春官·宗伯》做了严格的规定,说王者四面都有悬挂的乐器,诸侯除南方外,三面悬挂乐器,卿大夫东西两面悬挂乐器,士只有东面悬挂乐器。可见周代用乐制度的标准相当森严。在先秦时期,钟、磬一直是祭祀和宴饮活动中最隆重的乐器,磬乐在周代庙堂礼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据《论语·宪问》记载,极力维护礼乐制度的孔子也是击磬高手。

磬从出现直至发展到后来,其功能在不断地丰富,最初主要用于一种重要的通神施法工具,是政治与宗教权力的象征,后来用于乐舞的伴奏,以增强乐舞的节奏感,这些石磬一般与鼓类同出,在当时是一种节奏性乐器,有着极强的娱乐功能。石磬还被作为一种礼器,是等级地位的象征,表明墓主人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与宗教权力。

1973年,陕西扶风县刘家沟水库一号墓葬出土两件西周时期的铃,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合瓦形长方体,顶上有半环形钮,铃顶中间穿孔,铃内有球状铃铛,素面。两件仅尺寸略有不同,一件通高6.2厘米,重量95克;另一件通高7.9厘米,重量120克。

1995年,扶风县黄堆乡六十号墓葬也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铜铃,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周原博物馆。通高5.5厘米,铣间3.7厘米,鼓间2.7厘米,重量500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