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陶响器的发现及分布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陶响器的发现及分布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考古发现中有一种陶制的摇奏体鸣乐器,其形状不一,主要是通过腔体和内装的小球碰撞发出声音的,这种原始乐器,因不见于文献记载,又没有出现在后世的正规乐器中,在一些发掘报告中被称为陶球、空心球、陶铃、陶响铃或陶响器等,我们这里将其统称为陶响器。图1-24临潼姜寨遗址陶响器这种乐器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遗址中出现的数量最大,其次是墓葬,主要发现与黄河上中游、长江中下游三个地区。

早期考古发现中有一种陶制的摇奏体鸣乐器,其形状不一,主要是通过腔体和内装的小球碰撞发出声音的,这种原始乐器,因不见于文献记载,又没有出现在后世的正规乐器中,在一些发掘报告中被称为陶球、空心球、陶铃、陶响铃或陶响器等,我们这里将其统称为陶响器。

从结构上来说,它无疑是一种发音器具,夏鼐先生认为它是一种玩具,宋兆麟先生根据民族学和民俗学认为它既是玩具和乐器,又是娱乐工具。但从它的出土情况看,似乎不仅于此,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过两件响器,其中M358墓主人大多数为成年人,只有两个儿童,而且与它共存的乐器为两件陶埙,所以这件响器应为乐器无疑,在其他地区也发现过一些类似的陶响器,其墓主人有儿童也有成年人,在安徽潜山薛家岗一座随葬品丰富的成人墓中,发现有15件之多,有人推测它很有可能是被当作法器使用[21]。(图1-24)

图1-24 临潼姜寨遗址陶响器

这种乐器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遗址中出现的数量最大,其次是墓葬,主要发现与黄河上中游、长江中下游三个地区。

可以说,考古发现的史前音乐文物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吻合,乐器主要为陶质,且造型简单。但是,原始社会人类的音乐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简单音乐文物,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声音与生产生活劳动的模仿,各种音乐活动,都是伴随着那个时代生产生活劳动而产生的。这一时期出现的音乐文物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初始时期,是中国音乐文明光辉的开端。

【注释】

[1]刘东升、袁全猷:《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2]徐艺、孟华平:《中国礼乐文明之源——以史前乐舞遗存为例》,《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3]李纯一:《原始时代和商代的埙》,《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6]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7]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www.daowen.com)

[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9年第7期。

[9]吴钊:《陕西半坡、姜寨仰韶文化埙类乐器的音高测定及相关问题》;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0]黄厚明、陈云海:《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状况初探》,《中原文化》2002年第3期。

[11]戴彤心:《记华县井家堡仰韶文化角状陶号》,《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4期;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14]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15]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16]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卷第五·古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7]〔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

[18]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9]费伶伢:《新石器时代陶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3期。

[20]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21]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