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让教师们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多,范围更广,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带来便利。特别是农村小学,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会努力地寻找网上资源加以利用,其中以课文配图朗读示范居多。但由于老师们运用的时机不恰当,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反而浪费了教学时间,破坏了学生的文字感悟力和想象力。
比如,不管学段高低,老师们都喜欢在孩子初步接触课文时就播放视频或录音朗读,而且还提出要求:注意生字词。视频、录音朗读,生字词一般都没有特别标注,试问,学生怎么知道哪些字是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呢?同时,画面的呈现,让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过后再读文字,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就是其刚刚看到的画面,极不利于学生文字想象能力的培养。那么,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必要用吗?如果有,该什么时候用呢?对于学生一读就明白,头脑中可以很快想象出清晰画面的内容,这样的视频资源可以不用,应该让学生直面文本,边读文本边想象画面,才有意思。如果文本描述的是学生比较生疏的内容,也应该先让学生接触文本,想象文字描写的画面。当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渐渐地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的时候,再出现视频资源,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出示的画面一致或相似,如果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会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写实景实物实事一类的课文,在学生的理解难点中,可以呈现写真的视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强画面感。如,湘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木偶戏》,现在的孩子很难看到现场版的木偶戏了,要想象出文字描写的准确画面有一定难度,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适时出现相对应的木偶戏视频,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木偶戏的精彩。再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不用搀扶》时,运用的几段视频、音频资源就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第一段:帕尔曼的几张半身特写照片。通过帕尔曼阳光、充满激情的照片与他残疾的肢体形成的强烈对比,让学生体会帕尔曼乐观坚强的人格魅力。第二段:截取帕尔曼在人民大会堂演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帕尔曼“无与伦比”的美妙琴声,以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并借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段:伴随着帕尔曼优美的小提琴演奏曲朗读课文,情境的创设富有浪漫唯美的气氛,让学生在其中感受文字、品味文字。(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