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社会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这种文本的阅读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创新能力。对于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关注几个核心的要素:第一,论述类文本是需要阐述观点的,这就存在观点“对不对”的问题。因此,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就不能脱离这些内容。下面的案例就试图体现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在当代社会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这种文本的阅读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活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创新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体现在五个方面:①创造性。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独立性、分散性、新颖性。②系统性。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③深刻性。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敏捷性。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⑤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指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能恰当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具有概括和迁移能力,善于运用规律,触类旁通,获得合理而灵活的答案。为了通过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创新能力的创造性、系统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上获得系统的训练,就需要通过“内容”“方法”和“原理”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选择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考试大纲要求能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些要求也就成为论述类文本教学的参考和依据,但它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论述类文本要求“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还是相差了一大截。

对于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关注几个核心的要素:

第一,论述类文本是需要阐述观点的,这就存在观点“对不对”的问题。

第二,阐述观点需要借助于材料,这就存在材料“对不对”“好不好”和“够不够”的问题。

第三,用材料来论证观点,这又存在材料能否证明观点的问题。

对于读者来说,又存在一个批判性阅读的问题,同意还是反对观点?怎么看待材料的正确性、适应性、充分性?怎么看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衔接性?

因此,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就不能脱离这些内容。下面的案例就试图体现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拿来主义》教学内容设计样章:

说明: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粤教版、苏教版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只是在选用的时候做了不同的处理。粤教版将《拿来主义》当作议论文处理,单元导语要求“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苏教版将其处理成“拿来与接纳”的文明对话,单元导语要求“树立负责的态度,把握科学的观点,掌握翔实的教材,运用有效的论说方法”;而人教版把《拿来主义》当成杂文,单元导语要求“从结构思路入手,分析文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将材料与观点密切结合;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和阐发”。对教材进行不同的处置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但问题是:哪种教学内容的选择更符合论述类文本的内在特质?王荣生从语文教材的角度将《拿来主义》当作杂文来处理,从杂文的针对性和观点的适应性上切入文本,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

预习提示

1.你还记得以前读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来再读读那些杂文,也可以和《拿来主义》这篇杂文进行比较阅读。

2.你喜欢杂文吗?除了鲁迅的杂文,你还看过别的作家写的杂文吗?有的话请举几个例子。

3.认真将《拿来主义》读两遍,掌握生字和生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通过查找资料、同学讨论或其他方式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整体感悟

1.在这篇杂文中,鲁迅先生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运用了哪些材料?

2.“针砭时弊、革故鼎新”是杂文的主要特征。对于《拿来主义》来说,它“针砭”了哪些“时弊”?“革”了哪些“故”?“鼎”了哪些“新”?

文本研读

一、解题:关于《拿来主义》

思考:什么是“主义”?“拿来”能够称作一种“主义”吗?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拿来主义”作为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的内容,如果换一个标题,可以是什么?比较这些标题的优劣。

二、关于杂文的批判性

杂文针砭时弊。请阅读课文的第一、二段,分析杂文的批判性。

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而高扬“拿来主义”,请联系拓展阅读材料之一《敢拿来善辨识防走样》,谈谈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对待“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三、关于杂文的观点

1.朗读课文第三至七段,思考以下问题:

(1)鲁迅对待“送去”抱有怎样的态度?

(2)“抛来”与“抛给”有什么差异?“抛给”与“送来”是不是同样的意思?鲁迅对待“送来”是什么态度?

2.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1)“学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

(2)“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一句话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妥当吗?

(3)“他占有,挑选”中的“占有”与“挑选”是什么关系?这句话与上文中“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这一段是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3.朗读最后一段,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而两个段落的“总之”?为什么?

(2)“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与“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这一句是对“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概括,你同意吗?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

(3)最后一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句,形成对比的关系。其中第一个分句和第二个分句之间作者用了一个逗号,这个逗号为什么不用句号?

四、关于杂文的创作艺术

1.参阅链接材料之一的穿插论述方法。有人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体现了鲁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式不可取,正反面穿插进行,它就好比本来是一个拳头,穿插论述以后就变成了十个指头,这无疑分散了论述的力度。你怎么看待这种论述方法?

2.根据链接材料之五,分析本书的“典型形象”是什么?作者对这一“典型形象”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一“典型形象”对于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3.根据链接材料之六,你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能不能运用“关键词语”的解读方法?如果不可以的话,请说明理由;如果可以的话,请举例说明。

链接之一:穿插论述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采用了穿插论述的方式。其中正反两面是相反关系,又是破与立、因与果的关系。批判“送去主义”和“送来”是从现象到实质,提出“拿来主义”则先论点后论述。前半部分批判,后半部分阐述,批判击其要害,阐述有骨有肉。正反两面承接照应,转换自然。第七段为文章枢纽,针对“送去”和“送来”的种种弊害,明确观点,引出阐述。《拿来主义》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才识卓绝,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

链接之二:错误的文本解读方法

(1)断章取义。不从主旨去整体理解和把握,只截取语言片段进行片面理解。

(2)混淆范围。夸大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www.daowen.com)

(3)以偏概全。把一方面或一部分的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4)张冠李戴。即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把乙的特点说成是甲的特点。

(5)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6)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7)无中生有。即凭空捏造原文没有的说法或理解。

(8)偷换概念。将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转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和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链接之三: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1)“相同特点”是论证方法成立的前提,,就无法进行类推。

(2)“比较类推”是论证方法的标志,没有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观点的目的。

(3)“已知事物”是论证方法的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也就难以达到证明观点的目的。

2.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

链接之四:鲁迅杂文的艺术

杂文的语言要一语中的。鲁迅杂文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故意破坏语法规则,制造出不和谐的“拗体”,以达到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包括: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文白夹杂、雅俗杂用、词语故意配合不当等。

链接之五:鲁迅杂文的艺术

杂文思想开掘的起点,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杂文思维更重归纳,而非演绎,最平凡的、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杂文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只是这类日常生活传闻,人们茶余饭后姑宴言之,姑妾听之,并不在心;杂文家则不,他偏要仔细琢磨,品味,认真“勘探”一番。“勘探”也有两种,有的只满足于探寻表层,比如“从雷峰塔倒掉看出破除迷信的重要”之类,浅尝即止;真正的杂文家则不,他要“勘探”到最底层,最广阔处,即鲁迅所说:“开掘要深。”

链接之六:鲁迅杂文的艺术

在《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都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果联系到鲁迅的其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语”是鲁迅高频率地不断使用的,成为鲁迅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而每一个(或每一组)“关键词语”(“单位观念”“单位意象”)又是揭示着“人”的某种生存境遇、困惑,可以称之为“存在的编码”。

例如,“沉默”“忘却”“真的猛士”等。阅读、分析,正应该从这里入手。

钱理群:《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拓展运用

1.阅读鲁迅其他的杂文,或参考《杂文报》阅读当今社会的杂文,分析这些杂文又是怎样体现“针砭时弊、革故漏新”的?

2.根据所学过的杂文的体式,尝试写一篇杂文。

拓展阅读

1.康式昭:《敢拿来·善辨识·防走样——重读鲁迅<拿来主义>》,《求是》1994年15期,第32-35页。

2.钱理群:《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200页。

3.钱理群:《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选自《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8页。

下面将基于《拿来主义》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来说明论述类文本中应该怎样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语言训练的目标。

第一,纵观近年的论述文考试的选文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现实性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点放在杂文上面,这是有据可依的。

广义的杂文包括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杂文的内容庞杂,但作用十分突出,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指出:“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因此很符合“文以载道”的内在要求。

杂文不像论文那样板着面孔、一本正经的样子,而通过幽默讽刺的文笔来论述事实,阐述道理,给人以轻松之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感受到教化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杂文也不像评论那样就事论事,而是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等艺术手法来体现作者的创造力,从而凸显杂文“针砭时弊”的艺术功力。与此同时,与论文和评论的“专业性”相比,杂文走的是“草根”路线,给人以平民化之感,能让不同程度的人从杂文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生命力量和人生感悟。因此,无论是从杂文的文体特征还是艺术手法来说,它都具有其他论述类文本所没有的生命力。从学生的成长需要来看,毕竟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从事专业性的论文写作和评论写作的机会不大,而且从事这方面的专业阅读的机会也不多,即使可能有这方面的需要,也可以通过以后的日常专业训练来获得。专业阅读或写作的能力基本上不需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来完成,这是以后有需要的专业人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只需要通过广义的杂文文本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尽管这个目标能否通过语文考试的手段实现是另外一回事,但将论述类文本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教学的正确路径。

第二,就杂文的文体特征来看,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杂文的论辩又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典型形象”的选择上,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从中窥探出“时代的眉目”。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因此,在阅读欣赏杂文时需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以小见大;②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虚实结合;③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开合自如;④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一般来说,阅读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

然而,优秀的杂文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因此,即使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同样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鲁迅杂文是逻辑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完美结合,严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刺,被瞿秋白称为“文艺性的论文”。

鲁迅的杂文创作体现了以下特征,阅读鉴赏时也需要重点关注。

(1)以个含类。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来形象地引出或涵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得出切实的思想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形象性与理性原则彼此融合,相互统一,运用联想、借喻、想象等手法,寓理性判断于形象事例中,使理性逻辑形象地展开。

(3)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充分体现了鲁迅的心灵勇气和现实战斗精神。

(4)现实战斗精神与艺术审美功能相统一。杂文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活的思想和行动的艺术,成为鲁迅民族良心和伟大作家人格的写照。

(5)语言雅俗共用,幽默诙谐,曲折冷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第三,对于《拿来主义》案例来看,文本的研读注重于细部分析和整体观照。上文中已经阐述了杂文的文体特征和艺术特征,这为杂文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就是杂文的教学内容需要注重于文本的细部分析和整体观照。杂文是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方式最终将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比如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就能够很好地体现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结合。因此,对杂文文本的细部分析和整体观照也就应该体现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结合。

本案例中的细部分析主要体现在文本研读的前三个部分:解题、杂文的批判性和杂文的观点。这些内容通过细节性的语言分析体现了杂文的逻辑性特征。这种分析不仅体现在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也体现在具体的某一个句子或者词语甚至某一个标点符号的阐述分析上,比如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总之”的分析就属于从总体上把握文本,而最后一句话中标点符号的分析就属于具体的细节阐述。无论是对文本的总体阐述还是具体的细节阐述,都意在凸显杂文的逻辑性特征。杂文的逻辑性通过语言体现了出来,而对语言的逻辑性进行分析就能很好地体现杂文的艺术特征,从而为学生提高对杂文文体的认识创造条件。

对杂文的整体观照主要体现在本案例文本研读中的杂文创作艺术的探求上。整体观照的内容不仅体现了杂文的语言艺术,更体现了杂文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的有机结合。文本为杂文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结合提供了研讨的材料,而链接材料则通过理论的提炼和概括揭示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从而体现了方法论选择的普适性和有效性,比如杂文的穿插论证方法,类比和比喻论证方法,“典型形象”的选择,“关键词语”的“单位意向”等。借助于“例子”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实现链接材料中“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对链接材料中的“方法”选择的揭示,进而通过文本中的“例子”来论证,这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选择为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多样化和创新性的可能。

无论是细部分析还是整体观照,都始终没有脱离语言训练的轨道。通过语言训练,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讲解—分析—评价—规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实现了“基本知识—方式方法—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的内在提升,获得了学生从“语识—语义—语用—语感”的发展演变,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