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知识预设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知识预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具体所指。“怎么办”就是让学生找到发现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恰当方法,并能实现方法的运用自如。只有这样的知识选择才能够体现作为背景知识的价值。只有语文教师在知识预设的过程中具备清晰的课程意识,从学科知识结构、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三个范畴厘清语文知识的具体指向,语文教学才会迈入“科学性”的轨道。

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知识预设的重要性

王荣生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建构》中区分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三个概念,而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阐述是:“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其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更换。”

此处的“语文教学内容”的概念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的。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那么语文教学内容又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

(1)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师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进入学生学习的视野。

(2)语文教师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在学生身上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照单全收、部分吸收部分抛弃、全部抛弃、照单全收后生成新的内容、部分吸收后形成新的内容、全部抛弃后形成新的内容。出现何种情况的可能性是随机的,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其中“抛弃”又有几种不同情况:弄不懂而不得不抛弃、反对而抛弃、没有动力而放弃、受到干扰而不知不觉抛弃。“形成新的内容”也有几种不同情况:与原来内容相关、与原来内容相反、与原来内容毫无瓜葛。

(3)学生A与学生B面对同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同样的语文教学内容,但两个人之间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完全一样、完全不一样、部分一样部分不一样,这三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取决于语文教师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具体的差异性千差万别,完全一样和完全不一样两种情况的发生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当一个语文教师面对班上几十个不同需求的学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语文教师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教师所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千差万别,这就有可能给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现实的困境。实际上,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杂乱无章”“少慢差费”等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困境的具体体现。(www.daowen.com)

那么,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具有共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满足个性化的学生需求。这个问题其实比如何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来得更直接、更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当然,如何选择语文教学内容是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语境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头雾水的情况下,要想解决“如何通过具有共性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来满足个性化的学生需求”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不可能的问题,我们却必须面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语文教材呈现错误的教学内容被语文教师纠正从而在课堂上呈现了正确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呈现错误的教学内容却被学生纠正而导致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呈现了正确的教学内容却对不同学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等等。这些情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离“科学性”还相差十万八千里,而这与“艺术性”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出现了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如果与语文教师毫无瓜葛的话,这样的语文教学确实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只有“科学性”才能保证语文教学实现最低的目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只有实现了“培养”的目标,语文教学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训练也就成为必然的方法论依据。这就为教师提出了现实的难题: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何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刚好归结到上文提到的“训练”的三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办和为什么,即内容、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具体所指。“怎么办”就是让学生找到发现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恰当方法,并能实现方法的运用自如。“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知识背后的逻辑基础,也就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实现对知识产生的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要让学生知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就必须首先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通过恰当的内容选择和方法指导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必须有清晰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论依据。语文教学内容的课程理论依据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科知识结构、学生成长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这样的知识选择才能够体现作为背景知识的价值。无论缺少哪个方面的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都是残缺的,不科学的。

学科知识结构意味着语文教师需要找到选择教学内容的知识论依据:选择什么知识、怎样选择知识、选择知识的依据何在。学生成长需要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具备主体性的依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学生成长的需要,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哪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中哪些还不知道、用什么办法使其掌握等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答案。社会发展需要则意味着学生成长的指向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将来的视野,从而为面向将来的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只有语文教师在知识预设的过程中具备清晰的课程意识,从学科知识结构、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三个范畴厘清语文知识的具体指向,语文教学才会迈入“科学性”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