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陈述如下:“阐述教学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生产)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简述为:“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张振国主编的《教学目标实验与研究》中将教学目标阐述为:“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或者说是经过具体教学过程所期望学生发生的具体变化。”
这些定义体现了教学目标三个范畴的规定:①教学目标相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言;②教学目标相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③教学目标相对于学生发生的具体变化而言。这些定义都是基于泰勒原理的四环套“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而来的。
语文教学目标也同样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三个范畴: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从教学目标的三个范畴来看: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先在性、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现在性、学生变化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很显然,教学目标的存在就是指向于学生的,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是教学目标存在的根本依据。而教学内容的先在性是通过语文教材具体体现出来的,标准通用的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确定性体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先在性。当然,教学目标是确定语文教材的客观依据,这是泰勒原理所揭示的。作为依据的教学目标是相对于语文教材的编撰而言的,对于教学中的语文教材而言,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凭借,因此就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在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实现的关系。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当下的。
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三个维度来考量教学目标的现实性意味着教学目标的产生和实现都是基于真实的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的现实性指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生的实际变化——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个表述中将“语言”和“文字”并列的意图为了凸显文字的重要性,而且“语言文字”这个说法也是经常使用的,符合语言惯常使用的逻辑。更重要的是,这一说法如果没有必要的说明就会引起理论上的困境: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吗?语文课程培养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之间有没有差异?当前语文教学目标模糊性依然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在语文教材中体现出来。
语文教材直接呈现的是教材内容,但教学内容却是教材内容的支撑。缺乏教学内容支撑的教材就缺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使教材内容能够实现教学的价值,语文教材就必须体现恰当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恰当地呈现出来。(www.daowen.com)
语文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不同的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目标的现实性指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三个范畴,因此,三维教学目标的阐述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变化的范畴来考量。
教学内容的先在性意味着三维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语文教材体现出来。知识指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状况,此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存在差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背景知识都需要学生掌握,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并不一定要在语文教材中全部以背景知识呈现出来。能力指向背景知识呈现的水平和状态。与背景知识呈现的直接性相比,能力的呈现是隐性的,它表现为语文教材中语言运用以及语言本身的科学性和审美性。或者说,能力在语文教学内容层面主要是以语文教材编者的状态呈现出来。背景知识的呈现状态是需要语文教材编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当前的语文教材编辑却几乎没有关注这一点。背景知识的呈现状态可以体现出语文教材编者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关注过程。只有始终很好地关注语文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在语文教材中呈现出流程化的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具有逻辑的关联性和同质性。方法就是呈现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的方法,这需要语文教学予以特别对待。语文教学目标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能力的养成始终离不开方法的指引,而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呈现的方法就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样本。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始终是决定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如何呈现、为何呈现、呈现多少的根本依据。
教学过程的现在性则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指向言语活动本身,而学生的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退隐到了教学过程的幕后。这样的指向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为建构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如果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角度反思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可以发现三个维度之间体现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知识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教学内容,能力则是在教学内容掌握过程中所养成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就演变成了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过程和“怎样运用语言”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演变成了在感悟和理解教学内容呈现的“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体和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