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是山东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在遥远的春秋时代,它曾是鲁国的国都,因孔子故里而闻名于世。
每天清晨,曲阜以古老的开城仪式迎接当天的“朝圣者”。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演绎着3000年前周朝的贵族教育——培养君子的六项才艺,简称“六艺”。
古老的城墙下是千百年积淀的文化表达。这种表达早已成为很多曲阜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刘海洋是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中餐行政总厨。他要在另一个“舞台”上展开自己的表达。
后厨房里,刘海洋和他的团队尝试用六道凉菜体现“六艺”的文化内涵。他们希望能跳脱传统菜肴的格局,凭借创意与想象,展现出食材丰富的可能性。
曲阜的开城仪式
1、2 六艺——御。一枚枚普通大枣,在厨师的巧手下,就可以穿越千年,化身为孔子时代的车轮,表达六艺中的“御”
3 六艺——数。八卦形状的“数”的凉菜,客人基本都会眼前一亮,这代表阴阳五行,是“数”的另一种含义
4 六艺——礼
5 六艺——书。象征“书”的凉菜,结合了“蔬菜之王”芦笋和“菌中皇后”竹荪,分别富含氨基酸和核苷酸,堪称鲜味的皇家级搭配
无论形似还是神似,对厨师来说,有一个追求始终不变,那就是味道。
精致的食材,高超的刀工,似乎正契合了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耳熟能详的八个字,真实的本意却并不为多数人知道。“食”就是一碗饭,“精”就是完整的米粒。将带壳的谷物放到食臼里舂,有一些就打成粉了。“脍”就是生牛肉,孔子时代没有锋利的钢刀、片刀,只有青铜制的刀。即使再认真地切,一片肉大概也要100克。可以想象,这八个字,在春秋时代,绝非普通百姓能讲究起的,也不应该是孔子对自己饮食的追求。孔子曾说“君子谋道不谋食”,2500多年前,提倡“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的孔子为何会说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八个字?
每天,孔庙大成殿都会上演一场祭祀礼仪。春秋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作为礼乐文明的最后守望者,孔子游行天下,毕生理想就是恢复周礼。而最大的礼就是祭祀。祭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拿出精心制作的美食奉献给祖先神灵,传递世人的敬畏与感恩。
孔庙大成殿,祭祀孔子的中心地
祭祀的时候,孔子说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八个字,即供奉祖先要追求精细和完美,如此才能得到祖先的保佑,祭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距今久远的时代,祭祀就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食的诞生。人们为了体现对祖先的虔诚,供品越来越讲究,一路追求,终于在人间造就一门鲜味的艺术。(www.daowen.com)
孔子的后代将这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在“天下第一家”的豪门,诞生了独具一格的孔府菜。尽管菜品琳琅满目,但关键的调鲜秘籍是一道汤。
对于做孔府菜的刘海洋来说,后厨房里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准备高汤。刘海洋每天会很早过来,就是为了那锅汤。一锅高汤的准备在一个人的厨房展开,这是为一天中所有菜肴奠定鲜味基础的重要时刻。
孔府菜
从古至今,全世界的大厨们在各自摸索下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提鲜秘籍——高汤。高汤是做菜的魂,一招“鲜”,吃遍天。
孔府的历代厨师,从经年累月的实践中,挑选出肥硕而年老的鸡鸭作为孔府三套汤的首选食材。它们的氨基酸含量超出很多肉类,这正是形成鲜味的核心物质,但并非唯一。加入干贝,汤的鲜味会放大数倍,而这神奇的效果来自于干贝中的核苷酸。
上千年来,就算对分子概念一无所知,世世代代负责掌厨的人,都能凭借直觉,搭配出引爆鲜味的协作团队。剩下的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一锅高汤的诞生,要历经厨房中几度烟火交织的繁忙。长久熬煮和不停搅拌,分解了肉类中的大部分蛋白质,鲜味元素充分释放。
高汤是孔府佳肴背后的秘密,更是浓缩了中国数千年鲜味文化的经典符号。
厨房是厨师挑战自我的地方。孔府扣肉如出一辙的刀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规中矩,但鲜味的升级却需要不拘一格。
告别儒家文化,鲜味旅程的下一站是塑造了中国人另一种精神气质的长江流域。
1 高汤是厨师们的提鲜秘籍
2 提鲜的各种香料
3 孔府扣肉如出一辙的刀工
4 孔府扣肉。白灵菇和虫草花属于菌类,自身有鲜味,烤干的雪菜能把多余的油分全部都吸收到原材料里,使孔府扣肉吃起来不肥不腻,更加鲜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