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学术单元的多维度标签研究

基于学术单元的多维度标签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知识组织的框架下,人们重新审视了分面组配分类法,认为分面组配分类法与其他的文献组织方法相比,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知识组织的显著特点。当初阮冈纳赞提出《冒号分类法》正是受到了具有知识组织特点的一种被称为“梅加诺积木”的玩具的启发。所谓公众分类法,又称大众分类法、分众分类法,也即标签。用分面组配思想对标签进行控制,也是本书的主要思想。

基于学术单元的多维度标签研究

在知识组织的框架下,人们重新审视了分面组配分类法,认为分面组配分类法与其他的文献组织方法相比,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知识组织的显著特点。知识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相对对立的知识点(知识因子、知识单元)组成一个具有相性、层次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当初阮冈纳赞提出《冒号分类法》正是受到了具有知识组织特点的一种被称为“梅加诺积木”的玩具的启发。这种积木玩具由机轮、螺丝、螺母、条杆、带槽板条等标准零部件构成,通过对这些标准零部件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不同的标准零部件实际上就是一些独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因子,通过对这些知识单元或知识因子进行重组,便产生了不同的知识组合(知识单元)或新的知识。阮冈纳赞受此启发,从知识组织的角度将作为知识单元与知识因子的概念分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和时间五个分面(五个知识范畴)来对文献这个知识单元进行组织。五个知识范畴实际上就是五个内涵较大的知识单元,他试图用这五个知识单元来分析、归纳、整理与组织文献及文献中所含的知识。据此,我们可以说分面组配分类法从它的思想初衷来看是一种知识组织方法。[28]

最接近于本书思想的是王朋等人撰写的《基于分面组配思想的公众分类法改进》[29]。所谓公众分类法,又称大众分类法、分众分类法,也即标签。用分面组配思想对标签进行控制,也是本书的主要思想。王朋等人认为将分面分类思想引入公众分类法,按照知识的范畴把整个标签系统划分为若干分面(如时间分面、地域分面、事物分面、类型分面等),并细分为更多的亚面(如时间分面可分为背景时间、生产时间等),从而可以使用不同分面的标签进行组配来实现对某个资源的标引。在标引过程中,用户按照“分面—亚面”的引导选择或定义标签,同时可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分面,但是一个分面下的标签总数不能超过一个固定值。这种基于公众分类法的分面分类改进可以称为“分面—公众分类法”。

在“分面—公众分类法”中,具体标签的选择和定义仍然由网络大众参与和主导,保持了公众分类法标签系统的鲜活性和动态性,使它能够适应网络信息急剧增长和更新的特点,同时又使整个标签系统具备较严格和规范的体系结构。一个标签组内的标签不再是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彼此支持,这提高了标签系统描述资源主题概念的能力。分面公众分类法的标签系统结构不再是平面、缺乏体系的,而是形成了“分面—亚面—标签”的等级结构,具备了相当的系统性。同时,标签通过“分面—亚面”的组配和分类提高了系统对复杂知识的组织能力。就整个资源分类系统而言,“分面—公众分类法”对标签顺序、标签数量的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引的一致性,提高标签的规范性和质量。在信息检索的前台工作中,用户对不同分面的检索词进行自由组配,可以达到概念的高度专指。在信息检索的后台工作中,按照分面分别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取交集,可以在保证查准率的同时保证较高的查全率

笔者完全赞同上述的意见,不过上述意见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见,目前尚未据此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笔者也曾撰文讨论用分面分类法对标签进行后控的问题,笔者在《数字图书馆分类法新论》[30]中,提出标签和“分面组配分类法”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其实是一个多维度(或称多个分面)的标签,它利用维度的概念去规范标签,又让标签在维度内保证其自由度,是一种让标签发挥其学术分类作用的最主要方法,也是今后“数字图书馆分类法”发展的主要方向。笔者提出了与上述“分面—公众分类法”不同的名称——“多维度标签”,同时也认为它是一种分类法,但只能用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所以也称为“数字图书馆分类法”。

除了理论探讨外,《数字图书馆分类法新论》还提出了一组新的分类法,针对学术文献的范畴,主要为“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时间”“空间”“作者”等,这也是本书下一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注释】

[1]周荣庭,郑彬.分众分类:网络时代的新型信息分类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3):72-75.

[2]隆捷.基于标签的互联网自由分类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15.

[3]朱烨.基于窄分众分类法构建学科网摘门户初探[J].图书・情报・知识,2007(1):74-78.

[4]隆捷.基于标签的互联网自由分类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14-15.

[5]李爱国.三种学术标签系统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2):114 116.

[6]吴丹,王艳妮.社会标签的规范性研究——学术论文标注[J].图书馆,2012(1):85 88.

[7]黄晨.Lib2.0的观念与变革——以维基(Wiki)和标签(Tag)为例[J].图书馆杂志,2007(8):36 39.

[8]Manish G,Rui L,Zhijun Y.An overview of social tagging and applications[J].Social Network Data Analytics,2011:296 447.

[9]傅丽君.社会化标签与分类集成的信息导航结构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11.

[10]史永元,曹殿举,等.图书分类学[M].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编印,1981:68-73.

[11]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1957)[M]//图书分类学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35- 243.

[12]宋克强,许培基.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4 5.

[13]白应国.图书分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191.(www.daowen.com)

[14]尚克聪.《冒号分类法》特点简析[J].图书馆学研究,1990(1):36-41.

[15]宋克强,许培基.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6.

[16]吴人珊译的《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将之译为“层”,宋克强著的《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将之称为“巡”,本书取“轮”,认为轮更符合概念的中文意义。

[17]塞克德瓦.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M].吴人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6.

[18]宋克强,许培基.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363-549.

[19]刘家祜.西方组配分类法的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4(4):15-20.

[20]袁勇.布利斯《书目分类法》评价[J].图书与情报,1988(3):24 29.

[21]马张华.从等级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式——布利斯《书目分类法》分面改造初探(上)[J].图书馆学研究,1989(3):56 61.

[22]黄筱玲.从《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2版)》看《资料法》的分面改造[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1):23-25,64.

[23]戴维民.《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二版评价[J].图书馆学通讯,1989(1):45,65-71.

[24]于彩云.关于冒号分类法与Yahoo分类关系的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3):107-109,165.

[25]张琪玉.概念分面组配型自动分类系统[J].图书馆学刊,2002(6):9-10.

[26]熊爱民,张丽君.谈情报检索语言的分类主题一体化和分面组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8-90,103.

[27]陈立华.冒号分类法中的分面序列原理与自然语言检索的关系及其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22-24.

[28]王新,孔健.重新认识分面组配分类法在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3(9):947-949.

[29]王朋,李盈,王林.基于分面组配思想的公众分类法改进[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6):34-36.

[30]韩松涛.数字图书馆分类法新论[J].图书馆杂志,2011(10):36 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