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5月5日,立夏。
因为前一晚有初夏的雷暴,今日的天空便像被洗过了一样,清爽澄净。窗外的阳光明亮炽烈,这是个适宜坐在窗前读书的好日子。我把自己的这一天,全部交付给了本书。虽然书名很“学术”,但内容非常鲜活。我拥一窗阳光,安安静静地读她,满心喜悦。
是的,我一直在呼唤这样的一本书。不仅为自己,也为更多的朋友。
因为这么多年来,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年轻的教师非常急切地向我“求教”:君姐,教科研对一线教师,是不是必需的?教科研这么高大上的事情我们一线教师真的能行吗?普通教师真的有可能做出有分量的教科研成果吗?
年复一年地面对此类问题,我因此向年轻人推荐过不少的语文专业杂志,也用心地传授过一些专业写作的方法。我自己,也有部分著作可以作为示范,但总还是觉得不满意。我便一直在上下求索:最适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科研之路到底在哪里?能否有一个成熟的研究成果模板,能让年轻人一眼就看到教科研的门径,找到教科研的出路,获得教科研的信心?
而当我通读完本书后,特别是我亲身经历了这本书诞生前后的一些细节后,我发现我找到了答案:对教科研有困惑的朋友们,请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吧!这就是一本关于教科研的超级“小红书”呢。读懂了、读透了这本书,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骈句”的田野研究成果,你会从中发现,中小学一线的教学科研,可以经由课堂,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生命品质,可以经由教科研,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纯度。
好吧,请让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阅读发现:本书中的教科研奥妙是:因为聚焦,所以有力量。
第一个奥妙:好奇—聚焦。专业的聚焦,来源于专业的好奇心。
我想先说说这本书的“前世今生”,那些珍贵的片段于你,一定有启发。
这本书正式出版,是在今年,2021年。但我第一次知道她,是四年以前了。
2017年,受清华委派,我从北京南下,到东莞的清澜山学校任教。到了松山湖,很快认识了当地的一批语文教师。松山湖实验中学周琼平副校长,就是其中一位。我这个人,向来对“领导”有一些畏惧,但对周校长,却感觉天然亲近。因为,大家聚会的时候,玩的聊的,都是语文。第一次小聚,他用来“佐菜”的,居然就是他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大困惑——关于骈句。虽然四年过去了,但当时他那书生气很浓的天真的较劲儿依旧历历在目,他一脸郑重地跟我探讨:“骈句”这东西,一直就是语文界的一笔糊涂账啊,各种说法语焉不详,各种理论也多有矛盾之处。他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少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斤斤计较”地一句一句跟我讨论:“王老师,你怎么看?你怎么看?”他还摩拳擦掌地告诉我,他准备再找几个功力深厚的朋友,一起对骈句的问题进行一番“刨根问底”。他塞给我一篇论文,说是他的初步研究成果,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见。
我当时被他追问得冷汗直冒。说实在的,我很惊喜,也很惭愧。惊喜是因为周校长的这个困惑,也曾经是我的困惑。我也曾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骈句”这个领域是有很大的研究空白的。但惭愧的是,这样的念头,一闪即逝了,我从此没有再去深究过。
现在终于有人向这个“空白”正式挑战了!
从2017年的一篇论文,到现在22万字的一本书稿。那片关于“骈句”的空白,被周校长他们耕耘成了一片芳草茵茵的沃土。
亲爱的朋友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教学科研,一点儿都不“高大上”!我们只要以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只要永远拥有对语文的、对教育的好奇心,就会发现富有价值的科研话题是源源不断的。而我们如果能够及时地把这些思考记录下来,并且开始研究,那我们就可能拥有了自己教科研的“第一桶金”。
是的,所谓教科研,不过就是我们养成了带着好奇的心理和探究的意识,进入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现场的习惯。我们总有困惑,而且穷追不舍。这种状态,就是教科研的状态。而一旦拥有了这种状态,我们就会发现,庸常的教育时光开始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不再是只会拉磨转圈的勤奋的牛马了,探索让我们开始成为创造者。
教科研的源动力是什么?就是好奇心!而专业领域的好奇心,就是一种对专业困惑的专业化聚焦——主动地“内观”和主动地“觉知”。
爱因斯坦说:“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罢了。”长期的好奇与追问就这样让我们的研究聚焦点自然而然浮出水面。我们因之而成为研究者,因之而走向一段难忘的旅程。
第二个奥妙:聚焦—突围。因为聚焦,我们会发现自我内在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因为聚焦,所以我们拥有了突围的力量。
据我的观察,一线教师做教科研,往往存在着三个误区;而这三个误区,都要靠“聚焦力”来解决。
第一个误区是只跟随潮流走。比如现在流行语文的核心素养,便动辄“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干啥都简单地往上边靠,以为这就是教研了。但其实,新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达,都是概念式、起点式的,里边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一扇门,推开这扇门,还有无数扇门。聪明的教师,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第二个误区是只跟着团队走。一个有追求的学校,一个有追求的教研组,是一定有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教研目标和教研呈现形式的。比如,我们清澜山学校,每一个月都有“创新课展示”。“创新”,应该就是我们学校的教研追求之一,而“课堂展示”,则是我们学校重要的教研形式。可能每一位教师都会自觉地想,我该如何把“创新”呈现在我的课堂上,但这不够。我们还应该追问,“创新”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我现阶段的课堂追求创新着力点在哪里?我该如何持续地坚守这个着力点和思考这个着力点?我们一向习惯于团队的引领,但团队的理念也常常是抽象的,只有个人才是具体的。团队能够提供的是大方向,具体在什么问题上去落地,还需要我们自己再思考、再寻找。
第三个误区是只跟着别人走。在我们周围,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教研领导。打开网络,翻开各种教研杂志,在教研的潮头,肯定还有不少的“教研明星”。他们对我们有引领作用,但可能客观上也会形成干扰。千百年来,我们的文化特点,潜意识中是“呼唤”我们从众的。如何做到不复制别人的思想,如何做到自己的思想不被控制,也是需要自己的文化定力和教研定力的。
要规避这三个误区,都需要在“聚焦”上用力。第一个层面——发现并且紧紧守住属于自己的研究小阵地。第二个层面——创新研究框架、强大研究向心力。我折服于本书作者们,就因为本书在聚焦的追求上,非常鲜明,非常笃定。
先说第一层面。聚焦,首先表现为教研力量不分散,教研情绪不动荡,教研者不怀疑、不纠结、不犹豫、不彷徨。教研者一旦发现了自己的教研兴趣点所在,就要把这个兴趣点打造为自己的教研着力点,一头扎下去,深耕、精耕、久耕,不变化、不抛弃、不放弃。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教研者需要把力量持续地投入到教研着力点上,就只围绕着这个点做文章。就像本书作者们的“骈句研究”,一旦驻扎于此,就要长时间地心无旁骛、无怨无悔。从此一双眼就成了“骈句眼”,一颗心成了“骈句心”。看什么都能看到骈句,想什么都能想到骈句。
只有这样的聚焦,才能持续产生教研能量:骈句的相关信息,因此而源源不断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关于骈句的相关智慧,才会源源不断地爆发——而在聚焦以前,未必看得见,未必想得到。(www.daowen.com)
这个层面的聚焦,其实就是时间和热情的加持,是对自己专业好奇心的忠诚与养护。没有聚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会自然发生;而第二层面的聚焦,所谓的创新研究框架和强大研究向心力,自然也不可能逐渐“生长”出来。
我读本书,好像慢慢地被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关于“骈句”,我是略知一二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就语文知识体系中这么小的一个知识点,发掘进去、发散开来,居然会创造出那么一个多姿多彩的广阔世界。
你看,本书作者们研究到最后,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他们的核心思想是:虽然目前中学修辞体系中没有正式列入骈句辞格,只是称其为“对称句”;但实际上骈句与对偶、排比等都是常用修辞手法,骈句从视觉上和听觉上都起到了美化语言表达的作用。他们认为,骈句修辞,是一种常用修辞格,是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有同字相对的两句话。它是一种讲求均衡的语言艺术,要求文字的对称,重视声韵的和谐。广义的骈句是一种句式,包括对偶修辞和狭义的骈句;而狭义的骈句是一种修辞格,它不包括对偶。骈句语言修辞价值非常明显,应用极为广泛;所以,应该给予其常用修辞格的地位。
这几个老师,多么勇敢。他们振臂一呼,要创造一种新的修辞方法呢!他们哪里仅仅是在思考论证一个语文现象,他们何尝不是在填补一项语文的空白,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那他们,是经历了什么样的研究,才敢如此“胆大妄为”的呢?
本书中有两个角度: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他们非常严谨地论证了骈句修辞的语言价值,经由各个层面的精细对比,厘清了骈句的修辞学概念。在实践上,他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中学骈句教学探索。作为一线教师,这是我最佩服的一部分:骈句修辞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中学语文课文名篇骈句修辞赏析,中学语文教师骈句运用与创作案例……他们没有轻视理论,也没有困于理论。书中那些生动的实践案例,让本书和一般的修辞学书籍拉开了距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她是中学教师们联手完成的作品,她不缺乏理论的高度,但更有一线田野的气质。她的表达,既有书院式的典雅端庄,更有田野里的平实活泼。读这本书,不会“啃”得你头疼欲裂,只会让你“赏”出会心微笑。
这就是聚焦的魅力:这本书,是那么的“小”,小到“骈句”之外,似乎并无其他。几位作者,低调、含蓄、舍得。几年的珍贵光阴,就那么全力倾注于一个词语上。他们没有旁逸斜出,更遑论移情别恋。在教科研上,他们要得那么少。但这本书,又那么“大”。“骈句”是他们创造的小太阳,在这轮小太阳的辐射之下,语文的世界、语文教育者的世界,丰富、斑斓、博大。
读这本书,经由专业探索,我还想到很多:人生很长,如果没有方向,我们就会迷茫。但人生又很短,如果不聚焦,我们可能忙碌一生而无所得。教研的聚焦,会直接带来生命能量的聚焦。我们的人生,会因为“不散乱”、会因为“专注”而呈现出新的气象。
这三位可敬的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爱的最善于“聚焦”的人。
周琼平副校长是一个做事相当专注、相当聚焦的人。爱语文,即使当了校领导,依旧深爱;爱上“骈句”,就深入研究,并终成“正果”;他还超爱摄影、爱乒乓球。一旦爱上,就是不离不弃,如痴如醉。在摄影圈里,在乒乓球台上,都成了“业余里的专业”。周校长就是这样,若爱,深深爱;若研,深深研。教得聚焦,研得聚焦,更活得聚焦。因为聚焦,所以精彩。
周剑光副校长,跟周琼平副校长在东莞中学同事多年,同样是一位活得聚焦、活得有趣的人。比如他热爱自驾旅行,仅是川西,就自驾去过不下十次;又曾经在一年内三赴云南自驾。活得聚焦的人,不仅灵魂在路上,身体也一定会努力在路上。他从教的时间与周琼平副校长相比,不算长,却也辗转过多所学校,所任职务也不断变化和升迁,但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思考与写作。在语文上,他聚焦“情感与智慧参与的教学”,做了十多项很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带出十几位考取清北的学生。因为聚焦,所以有趣。
黄安生校长是长安中学校长,是周琼平副校长20多年的老友,年近六旬,仍活力四射,不言等待退休,而言迎接退休。其对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聚焦之准、聚焦之深,让人叹为观止。他先后担任麻涌中学副校长和长安中学校长,尤其在长安中学,将一个落后的学校变成了老百姓心中口碑极佳的学校,创造了许多高考奇迹。同时,黄校长也是富有情趣的人,讲话非常幽默风趣,交际沟通极具技巧。爱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桌球,还是个游泳好手,喜读历史、哲学,爱写诗歌、散文,号称“全球通”,喜谈上下千年天文地理,“玩”语文、“玩”生活,把紧张的工作融入有趣的生活中。
从三位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活法和他的教研之法,就是这么息息相通的。
生命的能量和教研的能量,就是这样互相打通、互相成全的。所以,这本书,这些人,都让我看到,活得纯粹,研得纯粹,才有力量,才会出成果。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朋友们读到这本书,读懂创造这本书的几位可敬可爱的语文人,并且因之而获得教科研的力量和智慧:
首先,像他们一样,珍惜自己的教研好奇心,发现自己的教研兴趣点,并且把这个兴趣点聚焦为自己的教研着力点;然后,坚持思考,坚持实践,坚持总结,坚持提升。只要这样做了,慢慢地,我们的每一位青年人,便都会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后花园”。有了“花园”的老师,他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他的教研能量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再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像周老师们一样,有勇气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教学风格和教育意趣等逐步深挖自我,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研特色和语文教学风格。
若能如此,善莫大焉!
我相信,这才是周老师们最终的心愿:经由教科研,发现自我,成为自我。
以此贺本书的出版。
王 君
2021年5月5日于东莞松山湖畔
由式⑥知,打开K3后活塞上升直到B的顶部为止,此时p2为p'2=p0。
(iii)设加热后活塞下方气体的压强为p3,气体温度从T1=300K升高到T2=320K的等容过程中,由查理定律,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