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神家园:人们的精神动力源泉!

精神家园:人们的精神动力源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而精神家园就是人们精神动力的源泉。在我们遭遇坎坷和困境时,在面对内在的欲望和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发生冲突的时候,精神家园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战胜困难、奋勇前进、超越现实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源泉。对社会来讲,共有精神家园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27]人的行为需要一种动力来驱使和推动。而精神家园就是人们精神动力的源泉。它激励着人们要坚持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使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精神境界提升中获得永恒的价值。如当年王勃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顾炎武明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毛主席要求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雷锋将人生的意义归纳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铁人王进喜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当代先进党员干部郑培民不避艰险修建湘西山区公路;等等。尽管以上每个个体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体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的力量,他们的干劲,都是来自他们的精神动力即心中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种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几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一以贯之的精神动力,而这种动力正是来自他们的精神家园。在我们遭遇坎坷和困境时,在面对内在的欲望和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发生冲突的时候,精神家园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战胜困难、奋勇前进、超越现实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源泉。

对社会来讲,共有精神家园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崇敬是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成为最为基本的家庭责任,热爱集体和他人成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保家卫国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职责,爱国主义则成为人们对家园感的最重要表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而绵延至今,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这份热爱。这份热爱化为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华儿女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革命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精神。新时期,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其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紧紧依靠着党中央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注释】

[1]参见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马克思:《美学(新亚美利亚百科全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5]《史铁生——轮与轨》,《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6日。

[6]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页。

[7][美]乔治·萨顿著,江晓原、刘兵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页。

[9]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文集·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10]康德:《实用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11]转引自詹小美:《民族精神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4页。

[12]弗洛姆著,冯川主编:《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3]詹小美:《民族精神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4页。(www.daowen.com)

[14]詹小美:《民族精神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5]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16]《左传》成公四年。

[17]欧阳康主编:《民族精神——精神家园的内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8]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9]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4页。

[2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23]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3页。

[25]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27]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