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庆日报与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大型采访回顾

重庆日报与重庆晨报君从何处来大型采访回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挖掘重庆移民历史,留住百姓乡愁,2014年5月31日,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与重庆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重庆晨报》一起派出采访报道组,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麻城,由此拉开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采访报道的序幕。从6月4日至6月17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以一个整版或大半个版的体量,每天连续推出“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

为挖掘重庆移民历史,留住百姓乡愁,2014年5月31日,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与重庆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重庆晨报》一起派出采访报道组,前往湖北省黄冈市麻城,由此拉开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采访报道的序幕。

采访组深入湖北、重庆1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采写报道体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反响之强烈,是近年来少见的。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3期以“重庆日报与所属子报开展联合报道一举多得”为题高度肯定了这组报道。

一、为什么要推这组报道?

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具有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媒体如何挖掘?

发生在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对于如今的川渝百姓来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重庆文化学者认为,从文化、经济、习俗、建筑特色等方面来看,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四川”,特别是从清初到清代中叶的这一次,可以说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在当下,重温先祖跋山涉水、不惧艰险、忍辱负重、开拓创新的历史故事,对于推动重庆的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5月上旬,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专家、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勇,提到麻城寻根,慰藉乡愁之事。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与重庆晨报负责人姜春勇商议敲定,共同派出采访报道组,重走移民迁徙路,实地采写系列报道,为重庆直辖17周年献礼。反复讨论后,两报策划了这次重走“湖广填四川”先祖迁徙之路的采访,以图文并茂的报道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

二、用双脚丈量移民走过的土地

采访组在消化了大量专著及资料后,最终定下采访线路:沿高速路抵达麻城——川渝百姓心中的祖籍地“孝感乡”,找寻当年的陆路和水路出发地,然后沿水路找到举水河入江口,再进入重庆境内,沿移民进川足迹重走当年迁徙之路。

从6月4日至6月17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以一个整版或大半个版的体量,每天连续推出“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在6月18日重庆直辖纪念日当天,两报同时推出特刊,其后又推出后续报道。

“湖广填四川”短短五个字背后,是一部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移民史。如何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这段艰辛的移民史?

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团风县,我们实地走访古码头古道,用双脚丈量数百年前移民走过的土地,于是有了《蜀道难 难不住君从湖广来》《江水长,长不过填川路迢迢》等报道。依据大量史实,结合实地走访,我们还原了“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尽艰辛,让读者对移民的坚韧、勇敢和勤劳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重庆市巫山县、云阳县、奉节县、涪陵区,数百年后,移民的后裔已经在先祖开垦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生活,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那一份“乡愁”。《江上风清 与君共住江之岸》就是采访组进入重庆境内后采写的报道。从云阳县三个异姓家族抱团迁徙入川,“拟制共生”七代人,亲如一家,充分展示了移民先祖的博大智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带着“质疑”的态度寻真相

川渝的湖广移民后裔,大多数都声称自己的祖籍是“麻城孝感乡”。“麻城孝感”已成为“湖广填四川”的一个文化符号。

今天,湖北境内有麻城,亦有孝感,但麻城市为黄冈市下属的县级市,孝感市却是地级市。麻城辖区内,并没有“孝感乡”。

那历史上的“麻城孝感乡”今何在,它的过去、现状怎样?

采访中,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麻城市“湖广填川孝感乡现象”研究会会长凌礼潮告诉记者,麻城曾设置有孝感乡,只是在历朝历代的政权更迭中,孝感乡被并入其他乡镇,因而在今天的麻城市辖区内已找不到“孝感乡”的建制。

于是,我们在清朝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中找到: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明)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

既然“麻城县孝感乡”建制早在(明)成化八年(1472)就被撤销,为何80%的湖广移民都坚称自己的祖籍就是“麻城孝感乡”?

经过多方采访求证,我们采信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曹树基关于移民“冒籍”和“误籍”的说法。于是有了《君自孝感来,孝感在何方?》《麻城孝感乡,到底在哪里》等报道。(www.daowen.com)

那今天的麻城孝感乡又是什么模样呢?

记者在麻城多方探寻,很遗憾的是“孝感已不复旧模样”!

当年的孝感乡都沈家庄,在无数移民携家带口离乡而去后,也从繁华富庶转为没落。今天,沈家庄村只是江汉平原上无数村落之一,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凋敝没落。

而当年移民重镇歧亭,已经难寻当年的古道旧居,现代化的痕迹正快速抹去人们残存的记忆。有很多川渝人孝感寻根,却发现很难将现实中的场景与祖辈相传的故土相对应。

时光老去,沧海桑田变幻。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怎样才能让传统街区、光黄古道和古码头继续承载移民们数百年的乡愁?

于是有了《岁月有痕——君从“孝感”来,“孝感”不复旧模样》的报道。

四、“寻根”“乡愁”成为网络热词

在重庆,乃至本次采访报道的起点湖北麻城,“寻根”与“乡愁”,已经成为网络热词。

从6月4日到17日,不到半个月时间,仅仅是重庆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平台,“君从何处来”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就已达到130.1万人次。算上腾讯微博平台的数据,两大微博平台“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的阅读量已超过250万人次。重庆晨报则推出航拍视频资料10多条,重庆晨网还专门制作了集图文视频于一体的网络专题。根据统计,有超过千万人次阅读了此次报道。

从网友在微博上的评论可以看出,此次系列报道吸引了川渝两地乃至周边省市大量网民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主要采访地之一的湖北省麻城市,@麻城微客 这一微博账号每天都在转发和评论我们的报道,对前方记者的敬业精神大加赞赏:“记者们辛苦了!记着常回家看看……@重庆晨报@重庆日报”

新浪微博网友@渐悟声:“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采访组结束了麻城的寻根之旅,刚刚踏上了下一站移民入川之路!周主任、鞠主任一行记者们辛苦了!记着常回家看看……”

系列报道从始至终,都广受众多网站关注,被广泛转载。

此外,因为看到系列报道而去麻城“寻根”的川渝地区寻根者人数迅速增长,其中还有美籍华人。对此,凌礼潮表示,随着“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更广泛的传播,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激起更多人的寻根情结。

五、报道让移民史变成“显学”

《重庆日报》与《重庆晨报》两家报社,分别派出采访组,一起采访,各自写作,每天见报同一主题报道。重庆媒体之间全新的合作形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表示,报道史料翔实,可读性强,是今人对历史上的故乡传说的现实回应与求真探索。它真实记录了川渝民众对于移民故乡的眷恋,将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反映出来了。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广会馆管理处研究员岳精柱认为,报道富有人文气息,将百姓关注的话题和移民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也“让学术走出了象牙塔,来到百姓中间”。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则表示,系列报道正在让移民史变成“显学”,借助媒体的力量,移民史学科正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则把这组《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放入麻城市移民博物馆,永久收藏。

应该说,“君从何处来”大型系列报道的广受好评,在一开始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透过这组报道,我们感到,作为媒体,更应该关注一座城市几千年的文化,关注百姓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富含人文情怀的报道。

(《重庆日报》周芹、陈维灯,《重庆晨报》郎清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