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流传现状调查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流传现状调查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在清末、民国的地方志中,有不少文献记录了“麻城孝感乡”现象在当地流传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论著依据这些记录,对“麻城孝感乡”现象在全川的流传状况进行了统计。在田野调查中,课题组人员走访了当地大量民众,搜集和阅览了大批民间族谱,踏访了许多与麻城孝感乡传说有关的墓葬与遗迹,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与信息。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的流传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清末、民国的地方志中,有不少文献记录了“麻城孝感乡”现象在当地流传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论著依据这些记录,对“麻城孝感乡”现象在全川的流传状况进行了统计。[20]然而,这种举例式的统计仍不能回答在今川、渝地区究竟有多大比例的人群自称祖籍来自于麻城孝感乡的问题。不过,这并不妨碍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统计口径来进行推测。例如,有学者以四川一个乡作统计,称灌县柳街乡的32个姓氏中,来自麻城孝感乡的为25姓,其人口占全乡的80%。[21]有学者以一个县作统计,称元末明初移入忠县(今属重庆市)的姓氏,来自湖广籍的共141姓,占全部姓氏的87.57%。其中麻城县籍112姓,占全部湖广籍姓氏的79.43%;载明为“湖广麻城孝感乡”籍者78姓,占麻城县籍姓氏的69.64。[22]20世纪40~5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丁声树、杨时逢和四川方言调查组的学者们,选择的调查点遍及四川省的160个市县,达219处之多。据统计,在遍布全川的219个调查点中,除了3个点分别属于湘方言(遂宁拦江镇)、客方言(华阳龙潭寺)、北方官话西昌)外,其余216个调查点都属于官话方言的四川话。而这些说四川话的汉族人,几乎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湖北麻城来的。不仅如此,就是各族人民杂居的地方,如康定、雅江、丹巴、越西、喜德、马尔康等州县,乃至于地处凉山的越西的讲彝语的彝胞,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成都话”,他们自称成都人,说是从湖北麻城来的。[23]上述这些统计数据,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课题组为了增加对此项研究的现实关怀性,决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拟通过采用现代流行的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网络问卷等方法,对孝感乡现象在当代的流传状况进行调查,以期能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更加切实的了解和认识。于是,这就有了以下相关调查的情况和结果的问世。

(二)田野调查

课题组为掌握川渝民间对麻城孝感乡祖籍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曾经分批次派出相关成员到川、渝地区从事田野调查,足迹遍及四川和重庆的许多乡镇。在田野调查中,课题组人员走访了当地大量民众,搜集和阅览了大批民间族谱,踏访了许多与麻城孝感乡传说有关的墓葬与遗迹,获得了不少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与信息。下面,仅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介绍相关的行程与收获,以备深入研讨之用。

2009年2月24日,课题组一行来到遂宁蓬溪县黑柏沟考察。黑柏沟为清代名相张鹏翮家族的祖居地。据民国《张氏族谱》载,张氏家族入川始祖为张万,原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之绿柳村(今湖北省麻城市龙池桥街道办事处白塔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四川黑柏沟。张万卒后葬黑柏沟大樟树湾,至今墓葬、祠堂尚存。张万墓前原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现仅存下半部,“张公讳万之墓”“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等字样依稀可辨。在课题组与该县家谱研究中心专家及地方文史爱好者的座谈中,他们大都谈及祖先来自麻城孝感乡。

2010年2月1日,课题组成员来到成都新都区马家镇状元村,访遇明代杨升庵第13世裔孙杨崇逸老人(男,82岁)及其儿子杨德力。据他们讲述,元末明初因欧祥之乱,由江西庐陵迁至湖北麻城孝感乡,在孝感乡居住20多年,先祖杨世贤又由麻城孝感乡迁来四川繁衍发展,杨升庵为世贤第6世孙,到杨崇逸已是第13代。当问及其认同的祖籍地是哪里,杨崇逸老人回答是江西庐陵,因为祖先一直生活在江西,在麻城孝感乡只生活了20多年。同样一个问题其子杨德力则认为祖籍地应该为麻城孝感乡,理由是祖先就是由麻城孝感乡迁来四川的。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父子二人的回答不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2010年3月4日,课题组成员驱车来到名山县双河金鼓村,村上居民称其祖先是清朝时来自麻城孝感苦竹碥。金鼓村山腰有一座郑孤贞墓,碑系名山县级保护文物,墓碑上文字载:“明成化元年(1465年)乙酉卯月建碑”,“可考者,荥阳侯,荥阳后者,讳孤贞,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也。”根据民国《名山县新志·士女二·流寓》与《郑氏族谱》记载,“荥阳侯”郑孤贞,系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在明初“靖难之役”后,誓死不愿效力燕王朱棣。为了寻访建文帝,带着妻儿老小一起来到四川雅安偏僻的名山县,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孤贞”,墓碑背面有“孤坟属南想未忘楚,一身不北知欲吞燕”,足可证其事。避难入川的郑氏,为策周全,混迹于众多“麻城孝感乡”人中,自称麻城孝感乡。通过诸多访问,我们得知当地百姓大都言祖籍麻城孝感乡。另据调查,名山马岭镇上的大姓主要为彭、林、杨,全镇80%的家族都来自麻城孝感乡。

2010年4月4日,课题组驱车来到隆昌云顶寨寻访郭氏后裔。50多岁的郭严非常健谈,谈起祖先的创业历史更是记忆深刻。他说祖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并表示非常认同祖籍为麻城孝感乡的事实。后查阅县档案馆《郭氏族谱》,上载:“1369年(明洪武二年),道明祖(生于1314)率孟一、孟二、孟三、孟四、孟五、孟六六子举家从湖广麻城孝感出发……”辗转迁徙,来到四川。查阅档案馆《隆昌云顶寨史料》也记载:“明洪武四年,郭孟四从湖北麻城举家来川,挑行李于云顶山垭,因衣箩滚于山下,遂断决定居于此。”

2010年国庆节期间,课题组成员来到崇州市街子镇老街茶馆、崇州怀远镇老年活动中心和老酒馆开展现场调查,获得大量来自当地民间对湖广填四川历史与孝感乡移民传说的信息,证明当地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麻城孝感乡具有相当高的认知。[24]在崇州怀远镇的访谈中得知,蒋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四川本地人。本地有人云:“蒋、苟、董,牟,蛮子种”,推知他们可能是清以前当地的土著家族。

2011年4月19日,课题组成员来到隆昌县金鹅镇,访问了洪武四年八月迁居大佛坎的王氏家族的后裔王维远先生,获赠民国《王氏宗谱》;踏访了王氏家族祖先的祖地李市镇大佛坎。4月20日,实地调查了明初湖广移民家族聚居地——与李市镇接壤的泸县嘉明镇。6月1日,课题组成员访问了明清以来麻城移民聚居之区——与贵州临境的重庆市綦江区东溪古镇,参观考察了文物保护单位——移民后裔陈洪义于同治年间创办的“麻乡约民信局”,等等。

(三)网上论坛调查(www.daowen.com)

网上论坛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也是现代社会调查不可忽视的一片沃土。课题组为了解“麻城孝感乡”现象的流传状况,调查设计了一份简短的问卷,挂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网站上(详见下文)。尽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深入考证,但网友在论坛或博客上给出了自己家族的相关信息、发表了不少感情真挚的言论,讲述了许多口耳相传的“湖广麻城”或“麻城孝感乡”故事,这些传说都保存在他们先辈及本人的记忆之中。我们曾跟踪天涯论坛的一个有关祖籍“麻城孝感乡”的帖子,从它开贴后仅一个多月,就拥有32406次的阅读次数,1873次的回帖量,总字数达到47000字,成为了贴库网的热门帖子。网友们于凌晨两三点还在讨论发自内心深处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这些精神层次问题的高度关注。此外,在一些相关的博客文章中,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赴麻城孝感乡寻根问祖的见闻感受,情感真挚,文笔细腻,满怀对祖宗先人的尊崇敬畏之情,引来无数跟帖和回函,获得了读者的共鸣。显然,“麻城孝感乡”已然成为网络论坛热议的一个焦点问题。

(四)网上问卷调查

课题组设计的网上问卷,共有9个问题,意在了解人们对麻城孝感乡的关注、认知程度,对于寻根问祖的需求状况,剖析参与调研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由于此类调查没有要求注明被调查人的居住状况,因此无法通过问卷直接了解“麻城孝感乡”现象的流传范围,但却可以有助于了解“麻城孝感乡”现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认知,人们对于寻根问祖有多大的需求,对于共同祖籍现象的意义如何评估,等等。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共回收问卷299份。[25]考虑社会科学院网的专业性,其传播范围和点击人数本身有限,因此能有如此多的人群关注此现象,并点击网站,参与问卷调查,实属不易。问卷设计的9个问题,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属于对孝感乡现象关注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您听说过麻城孝感乡吗?”,在299人中有273人听说过,占到91.3%;对“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麻城孝感乡的?”的问题,有101人回答通过老人口传得知,60人回答通过翻看家谱得知,18人回答通过邻里相传,21人回答通过其他文献资料得知麻城孝感乡,还有99人回答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人,绝大多数不仅知道孝感乡现象,而且通过填写问卷,表达了对此现象的关注与重视。

第二类,属于对孝感乡祖籍认知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您的祖籍是麻城孝感乡吗?”的问题,有164人回答“是”,有135人回答“不是”。对“您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从孝感乡迁来的吗?”的问题,有141人选择回答“相信”,有75人选择回答“不相信”,有43人选择回答“半信半疑”,有40人选择回答“不好说”。上述统计数据表明,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54.85%人坦承祖籍是麻城孝感乡,另有45.15%的人明确表示祖籍不是孝感乡。不管祖籍是否为孝感乡,但作为调查对象,他们都参与调查并填写了问卷,表达了其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第三类,属于对寻根问祖愿望与其意义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时间、经济条件允许,您打算去孝感乡看看祖先生活过的土地吗(寻根)?”一问中,有151人选择了“有打算”,101人选择了“没有打算”,47人选择了“不好说”。这说明表示不打算寻根的人数,只占调查总数的33.78%。在“您认为共同的祖地情结对增进同乡的情谊有作用吗?”一问中,有218人选择了“有”,29人选择了“没有”,52人选择了“不好说”,这表明被调查人群,不管祖籍是否为孝感乡,也不管对孝感乡是否相信,他们都是充分肯定祖籍认同的积极作用的。在“您听说过有关现代四川人、重庆人去麻城寻根的事情吗?”一问中,有142人选择“听说过一些”,132人选择了“没听说过”,还有25人选择了“听说过较多”,表明川渝地区到麻城寻根还是引起了一定社会反响的。

第四类,属于对被调查人群文化、年龄状况的调查。由于网上调查对象是以能够上网者为基本人群,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锁定其为高文化结构和60岁以下年龄群。经过调查,证实关注和认同麻城孝感乡现象的,主要集中在高中与大学文化程度共有99人,占表明文化程度人数107人的92.5%,年龄在20岁至60岁共有181人,占总人数的60%(详见表1)。

表1:“麻城孝感乡”网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续表

网络调查具有跨地域的特点,固然可以吸引较为广泛的人群参与对调查项目的关注,但由于参与调查的人员并非来自社区居住点,因此无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定点分析。如果能够采取传统的定点调查的方式,通过向一定地区的定点对象发放问卷获取统计数据,这样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相得益彰,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麻城孝感乡”现象的流传情况。为此,课题组决定在网络调查的基础上,又采取社会学的统计方法,通过向相关居住点发放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进行必要的量化分析,并将其所得的统计数据,与相关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地域分布等各种变量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