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借鉴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借鉴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时代移民先辈构建精神家园的历史,可以为今天流动世界背景下精神家园的守护提供借鉴。时空在改变,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必然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文化滋养。这一历史经验启迪我们,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多彩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守护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一条历史经验和重要途径。

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与精神家园建设的历史借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时代移民先辈构建精神家园的历史,可以为今天流动世界背景下精神家园的守护提供借鉴。透过“麻城孝感乡”这类同类祖源现象的研究,可以从既往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首先,固守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并不意味着静态的过去,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肇始于过去,而且融合于现在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存在。历史时期移民先辈在客居异乡的环境中,为克服移民进程中故土家园的裂变,及其在移民心中造成的深刻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在艰苦创业、构建新的物质家园的同时,始终不忘祖先故土,坚持不懈地在客居地通过构建连接祖先的“小家”以及联系乡人的“大家”网络,在建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的过程,寻觅了数百年,传承了十几二十代人,堪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种文化信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过去时代移民先辈构建精神家园的历史经验启迪我们,无论身处世界哪个角落,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像我们的先辈一样,努力在我们的文化信念和精神向往中,在我们的“乡愁”式的情感寄托中,找到我们所归属的那片精神家园。[17]

其次,加强多元文化交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是一个永远停留在遥远过去的故址。时空在改变,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必然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历史时期移民先辈在由“他乡”来到客居地,在寻找自己所归属的那片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客居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直把“他乡”变“故乡”,表现出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移居四川的客家移民在一首诗中写道:“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18]另一位湖广移民后裔、嘉庆进士、四川垫江人李惺,也在一首题为《生日》的诗中描述道:“眼底人人是客,脚跟处处为家。祗在风前月下,何论海角天涯。”[19]正是凭借着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无论来自何方,客居巴蜀的移民,终于将因为迁徙而断裂的“家”完整地连接起来,将原来的故土文化与客居地的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而寻找到了自己所归属的精神家园。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方的中国人,应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守望精神家园并不意味着固守自我及其传统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www.daowen.com)

再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文化滋养。历史时期移民先辈身居四川客乡,在定居融合的过程中,努力营造共有精神家园。他们以祠堂、会馆作为凝聚宗族、整合桑梓的纽带,经常在其中聚集同宗族乡邻,举行丰富多彩的岁时赛祀、宴饮娱乐等文化活动,在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的旗帜下,通过“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等手段,以达到增进族众之情、联结桑梓之谊的目的,从而使移民们在回望生命坐标、慰藉乡愁、寄托精神的寻觅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历史经验启迪我们,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多彩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守护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一条历史经验和重要途径。面对当今全国各地出现的文化寻根热潮,许多民众根据世代口耳相诵的同类祖源传说,努力寻找自己祖先生活的家园,如何因势利导,注入有关同类祖源和移民传说的文化内容,并通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文化活动,以文化魅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所在社区的和谐度,相信这不仅是一项落实文化惠民工程的有力举措,同时也将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摸索一条可以操作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