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四川人口状况:《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成果

元代四川人口状况:《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于至元十九年公布了四川在籍的第一个人口统计数字:“四川民仅十二万户。”元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并不等于载籍外的人户都死于战火,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只不过或徙或逃而散亡了。这是因为,反映这一人口数字的基层行政单位只有67个司、府、州、县、军,约占当时四川全境130个基层行政单位的52%。也就是说,元代四川人口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集中分布在川西、川北和川中地区。

元代四川人口状况:《大迁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成果

元朝在平定四川后,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诏谕四川宣慰司“括军民户数”[1]。至元十八年(1281年),再“籍西川户”[2]。在此基础上,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公布了四川在籍的第一个人口统计数字:“四川民仅十二万户。”[3]大量文献记载表明,给四川人口以极大摧残的时间集中在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至淳祐元年(1241年)之间,遭受破坏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利州(今广元市)、潼川(今三台县)、成都等路所在的川北、川西地区。

元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并不等于载籍外的人户都死于战火,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只不过或徙或逃而散亡了。在经过蒙古军初入蜀境的摧残后,“蜀士荐罹兵革,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逃匿”[4]。在13世纪前半期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够为躲避兵难的民户提供较为安全去处的,在四川周围有3个地区:(1)四川沿边之地或少数民族地区,如夜郎(今贵州境)、南川(今綦江县古南镇北岸)、清溪(今汉源县境)、泸南(今泸州市)等地。(2)蒙古统治下的兴元(今陕西汉中)。(3)南宋统治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公布四川在籍人口统计数字为“民仅十二万户”的基础上,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又命总帅汪惟正“括四川民户”[5]。二十六年(1289年),再“籍江南及四川户口[6]。到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终于完成了在籍人户数字的统计工作,于是就有了全国最初的人户数字:“南北之户总书于册者”,户13196206,口58834711。[7]在全国9个行省中,四川人口数量位居第七名。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统计数据中有关于四川各路的具体人口数字的记载(详见至元二十七年四川人口统计表):

至元二十七年四川人口统计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元史》卷60《地理志》。

在这一统计数字中,成都等六路人口户数为98538户,口数为615772,户均口数为9.24,显然,这一比例有过高之嫌。更不能用这个比率去简单推算全四川的户口总量。这是因为,反映这一人口数字的基层行政单位只有67个司、府、州、县、军,约占当时四川全境130个基层行政单位的52%。[8]再加之全省还有嘉定路、潼川府、永宁路、叙州路、马湖路五路的人户没有统计进去,所以不好据此推测当时全川的人口数字。

不过,从已知人口数据的六路分析中可以看出全川人口分布格局是:成都路所在的川西地区,人户占全省的33.4%,口数占全省的35%;广元、顺庆、重庆三路所在的川北、川中地区,人户占全省的42%,口数占全省的46%。二者相加,户口约占全省的75%~80%。也就是说,元代四川人口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集中分布在川西、川北和川中地区。川东、川南地区为人口稀少地区,而这正好为明代向这些地区移民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