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阳
[作者简介]马向阳(1989— )甘肃西和人,武山二中教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现代化,民间乡土文化。
农业自古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衣食来源,故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可见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最初由皇帝为代表的上层阶级举行的祭祀仪式,进而演化到以大小官员为代表的大型祭祀活动,这种习俗逐渐流传至民间。在民间,地域不同,祭祀形式也不同。其中最为典型的民间祭祀活动是“青苗会”。“青苗会”由古代傩舞演变而来,宋朝时向娱乐方面发展。“青苗会”在农村盛行,只是各地形式略有差异。“青苗会”在旧时吴越地区是农民迎神行会的一种,行“青苗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虫[1]。各地对“青苗会”有所不同的叫法,有叫“青虫会”者,有叫“棒棒会”。“青苗会”的组织形式多样,但多以村庄为单位,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由会头分担任务,筹划经费,按人头和牲畜分摊会费。青苗会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华北、江南的村落社会空间,抑或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的青海和甘肃的广大农村,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土族、藏族。有人认为“青苗会”所拜祭的主神大相径庭,有的是龙王,有的是娘娘,主要仪式也大同小异。多元共生是少数民族、各族民间信仰相互影响。华北地区“青苗会”保留了一些传统社区内的职责,如举行祈求龙王赐雨等宗教仪式。在庙宇进行宗教活动,每逢正月十五,由村中会头代表并统率村民至各庙致祭,并散放灯花,驱逐鬼怪,被形象地称为“灯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公生日这一天举行“谢秋”“祈雨”等活动,这些都由“青苗会”或乡公所会头在庙内主祭。[2]自宋代以后,每年到插秧播种之际,当时的佛教禅宗寺院,在江南地区的农村有祈祷青苗顺利成熟而举行的法会。乩童跑过所有参与“青苗会”的人家,将手臂上的鲜血涂在每家主屋门楣上,寓意着功德美满,等待秋天的丰收[3]。青海省的曹家寨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青苗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邻平安。巫师敲打着羊皮鼓,村民参与,祈求平安。每年农历五月,麦子登场、黄秧落地,农民就请香火设坛做会,祈求土地神保佑禾苗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并借敬神以娱乐。岷县锁龙乡的“青苗会”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传统神灵祭祀活动,人神共娱,是当地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青苗生长而开展的一项流传久远的庙会活动。有大量农耕文明的信息,文化价值极高,具有群众参与广泛、娱乐方式独特、人神沟通方式神秘等特点。(www.daowen.com)
综上所言,“青苗会”既是具有民间活动性质的社会组织,又是民间宗教的祭祀祈福的庙会。
本文以西和县姜席镇唱大戏为例,说明唱大戏酬神的功能,分析唱大戏与当地民间信仰及生活的关系,探讨通过唱大戏建立人神间的“礼物”互动。唱大戏本身有两种功能,一是娱神,一是娱人。通过唱大戏来达到人神共娱的目的,同时,具有民众一年五谷丰登的希冀。文章通过对姜席镇唱大戏分析,探讨唱戏酬神与祈求农事丰收之间的关系,丰富民间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地方民间文化的发展。有不妥之处,请方家斧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