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岷县青苗会研究论文集: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原核与动力

岷县青苗会研究论文集: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原核与动力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非物质文化存在的文化生境与持有者,是其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原核与动力,文化持有者依据其存在生境,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拥有话语权。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原生态仍然是以相对稳定为其主要特征,这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非物质文化持有者更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受害者,为了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而拒绝或停滞发展。

岷县青苗会研究论文集: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原核与动力

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承,是具有原生态特点的非物质文化历史纵向演进与共时社会发展中,文化持有者依据生境对其传承、建构与发展所构成的一个连续统,在本位文化随客位文化发展的适应性选择中逐渐形成,并随着历时社会和共时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而非物质文化存在的文化生境与持有者,是其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原核与动力,文化持有者依据其存在生境,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拥有话语权。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锁龙月露滩青苗会的仪式性社会展演,以及其原生态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恒量与变量呈现,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原生态”程度与范围的界定,文化持有者拥有其话语权;文化持有者决定了其中的恒量与变量,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态——衍生态——原生态”动态交替互动中原生态式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持有者是非物质文化原生态传承与发展的原核与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态——衍生态——原生态”动态交替互动中原生态式的传承与发展,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原生态,也就有衍生态;而原生态及其依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传、形成、演进的基础,是原生态非物质文化存在的原真性基础;衍生态是非物质文化变异、传承与发展的内容,衍生态是非物质文化持有者依据生境对非物质文化原生态式的建构、丰富和创造的结果,是非物质文化演进长河中的有机组成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和最容易变迁的部分,正因为衍生态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活态性、多样性和变迁性的特点。从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视角审视,其本身都是变化不居的、不断演进的,是时空场域中客观存在而又不断流的生命的长河,非物质文化“原生态——衍生态——原生态”的存在演进时空序列中的相对的一个点,每一个时空点的原生态都相对后一个时空点的更为原始,衍生态又会演进为新的、相对的原生态,却不如之前时空点的原生态原始,所以要从这条非物质文化演进的“生命长河”中找出确定的点性“原生态”来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物质文化演进的动态的生命长河中,存有一种相对的稳定“原生态”,即其与时空环境一起构成的整体状态,这种状态是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是稳定的。因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及其演进是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特点的。与此同时,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也具有变迁性,一方面,非物质文化持有者以及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探索、认知、建构、创造等,导致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的可变性。另外,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具有可变性。

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原生态仍然是以相对稳定为其主要特征,这是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持有者依据生境对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一相对稳定状态的基础之上,原生态在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发展演进历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认识的实质就是对其原生态特质的把握,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是一种生态系统,是包括了对非物质文化本质、本质属性、存在生境、时空环境在内的整体状态,体现了非物质文化本质与基本属性、生境的内在演进的关联状态。如对锁龙月露滩青苗会原生态的认知,需要从其本质、属性、演进历程、历史时空关系等角度去探源。非物质文化锁龙月露滩青苗会的原生态实践是通过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定的时空场域、文化功能、文化持有者等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而这些要素的原生态属性和特点,确保了锁龙月露滩青苗会的非物质文化特质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作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锁龙月露滩青苗会,其产生、形成、建构、创造、传承、发展的演进轨迹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原生态演进的一个有效实证,是文化持有者依据生境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选择,是在本位文化随客位文化发展的适应性选择中逐渐形成的,是以被文化持有者所共同认同的具有本位文化特点为主导要素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是具有相对性、客观性、变迁性、原真性的特点。(www.daowen.com)

当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邂逅,文化持有者成为非物质文化原生态传承与发展的原核与动力,构成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或途径的时候,更多的则是首先应该思考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演进和演绎的途径,以及研究者应该持有的基本研究态度和视阈。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不等于初民文化,不是土著文化乃至落后文化的代名词或标签,原生态不等于不变,更不是其演进状态的停滞或停止,作为随着时空社会演进的他者没有权利和权力要求作为他者的非物质文化持有者这一我者在客位社会的发展中仍然以“原生态”的名义刻意或人为的停滞发展,以求保持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原貌”。非物质文化持有者更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受害者,为了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而拒绝或停滞发展。原生态不等于一成不变,原非原点,生态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不等于原始文化、静态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专业性极强的实践过程,针对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演进的实践性等特点,对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所依据存在的生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不断对自然、人及其文化的冲击,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变化的巨大压力。时空以及生境的变化要求原生态非物质文化及其环境必须变化,这与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互为一对矛盾,考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原生态性、可行性、操作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认识和原生态保护方面,认识到其自身发展演进的轨迹和遵循的基本规则,认识到其演进历程中原生态的相对性,应该区分原生态与衍生态,并采用分别对待的态度,既要注意到原生态,又要考虑到衍生态。原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和依据,衍生态是发展的对象和条件,非物质文化持有者依据生境对具有原生态特点的非物质文化给予传承、建构与发展,构成的一个连续统,是在本位文化随客位文化发展的适应性选择中逐渐形成的,是以被文化持有者所共同认同的具有本位文化特点为主导要素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是被客位文化所容纳而并非客位文化强迫的结果。相对整体客位文化而言,就是原生态文化。而就原生态非物质文化的阶段性变迁和时段性切面而言,其仍然是传承与发展中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一种相对的原生态,原生态并不等于一成不变或者拒绝非物质文化的演进,这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