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是隆治乡镇府驻地,隆治乡在民和县境东部,距县城东南38公里。东部与甘肃省永靖县平沟乡为邻,南、西南部与大庄、总堡两乡接壤,西部与联合乡毗连,北、东北与马场垣乡相接。全乡南北长约8公里,宽约7.3公里,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1985年以来,下辖桥头、张家、铁家、前山、后山、李家、白武家、永平、顶顶山、秦家岭10个村民委员会,49个合作社。
此地在明以前称“龙支沟”,明代曾称“暖川”。“隆治”,由古羌语“龙耆”“龙支”演变而来。民和建县前为碾伯县辖老鸭峡外红嘴堡,建县后曾设红嘴、铁李等乡,1954年设为隆治乡,1958年与总堡乡合并成立隆治人民公社,1962年分设,1984年政社分设,复称隆治乡。
历史上,河湟羌人居住于此,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击败羌人,随后汉民也迁移到这一地区,同时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汉族文化带到这里,形成了当地汉羌文化的初次交融。神爵二年(前60),侯汉将军赵充国屯田河湟,后设允吾县,移金城郡治于允吾(今下川口),这一地区属金城郡辖地,相对湿润的允吾谷底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东汉以来,这里曾是汉军和当地羌人你争我夺并长期处于胶着状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魏正始九年(248)至北魏太延五年(439)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战事频繁,政权更迭,这块地方经历了曹魏、前凉、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北周等王朝的统治,城门失火往往会殃及池鱼,战祸连年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很大的痛苦,民生凋敝,弄湿荒芜。在隋唐武德二年(619),隆治沟为古鄯龙支县管辖地区,受辖于今乐都鄯州。上元二年(761),吐蕃攻占鄯州,龙支县地归于吐蕃。大中五年(851),沙洲张义潮起义,瓜、沙、鄯、廓等十一州人民起而响应,推翻吐蕃统治归顺唐朝,今民和地区统于唐之龙支与湟水二县。期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前去吐蕃拉萨,均取道经过这里,唐使刘元鼎赴吐蕃会盟,也经过这里,这一时期,吐蕃和汉族王朝在这一地区展开拉锯战,你进我退,我退你进,这一地区也出现了汉藏杂居的局面,致使中原文化和藏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当地民众为了适应王朝统治,也逼迫吸纳和遵守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来适应生存。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河湟吐蕃建立以吐蕃后裔唃厮啰为首的地方割据政权,辖今民和及青海东部地区。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派兵攻占乐州,自此以后,这一地区为元西宁州辖地。明洪武四年(1371),在元甘肃行省右丞朵尔只失结和西宁州同知李南哥招抚下,一批元朝官吏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归顺明朝,部分被安置在今民和地区,分别授予不同的土官世职,清代成为七家土司。洪武六年(1373),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李南哥为卫指挥,卫下设六个户所,隆治为古鄯二千户所辖。民和土司治下的土民,早期主要从事于畜牧业生产,除了巴暖三川外,后又扩大马场四所:黑城、美都、暖川、巴川,专门管理官马的放牧和培育。[1]明代的暖川就是指隆治沟这一地区,是重要的牧马之地。明洪武以后,民和从以畜牧业为主向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转变,从而耕地逐步扩大,草地逐步缩小,洪武时“边远旱地、赐各土司,各领所部耕种。”明成祖时,土司李英招徕流亡内地民众,安置开垦。据记载李英“招逃七百余户,置庄垦田”。[2]这里的土民以前专营牧马活动,不擅农事,外来的移民来教化、经营农业活动,来促进经济发展。从桥头村所属的马场社的地名可以判断得出,这里曾是牧马的重要地方。明朝朱元璋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以屯田为西宁卫指挥首先得任务,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并给耕牛,农具教树植耕以自食,余粮为本卫所官兵粮俸。民和为古鄯千户所耕地,按定制驻军一千一百二十人,李土司所部士兵四百一十人,也积极推行屯田国策,合计约一千八百人,按七分屯田,略计,参加开垦屯耕的兵士当不少于一千余人。从那时起,这里成了重要的农业区。
一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废除青海地区土司制度。民和地区李、冶等七土司属民,改由县乡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全县改设3个区,22乡镇,增设隆治乡,管辖桥头等村。据当地的老人讲述,这里的汉族都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柳树根迁移来的,这个地方过去是藏民居住的,马场是养马的地方,高嘴子上坐着,在后山的一块垣上。很早以前这里是红嘴乡辖地,桥头庙,又叫红嘴庙,嘉吉寺也叫红嘴寺,苗和寺以前在桥头对面的红嘴塔,庙后来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寺搬到东路台阶上,就是现在乡镇府所在地,往后又搬到河滩李家社所在的公路边。[3](www.daowen.com)
隆治乡为河谷地带,主要农产品有春小麦、大麦、豌豆、洋芋、胡麻、西瓜,核桃为其特产。境内一条公路联通古鄯、总堡、接官岭、下川口、川口镇,村内和邻村之间由凝化路连接,交通相对便捷,发源于古鄯七里寺的隆治河,是当地重要的农田灌溉水源,流经此地后,最后在下川口汇入湟水河。夏秋季节,这里树木蓊郁,瓜果飘香,是民和县境内较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古有“米拉三沟[4],比不过隆(当地发音luan)治一沟”的俗言。当地有桥头小学和张家初级中学,孩子上学比较方便,桥头村受完中学教育的人高于邻村。境内有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唐汪式、辛店等类型文化遗址和其他古迹32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坐落在桥头村的西王母庙,信众多为桥头村民,桥头村分为桥头、河滩李家、堡子、马场等社,还有相邻的张家村,其中张家村分上张家和下张家两个社,属于总堡乡,西王母庙的信众虽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同属于一个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信仰圈,他们对待庙会的仪式和规程完全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