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苗会社会功能研究新发现

青苗会社会功能研究新发现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苗会的村落自治组织功能得到发挥,保留着乡村秩序的协调和保护的角色,凝聚人心,强化伦理,调节情绪。青苗会逐渐具备了信仰、政治、经济、治安功能,成为乡村社会中最有权威的自治组织。这里,青苗会要正视传统功能弱化的现实,积极探索,完成功能的置换。

青苗会社会功能研究新发现

民俗事象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中各个构成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要素,是割裂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片面。当下,对于青苗会我们的态度分两个层面而有所不同。

第一,出于保护传统的考虑,要保持传统的样式能够较长时期的传承。这种考虑下,要积极保护“文化生态”的不走样,是最好、最可行的保护形式。但是,也要认识到整个人类现代化的大势下,“文化生态”也是必须要发生改变。因此,在改善民生、保证民俗载体即民众享有现代化的权利基础上,激励保留传统,但也不能行政权力强制要求民众必须按照传统行事。这里,需要深入思考对于传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以来,对于被冠之于“非遗”名头的传统如何做到切实合理的保护的问题。

第二,坦然接收民俗事象的变异是绝对的事实,在变异过程中寻求发挥传统的积极作用。

过去,看护青苗功能是首要功能。但是,后来兼有了其他社会功能。青苗会的村落自治组织功能得到发挥,保留着乡村秩序的协调和保护的角色,凝聚人心,强化伦理,调节情绪。青苗会逐渐具备了信仰、政治、经济、治安功能,成为乡村社会中最有权威的自治组织。看青苗会的过去,就是一个不断变异的过程。青苗会的未来,也必将是一个不断变异的过程。那么,在这个变异过程中,如何寻求最佳契合点,让青苗会继续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呢?我想,这也是最具有探讨价值的地方。

青苗会适应时代,积极与新时代相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青苗会毕竟是服务于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与民众、村落发展相契合才是根本。激发、强化与民众民俗生活的关联性,再次将根扎入民间生活,焕发生机。一个民俗能否在民众民俗生活中获得良好传承,根本在于能否为民众的民俗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这是生命力所在。民众通过参与民俗事象,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就能够得到延续。如何强化关联性,需要民俗工作者深入研究,提供智力支持。(www.daowen.com)

第二,根据青苗会生存环境的考量,青苗会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它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青苗会的影响基本定型,短时间不会有直接的改变;社会环境近30年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新技术不断引入农业生活,人口流动加强使得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教育发展、传媒发展使得新观念进入农村。

第三,青苗会的主体,即民俗活动载体——当地民众的看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富裕状况、不同性别等对于青苗会的态度存在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深入民间,让青苗会主体提出传承想法和对策。我们民俗工作者一定要相信——高手在民间——民间智慧。

第四,细化对于外部力量的管控。在“非遗”开始后,对于传统的保护介入力量已经多元化。政府主导,媒体宣传,研究跟进,文化产业关注,而主体反应最为迟滞。这些力量中,都打着文化保护、开发的旗号,可是实际工作中很多措施“伤害”着被保护对象。所以,细化外部力量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

第五,积极探索扶持新政策。为了强化与民众生活的关联性,探索新政策,吸引民众关注青苗会。

这里,青苗会要正视传统功能弱化的现实,积极探索,完成功能的置换。青苗会在一些地方代表着乡土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社区权威,在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在新时期,青苗会在与国家、民众的互动中,完全可以为当前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挖掘内生性资源,整合社区。让青苗会成为政府购买乡村服务的一种机构之一,代理相关服务事务,提升青苗会组织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青苗会在青苗管理事务中功能弱化,可以考虑在乡村公益、慈善事业、生态保护中占领阵地,发挥根基作用。让青苗会与民众最需要的基本服务相联系,让民众对青苗会组织产生依赖,形成非青苗会组织不可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