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俗存在与延续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变迁经常是同时或先后发生的。这里所称的社会文化环境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指的是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包括天然的(如山脉、平原)和人造的(如建筑物、道路)两种。……无论如何,当环境的改变有利于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先决条件就具备了。”[28]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民俗得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营养剂,是民俗生存和延续的必备条件。青苗会要生存,势必要适应新时代,完成转型。
青苗会的传统社会功能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势必要适应新环境,进行改变。自然地理环境是某一民俗事象产生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对于民众的影响,从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到饮食、居住、交通到民俗的交流、变迁,再到民族心理,深远而恒定。但是,民俗事象是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的积累。所以,社会更是民俗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因素有时就成为主导因素。“民众的群体性认同则纯粹是民俗赖以产生的主观性因素和必要条件,舍此,任何民俗都不可能问世。”[29]虽然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足于影响到短时期的民俗的改变,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变,影响到了青苗会的生存,影响到了青苗会的传统社会功能的改变。
社会文化环境,指民众生活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明程度等。民俗事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来即植根于不同的群体所具有的不同的利益。民众的共同利益,是该群体能够实现生存、发展、繁荣和富强的根本保证。一个群体为了求取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其群体中的每个人对于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和支持。民俗中包含有人类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能够使群体达成一定的认识。因此,当一种有利于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事象出现之后,经过反复的实践被认为确实能够有利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后,那么,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民众就会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心理,给予这种事象一种共同的认可,从而导致了这种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当前,青苗会所代表的民众的共同利益,不再像过去那么强烈。青苗会所代表的利益,在一些民众心目中变得可有可无。这里,如前述及,农业技术的引入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技术的变迁产生一系列的变迁,即单单一个农业技术上的创新,已经引起反应,导致一系列的连续变迁。
一定俗民的心理认同,是民俗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原因。与物质生产、自身生产相比较,这两种生产是民俗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俗民对于民俗的心理认同,则是民俗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任何民俗事象的产生和问世,都是不同的俗民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感受,最终达成共识后才得以流行的。俗民对于民俗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民俗心理,而这民俗心理表现为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特征。民俗心理,潜藏于俗民心底,是支配和左右俗民潜意识的日常行为的准则性意识,能够使俗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履行某种民俗。过去,青苗会代表的风调雨顺,保护青苗,求得庄稼丰收的共同愿望,是强烈的指引着民众积极投入这项活动中。而利益的淡化,势必导致民俗心里发生重大改变,民众从心理上不再认同、维护青苗会。(www.daowen.com)
现在,很多地方的青苗会已经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政府、学界、媒体等不遗余力地提倡对齐保护。毋庸置疑,国家力量在民俗事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力量在提倡一种民俗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时间以保证民众心理上的认同,而且这种提倡要与民众本身的需求要相一致。有些地方的政府保护实施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保护措施不能与民众的需求相合拍,与民俗事象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好心办坏事,屡见不鲜。
而具体到作为一个保护载体的单位——村落,村落精英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促使民俗革新的一股民间力量。有时候,村落民间精英的想法直接改变民俗的走向。比如,岷县青苗会仍然在保持老爷骑马取水的传统,但是民和土族青苗会过去抬着地方神神轿巡游地界的做法,被一些村落年青精英改成了用三轮车拉的形式,神圣性受到极大削弱。
民俗继承的扬弃与后来人所处时代的变化、心理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有关。民俗继承是由已经影响的民众群体的后代的认同活动,目前,这种继承因为后代的认同受到限制而受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