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祝文研究:於惟群公,卓哉诸公

明清祝文研究:於惟群公,卓哉诸公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祝文都是由国家制定并颁布一体采用的。明代乡贤祝文为:於惟群公,孕秀兹邦。清代沿用明代祝文,仅改动了几个字。清代名宦祝文为:卓哉诸公,懋修厥职。[15]《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社稷》。[60]《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67]《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祠祭清吏司·中祀二》。[78]《明集礼》卷十六《祝文》。[79]《明会典》卷八十四《祭祀五·祭先师孔子》。

明清祝文研究:於惟群公,卓哉诸公

明清祝文都是由国家制定并颁布一体采用的。

明代名宦祝文为:

卓哉群公,懋修厥职。泽被生灵,功垂社稷。今值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用伸明荐,尚飨!

明代乡贤祝文为:

於惟群公,孕秀兹邦。懿德卓行,奕世流芳。今值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用伸明荐,尚飨!

清代沿用明代祝文,仅改动了几个字。

清代名宦祝文为:

卓哉诸公,懋修厥职。泽被生灵,功垂社稷。今值仲春(秋),谨以牲帛粢盛,用伸常祀,尚享!

清代乡贤祝文为:

於惟群公,孕秀兹邦。懿德卓行,奕世流芳。今值仲春(秋),谨以牲帛粢盛,用伸常祀,尚享![245]

【注释】

[1]〔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2]〔汉〕《史晨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3]《隋书》卷九《礼仪四》。

[4]《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5页下-1406页上。

[5]《礼记·王制》,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333页上。

[6]《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5页下。

[7]《诗经·鲁颂·泮水》,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5页。

[8]《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9]《汉书》卷八十九《文翁传》。

[10]《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儒林传》。

[11]《后汉书》卷六十三《朱浮传》。

[12]《后汉书》卷六十七《桓荣传》。

[13]《后汉书》卷十四《礼仪上》。

[14]《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15]《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社稷》。

[16]《宋书》卷十四《礼一》。

[17]《晋书》卷十九《礼上》。

[18]《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

[19]《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

[20]《梁书》卷四十八《儒林》。

[21]《南史》卷二十六《袁宪传》。

[22]《隋书》卷十二《礼仪七》。

[23]《隋书》卷九《礼仪四》。

[24]《隋书》卷十五《音乐下》。

[25]《明史》卷五十《礼四·先师孔子》。

[26]《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

[27]《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

[28]道光《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01页。

[29]《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礼部·祠祭清吏司》。

[30]道光《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9页。

[31]《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四《崔林传》。

[32]孔府档案六千三百一十二卷。

[33]《晋书》卷二十一《礼下》。

[34]《晋书》卷三十五《裴传》。

[35]《宋书》卷十四《礼一》。

[36]《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

[37]《隋书》卷七十六《王頍传》。

[38]《隋书》卷五十六《宇文传》。

[39]为使释奠程序醒目,作者特加了释奠程序,凡【】内的宋体字为作者所加,楷体字为原文,以下同。

[40]原文如此,应为“内率”,衍一“内”字。

[41]《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42]《大唐开元礼》卷五十四《国子释奠于孔宣父》。

[43]原文如此,应为“俎”。

[38]《隋书》卷五十六《宇文传》。

[39]为使释奠程序醒目,作者特加了释奠程序,凡【】内的宋体字为作者所加,楷体字为原文,以下同。

[40]原文如此,应为“内率”,衍一“内”字。

[41]《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42]《大唐开元礼》卷五十四《国子释奠于孔宣父》。

[43]原文如此,应为“俎”。

[44]《大唐开元礼》卷一规定:“笾豆各十二者,笾实以石盐、干鱼、干枣、栗黄、榛子人、菱人、芡人、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粢,其豆实以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菹、豚胉、食、糁食。用笾豆各十者,笾减糗饵、粉粢,豆减食、糁食。用笾豆各八者,笾又减白饼、黑饼,豆减脾析菹、豚胉。用笾豆各四者,笾实以石盐、干枣、栗黄、鹿脯,其豆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鱼醢。用笾豆各二者,笾实以栗黄、牛脯,豆实以葵菹、鹿醢。用笾豆各一者,笾实以牛脯,豆实以鹿醢。其应用牛脯者,亦通用羊脯。簋簠各一者,簋实以稷饭,簠实以黍饭。用簋簠各二者,簋实以黍稷饭,簠实以稻粱饭。”祭品中并无虀葅,此应有误。

[45]原文如此,应为“师”。

[46]《大唐开元礼》卷六十九《诸州释奠于孔宣父》。

[47]原文如此,应为“禜”。

[48]《大唐开元礼》卷七十二《诸县释奠于孔宣父》。

[49]《宋史》卷九十八《礼一》。

[50]梨,当为“栗”之误。

[51]《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一《吉礼·释奠文宣王仪》。

[52]此句十一个字应该是衍文,不可能先向颜子奠爵,删去此句文字就合理了。

[53]《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吉礼·皇太子释奠文宣王仪》。

[54]此处有误,其他均与国子监相同,独簠簋减少,但一器却分别盛放稻粱和稷黍,应该是簠簋均为二。

[55]《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六《吉礼·州县释奠文宣王仪》。

[56]《辽史》卷七十二《义宗传》。

[57]《辽史拾遗》卷七《圣宗本纪》。

[58]《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

[59]《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60]《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61]《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

[62]《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63]“名”,当为“各”。

[64]《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引自明《太学志》。

[65]《明史》卷五十《礼志·至圣先师孔子庙祀》。

[66]《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明嘉靖释奠仪》,引自《太学志》。

[67]《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祠祭清吏司·中祀二》。

[68]《幸鲁盛典》卷四。

[69]《幸鲁盛典》卷五。

[70]《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

[71]《周礼·春官》。

[72]《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第五》。

[73]“箸”,应为“署”之误。

[74]《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归崇敬传》。

[75]《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76]《大唐开元礼》。

[77]《阙里志》卷十六《历朝御祭至圣先师孔子文》,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0页。

[78]《明集礼》卷十六《祝文》。

[79]《明会典》卷八十四《祭祀五·祭先师孔子》。

[80]《頖宫礼乐疏》卷三。

[81]《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

[82]《大清会典》卷七十三《春秋上丁释奠祝文》。

[83]《四川通志》卷五下《祭文》。

[84]《幸鲁盛典》卷五。

[85]《礼记·月令》,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362页中。

[86]《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6页中。

[87]《礼记·丧服大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0页下。

[88]《礼记·丧服大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2页上。

[89]《礼记·学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22页上。

[90]《周礼集说》卷五。

[91]《南史·豫章文献王传》,见《二十五史》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785页。

[92]《南齐书》卷九《礼上》。

[93]《元史》卷四《世祖本纪》。

[94]〔元〕《庙学典礼》卷一。

[95]〔元〕《庙学典礼》卷四。

[96]《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97]《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仪》。

[98]引自《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

[99]《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5页下-1406页上。

[100]《礼记集说》卷五十一。

[101]《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三《吉礼》“辟雍释菜仪”。

[102]《頖宫礼乐疏》卷三《释菜仪》。

[103]《大清通礼》卷十一《吉礼·先师》。

[104]〔元〕《庙学典礼》卷一。

[105]《政和五礼新仪》卷二〇七。

[106]《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引自明《太学志》。

[107]《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

[108]《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

[109]《北史》卷四十二《常景传》。

[110]《魏书》卷八十四《儒林传》。

[111]《隋书》卷九《礼仪四》。

[112]《隋书》卷七十五《马光传》。

[113]《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陆元朗传》。

[114]《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15]《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嘉礼五·视学》。

[116]《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皇帝视学酌献文宣王仪》。

[117]《宋史》卷一百一十九《视学》。

[118]《明史》卷一百五十一《至圣先师庙祀》。

[119]《南史》卷七十一《儒林传》。

[120]《晋书》卷一百一十三《苻坚载记上》。

[121]〔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34-135页。

[122]《晋书》卷六十五《刁协传》。

[123]《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124]《金史》卷一〇五《孔拯传》。

[125]《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4-396页。

[126]《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2页。

[127]《頖宫礼乐疏》卷一《历代褒崇疏》。

[128]《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一《春秋释奠先师孔子之礼》。

[129]国学,《周礼》中意指学校,指国办学校。

[130]〔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56-157页。

[131]《元史》卷二〇四《宦者·李邦宁传》。

[132]《国子监志》卷三十《告祭》,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4页。

[133]《幸鲁盛典》卷十七。

[134]《阙里文献考》卷十七《祀典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87-388页。

[135]《阙里文献考》卷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21-322页。

[136]《钦定国子监志》卷首“圣谕天章”,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18页。

[137]〔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通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138]〔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6页。

[139]〔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7页。

[14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下。

[14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17页上。

[142]《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6页前。

[143]《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后-25页前。

[144]《万寿盛典》初集卷十四《典礼三·祭告二》。

[145]《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0页。

[146]《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后-25页前。

[147]〔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

[14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上。

[149]〔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上。

[15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上。

[151]《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0页后-21页前。

[152]〔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下。

[153]〔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五,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上。

[154]〔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上。

[155]〔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下。

[156]《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1页后。

[157]《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5页后。

[15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下-251页上。

[159]〔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下-233页上。

[16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7页上至页下。

[16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6页上。

[162]《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19页前至页后。

[163]《隋书》卷九《礼仪四》。

[164]《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65]箸,应为“署”之误。

[166]《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归崇敬传》。

[167]《金史》卷三十五《礼八》。

[168]《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9页。

[169]《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96-797页。

[170]《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97-798页。

[17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下-242页上。

[172]《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4-785页。

[173]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3页。

[174]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

[175]《钦定国子监志》三十一《献功》,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6页。

[176]《后汉书》卷五十《祭彤传》。

[177]《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178]《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179]《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180]《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81]《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

[182]《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

[183]潘相:《曲阜县志》卷二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下-145页上。

[184]《旧五代史》卷一〇二《周书·太祖纪三》。

[185]《宋史》卷七《真宗本纪二》。

[186]〔宋〕孔传:《东家杂记》卷上,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60页。

[187]《幸鲁盛典》卷一《御制》。

[188]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第19页。

[189]《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90]《宋史》卷一〇五《至圣文宣王庙》。

[191]《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科目上》。

[192]《宋史》卷一〇五《至圣文宣王庙》。

[193]《钦定国子监志》“释褐”,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1-432页。

[194]《大清通礼》卷十一《先师·宾兴释褐》。

[195]《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九《释褐》,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0-431页。

[196]《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94页。

[197]《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88页。

[198]《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05页。

[199]明《太学志》。

[200]《大清会典》卷四十五《中祀二·先师庙》。

[201]〔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启圣祠祀仪疏》。

[202]《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800页。“崧”误,应为“松”。

[203]《大清会典》卷八十三《太常寺·祝文》。

[204]《幸鲁盛典》卷一《御制》。

[205]〔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上至页下。

[206]《汉书·孔光传》,见《二十五史》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676页。

[207]〔汉〕《史晨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208]〔三国魏〕《孔羡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209]《三国志·魏志·崔林传》,见《二十五史》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1148页。

[210]《晋书》卷十九《礼上》。

[211]《建康实录》卷九。

[212]《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见《二十五史》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188页。

[213]《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2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

[215]《大唐开元礼》卷三。

[216]《幸鲁盛典》卷九。(www.daowen.com)

[217]〔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崇奉杂事》,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20页。

[21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书社,1998年,第244页下。

[219]〔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889年,第820页。

[220]《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53-154页。

[221]〔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一《礼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90-495页。

[222]《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27-440页。

[223]此祝文四时释奠通用,空格处根据时间填“春”“夏”“秋”“冬”。

[224]碟,误,当为“献”。

[225]“员”应为衍文,凡衍文均加[]。

[226]申,当为“由”之误。

[227]举,当为“偃”之误。

[228]此误,应为诗礼堂,金丝堂在玉振门内。

[229]此误,应为诗礼堂。

[230]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40-443页。

[231]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48-452页。

[232]《全宋文》卷三百五十九。

[233]《全宋文》卷三百五十九。

[234]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52-453页。

[235]《国语·楚下》。

[236]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68-371页。

[237]〔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38]〔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39]《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

[240]〔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41]《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中祀二·先师庙》。

[242]《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中祀二·先师庙》。

[243]《山东通志》卷二十一《秩祀》。

[244]《广东通志》卷八《礼乐》。

[245]道光《遵义府志》卷二十二。

[44]《大唐开元礼》卷一规定:“笾豆各十二者,笾实以石盐、干鱼、干枣、栗黄、榛子人、菱人、芡人、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粢,其豆实以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菹、豚胉、食、糁食。用笾豆各十者,笾减糗饵、粉粢,豆减食、糁食。用笾豆各八者,笾又减白饼、黑饼,豆减脾析菹、豚胉。用笾豆各四者,笾实以石盐、干枣、栗黄、鹿脯,其豆实以芹菹、兔醢、菁菹、鱼醢。用笾豆各二者,笾实以栗黄、牛脯,豆实以葵菹、鹿醢。用笾豆各一者,笾实以牛脯,豆实以鹿醢。其应用牛脯者,亦通用羊脯。簋簠各一者,簋实以稷饭,簠实以黍饭。用簋簠各二者,簋实以黍稷饭,簠实以稻粱饭。”祭品中并无虀葅,此应有误。

[45]原文如此,应为“师”。

[46]《大唐开元礼》卷六十九《诸州释奠于孔宣父》。

[47]原文如此,应为“禜”。

[48]《大唐开元礼》卷七十二《诸县释奠于孔宣父》。

[49]《宋史》卷九十八《礼一》。

[50]梨,当为“栗”之误。

[51]《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一《吉礼·释奠文宣王仪》。

[52]此句十一个字应该是衍文,不可能先向颜子奠爵,删去此句文字就合理了。

[53]《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吉礼·皇太子释奠文宣王仪》。

[54]此处有误,其他均与国子监相同,独簠簋减少,但一器却分别盛放稻粱和稷黍,应该是簠簋均为二。

[55]《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六《吉礼·州县释奠文宣王仪》。

[56]《辽史》卷七十二《义宗传》。

[57]《辽史拾遗》卷七《圣宗本纪》。

[58]《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

[59]《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60]《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61]《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

[62]《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63]“名”,当为“各”。

[64]《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引自明《太学志》。

[65]《明史》卷五十《礼志·至圣先师孔子庙祀》。

[66]《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明嘉靖释奠仪》,引自《太学志》。

[67]《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祠祭清吏司·中祀二》。

[68]《幸鲁盛典》卷四。

[69]《幸鲁盛典》卷五。

[70]《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三。

[71]《周礼·春官》。

[72]《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第五》。

[73]“箸”,应为“署”之误。

[74]《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归崇敬传》。

[75]《大唐开元礼》卷五十三《皇太子释奠于孔宣父》。

[76]《大唐开元礼》。

[77]《阙里志》卷十六《历朝御祭至圣先师孔子文》,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0页。

[78]《明集礼》卷十六《祝文》。

[79]《明会典》卷八十四《祭祀五·祭先师孔子》。

[80]《頖宫礼乐疏》卷三。

[81]《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三《学校考》。

[82]《大清会典》卷七十三《春秋上丁释奠祝文》。

[83]《四川通志》卷五下《祭文》。

[84]《幸鲁盛典》卷五。

[85]《礼记·月令》,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362页中。

[86]《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6页中。

[87]《礼记·丧服大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0页下。

[88]《礼记·丧服大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2页上。

[89]《礼记·学记》,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522页上。

[90]《周礼集说》卷五。

[91]《南史·豫章文献王传》,见《二十五史》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785页。

[92]《南齐书》卷九《礼上》。

[93]《元史》卷四《世祖本纪》。

[94]〔元〕《庙学典礼》卷一。

[95]〔元〕《庙学典礼》卷四。

[96]《元史》卷七十六《祭祀五·宣圣》。

[97]《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仪》。

[98]引自《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

[99]《礼记·文王世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1405页下-1406页上。

[100]《礼记集说》卷五十一。

[101]《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三《吉礼》“辟雍释菜仪”。

[102]《頖宫礼乐疏》卷三《释菜仪》。

[103]《大清通礼》卷十一《吉礼·先师》。

[104]〔元〕《庙学典礼》卷一。

[105]《政和五礼新仪》卷二〇七。

[106]《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引自明《太学志》。

[107]《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

[108]《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释菜》。

[109]《北史》卷四十二《常景传》。

[110]《魏书》卷八十四《儒林传》。

[111]《隋书》卷九《礼仪四》。

[112]《隋书》卷七十五《马光传》。

[113]《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陆元朗传》。

[114]《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15]《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嘉礼五·视学》。

[116]《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皇帝视学酌献文宣王仪》。

[117]《宋史》卷一百一十九《视学》。

[118]《明史》卷一百五十一《至圣先师庙祀》。

[119]《南史》卷七十一《儒林传》。

[120]《晋书》卷一百一十三《苻坚载记上》。

[121]〔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34-135页。

[122]《晋书》卷六十五《刁协传》。

[123]《金史》卷三十五《宣圣庙》。

[124]《金史》卷一〇五《孔拯传》。

[125]《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4-396页。

[126]《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五,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2页。

[127]《頖宫礼乐疏》卷一《历代褒崇疏》。

[128]《钦定大清通礼》卷十一《春秋释奠先师孔子之礼》。

[129]国学,《周礼》中意指学校,指国办学校。

[130]〔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56-157页。

[131]《元史》卷二〇四《宦者·李邦宁传》。

[132]《国子监志》卷三十《告祭》,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4页。

[133]《幸鲁盛典》卷十七。

[134]《阙里文献考》卷十七《祀典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87-388页。

[135]《阙里文献考》卷四,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21-322页。

[136]《钦定国子监志》卷首“圣谕天章”,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18页。

[137]〔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通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138]〔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6页。

[139]〔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7页。

[14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下。

[14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17页上。

[142]《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6页前。

[143]《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后-25页前。

[144]《万寿盛典》初集卷十四《典礼三·祭告二》。

[145]《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0页。

[146]《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后-25页前。

[147]〔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

[14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上。

[149]〔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3页上。

[15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上。

[151]《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0页后-21页前。

[152]〔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下。

[153]〔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五,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上。

[154]〔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上。

[155]〔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四,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下。

[156]《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1页后。

[157]《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5页后。

[15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下-251页上。

[159]〔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下-233页上。

[160]〔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7页上至页下。

[16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36页上。

[162]《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19页前至页后。

[163]《隋书》卷九《礼仪四》。

[164]《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65]箸,应为“署”之误。

[166]《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归崇敬传》。

[167]《金史》卷三十五《礼八》。

[168]《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9页。

[169]《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96-797页。

[170]《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97-798页。

[171]〔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下-242页上。

[172]《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784-785页。

[173]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3页。

[174]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济南同志印刷所,1934年,第24页。

[175]《钦定国子监志》三十一《献功》,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6页。

[176]《后汉书》卷五十《祭彤传》。

[177]《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178]《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179]《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180]《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81]《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

[182]《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

[183]潘相:《曲阜县志》卷二十二,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下-145页上。

[184]《旧五代史》卷一〇二《周书·太祖纪三》。

[185]《宋史》卷七《真宗本纪二》。

[186]〔宋〕孔传:《东家杂记》卷上,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60页。

[187]《幸鲁盛典》卷一《御制》。

[188]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一,第19页。

[189]《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四》。

[190]《宋史》卷一〇五《至圣文宣王庙》。

[191]《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科目上》。

[192]《宋史》卷一〇五《至圣文宣王庙》。

[193]《钦定国子监志》“释褐”,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1-432页。

[194]《大清通礼》卷十一《先师·宾兴释褐》。

[195]《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九《释褐》,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30-431页。

[196]《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94页。

[197]《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288页。

[198]《阙里文献考》卷十四《祀典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05页。

[199]明《太学志》。

[200]《大清会典》卷四十五《中祀二·先师庙》。

[201]〔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启圣祠祀仪疏》。

[202]《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800页。“崧”误,应为“松”。

[203]《大清会典》卷八十三《太常寺·祝文》。

[204]《幸鲁盛典》卷一《御制》。

[205]〔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上至页下。

[206]《汉书·孔光传》,见《二十五史》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676页。

[207]〔汉〕《史晨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208]〔三国魏〕《孔羡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209]《三国志·魏志·崔林传》,见《二十五史》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1148页。

[210]《晋书》卷十九《礼上》。

[211]《建康实录》卷九。

[212]《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见《二十五史》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2188页。

[213]《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21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

[215]《大唐开元礼》卷三。

[216]《幸鲁盛典》卷九。

[217]〔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崇奉杂事》,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20页。

[218]〔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三,山东友谊书社,1998年,第244页下。

[219]〔明〕陈镐:《阙里志》卷十六,山东友谊书社,1889年,第820页。

[220]《孔氏祖庭广记》卷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153-154页。

[221]〔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一《礼三》,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90-495页。

[222]《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27-440页。

[223]此祝文四时释奠通用,空格处根据时间填“春”“夏”“秋”“冬”。

[224]碟,误,当为“献”。

[225]“员”应为衍文,凡衍文均加[]。

[226]申,当为“由”之误。

[227]举,当为“偃”之误。

[228]此误,应为诗礼堂,金丝堂在玉振门内。

[229]此误,应为诗礼堂。

[230]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40-443页。

[231]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48-452页。

[232]《全宋文》卷三百五十九。

[233]《全宋文》卷三百五十九。

[234]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九,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452-453页。

[235]《国语·楚下》。

[236]孔继汾:《孔氏家仪》卷一,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68-371页。

[237]〔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38]〔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39]《山东通志》卷十四《学校》。

[240]〔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九《名宦乡贤祠祭仪疏》。

[241]《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中祀二·先师庙》。

[242]《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五《中祀二·先师庙》。

[243]《山东通志》卷二十一《秩祀》。

[244]《广东通志》卷八《礼乐》。

[245]道光《遵义府志》卷二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