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释褐历史:从孔子庙祀典研究看唐代以来的传统

释褐历史:从孔子庙祀典研究看唐代以来的传统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一般认为释褐始于唐代。虽然后人将其称为释褐之始,但严格来说不能称作释褐,因为释褐的是贡士,还没有参加尚书省考试。唐代规定,贡士参加尚书省考试取中后,还要到吏部参加任官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获得授官资格,成为选人,进士选人守选三年、明经选人守选七年才能参加吏部的选试,通过选试才能释褐任官。明清相沿,每科试后,新中进士必到国子监文庙行释褐礼。清乾隆十年,皇帝令翻译科进士也谒先师庙行释褐礼。

释褐历史:从孔子庙祀典研究看唐代以来的传统

人们一般认为释褐始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正月,敕:‘诸州乡贡见讫,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问疑义,有司设食。弘文、崇文两馆学生及监内得举人,亦听预焉。’其日,祀先圣已下,如释奠之礼。青宫五品已下及朝集使,就监观礼。遂为常式”[189],各州县选送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贡到尚书省报到后,就到国子监祭祀孔子。虽然后人将其称为释褐之始,但严格来说不能称作释褐,因为释褐的是贡士,还没有参加尚书省考试。唐代规定,贡士参加尚书省考试取中后,还要到吏部参加任官的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获得授官资格,成为选人,进士选人守选三年、明经选人守选七年才能参加吏部的选试,通过选试才能释褐任官。

宋建隆二年(961年)参照开元礼,定为“自后诸州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熙宁五年(1072年)曾经一度中止,“熙宁五年,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大观初年恢复,“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190]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都不能称作释褐,因为谒庙的是尚未参加进士考试的贡士,还没有取得出仕资格。

进士释褐定于宋端拱元年(988年),“知贡举宋白等定贡院故事:先期三日,进士具都榜引试,借御史台驱使官一人监门,都堂帘外置案,设银香炉,唱名,给印试纸。及试中格,录进士之文奏御,诸科惟籍名而上,俟制下,先书姓名,散报之。翌日发榜唱名,既谢恩,诣国学谒先圣先师”[191]。考取进士资格也就是获得出仕资格才能称之为释褐,而且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经改为考中进士即授官,这才是真正的释褐。(www.daowen.com)

元皇庆二年(1313年)再次恢复科举,中书省制定科举条目,知贡举以下官会集至公堂,议拟合行事目,考试结束后,“又择日诸进士诣先圣庙,行舍菜礼,第一人具祝文行事,刻石题名于国子监”。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科举考试结束,“赐呼图克岱尔、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应该是在这一年举行了元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士释褐礼。

明清相沿,每科试后,新中进士必到国子监文庙行释褐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将下第举人与新中进士全部留下特用,下第举人要求援进士例谒文庙行释褐礼,东阁大学士张四知认为不可而阻止。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帝令翻译科进士也谒先师庙行释褐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