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幸鲁仪注:清朝圣祖和高宗的庙祀研究

幸鲁仪注:清朝圣祖和高宗的庙祀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说历史上十二位皇帝幸鲁,但真正释奠孔子的只有清朝圣祖和高宗。幸鲁仪注,宋真宗时孔子庙内外设置了黄麾仗,采用了酌献礼,仪注应该与宋代视学酌献仪相似。清圣祖幸鲁仪注清康熙二十三年,圣祖致祭曲阜孔子庙。商定仪注为迎神、送神两跪六叩,不用乐,皇帝不同意,“尊礼先师,应行三跪九叩头礼,亦应用乐”。

幸鲁仪注:清朝圣祖和高宗的庙祀研究

虽说历史上十二位皇帝幸鲁,但真正释奠孔子的只有清朝圣祖和高宗。宋真宗所行的是梢低的酌献礼,靴袍再拜;后周太祖是再低的奠拜;唐玄宗只是奠酒;唐高宗连酒都未奠;北魏孝文帝既然亲祠,应该是奠酒;汉明帝进爵也是奠酒,章帝、安帝应该是仿效了明帝;汉光武帝、汉高祖都是遣官致祭,不可能亲自行礼。

汉高祖是太牢致祭,仪注不详;汉光武帝致祭连祭品也不详;汉明帝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升庙立,进爵而后坐,群臣中庭北面皆再拜,然后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仪式比较庄重;汉章帝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命儒者讲论,更加隆重;汉安帝仍然祭祀孔子及弟子,令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增加了与祭人员。北魏礼仪不详。唐高宗仅以少牢祭,唐玄宗恢复了太牢。

从北周开始,帝王开始跪拜。后周太祖郭威拜奠,宋真宗靴袍再拜,清圣祖、清高宗都是三跪九叩,达到最高的礼仪。

幸鲁仪注,宋真宗时孔子庙内外设置了黄麾仗,采用了酌献礼,仪注应该与宋代视学酌献仪相似。

清圣祖幸鲁仪注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致祭曲阜孔子庙。对于祭祀,皇帝非常重视,从二月就开始讨论亲祭曲阜孔子庙事宜,多次令内阁、九卿、詹事、科道、太常寺官员会议商讨。商定仪注为迎神、送神两跪六叩,不用乐,皇帝不同意,“尊礼先师,应行三跪九叩头礼,亦应用乐”。再次会议确定用曲阜孔子庙乐章,朝臣建议,“彼处所用乐章虽与国学所用乐章梢有不同,亦皆尊崇师道之词,应仍用彼处乐章。但彼处乐工未谙礼仪,由太常寺量派官员人役骑驿马前往阙里指示。至彼处乐工袍服恐陈旧不堪,应将太学所用乐舞袍服带往暂用”,获得皇帝同意。

仪注保存在《幸鲁盛典》中:

【出行宫】十八日己卯昧爽,礼部乃至行宫奏请皇上诣先师庙行礼。上御辇,设卤簿,文武从官不陪祀者皆补服于行宫前跪送。

【入庙】驾由曲阜南门入,陪祀官皆跪迎于棂星门外。驾由棂星门入大中门,至同文门,于奎文阁前降辇,诣斋宿所御幄内少憩。

【就位】赞引官内阁学士席尔达、对引官太常寺卿葛思泰奉引,上由奎文阁下步入大成门,乃由甬道中行大成殿。各官由东金声门、西玉振门趋而入俟于两阶之下;巡抚张鹏,布政使黄元骥,按察使吴毓珍,济东道陈俞侯,兖东道李梦庚,提学道唐赓尧,运使胡瑾,兖州知府张鹏翮,衍圣公孔毓圻,五经博士孔毓涎、孔毓瑛、颜懋衡、曾贞豫、孟贞仁、仲秉贞,直隶口北道孔兴洪,曲阜县世职知县孔兴认,四氏学学录孔尚侃等班在阼阶下;诸武臣班在西阶下;各以序立候,随班行礼。

上升大成殿,赞引官、对引官引驾至拜褥前站立。典仪官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唱毕,赞引官赞“就位”,皇上就拜褥上站立。

【迎神】典仪官唱“迎神”,唱乐官唱“迎神,乐奏《咸和之曲》”,唱毕,乐作,无舞。其辞曰:“大哉宣圣,道德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赞引官赞“跪,叩,兴”,上及王以下、四配、十哲、两庑分献、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立。

【初献】典仪官唱“奠帛爵,行初献礼”,捧帛爵官就前,在上右边站立。唱乐官唱“初献,乐奏《宁和之曲》”,唱毕,乐作,有舞。其辞曰:“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师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捧帛官以帛捧举跪,赞引官赞“献帛”,上立接拱举,授捧帛官。捧帛官跪接,捧举至先师位前,奠毕,行一跪三叩头礼,退。捧爵官以爵捧举跪,赞引官赞“献爵”,上立接拱举,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举至先师位前立献,毕,退。(www.daowen.com)

【读祝】读祝官至安祝文桌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将祝文捧起,乐止。赞引官赞“跪”,上及王以下、分献陪祀各官、读祝官、乐舞生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祝官读御制祝文,读毕,立,将祝文捧至先师位前,安于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头礼,退。乐舞生立,奏乐。赞引官赞“叩,兴”,上及王以下、分献陪祀各官俱行三叩头礼,立。

【初献分献】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官各依序引至各位前站立,捧帛爵官跪递分献官,分献官立接,拱举,献毕,各复位。乐毕。

【亚献】典仪官唱“行亚献礼”,捧爵官就前,在上右边立。唱乐官唱“亚献,乐奏《安和之曲》”,唱毕,乐作,有舞。其辞曰:“大哉圣师,实天生德。作乐以崇,时祀无歝。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捧爵官以爵捧举跪,赞引官赞“献爵”,上立接,拱举,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举至先师位前,立献于左,毕,退。

【亚献分献】分献官照初献礼献毕,退,乐毕。

【终献】典仪官唱“行终献礼”,捧爵官就前,在上左边立。唱乐官唱“终献,乐奏《景和之曲》”,唱毕,乐作,有舞。其辞曰:“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惟三,于嘻成礼。”捧爵官以爵捧举,跪,赞引官赞“献爵”,上立接拱举,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举至先师位前立,献于右,毕,退。

【终献分献】分献官照亚献礼献毕,退。乐毕,乐舞生执旌节,引退至两列站立。

【彻馔】典仪官唱“彻馔”,唱乐官唱“彻馔,乐奏《咸和之曲》”,唱毕,乐作,无舞。其辞曰:“牺象在前,笾豆在列。以飨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乐毕。

【送神】典仪官唱“送神”,唱乐官唱“送神,乐奏《咸和之曲》”,唱毕,乐作,无舞。其辞曰:“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祭祀,威仪雍雍。歆格惟馨,神驭还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赞引官赞“跪,叩,兴”,上及王以下、分献陪祀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立、乐毕。

【望燎】典仪官唱“捧祝帛,各恭诣燎位”,唱毕,捧祝、帛官至前,行一跪三叩头礼,将祝、帛捧举出中门,诣燎位。上向左边站立,俟祝帛过毕,上就位站立。焚帛。

【礼毕】赞引官赞“礼毕”,上退诣斋宿所。凡陪祀亲王拜于殿门之外,分献官拜于杏坛之下,献帛、爵乃登殿庑,已献,还拜于下。诸文武官各拜于其班次。

与皇帝亲祭国子监文庙相比,此仪注减少了上香环节,乐章仍然采用明淇武六年颁发的歌词,献帛、献爵由司帛官、司爵官自献改为先呈皇帝拱举然后再献,皇帝迎神、送神行礼均由二跪六叩改为三跪九叩,分献由仅初献改为三献,读祝由分献后改为分献前,仪式比皇帝亲祭国子监文庙隆重。不足的是,最后的赞词“礼毕”不如国子监的“礼成”庄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