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庙遣官春秋释奠礼仪及其历史采纳情况

孔子庙遣官春秋释奠礼仪及其历史采纳情况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学孔子庙遣官致祭主要是在春秋释奠,采用的都是国家制定的标准仪注。不同的是皇帝署名和遣官的仪式。《旧唐书》未说此建议是否被采纳,《新唐书》说归崇敬认为,“春秋释奠孔子祝版,皇帝署,北面揖,以为太重,宜准武王受丹书于师尚父,行东面之礼,事皆施行”,已被朝廷采纳。

孔子庙遣官春秋释奠礼仪及其历史采纳情况

国学孔子庙遣官致祭主要是在春秋释奠,采用的都是国家制定的标准仪注。不同的是皇帝署名和遣官的仪式。

唐代时,皇帝遣官致祭时,皇帝要亲自在祝文中署上自己的姓名,而且还有专门的仪式,署名后皇帝还要向祝文北面作揖,“每年春秋二时释奠文宣王,祝版御署讫,北面揖”。中唐时,归崇敬(720―799)认为礼仪太重,建议改变,“臣以为礼太重。谨按《大戴礼》,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武王东面而立,今箸[165]祝版,伏请准武王东面之礼,轻重庶得其中”[166]。《旧唐书》未说此建议是否被采纳,《新唐书》说归崇敬认为,“春秋释奠孔子祝版,皇帝署,北面揖,以为太重,宜准武王受丹书于师尚父,行东面之礼,事皆施行”,已被朝廷采纳。宋、金、元祝文都有皇帝的名字,宋、元皇帝是否亲署不详,金朝已经改为学士院定撰祝文颁给国学,皇帝不再亲自署名,“释奠文宣王例不降祝版”[167]

从明代祝文没有皇帝名字看,皇帝亲自署名的仪式已经改变,从文献记载看,仪式更加庄重了。明太祖朱元璋“每岁春秋释奠前祀一日,皇帝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传制”,神宗“万历元年二月,遣大学士祭先师孔子,上服皮弁服,升皇极殿,奉香授三献官,捧由中陛降御道,出至午门,置龙亭内,仪佐鼓吹,导引至庙学行礼。”[168]由此可见,皇帝都是着祭祀礼服,在皇宫正殿授香传制,如同皇帝亲往祭祀一样。明代以前皇帝亲自署名,明代皇帝亲自授香,说明明代皇帝非常重视上香。(www.daowen.com)

明清释奠祝文皇帝不再署名,也不再出现皇帝的名字,祝文仅说“皇帝遣官”,与唐、宋的“皇帝谨遣”、元朝的“皇帝敬遣”相比显得不够庄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