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庙祀典研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视学仪注

孔子庙祀典研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视学仪注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学仪注最早见于宋代,明清也都制定了仪注。凡视学之日,皇帝礼服乘舆诣学,法驾卤簿前驱,引扈如常仪。视学是非常隆重的仪式,皇帝先祭祀孔子,然后听讲儒家经典。祭祀虽然大多称作释奠,但礼仪非常简单,而且不读祝文。

孔子庙祀典研究:宋代至明清时期的视学仪注

视学仪注最早见于宋代,明清也都制定了仪注。

宋代皇帝视学酌献文宣王仪注

陈设

【设次】殿中监前期一日帅其属尚舍设皇帝御幄于庙殿之东,南向;仪鸾司设三公以下幕次于国子监门外稍东,量地之宜。

【设位】至日,御史台太常寺门设陪祠官班于殿下,如月朔视庙之仪。

【设祭品】太常设祭器于文宣王神位前,光禄实之,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牺尊一,在殿上前楹间(实以供内法酒),设香炉于神位前。又设配享及从祀位,每位各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共设象尊四(实以祠祭法酒),一设于殿上前楹东,一设于前楹西,其二分设于两庑阶北,并加坫。

【设太官令位】设太官令位于文宣王酌尊所,北向。

酌献文宣王

【设位】至日,御史台、太常寺门设陪祠官班于殿下,如月朔视庙之仪。

【设祭品】太常设祭器于文宣王神位前,光禄实之,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牺尊一,在殿上前楹间(实以供内法酒),设香炉于神位前。又设配享及从祀位,每位各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共设象尊四(实以祠祭法酒),一设于殿上前楹东,一设于前楹西,其二分设于两庑阶北,并加坫。

【设太官令位】设太官令位于文宣王酌尊所,北向。

酌献文宣王

【设位】至日,御史台、太常寺门设陪祠官班于殿下,如月朔视庙之仪。

【设祭品】太常设祭器于文宣王神位前,光禄实之,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牺尊一,在殿上前楹间(实以供内法酒),设香炉于神位前。又设配享及从祀位,每位各左笾一(实以鹿脯),右豆一(实以鹿臡),爵一,在笾豆前;共设象尊四(实以祠祭法酒),一设于殿上前楹东,一设于前楹西,其二分设于两庑阶北,并加坫。

【设太官令位】设太官令位于文宣王酌尊所,北向。

酌献文宣王

【入庙】其日皇帝服靴袍,乘辇。将至国子监,礼部、祠部郎官、太常寺、本监并太学官、学生奉迎于路左。车驾由监门入,降辇归幄。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于幄前,东向。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亲王、使相、执政官、御史台,门引尚书、侍郎以下文武官,各入诣殿下位,门报班齐。

【酌献】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请皇帝行酌献之礼”,奏讫,俯伏,兴,帘卷。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出幄,升自东阶,诣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太常卿奏请皇帝“跪”,又奏“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侍臣执爵诣酒尊所,太官令酌酒以授侍臣,侍臣跪以爵进皇帝,再拜。赞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礼毕】太常卿前导,皇帝降自东阶,归御幄,帘降。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礼毕”,奏讫,俯伏,兴,帘卷,皇帝出幄,乘辇赴太学如常仪。

【分奠】礼部、祠部郎官、太常丞、愽士及国子监太学官诣配享及从祀分奠如常仪。[116]

就陈设看,此仪注与贡士辟雍释菜相似;就行礼看,便简单多了。但这是第一次规定皇帝视学要再拜,亲自下跪叩头。

南宋时仪注有所变化,高宗视学时,“跪,上香,执爵,三祭酒”,宁宗“三上香,执爵,三祭酒”[117],将一献改为三献。

明代视学释奠仪注

明淇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将幸国子监,议者言孔子虽圣,乃人臣,礼宜一奠而再拜,太祖不从,命礼部尚书刘仲质定其制”,制定了皇帝视学仪注。

前期设御幄于大成门东,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

至日,学官率诸生迎驾于成贤街左。皇帝入御幄,具皮弁服,诣先师神位,再拜,献爵,复再拜。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如常仪。帝入御幄,易常服,升舆,至彝伦堂升座。学官、诸生五拜叩头,东西序立于堂下,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以次入堂,东西序立。赞“进讲”……[118]

虽然名为释奠,但不用牲,不设乐,仪式非常简单。

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视学,改行四拜礼,“永乐四年,礼部尚书郑赐引宋制,请服靴袍再拜,帝不从,仍行四拜礼”。景泰二年(1451年),定制遣官至曲阜召衍圣公进京观礼。成化元年(1465年),始用牲,设乐但不奏,“先是视学祭先师,不设牲,不奏乐,至成化元年始用牲乐,视学之日,乐设而不作”。弘治元年(1488年),定先期致斋一日,奠加币,牲用太牢,改分献官为分奠官。

清代视学仪注

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都曾视学,亲自释奠孔子;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令将幸学改称诣学,也是先释奠后讲学;乾隆三年(1738年)皇帝视学才制定了仪注。

凡视学之日,皇帝礼服乘舆诣学(仪与丁祭日亲诣同),法驾卤簿前驱,引扈如常仪。王公百官咸集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朝服,诸生公服,跪迎于成贤街道右。皇帝至庙门外降舆入,太常寺卿二人恭导圣驾,诣大成殿,释奠于先师孔子(上香,奠帛,爵一献,乐三奏,不读祝)。礼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衮服,王以下咸更采服。王公序立于大次之南,各官均先诣彝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

仪式仍然比较简单。

清代临雍仪注

乾隆五十年新建的辟雍落成,将视学改称临雍,制定的祭祀仪注为:

凡恭遇临雍,是日早,工部设更衣御幄于大成殿阶下之东,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辟雍殿阶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学门内,设丹陛清乐于大乐东……

届时,太常寺卿奏请皇帝御礼殿,乘舆出宫。午门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于东华门外分翼排立,候驾过跪送。法驾卤簿前导,驾出东华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俱朝服,诸生俱公服,于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门外祗候,随驾入。皇帝至更衣幄次降舆,赞引官、对引官恭导,候皇帝祭先师礼毕,御彝伦堂,更衮服……

视学是非常隆重的仪式,皇帝先祭祀孔子,然后听讲儒家经典。讲经后,宋代皇帝赐茶。明初,学官于次日率学官上表谢恩,皇帝赐宴赐物。永乐四年(1406年),视学次日,“赐祭酒以下宴于奉天门,监生宴于丹墀,赐俨、智纻丝罗衣人二袭,学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各纻丝衣一袭,监生朱瑨等三千七十四人钞各五锭”,赐给讲经的祭酒胡俨、司业张智纻丝罗衣,学官监生也有赏赐,确立了明清制度。祭祀虽然大多称作释奠,但礼仪非常简单,而且不读祝文。

【入庙】其日皇帝服靴袍,乘辇。将至国子监,礼部、祠部郎官、太常寺、本监并太学官、学生奉迎于路左。车驾由监门入,降辇归幄。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于幄前,东向。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亲王、使相、执政官、御史台,门引尚书、侍郎以下文武官,各入诣殿下位,门报班齐。

【酌献】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请皇帝行酌献之礼”,奏讫,俯伏,兴,帘卷。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出幄,升自东阶,诣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太常卿奏请皇帝“跪”,又奏“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侍臣执爵诣酒尊所,太官令酌酒以授侍臣,侍臣跪以爵进皇帝,再拜。赞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礼毕】太常卿前导,皇帝降自东阶,归御幄,帘降。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礼毕”,奏讫,俯伏,兴,帘卷,皇帝出幄,乘辇赴太学如常仪。(www.daowen.com)

【分奠】礼部、祠部郎官、太常丞、愽士及国子监太学官诣配享及从祀分奠如常仪。[116]

就陈设看,此仪注与贡士辟雍释菜相似;就行礼看,便简单多了。但这是第一次规定皇帝视学要再拜,亲自下跪叩头。

南宋时仪注有所变化,高宗视学时,“跪,上香,执爵,三祭酒”,宁宗“三上香,执爵,三祭酒”[117],将一献改为三献。

明代视学释奠仪注

明淇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将幸国子监,议者言孔子虽圣,乃人臣,礼宜一奠而再拜,太祖不从,命礼部尚书刘仲质定其制”,制定了皇帝视学仪注。

前期设御幄于大成门东,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

至日,学官率诸生迎驾于成贤街左。皇帝入御幄,具皮弁服,诣先师神位,再拜,献爵,复再拜。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如常仪。帝入御幄,易常服,升舆,至彝伦堂升座。学官、诸生五拜叩头,东西序立于堂下,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以次入堂,东西序立。赞“进讲”……[118]

虽然名为释奠,但不用牲,不设乐,仪式非常简单。

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视学,改行四拜礼,“永乐四年,礼部尚书郑赐引宋制,请服靴袍再拜,帝不从,仍行四拜礼”。景泰二年(1451年),定制遣官至曲阜召衍圣公进京观礼。成化元年(1465年),始用牲,设乐但不奏,“先是视学祭先师,不设牲,不奏乐,至成化元年始用牲乐,视学之日,乐设而不作”。弘治元年(1488年),定先期致斋一日,奠加币,牲用太牢,改分献官为分奠官。

清代视学仪注

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都曾视学,亲自释奠孔子;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令将幸学改称诣学,也是先释奠后讲学;乾隆三年(1738年)皇帝视学才制定了仪注。

凡视学之日,皇帝礼服乘舆诣学(仪与丁祭日亲诣同),法驾卤簿前驱,引扈如常仪。王公百官咸集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朝服,诸生公服,跪迎于成贤街道右。皇帝至庙门外降舆入,太常寺卿二人恭导圣驾,诣大成殿,释奠于先师孔子(上香,奠帛,爵一献,乐三奏,不读祝)。礼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衮服,王以下咸更采服。王公序立于大次之南,各官均先诣彝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

仪式仍然比较简单。

清代临雍仪注

乾隆五十年新建的辟雍落成,将视学改称临雍,制定的祭祀仪注为:

凡恭遇临雍,是日早,工部设更衣御幄于大成殿阶下之东,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辟雍殿阶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学门内,设丹陛清乐于大乐东……

届时,太常寺卿奏请皇帝御礼殿,乘舆出宫。午门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于东华门外分翼排立,候驾过跪送。法驾卤簿前导,驾出东华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俱朝服,诸生俱公服,于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门外祗候,随驾入。皇帝至更衣幄次降舆,赞引官、对引官恭导,候皇帝祭先师礼毕,御彝伦堂,更衮服……

视学是非常隆重的仪式,皇帝先祭祀孔子,然后听讲儒家经典。讲经后,宋代皇帝赐茶。明初,学官于次日率学官上表谢恩,皇帝赐宴赐物。永乐四年(1406年),视学次日,“赐祭酒以下宴于奉天门,监生宴于丹墀,赐俨、智纻丝罗衣人二袭,学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各纻丝衣一袭,监生朱瑨等三千七十四人钞各五锭”,赐给讲经的祭酒胡俨、司业张智纻丝罗衣,学官监生也有赏赐,确立了明清制度。祭祀虽然大多称作释奠,但礼仪非常简单,而且不读祝文。

【入庙】其日皇帝服靴袍,乘辇。将至国子监,礼部、祠部郎官、太常寺、本监并太学官、学生奉迎于路左。车驾由监门入,降辇归幄。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立于幄前,东向。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三公、亲王、使相、执政官、御史台,门引尚书、侍郎以下文武官,各入诣殿下位,门报班齐。

【酌献】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请皇帝行酌献之礼”,奏讫,俯伏,兴,帘卷。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出幄,升自东阶,诣至圣文宣王神位前。太常卿奏请皇帝“跪”,又奏“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侍臣执爵诣酒尊所,太官令酌酒以授侍臣,侍臣跪以爵进皇帝,再拜。赞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礼毕】太常卿前导,皇帝降自东阶,归御幄,帘降。太常卿诣御幄前,俯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礼毕”,奏讫,俯伏,兴,帘卷,皇帝出幄,乘辇赴太学如常仪。

【分奠】礼部、祠部郎官、太常丞、愽士及国子监太学官诣配享及从祀分奠如常仪。[116]

就陈设看,此仪注与贡士辟雍释菜相似;就行礼看,便简单多了。但这是第一次规定皇帝视学要再拜,亲自下跪叩头。

南宋时仪注有所变化,高宗视学时,“跪,上香,执爵,三祭酒”,宁宗“三上香,执爵,三祭酒”[117],将一献改为三献。

明代视学释奠仪注

明淇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将幸国子监,议者言孔子虽圣,乃人臣,礼宜一奠而再拜,太祖不从,命礼部尚书刘仲质定其制”,制定了皇帝视学仪注。

前期设御幄于大成门东,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

至日,学官率诸生迎驾于成贤街左。皇帝入御幄,具皮弁服,诣先师神位,再拜,献爵,复再拜。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如常仪。帝入御幄,易常服,升舆,至彝伦堂升座。学官、诸生五拜叩头,东西序立于堂下,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以次入堂,东西序立。赞“进讲”……[118]

虽然名为释奠,但不用牲,不设乐,仪式非常简单。

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视学,改行四拜礼,“永乐四年,礼部尚书郑赐引宋制,请服靴袍再拜,帝不从,仍行四拜礼”。景泰二年(1451年),定制遣官至曲阜召衍圣公进京观礼。成化元年(1465年),始用牲,设乐但不奏,“先是视学祭先师,不设牲,不奏乐,至成化元年始用牲乐,视学之日,乐设而不作”。弘治元年(1488年),定先期致斋一日,奠加币,牲用太牢,改分献官为分奠官。

清代视学仪注

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八年(1669年)皇帝都曾视学,亲自释奠孔子;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令将幸学改称诣学,也是先释奠后讲学;乾隆三年(1738年)皇帝视学才制定了仪注。

凡视学之日,皇帝礼服乘舆诣学(仪与丁祭日亲诣同),法驾卤簿前驱,引扈如常仪。王公百官咸集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朝服,诸生公服,跪迎于成贤街道右。皇帝至庙门外降舆入,太常寺卿二人恭导圣驾,诣大成殿,释奠于先师孔子(上香,奠帛,爵一献,乐三奏,不读祝)。礼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衮服,王以下咸更采服。王公序立于大次之南,各官均先诣彝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

仪式仍然比较简单。

清代临雍仪注

乾隆五十年新建的辟雍落成,将视学改称临雍,制定的祭祀仪注为:

凡恭遇临雍,是日早,工部设更衣御幄于大成殿阶下之东,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辟雍殿阶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学门内,设丹陛清乐于大乐东……

届时,太常寺卿奏请皇帝御礼殿,乘舆出宫。午门鸣钟鼓,王以下文武各官于东华门外分翼排立,候驾过跪送。法驾卤簿前导,驾出东华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所属官俱朝服,诸生俱公服,于街左跪迎。陪祀王公大臣百官俱朝服,先至大成门外祗候,随驾入。皇帝至更衣幄次降舆,赞引官、对引官恭导,候皇帝祭先师礼毕,御彝伦堂,更衮服……

视学是非常隆重的仪式,皇帝先祭祀孔子,然后听讲儒家经典。讲经后,宋代皇帝赐茶。明初,学官于次日率学官上表谢恩,皇帝赐宴赐物。永乐四年(1406年),视学次日,“赐祭酒以下宴于奉天门,监生宴于丹墀,赐俨、智纻丝罗衣人二袭,学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各纻丝衣一袭,监生朱瑨等三千七十四人钞各五锭”,赐给讲经的祭酒胡俨、司业张智纻丝罗衣,学官监生也有赏赐,确立了明清制度。祭祀虽然大多称作释奠,但礼仪非常简单,而且不读祝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