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释菜礼
释菜礼最早见于周代文献,《礼记》中出现最多(有的版本也作舍菜),有四次:
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舞。[85]
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86]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87]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88]
还有一次作祭菜: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89]
郑玄对此解释说:“皮弁,天子之朝服也;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是以菜祭祀先圣先师,其目的、方式与释菜完全相同。祭菜与释菜名虽不同,但应该是一回事。
学校举行释菜礼祭祀先圣先师,从礼书记载看,有三种情况:
蓝田吕氏曰:释菜之礼,礼之至简者也,皆不在多品,贵其诚也。其用有三:每岁春合舞则行之,《月令》云“仲春命乐正合舞舍菜也”;始入学则行之,《文王世子》云“既受器用币,然后舍菜是也”;始入学则行之,《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其敬道也”。[90]
第一种情况是在创立学校制成礼乐器时举行。“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郑玄解释说:“興,当为釁字之误也。礼乐之器成则釁之,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又释菜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将用也。”创办学校,制作礼器、乐器完成后,要将牺牲的血液涂抹在礼乐器上,然后举行释菜礼祭告先圣先师。
第二种情况是在大学新生入学时举行。“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三种情况是在春天入学时举行。“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乐官,展乐器。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此三种情况,第一种举行的次数最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许只有一次;第三种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第二种每年也应该都要举行,因为按照常规,学校每年都应该有新生入学。
汉代以后的释菜礼
汉代文献中既无举行释奠的记载,也无举行释菜的记录。直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豫章王开馆立学,“行释菜礼”[91],才有释菜的记录,但并无释菜的具体内容。齐永明三年(485年),命有司商议释奠、释菜当行何礼,尚书令王俭说“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92]。由此可知,南朝时已不再举行释菜礼。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永熙三年(534年)都曾举行释菜礼,但不知是如何行礼的。
也许是由于释菜中断的时间太久,《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将释奠和释菜相混。《旧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皇太子于国学释菜”,“总章元年二月亲释菜司成馆”。《新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丁丑皇太子释菜于太学”,“总章元年释菜国学”;唐高祖“数临幸观释菜”,“帝幸太学,观释菜”,“会释菜”。《唐开元礼》中根本就没有释菜礼。所有这些释菜其实都是释奠,释菜和释奠已经混二为一了。
宋代恢复了释菜礼,国家规定的释菜礼有三种。一是国学举行的常祭。元丰七年(1084年)制定了四孟释菜仪,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各举行一次。政和三年(1113年)《五礼新仪》改为“以孟春元日释菜,仲春、仲秋上丁日释奠”,释菜改为一年一次。二是乡饮酒时举行。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规定举行乡饮酒礼时先释菜先圣先师。三是各州府贡举人始入辟雍时举行。建隆二年(961年)规定:“诸州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熙宁五年(1072年)因为释菜使用释奠礼仪被中止,“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大观元年(1107年)恢复贡士辟雍释菜礼,“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此外,孙子秀创建的衢州孔氏家庙落成时也举行了释菜礼,当然这不是国家所规定的。
辽代、金代均未见举行释菜礼的记载。元代时国学和地方学校均恢复了释菜礼,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乙卯,“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93],月朔释奠应该就是释菜。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各路每月“朔望,自长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文庙烧香,礼毕,从学官主善诣讲堂,同诸生并民家子弟愿从学者讲议经史,更相授受”[94]。文庙烧香似乎只是行香,但从其后皇帝诏旨看,每月朔望都举行祭祀。至元三十一年七月“诏谕中外百官,节该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其赡学田土产业及贡士庄所出钱粮,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师生廪膳”[95],“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96],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其侍卫舍人与上、中斋,举礼仪习熟、音吐淇畅,曾掌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众与其能者充之”[97]。朔望祭祀举行的应该是释菜礼。
明代时释菜礼开始增多。淇武元年(1368年)曾令京府及附府县春秋释奠时行释菜礼;四年令进士释褐时诣国学文庙释菜;十五年五月上丁,太祖到国子监孔子庙亲行释菜礼;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国学文庙增加了每月十五的释菜。《太学志》记载,贵族子弟和监生入学也举行释菜礼,“公侯驸马伯及戚畹子弟初入监之月,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监生初入监,赴先师庙报名,庙中礼生赞谒先师,行四拜”[98]。
清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月朔及进士释褐时行释菜礼,各级学校文庙都在每月初一释菜。因正月初一各官要行朝贺礼,国家规定释菜改在第二天进行。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87]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88]
还有一次作祭菜: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89]
郑玄对此解释说:“皮弁,天子之朝服也;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是以菜祭祀先圣先师,其目的、方式与释菜完全相同。祭菜与释菜名虽不同,但应该是一回事。
学校举行释菜礼祭祀先圣先师,从礼书记载看,有三种情况:
蓝田吕氏曰:释菜之礼,礼之至简者也,皆不在多品,贵其诚也。其用有三:每岁春合舞则行之,《月令》云“仲春命乐正合舞舍菜也”;始入学则行之,《文王世子》云“既受器用币,然后舍菜是也”;始入学则行之,《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其敬道也”。[90]
第一种情况是在创立学校制成礼乐器时举行。“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郑玄解释说:“興,当为釁字之误也。礼乐之器成则釁之,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又释菜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将用也。”创办学校,制作礼器、乐器完成后,要将牺牲的血液涂抹在礼乐器上,然后举行释菜礼祭告先圣先师。(www.daowen.com)
第二种情况是在大学新生入学时举行。“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三种情况是在春天入学时举行。“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乐官,展乐器。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此三种情况,第一种举行的次数最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许只有一次;第三种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第二种每年也应该都要举行,因为按照常规,学校每年都应该有新生入学。
汉代以后的释菜礼
汉代文献中既无举行释奠的记载,也无举行释菜的记录。直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豫章王开馆立学,“行释菜礼”[91],才有释菜的记录,但并无释菜的具体内容。齐永明三年(485年),命有司商议释奠、释菜当行何礼,尚书令王俭说“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92]。由此可知,南朝时已不再举行释菜礼。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永熙三年(534年)都曾举行释菜礼,但不知是如何行礼的。
也许是由于释菜中断的时间太久,《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将释奠和释菜相混。《旧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皇太子于国学释菜”,“总章元年二月亲释菜司成馆”。《新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丁丑皇太子释菜于太学”,“总章元年释菜国学”;唐高祖“数临幸观释菜”,“帝幸太学,观释菜”,“会释菜”。《唐开元礼》中根本就没有释菜礼。所有这些释菜其实都是释奠,释菜和释奠已经混二为一了。
宋代恢复了释菜礼,国家规定的释菜礼有三种。一是国学举行的常祭。元丰七年(1084年)制定了四孟释菜仪,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各举行一次。政和三年(1113年)《五礼新仪》改为“以孟春元日释菜,仲春、仲秋上丁日释奠”,释菜改为一年一次。二是乡饮酒时举行。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规定举行乡饮酒礼时先释菜先圣先师。三是各州府贡举人始入辟雍时举行。建隆二年(961年)规定:“诸州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熙宁五年(1072年)因为释菜使用释奠礼仪被中止,“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大观元年(1107年)恢复贡士辟雍释菜礼,“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此外,孙子秀创建的衢州孔氏家庙落成时也举行了释菜礼,当然这不是国家所规定的。
辽代、金代均未见举行释菜礼的记载。元代时国学和地方学校均恢复了释菜礼,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乙卯,“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93],月朔释奠应该就是释菜。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各路每月“朔望,自长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文庙烧香,礼毕,从学官主善诣讲堂,同诸生并民家子弟愿从学者讲议经史,更相授受”[94]。文庙烧香似乎只是行香,但从其后皇帝诏旨看,每月朔望都举行祭祀。至元三十一年七月“诏谕中外百官,节该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其赡学田土产业及贡士庄所出钱粮,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师生廪膳”[95],“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96],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其侍卫舍人与上、中斋,举礼仪习熟、音吐淇畅,曾掌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众与其能者充之”[97]。朔望祭祀举行的应该是释菜礼。
明代时释菜礼开始增多。淇武元年(1368年)曾令京府及附府县春秋释奠时行释菜礼;四年令进士释褐时诣国学文庙释菜;十五年五月上丁,太祖到国子监孔子庙亲行释菜礼;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国学文庙增加了每月十五的释菜。《太学志》记载,贵族子弟和监生入学也举行释菜礼,“公侯驸马伯及戚畹子弟初入监之月,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监生初入监,赴先师庙报名,庙中礼生赞谒先师,行四拜”[98]。
清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月朔及进士释褐时行释菜礼,各级学校文庙都在每月初一释菜。因正月初一各官要行朝贺礼,国家规定释菜改在第二天进行。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87]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88]
还有一次作祭菜: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89]
郑玄对此解释说:“皮弁,天子之朝服也;祭菜,礼先圣先师,菜谓芹藻之属。”是以菜祭祀先圣先师,其目的、方式与释菜完全相同。祭菜与释菜名虽不同,但应该是一回事。
学校举行释菜礼祭祀先圣先师,从礼书记载看,有三种情况:
蓝田吕氏曰:释菜之礼,礼之至简者也,皆不在多品,贵其诚也。其用有三:每岁春合舞则行之,《月令》云“仲春命乐正合舞舍菜也”;始入学则行之,《文王世子》云“既受器用币,然后舍菜是也”;始入学则行之,《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其敬道也”。[90]
第一种情况是在创立学校制成礼乐器时举行。“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郑玄解释说:“興,当为釁字之误也。礼乐之器成则釁之,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又释菜告先圣先师,以器成将用也。”创办学校,制作礼器、乐器完成后,要将牺牲的血液涂抹在礼乐器上,然后举行释菜礼祭告先圣先师。
第二种情况是在大学新生入学时举行。“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三种情况是在春天入学时举行。“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以六乐之会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乐官,展乐器。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此三种情况,第一种举行的次数最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许只有一次;第三种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第二种每年也应该都要举行,因为按照常规,学校每年都应该有新生入学。
汉代以后的释菜礼
汉代文献中既无举行释奠的记载,也无举行释菜的记录。直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豫章王开馆立学,“行释菜礼”[91],才有释菜的记录,但并无释菜的具体内容。齐永明三年(485年),命有司商议释奠、释菜当行何礼,尚书令王俭说“中朝以来,释菜礼废,今之所行,释奠而已”[92]。由此可知,南朝时已不再举行释菜礼。北魏天兴四年(401年)、永熙三年(534年)都曾举行释菜礼,但不知是如何行礼的。
也许是由于释菜中断的时间太久,《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将释奠和释菜相混。《旧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皇太子于国学释菜”,“总章元年二月亲释菜司成馆”。《新唐书》中记载,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丁丑皇太子释菜于太学”,“总章元年释菜国学”;唐高祖“数临幸观释菜”,“帝幸太学,观释菜”,“会释菜”。《唐开元礼》中根本就没有释菜礼。所有这些释菜其实都是释奠,释菜和释奠已经混二为一了。
宋代恢复了释菜礼,国家规定的释菜礼有三种。一是国学举行的常祭。元丰七年(1084年)制定了四孟释菜仪,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各举行一次。政和三年(1113年)《五礼新仪》改为“以孟春元日释菜,仲春、仲秋上丁日释奠”,释菜改为一年一次。二是乡饮酒时举行。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规定举行乡饮酒礼时先释菜先圣先师。三是各州府贡举人始入辟雍时举行。建隆二年(961年)规定:“诸州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熙宁五年(1072年)因为释菜使用释奠礼仪被中止,“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大观元年(1107年)恢复贡士辟雍释菜礼,“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此外,孙子秀创建的衢州孔氏家庙落成时也举行了释菜礼,当然这不是国家所规定的。
辽代、金代均未见举行释菜礼的记载。元代时国学和地方学校均恢复了释菜礼,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乙卯,“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93],月朔释奠应该就是释菜。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各路每月“朔望,自长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文庙烧香,礼毕,从学官主善诣讲堂,同诸生并民家子弟愿从学者讲议经史,更相授受”[94]。文庙烧香似乎只是行香,但从其后皇帝诏旨看,每月朔望都举行祭祀。至元三十一年七月“诏谕中外百官,节该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其赡学田土产业及贡士庄所出钱粮,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及师生廪膳”[95],“成宗即位,诏曲阜林庙、上都、大都、诸路府州县邑庙学、书院赡学土地及贡士庄以供春秋二丁、朔望祭祀”[96],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其侍卫舍人与上、中斋,举礼仪习熟、音吐淇畅,曾掌春秋释奠、每月告朔明赞众与其能者充之”[97]。朔望祭祀举行的应该是释菜礼。
明代时释菜礼开始增多。淇武元年(1368年)曾令京府及附府县春秋释奠时行释菜礼;四年令进士释褐时诣国学文庙释菜;十五年五月上丁,太祖到国子监孔子庙亲行释菜礼;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国学文庙增加了每月十五的释菜。《太学志》记载,贵族子弟和监生入学也举行释菜礼,“公侯驸马伯及戚畹子弟初入监之月,谒先师庙,行释菜礼”,“监生初入监,赴先师庙报名,庙中礼生赞谒先师,行四拜”[98]。
清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月朔及进士释褐时行释菜礼,各级学校文庙都在每月初一释菜。因正月初一各官要行朝贺礼,国家规定释菜改在第二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