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释奠礼祝文研究成果分享

释奠礼祝文研究成果分享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子监释奠颜子及七十二贤祝文国子监奉祀孔子,以颜子和孔子七十二弟子配享,祝文是献给颜子和七十二贤的。州学释奠颜子祝文州学仅以颜子配享,祝文较国子监变化略大。县学释奠颜子祝文县学仅以颜子配享,祝文也仅提颜子。崇宁五年颁布释奠祝文主干部分完全采用了唐代祝文。南宋所用释奠祝文虽然祝文用微宗的名义,但是祝文中已经出现了四配。

释奠礼祝文研究成果分享

祝文又称祝辞,是祭祀时向祭祀对象报告祭祀的原因或动机的文字。祝文产生的时间未详,《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并收录了相传为伊耆氏蜡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人们一般认为伊耆氏即神农,也有人说是帝尧,不论是神农还是帝尧,都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祝文。商代已有专司祝文的职官太祝,为国家六太之一。周公制礼作乐,礼制更加规范:“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71]

孔子祭祀是列入国家祀典的重要祭祀,历代王朝的礼仪中都有专门制定的祭祀孔子礼仪。祝文作为祭祀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是专门制定并颁布全国一体使用的。虽然从汉代始国家就将祭祀孔子列入祀典,但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祭祀孔子的祝文是唐代的。

唐代时,祭祀时除孔子有祝文外,还祝告颜子。南宋时,增加颜回、曾参、子思和孟子四配后分别祝告。元代早期以颜子、孟子配享,所以也有三道祝文。明清时期仅孔子有祝文。

唐代释奠祝文

唐代祭祀孔子的祝文因为祭主不同,使用的祝文也不一样,有皇太子致祭国子监、皇帝遣官致祭国子监、州学祭祀和县学祭祀四种。但文字除开头的祭主部分不同外,其他文字基本相同。

国子监皇帝遣官释奠祝文 唐朝初年,“国学释奠以儒官为祭主,直书博士姓名”。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中书侍郎许敬宗等上书说:“《礼》:‘学官释奠于其先师。’郑氏谓:‘《诗》《书》《礼》《乐》之官也。’四时之学,将习其道,故释奠各以其师,而不及先圣。惟春秋合乐,则天子视学,有司总祭先圣先师。秦汉释奠无文,魏则以太常行事,晋宋以学官主祭。且国学乐以轩县,尊俎须于官,非臣下所可专也。请国学释奠,以祭酒、司业、博士为三献,辞称‘皇帝谨遣’。州学以刺史、上佐、博士三献,县学以令、丞、主簿若尉三献。如社祭,给明衣。”[72]朝廷同意,国子监春秋释奠均为皇帝遣官祭祀。皇帝遣官致祭国子监孔子庙的祝文为: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皇帝谨遣祭酒某封姓名敢昭告于先圣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纵,诞降生知,经纬礼乐,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先师颜子等配。尚享!

祝文中皇帝要亲自署名,署名后北面而揖,以示尊崇。归崇敬(720―799)曾经建议改变:“毎年春秋二时释奠文宣王,祝版御署讫,北面揖,臣以为礼太重。谨按《大戴礼》,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武王东面而立,今箸[73]祝版,伏请准武王东面之礼,轻重庶得其中。”[74]但并未被皇帝采纳。

国子监唐代皇太子释奠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皇太子某敢昭告于先圣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纵,诞降生知,经纬礼乐,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先师颜子等配。尚享![75]

州学释奠祝文 州学孔子庙仅奉祀孔子和颜子,祝文除祭主外基本相同,仅将“颜子等配”改为“颜子配神”。四篇祝文唯州学多“神”,似乎不妥,可能是衍文: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具位姓名敢昭告于先圣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纵,诞降生知,经纬礼乐,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先师颜子配神。尚享!

县学释奠祝文 县学孔子庙奉祀人物与州学相同,祝文也是除祭主外绝大部分相同,仅在“颜子配神”处少了“神”字。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县令具官姓名敢昭告于先圣孔宣父:惟夫子固天攸纵,诞降生知,经纬礼乐,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先师颜子配。尚享!

颜子祝文 虽然从东汉开始颜子就配享孔子,享受祭祀,但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祭祀颜子的祝文也是唐代的。从明代开始,颜子等配享孔子,不再单设祝文。

国子监释奠颜子及七十二贤祝文 国子监奉祀孔子,以颜子和孔子七十二弟子配享,祝文是献给颜子和七十二贤的。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皇帝谨遣祭官某姓名敢昭告于先师颜子等七十二贤: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惟子等或服膺圣教,德冠四科,或光阐儒风,贻范千载。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从祀配神。尚享!

国子监皇太子释奠颜子及七十二贤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皇太子某敢昭告于先师颜子等七十二贤: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典,敬修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惟子等或服膺圣教,德冠四科,或先阐儒风,贻范千载。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献,从祀配神。尚享!

州学释奠颜子祝文 州学仅以颜子配享,祝文较国子监变化略大。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具官姓名敢昭告于先师颜子: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惟子庶几具体,德冠四科,服道圣门,实臻阃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从祀配神。尚享!

县学释奠颜子祝文 县学仅以颜子配享,祝文也仅提颜子。除署名外文字无不相同。

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县令具官姓名敢昭告于先师颜子: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先圣孔宣父。惟子庶几具体,德冠四科,服道圣门,实臻阃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从祀配神。尚享![76]

宋代释奠祝文

现在能够见到的北宋祝文有两道,均为微宗遣官致祭,应该都是国子监文宣王庙使用的。

崇宁五年(1106年)颁布释奠祝文 主干部分完全采用了唐代祝文。

某年月日,皇帝徽宗御名谨遣某官敢昭告于至圣文宣王:惟王固天攸纵,诞降生知,经纬礼乐,阐扬文教。余烈遗风,千载是仰,俾兹末学,依仁游艺。谨以制帛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公、邹国公配。尚享!

祝文中不应出现“微宗”谥号,当是后世著录时所误。

南宋所用释奠祝文 虽然祝文用微宗的名义,但是祝文中已经出现了四配。四配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才定型,所以此祝文应该是南宋后期仍然使用而略作补充的。

某年月日,徽宗御名谨遣某官敢昭告于先圣至圣文宣王:惟王金声玉振,集厥大成,有道立教,垂宪万世。兹率旧章,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先师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配。尚享![77]

宋代释奠除孔子有祝文外,北宋时曾以颜子、孟子、王安石配享,南宋咸淳三年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为四配,现存四配祝文仅有主干。另外,王安石配享时也应该有祝文。

兖国公颜子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兖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好学之乐,簟瓢不改,绝尘之踪,步趋可望,德行扶世,心同禹稷,具体而微,素王是配。

邹国公孟子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邹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后生孔子百有余岁,其知圣人,如亲见之,辞辟杨墨,三圣是承,扶世道民,登以配祀。

国公曾子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郕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道明忠恕,一贯心融,正统之传,晚年独得。

沂国公子思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沂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家传奥学,丕阐中庸,为孟之师,道统以续。

元代释奠祝文

至大四年释奠祝文

维某年某月某朔某甲子,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金声玉振,集厥大成,有道立教,垂宪万世。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公、邹国公配。尚享!

兖国公颜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闻一知十,未达一间,贤冠四科,实惟亚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

邹国公孟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知言知德,亦克允蹈,攘剔异端,以承三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78]

元延祐三年(1316年),孔子庙才设四配,此祝文为至大四年(1311年)所撰,所以没有曾子和子思祝文,后世应该有补,但文献中未见。

明代释奠祝文

明代取消了配享祝文,仅祭祀孔子读祝。明淇武元年(1368年)钦颁了释奠祝文,既有国子监文庙专用的格式,也有各级地方学校文庙通用的格式。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文庙祀典,取消了孔子和所有陪祀者的封号,对祝文也相应进行了修改。

洪武元年钦颁国子监文庙释奠祝文

维洪武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享![79]

嘉靖九年后钦颁国子监释奠祝文 嘉靖九年改正文庙祀典,孔子和配祀圣贤封号被取消,祝文也相应有了改变。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至圣先师: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复圣、宗圣、述圣、亚圣配。尚享!

地方学校文庙所用祝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朔某日某甲子,某衙门某官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惟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0]

清代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文宗御制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首次遣官释奠孔子,至五年始定春秋上丁释奠。

惟至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昭宣文治,历代尊崇。谨以楮帛牲醴庶品之仪,式陈明荐,冀歆享焉。[81]

与明代相比,赞文增加了“昭宣文治,历代尊崇”两句,祭品由“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楮帛牲醴庶品”,但文字有问题,“之仪”二字不伦不类。

《大清会典》载释奠祝文(www.daowen.com)

乾隆年岁次二(八)月朔越日丁,皇帝谨遣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当仲春(秋),祗奉旧章,谨以牲帛酒果致祭,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尚享![82]

祝文恢复了明代祭文,只是将“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牲帛酒果”,但不能包括所有祭品,而且显得俗气。此祝文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体采用,《山西通志》《四川通志》均仍作“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四川通志》不用“明荐”而用“清荐”,而且还是以皇帝的名义,“维年岁次月日,皇帝遣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今兹仲春秋率申丁祭,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清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3]

清代虽然仍然以皇帝遣官的名义致祭,但不再填写皇帝的名字。“每年春秋二季遣官致祭孔庙,祝文内不写御名,止写遣官之名。今皇上亲祭孔庙,祝文内亦应不写御名”[84],连皇帝亲祭曲阜孔子庙也不写皇帝名字。但《钦定大清通礼》说:“司祝读祝辞曰:维某年月日,皇帝御名致祭于至圣先师。”《大清通礼》为乾隆年间成书,但乾隆五十五年皇帝亲祭的祝文也没有御名。

国公曾子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郕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道明忠恕,一贯心融,正统之传,晚年独得。

沂国公子思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沂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家传奥学,丕阐中庸,为孟之师,道统以续。

元代释奠祝文

至大四年释奠祝文

维某年某月某朔某甲子,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金声玉振,集厥大成,有道立教,垂宪万世。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公、邹国公配。尚享!

兖国公颜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闻一知十,未达一间,贤冠四科,实惟亚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

邹国公孟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知言知德,亦克允蹈,攘剔异端,以承三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78]

元延祐三年(1316年),孔子庙才设四配,此祝文为至大四年(1311年)所撰,所以没有曾子和子思祝文,后世应该有补,但文献中未见。

明代释奠祝文

明代取消了配享祝文,仅祭祀孔子读祝。明淇武元年(1368年)钦颁了释奠祝文,既有国子监文庙专用的格式,也有各级地方学校文庙通用的格式。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文庙祀典,取消了孔子和所有陪祀者的封号,对祝文也相应进行了修改。

洪武元年钦颁国子监文庙释奠祝文

维洪武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享![79]

嘉靖九年后钦颁国子监释奠祝文 嘉靖九年改正文庙祀典,孔子和配祀圣贤封号被取消,祝文也相应有了改变。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至圣先师: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复圣、宗圣、述圣、亚圣配。尚享!

地方学校文庙所用祝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朔某日某甲子,某衙门某官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惟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0]

清代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文宗御制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首次遣官释奠孔子,至五年始定春秋上丁释奠。

惟至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昭宣文治,历代尊崇。谨以楮帛牲醴庶品之仪,式陈明荐,冀歆享焉。[81]

与明代相比,赞文增加了“昭宣文治,历代尊崇”两句,祭品由“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楮帛牲醴庶品”,但文字有问题,“之仪”二字不伦不类。

《大清会典》载释奠祝文

维乾隆年岁次二(八)月朔越日丁,皇帝谨遣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当仲春(秋),祗奉旧章,谨以牲帛酒果致祭,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尚享![82]

祝文恢复了明代祭文,只是将“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牲帛酒果”,但不能包括所有祭品,而且显得俗气。此祝文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体采用,《山西通志》《四川通志》均仍作“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四川通志》不用“明荐”而用“清荐”,而且还是以皇帝的名义,“维年岁次月日,皇帝遣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今兹仲春秋率申丁祭,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清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3]

清代虽然仍然以皇帝遣官的名义致祭,但不再填写皇帝的名字。“每年春秋二季遣官致祭孔庙,祝文内不写御名,止写遣官之名。今皇上亲祭孔庙,祝文内亦应不写御名”[84],连皇帝亲祭曲阜孔子庙也不写皇帝名字。但《钦定大清通礼》说:“司祝读祝辞曰:维某年月日,皇帝御名致祭于至圣先师。”《大清通礼》为乾隆年间成书,但乾隆五十五年皇帝亲祭的祝文也没有御名。

国公曾子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郕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道明忠恕,一贯心融,正统之传,晚年独得。

沂国公子思祝文

维某年岁次月日,具官姓名,敢昭荐于沂国公:爰以仲春(仲秋),率遵故实,恭修释奠于至圣文宣王。惟公家传奥学,丕阐中庸,为孟之师,道统以续。

元代释奠祝文

至大四年释奠祝文

维某年某月某朔某甲子,皇帝敬遣某官等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金声玉振,集厥大成,有道立教,垂宪万世。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公、邹国公配。尚享!

兖国公颜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闻一知十,未达一间,贤冠四科,实惟亚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

邹国公孟子祝文

维年月日,某官以仲秋率遵故实,敬修释奠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公知言知德,亦克允蹈,攘剔异端,以承三圣。谨以制币牲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常典。[78]

元延祐三年(1316年),孔子庙才设四配,此祝文为至大四年(1311年)所撰,所以没有曾子和子思祝文,后世应该有补,但文献中未见。

明代释奠祝文

明代取消了配享祝文,仅祭祀孔子读祝。明淇武元年(1368年)钦颁了释奠祝文,既有国子监文庙专用的格式,也有各级地方学校文庙通用的格式。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文庙祀典,取消了孔子和所有陪祀者的封号,对祝文也相应进行了修改。

洪武元年钦颁国子监文庙释奠祝文

维洪武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大成至圣文宣王:惟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兖国复圣公、郕国宗圣公、沂国述圣公、邹国亚圣公配。尚享![79]

嘉靖九年后钦颁国子监释奠祝文 嘉靖九年改正文庙祀典,孔子和配祀圣贤封号被取消,祝文也相应有了改变。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月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至圣先师: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复圣、宗圣、述圣、亚圣配。尚享!

地方学校文庙所用祝文

维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朔某日某甲子,某衙门某官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惟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0]

清代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文宗御制释奠祝文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首次遣官释奠孔子,至五年始定春秋上丁释奠。

惟至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昭宣文治,历代尊崇。谨以楮帛牲醴庶品之仪,式陈明荐,冀歆享焉。[81]

与明代相比,赞文增加了“昭宣文治,历代尊崇”两句,祭品由“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楮帛牲醴庶品”,但文字有问题,“之仪”二字不伦不类。

《大清会典》载释奠祝文

维乾隆年岁次二(八)月朔越日丁,皇帝谨遣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兹当仲春(秋),祗奉旧章,谨以牲帛酒果致祭,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尚享![82]

祝文恢复了明代祭文,只是将“牲帛醴齐、粢盛庶品”改为“牲帛酒果”,但不能包括所有祭品,而且显得俗气。此祝文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体采用,《山西通志》《四川通志》均仍作“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四川通志》不用“明荐”而用“清荐”,而且还是以皇帝的名义,“维年岁次月日,皇帝遣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曰: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今兹仲春秋率申丁祭,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清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83]

清代虽然仍然以皇帝遣官的名义致祭,但不再填写皇帝的名字。“每年春秋二季遣官致祭孔庙,祝文内不写御名,止写遣官之名。今皇上亲祭孔庙,祝文内亦应不写御名”[84],连皇帝亲祭曲阜孔子庙也不写皇帝名字。但《钦定大清通礼》说:“司祝读祝辞曰:维某年月日,皇帝御名致祭于至圣先师。”《大清通礼》为乾隆年间成书,但乾隆五十五年皇帝亲祭的祝文也没有御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