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庙祭祀名目及历史渊源

孔子庙祭祀名目及历史渊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代及南朝太学与阙里孔子庙都是四时祭祀,阙里孔子庙四次祭祀都由国家拔给经费,当然属于国家祭祀。从此,文庙定期举行的祭祀名目有春秋上丁释奠、每月朔日释菜和望日行香,不定期举行的有国子监文庙的皇帝亲祭、临雍和告祭、献功及释褐,还有曲阜孔子庙的皇帝亲祭幸鲁、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因为曲阜孔子庙具有孔氏家庙的性质,所以还有时享、祫祭、荐新、祭告等祭祀名目。有的官员离任前也会祭祀孔子。

孔子庙祭祀名目及历史渊源

汉代时,孔子长孙“褒成侯四时来祠”[1],阙里孔子庙每年四次祭祀。因为当时国家的祭祀是春秋两次,所以四次祭祀既有代表国家的春秋祭祀,也有属于家祭的夏冬祭祀。东汉建宁二年(169年),鲁相史晨奏准朝廷,按照社稷礼仪春秋两次由王家出资进行祭祀,“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2],而国学辟雍和郡县道学校都是在十月举行养三老五更礼和行乡饮酒礼时进行祭祀。西晋泰始三年(267年)“诏太学与鲁国四时备三牲祀孔子”,东晋太宁三年(325年)“诏给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祭直,如泰始故事”。晋代及南朝太学与阙里孔子庙都是四时祭祀,阙里孔子庙四次祭祀都由国家拔给经费,当然属于国家祭祀。北齐规定国学和郡学每年春秋两次祭祀,每月初一行礼。隋朝规定“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3]。唐武德二年(619年)规定,每年四时祭祀,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春秋两次释奠。宋代增加四孟月的释菜和贡士释菜。元太宗五年(1233年)一度增加每月朔日释奠,释奠其实是释菜。明淇武元年(1368年)命春秋上丁释奠,京府及附府县行释菜礼。清顺治元年确定月朔及进士释褐释菜,月望行香。从此,文庙定期举行的祭祀名目有春秋上丁释奠、每月朔日释菜和望日行香,不定期举行的有国子监文庙的皇帝亲祭、临雍和告祭、献功及释褐,还有曲阜孔子庙的皇帝亲祭幸鲁、遣官致祭和遣官祭告。因为曲阜孔子庙具有孔氏家庙的性质,所以还有时享、祫祭、荐新、祭告等祭祀名目。

除常规祭祀外,地方官上任一般也要去文宣王庙祭祀孔子。宋代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宋人文集中保存有许多上任告祭文宣王庙的祝文。有的官员离任前也会祭祀孔子。苏轼文集中告祭孔子庙的祝文很多,几乎每到一地上任都会赴文宣王庙告祭。因为官员上任会遍告本地神祗,所以元大德元年(1297年)规定地方官上任首先拜谒孔子庙,然后再去拜谒其他庙宇。(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