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庙祀典沿革研究-孔子庙祀典研究

孔子庙祀典沿革研究-孔子庙祀典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初建国学孔子庙,应该与建庙前一样,一年举行四次常祀,至于不定时举行的皇帝和皇太子通经后的释奠则未见记载。目前已知,最早关于孔子庙祭祀制度的详细记载见于北齐。国立学校孔子庙的祭祀已经很规范了。唐代专门制定了祭祀孔子庙的礼仪,不论国学还是州、县学校都是春秋释奠,确定了后世每年春秋两次常祀的成规。

孔子庙祀典沿革研究-孔子庙祀典研究

西晋武帝即位第三年(泰始三年,267年)十一月,“改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规定太学每年四时祭祀孔子。“明帝太宁三年诏给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33],没有提及太学祭祀,这是因为太学有正常经费,而孔子嫡孙并没有专门的祭祀经费。东晋初建国学孔子庙,应该与建庙前一样,一年举行四次常祀,至于不定时举行的皇帝和皇太子通经后的释奠则未见记载。

南朝虽然国学时废时复,但各朝释奠不时举行。

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官有其注。祭毕,太祖亲临学宴会,太子以下悉豫”[34],“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权奏登歌”。

南齐永明三年(485年)重新立学,有司建议采用宋元嘉故事,“学生到,先释奠先圣先师”。朝臣讨论如何行礼,最终确定:“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35]即学生入学举行释奠,皇太子讲经也举行释奠礼。是年皇太子讲《孝经》,“亲临释奠,车驾幸听”,皇帝并令“王公以下可悉往观礼”。

南朝梁比较重视释奠。梁武帝曾经亲自到国学释奠孔子,“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圣先师”。皇太子通经也举行释奠礼,礼仪非常隆重。梁天监八年(509年),皇太子讲通《孝经》,亲至国学释奠,“依东宫元会,太子著绛纱袍,乐用轩悬”。皇太子之子入学也举行祭祀,“大同七年,皇太子表其子宁国临城公入学,时议者以与皇太子有齿胄之义疑之”,侍中、尚书令敬容等以曾点、曾参和颜路、颜回父子同师孔子为例说并无不妥,“参点并事宣尼,回路同咨泗水,邹鲁称盛,洙汶无讥。师道既光,得一资敬,无亏亚贰”,经皇帝同意,也举行了入学释奠礼。皇太子释奠用登歌,并创制了歌章,“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时乐府无孔子、颜子登歌词,令之伟制文,伶人传习以为故事”[36]。杜之伟首先为释奠孔子创作了登歌歌章,此后成为释奠的必备内容。

南朝陈皇太子通经仍然举行释奠礼。陈太建二年(570年),“皇太子释奠于太学,宫臣并赋诗”[37],太建三年“秋八月辛丑,皇太子释奠于国学”[38]。至德二年(584年),皇太子“躬出太学,讲《孝经》,讲毕,又释奠先圣先师。其日设金石之乐于太学,王公卿士及太学生并预宴”[39]。至德三年十二月“辛卯,皇太子出太学,讲《孝经》,戊戌讲毕,辛丑释奠于先师。礼毕,设金石之乐,宴会王公卿士”[40]

整个南朝释奠不绝,但记载的主要是皇太子通经后的释奠,个别为皇帝释奠、太子入学、学生入学,都属于临时祭祀,对晋朝的四时释奠并没有提及。宋太子释奠采晋故事,立学释奠权奏登歌,临时祭祀都采用旧制,常祀四时释奠也应该进行。齐学生入学采用元嘉故事,朝廷议定:“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梁杜之伟创作释奠孔子、颜子登歌歌章,“伶人传习以为故事”,都不可能是偶一为之举动,包括其后的陈朝,学校时废时兴,四时释奠也应该时废时行,不会断绝。

目前已知,最早关于孔子庙祭祀制度的详细记载见于北齐。《隋书》记载说:“后齐制:新立学必释奠先圣先师;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每月旦,祭酒领博士已下及国子诸学生已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已下、太学诸生阶下拜孔揖颜,日出行事,而不至者为一负,雨沾服则止”,“郡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博士已下亦每月朝云。”常规祭祀有春秋二仲的释奠、每月初一的拜孔揖颜,非常规祭祀有初立学的释奠大祭。国学还有皇帝讲经和皇太子通经后的释奠。“将讲于天子,先定经于孔父庙”,“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行三献礼”,“皇太子每通一经亦释奠”。国立学校孔子庙的祭祀已经很规范了。

隋代常祀国学四次,州郡学两次,“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一行乡饮酒礼”[41]

唐代专门制定了祭祀孔子庙的礼仪,不论国学还是州、县学校都是春秋释奠,确定了后世每年春秋两次常祀的成规。

【注释】

[1]《左传·哀公十六年》。

[2]《史记·孔子世家》。

[3]〔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4]〔汉〕《史晨前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5]《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6]《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李贤注。

[7]《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孔僖传》。

[8]《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9]〔汉〕《史晨前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10]〔汉〕《史晨后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11]〔汉〕《乙瑛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12]〔汉〕《韩敕碑》,碑存曲阜孔子庙。

[13]《后汉书》卷十九《祭祀下·社稷》。

[14]《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15]《汉书》卷八十九《文翁传》。

[16]《汉书》卷七十六《韩延寿传》。(www.daowen.com)

[17]《后汉书》卷一〇九上《儒林传上》。

[18]《后汉书》卷六十三《朱浮传》。

[19]《后汉书》卷六十七《桓荣传》。

[20]《后汉书》卷十四《礼仪上》。

[21]《晋书》卷十九《礼上》。

[22]《晋书》卷一〇五《石勒载记下》。

[23]《晋书》卷一〇六《石季龙载记上》。

[24]《晋书》卷一百一十三《苻坚载记》。

[25]《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

[26]《宋书》卷十四《礼一》。

[27]〔唐〕许崇:《建康实录》卷九《晋中下·烈宗孝武皇帝》太元十年注。

[28]《南齐书》卷四十二《江祀传》。

[29]《南史》卷八《元帝纪》。

[30]《魏书》卷八《世宗宣武帝》。

[31]《魏书》卷七十九《刘道斌传》。

[32]《魏书》卷六十五《李平传》。

[33]《晋书》卷九十七《礼上》。

[34]《宋书》卷十四《礼一》。

[35]《南齐书》卷九《礼上》。

[36]《南史》卷七十二《杜之伟传》。

[37]《陈书》卷三十四《陆瑜传》。

[38]《陈书》卷五《宣帝纪》。

[39]《陈书》卷二十八《吴兴王传》。

[40]《陈书》卷六《后主纪》。

[41]《隋书》卷九《礼仪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