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立学校祭祀孔子的研究成果

国立学校祭祀孔子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学校就要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地方学校行乡饮酒礼,祭祀周公、孔子以犬为牲,等级较太学低很多。在国立学校祭祀孔子,最早见于三国魏主齐王曹芳当政时期。除这种临时的报功祭祀外,国立学校还应该有常规祭祀。报功的祭祀也被晋朝太子、皇帝仿效。北朝各国虽然几乎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个别王国甚至比南朝还重视教育,有的还坚持着祭祀孔子的传统。氐人建立的前秦国主曾经祭祀孔子。国学祭祀孔子应该成为了惯例。

国立学校祭祀孔子的研究成果

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逐步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元朔五年(前124年)兴太学,为五经博士设置弟子员,后“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15],将学校普及到郡国。元始三年(公元3年),令天下郡国、县邑、乡聚都要设立学校官,学校更加普及。有学校就要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昭帝时,韩延寿任颍川太守时,“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任东郡太守时,“修治学官,春秋乡社,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16]。《汉书·礼乐志》也说:“汉承秦灭道之后,赖先帝圣德,博受兼听,修废官,立太学,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春秋乡射,作于学官。”学校举行乡射礼并奏乐。学校举行乡射礼,在孔子思想被确定为国家指导思想的西汉,采用的应该是《仪礼》“乡射礼”的程序。遗憾的是,西汉祭祀的程序不得而知,只知道汉高祖祭祀孔子时祭品为太牢―――牛、羊、猪各一。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太学举行落成仪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17]。既然“稽式古典”,而且光武帝也亲临观飨[18],令博士们御前论难[19],那就应该是按照《礼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的规定举行了释奠礼。但史书没有记载,只能进行这种推测。中元元年(56年)建造辟雍,辟雍、大学两存,在大学讲学,在辟雍举行飨射、大射、养老等礼仪活动。明帝永平二年(59年),首次在辟雍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地方学校也举行了乡饮酒礼,“三月,上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20]。《后汉书》“礼仪上”有养老仪注,三老五更斋于太学讲堂,皇帝遣使者以安车接到辟雍,记载较为详细,但是并没有祭祀圣师周公、孔子的记载。其后,和帝、顺帝、灵帝都曾在辟雍举行飨射活动。

东汉祭祀活动虽然很多,但是缺少祭祀仪式的记载。从文献推测,太学祭祀使用了笾豆,表演了舞蹈,而且是武舞(干戚),与《礼记》所载天子视学的仪式相似。既然太学落成“稽式古典”,那么采用的应该就是《礼记》天子视学的礼仪。《乙瑛碑》(153年刻立)记载,辟雍祭祀先圣先师时,“侍祠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太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家、鸡、□、□各一,大司农给米”。《史晨碑》(169年刻立)也说:“臣伏见临辟雍日,祠孔子以太牢,长吏备爵。”由此看来,祭祀以孔子子孙褒成侯和太宰、太祝令为三献,祭品有太牢、鸡、米等。地方学校行乡饮酒礼,祭祀周公、孔子以犬为牲,等级较太学低很多。但是从《仪礼》看,乡饮酒礼用的牲就是犬。

在国立学校祭祀孔子,最早见于三国魏主齐王曹芳当政时期。魏正始二年(241年),齐王曹芳讲通《论语》,派太常到辟雍释奠孔子,正始五年、正始七年又分别因讲通《尚书》《礼记》令太常再去祭祀。除这种临时的报功祭祀外,国立学校还应该有常规祭祀。魏受禅于汉,采用的应该是汉代的制度,即春秋两次祭祀孔子。

报功的祭祀也被晋朝太子、皇帝仿效。西晋泰始七年(271年),皇太子司马衷讲通《孝经》,亲自到太学释奠孔子;其后,咸宁三年(277年)、太康三年(282年)分别因讲通《诗经》《礼记》《论语》三次亲自去太学祭祀。西晋元康二年(292年)、三年、八年,皇太子司马遹讲通儒经亲至太学释奠。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皇太子司马绍讲通《论语》,也亲至太学释奠。东晋时,不仅太子讲通儒经后释奠孔子,天子讲通儒经后也亲至举行祭祀。东晋咸康元年(355年),成帝因讲通《诗经》去辟雍致祭,亲行拜礼;升平元年(357年),穆帝讲通《孝经》释奠孔子,因太学远在河南临时在中堂举行;宁康三年(375年),孝武帝也因讲通《孝经》在中堂释奠孔子。

晋书》说:“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讲《孝经》通,咸宁三年讲《诗》通,太康三年讲《礼记》通,惠帝元康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元帝太兴二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并亲释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颜回配。成帝咸康元年帝讲《诗》通,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通,孝武宁康三年七月帝讲《孝经》通,并释奠如故事”[21],都采用了释奠礼,并且“如故事”,国学应该有春秋的释奠常祭。(www.daowen.com)

北朝各国虽然几乎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个别王国甚至比南朝还重视教育,有的还坚持着祭祀孔子的传统。

后赵羯人石勒重视教育,征战之时即兴学设教,“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建国后,在国都襄国设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十多间小学,并“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于是擢拜太学生五人为佐著作郎”[22]。石虎虽然残暴,但是也“下书令郡国立五经博士”[23]。羯人与汉人杂居,起事后受士大夫影响,重教设学,应该坚持了祭祀制度,可惜的是文献没有记载。

氐人建立的前秦国主曾经祭祀孔子。建元六年(370年),苻坚灭前燕,不久祭祀孔子。“坚于是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之元子皆束脩释奠焉”[24],在辟雍举行隆重的释奠礼,祭祀孔子。

北魏鲜卑族是主动汉化的民族,所以北魏政权也是极为重视教育的。《北史·儒林传》说:“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太武始光三年春起太学于城东。……天安初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重教必定尊师,天兴四年(401年)“春,命乐师入学习舞,释菜于先师”,在国学祭祀孔子。国学祭祀孔子应该成为了惯例。始光三年(426年)“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仍然沿用三国魏以来的传统。国学举行祭祀活动,郡学也应该按照传统举行祭祀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